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归纳(一)_第1页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一)_第2页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一)_第3页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一)_第4页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阳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

■•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

■•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生理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内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一神一自然一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

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

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

(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

通--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一一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亚一一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

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

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

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

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

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

是疾病的全过程。

3.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

中。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最终判断为某种

证型。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一一论治的前提、依据。

论治一一辨证的目的,辨证的检验。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

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

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

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阳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L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

或现象的概括。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内。

3.阴阳的相对性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阳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阳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阳阳的消长平衡

4阳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整体而言: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

阳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部分而言:气机、气与血、脏腑、经络:

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阻,

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

"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一生长、生发、条达。

2火曰炎上一温热、升腾、向上。

3土爰稼稽一生化、承载、受纳。

4金日从革一潜降、肃杀、收敛。

5水曰润下一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三)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

2.五行的生克异常

1)相生关系的异常:母子相及

2)相克关系的异常:

相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

相侮--反克,反向欺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阐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一生长、生发、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属木

火一温热、向上;心阳温煦作用--属火

土一化生、承载、受纳;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一属土

金一沉降、肃杀、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属金

水一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肾有藏精,主水;属水

2.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克:

水克火:肾阳承制心阳,使之不过于亢盛

火克金:心阳制肺,使之不过于寒

金克木: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肝的升发太过

木克土:肝制约脾,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使其不过于壅塞

土克水:脾制约肾,脾的健运可以调控肾主水,使水湿不至于泛滥

(二)阐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子母相及的传变:

肝病传心----母病及子,心病传肝---子病及母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侮的传变:

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木侮金

(三)指导诊断疾病

L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

发展。

肝木过旺-一一必乘脾土--健脾

2.确定治则和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

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具体治法:

补肾益精一--治疗肝血不足--虚则补其母

肝实证,肝火炽盛一一-泻心火一实则泻其子

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一一滋肾阻以养肝阻

益火补土:温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