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与思考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题为“民风民俗”,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

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差异,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1.阅读训练要素为“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

部分的”,这个语文要素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分清内容的主次”,

另一个是“体会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主次:百度百科解释为“主要的和次要的”。在文章当中,主要

内容指的是作者在文中所介绍突出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

情感态度”的内容或者是所介绍事物、现象中特点最鲜明最能说明“主

题思想”的内容;次要内容是与之相关联附属作用的,或者相比较而

言特点不够鲜明的内容。

详写指的是写得充分详细;与之相对的“略写”指的是概括性的

叙述。详写主要部分,就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写的事物特点写

得详细,让读者明白,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够有清晰、细致地了

解。

判断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我们通常都以篇幅长短来

判定。以《北京的春节》为例,作者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

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一笔带过。为什么老舍

先生把这几天作为重点来写呢?我们参考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交

流平台”部分的结论,即“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

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所以说,分清内容的主次,要从篇

幅和中心思想两方面来判断。另外,我们通过阅读文本也可发现,详

写的内容也并不是面面俱到地铺开来写,而是突出最具特色的部分,

着重笔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分清内容的主次”和“体

会如何详写主要部分”是“读一一提取信息,判定作者意图和主题”,

“写一一如何选定最具特点、能够突出主题、需要让作者更清晰的了

解的内容来详细写,怎么详细写(方法)”。

2.写作训练要素为“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本单元

习作不仅仅要求将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学以致用,更强调对所掌握的写

作要素与阅读要素进行综合性运用,这也是六年级下册教材中习作训

练点的一种普遍要求。这是跟“读中学习方法密切关联的要求,课文

学习中学习如何详写、略写”,然后在习作中去实践。

3.本单元两个语文要素应该把握的程度是:根据篇幅长短、结合

文章中心思想辨别文章主次;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详写的,体

会详略安排最终产生的效果;结合家乡习俗,运用详略得当的安排对

其加以介绍。

二、语文要素在本单元所要达成的程度。

1.统编教材关于“把握主要内容”要素的梯度安排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李杰老师在文章《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

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中对统编教材中对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这一要素的的梯度训练安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一二年级,教材

主要给出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而且比较直观简洁,如

借助图片、提取主要信息等。三四年级,阅读要素中对于内容的关注

从整体转移到部分,即关注文本内各部分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

进行编排的,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事件关系等。到了五六年

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之上,则进一步明确了举一反三的

综合性运用。如“梳理信息”“抓住关键句”,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运

用于文章的情感体会,又可以运用于内容的把握。找到共通之处的同

时,也要明确,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把握内容,什么样的句子是把握

内容的关键句。在文本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关注点也更加细致,深入

到文本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比重关系,什么样的内容要详写、怎样详

写、有何意义等等。所以,当我们要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要意思时,

就要运用一个更高级的方法一一通过分清主次,来领悟要点。

2.部编教材关于“习俗”习作要素的梯度安排

通过梳理统编教材中与本单元纵向相关的写作训练要素,我们发

现: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

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过程”)在教材内容上与本单元十分

相似,都是要关注传统民俗,这也与本单元的文本阅读内容相一致。

而且,对于如何将习作的重点部分写清楚、写具体,以往的写作训练

要素都有所涉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进入高年级,学生

更需要的是写作技巧方面的提高,而本单元写作训练要素安排恰好满

足了这一需求。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与阅读要素相互关联,意在启

发学生在习作时做到详略得当,并能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其次,

关于民俗民风的知识掌握,不局限于本单元的阅读文本,主张广泛查

阅资料并开展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的创作。

三、结合课后助学提示,将要素转化为本课学习的具体行为、结

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基于语文要素展开单元的编排,且教

材内容以序列的方式呈现出来。《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

这三篇现代文都是详略安排得当的典型作品,特别是在课后练习中,

更是直接总结了详略的意义和目的。

阅读《北京的春节》,引导学生建立详略概念,对详写和略写有

比较清晰准确的认识。圈画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语句,梳理课文的写作

顺序;之后找到与各个时间对应的习俗,并将这些信息整理成表格;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结合语文园地中的

“交流平台”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重点节日的。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全

文,再次浏览课文,讨论为什么作者只把这五个日子详写了,而其他

内容一带而过。思考是否也可以详细描写其他日子呢?可以采用“删

改对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交流体会课文是如何根据不同

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差别,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安排

内容主次的,领悟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

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更好的表现春节喜庆、

热闹的特点。

阅读《腊八粥》,进一步感受详略得当安排在文章中的作用。运

用小标题梳理事件,分清内容主次;勾画描写八儿的动作、语言、神

态的语句,分析八儿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怎样将传统节日美食腊八

粥与人物活动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最后引导学

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等粥的过程写得详细而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

体会到作者是以小孩八儿的视角,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充分

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将读者引入美好的腊八风俗中,

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和家庭生活的温情。如果把喝粥的过程也进行详

写,基本上也是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与等粥部分表达方式相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重点就不突出了。

阅读《藏戏》,把握作者详略安排文章内容的思路。梳理课文对

藏戏的介绍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与同学交流介绍过程中以哪

方面的内容为主;最后回归课文整体,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选

择这几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来介绍藏戏,体会作者选取的这几方面的

内容是最具代表性,更能突显藏戏的特点。读过文章,“没有舞台、

戴着面具演出、一部戏演出三五天”的藏戏就会深深印在脑海中。如

果把藏戏每个方面的特点都一一介绍,那么藏戏留给人的印象就不够

深刻了。

四、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

1.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相

隔百里,人们生活的风气不同;相隔千里,习俗也不同,指各地民俗

风情不同。选入教材的四篇课文中《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

舍先生创作的散文,他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写的湘西农村

腊八节的习俗;《古诗三首》中《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

的是寒食节、中秋节,《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

的忧思;略读课文《藏戏》,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活化石”的藏戏

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习作的话题也是与人文要素紧密结合的。本次习作要求既可以介

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并从怎么搜集资料、

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进行相应指导。当学生对传统风俗不太了解的

时候,课文正好为学生提供了经典的范例,这些课文能打开学生的思

路,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为习作提供可效仿的路径。所以,这样既体

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又为习作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阅读训练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

分的”与写作训练要素“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关系。

写作训练要素主要是“基于重点,写出特点”,是为了训练学生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阅读总结出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进行实践应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中的“风俗”是个话题,不是作文题目。江苏

省李晓红老师在《基于读写联动的小学习作指导和评价路径》一文中

这样解读“风俗”:通常是指在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礼

节、习惯以及禁忌等的总和,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社交、婚

嫁、丧葬、宗教、方言、岁时节令及地方艺术等。所以要求学生写家

乡食品、衣饰风格、建筑特点、礼俗习惯、方言乡音、独具特色的地

方文化等都是不错的习作内容。

李老师文中参照的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中心制定的中小学写

作评价标准,我比较赞同。写作评价标准将写作分为三种模式:一是

说服,即作者通过自己的论点、论据等改变读者的观点或影响读者的

行为;二是解释,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帮助读者理解事物;三是传达

经历,作者将自己真实的或虚拟的经历传达给他人。2015年以来,

我国高考作文采取设置情境、任务驱动的形式,也是对这种写作模式

的呼应。

单元习作目标“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

历”,结合课文来谈一谈怎样落实习作训练要素。

1.明确文章的目的。按照上述三种写作模式,我们可以把习作中

的两个要求划分一下:向他人介绍风俗即为“解释”,如《北京的春

节》和《藏戏》;写自己参加的活动即为“传达经历”,如《腊八粥》

2.课文的写作方法。

①《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这一段

时间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长,习俗多,作者抓住腊八、小年、

除夕、春节、正月十五这几天人们的活动作为重点来详写。老舍先生

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娓娓道来。

“腊八节”这一天抓住了传统食品“腊八粥”和“腊八蒜”重点

来写,并写出了“腊八粥”里面粮食品种多的特点,“腊八蒜”色味

双美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重点描写了“祭灶王”这一习俗,体现了

小年这一天独特的风俗特色。

“除夕”这一天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作者重点写了这一天人们

的活动: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

岁。详细介绍了“家家、人人”的活动特点一一人们差不多全都在

庆祝除夕;''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

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又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

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描写了除夕“热闹”的特点。

“正月初一”这一天与除夕的热闹截然不同,相比而言这一天是

比较安静的。作者详写了男人们出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待客,重点

写了逛庙会。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作者重点写了大街上和家中的

“灯”,从“种类、数量、各自不同特点”几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元宵

节这一天热闹的特点。

总结写法:对于能够表现春节热闹的日子要详写,反之则略写。

《藏戏》,前三段用三个连续的问句总体介绍了藏戏的特点。中

间部分重点围绕藏戏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展开介绍,同时也是

对前面三个问题的回答。介绍时一,作者抓住特点最鲜明之处(戴面具

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进行描述。

②《腊八粥》这篇课文通过八儿的视角,重点写他盼粥、分粥、

猜粥、看粥、喝粥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沈从文先生就把八儿的

馋样儿、调皮可爱、贪吃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喝粥则略写,展现了一

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本单元习作的另一个重点“详略得当”

在本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即将“等粥”的过程写的比较详细,“喝

粥”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综上所述,人文要素不仅仅串联起本单元阅读文本的内容主题,

更关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一不同地区民俗不同,特点不同,作者在

写作时着力表达的特点和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

清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体会作者重点表达的意思。在习作

中,就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也就是说,人文要素和阅读训练要素、

习作训练要素是三位一体的。

五、教学简要建议。

《北京的春节》教学建议:

1.教学中,在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初步分清内容的

主次。

2.然后阅读重点部分,找出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

元宵节这几天中人们的民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后思考:作

者是怎样根据各个重要日子的不同特点,突出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的。

3.学习了作者详写的这五天的民俗活动之后,再次引导学生浏览

课文其他部分,比较文中腊八之后至腊月二十三之前、腊月二十三至

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些日子与详写的那五天有什么区别。

讨论:这些日子作者为什么一带而过,是不是也可以详细描写这些日

子。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是如何根据不同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差

别,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安排主次的,领悟课文详略安排

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为习作打下基础。

《腊八粥》教学建议:

1.教学时,在学生充分默读课文之后,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

哪些事,梳理出课文的脉络。

2.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等粥”部分写得详细,

“喝粥”部分写得简略。然后引导学生读“等粥”部分,体会作者是

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等粥过程

中描写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结合课后联系第一题,边读

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从而梳理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这几幅画中八儿内心活动的变化,体会作者怎样借助人们的所见所闻

所想,侧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3.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详写了等粥的过程而没有具

体写喝粥的过程?体会作者是以小孩八儿的视角,通过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将读者引入美好

的腊八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和家庭生活的温情。

《古诗三首》教学建议:

1.教学时,在读准字音、通读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

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边读诗

句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比如,通过“无处不飞花”“御柳斜”想

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在抓住“传”“散”

想象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

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

3.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抓住诗中描

写的传统节日或传说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藏戏》教学建议:

1.教学时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带着问题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

容。

2.画出具体介绍藏戏特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每一部分

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说藏戏的特色;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

绍清楚藏戏的特点的。

3.最后,回归课文整体,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选择这些方

面介绍藏戏?交流讨论后体会,课文选取的这几方面内容最具代表

性,更能突显藏戏特色,使读者对藏戏有更深的了解。

习作教学建议:

一、习作话题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

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

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

写。

1.理解什么是“风俗”

教材首先点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并配以三幅插图:第一

幅是春节拜年,第二幅是正月十五赏花灯,第三幅是除夕夜包饺子。

这些插图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风俗活动。那么什么是风俗

呢?通过三幅插图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可以知道:风俗就是在特

定的时间某个地区的人们做着特定的事情,这些事情有着一定的特点

和说法。

2.打开思路,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风俗。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教学用书提示我们在学了《北京

的春节》一课后,就可以由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介绍的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风俗外,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风俗?比如小孩子满

月抓周的做法、盖新房上梁的仪式等,通过交流打开习作思路,并让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风俗。

二、习作内容和要求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提示既可以介绍

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并从怎么搜集资料、

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进行相应指导。具体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完成习

作呢?我认真学习了高主任在2020年录制的本单元习作指导的微

课,简单整理一下指导思路。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要想清楚地介绍一种风俗,就必须对家乡的风俗有具体的了解,

了解人们在这个风俗习惯中所做的事情。了解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

式:

①最好亲身经历。有了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会对风俗习惯有感性

的认识。

②如果不能亲身经历,可以通过看电影或电视的介绍去了解,或

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特别了解本地这些风俗习惯的人询问。

③网络搜索。通过网络,搜集我们要了解的家乡风俗,整理和记

录下有用的资料。

在亲身经历、询问、搜集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事件、怎么

做的、做事的方法、有什么特殊要求记录下来。比如“泡腊八蒜”,

需要把蒜包好,泡到高醋里,并封起来,而且必须在腊八那天泡下,

因为这样到了过年吃饺子时蒜才会变得色如翡翠。

同时,还要认真了解人们为什么这个时间做这个事情,也就是说

要了解做这件事的说法和讲究。如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王”,就饱含

了人们追求吉祥幸福的朴素美好的愿望;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

“守岁”,也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

还有,特别建议在开始这一单元初就布置学生去搜集资料,只有

材料准备充足了才能完成习作。

2.习作要求。

教材对习作的要求是这样的:“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

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这个要求其实就是习作

训练的语文要素:“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①理解“重点”。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作者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个日子,因为这几个日子是有代表性的日

子,比其他日子热闹,而且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都有特殊的说法,

而其他几个日子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