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曹魏政权曾“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郃、徐晃于亡虏之中,皆佐命立功,列于名将。其余拔出微小,登为牧守者,不行胜数”。这表明其用人原则是()A.以军功授爵B.唯才是举C.照看弱小 D.关注平民答案:B解析: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张郃、徐晃是俘虏出身,曹操大胆提拔他们,这充分说明其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2.山越人是居住在孙吴统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人的斗争,几十年连绵不断。以下是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下列对吴国伐越的说明最合理的是()史学著作记载内容《三国志·吴书》公元234—237年,诸葛恪征讨丹阳郡山越,一次得兵四万人《吴志》诸将征讨山越所得士兵人数加起来,已不下十三四万。吴亡时,吴国士兵人数大约二十多万,其中山越人约在半数以上A.根本目的是扩大其兵源B.反映了吴国统治者的穷兵黩武C.促进了江南的民族交融D.使吴成为实力最强的割据政权答案:C解析:吴国统治者不断伐越,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稳固其对江东地区的统治,但把大批的山越人充溢到其军队之中,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3.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他声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这表明刘渊称汉的目的在于()A.借接续汉朝的帝统扩大影响B.重建灭亡已久的汉朝C.表明其政权与汉族政权无异D.敬重王位继承制答案:A解析:刘渊声称自己是“汉氏之甥”,其称帝是为“追尊后主”,称自己为汉王,这是为了说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以扩大其政治影响,争取在与其他势力的争夺中居于优势。故选A项。4.北魏时期,仅471年到481年的十年间,就爆发了十八次人民的抗拒斗争。下表的史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人民起义繁多的缘由在于()来源史料《魏书·高祖纪二》“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兹甚,奸宄之声屡闻朕听”《宋书·谢灵运传》“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A.民族冲突激化B.土地兼并严峻C.统治阶级内部钩心斗角D.官僚集团穷奢极欲盘剥人民答案:D解析:题干中第一段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对官僚集团盘剥人民严峻不满,其次段材料南朝人士的论述也反映出官吏们的贪赃枉法,成为北魏政治的一大弊病。官僚集团的黑暗与盘剥,激化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冲突,引发了人民的抗拒斗争。5.南朝刘宋时期,“手不知书,眼不识字”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小贩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在南朝时()A.政治颓废局面已被打破B.世家大族已渐渐退出政治舞台C.门阀政治已经受到冲击D.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发生变更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沈庆之、戴法兴都位居高官,但都出身低微,这反映出当时门阀制度已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冲击。6.隋朝在完成统一后,隋文帝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其目的在于()A.加强中心集权 B.彰显中心权威C.增加政府收入 D.保障吏治清明答案:A解析:隋文帝规定地方官员三年一迁或四年一迁,这事实上是从制度上取消了地方豪强大族限制地方权力的可能性,从而加强了中心集权。7.隋文帝实行“输籍定样”,即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状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五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依据定样标精确定户等的上下,并写成定薄。其做法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A.使政府的收入大量削减B.打击了世家大族C.进一步强化了重农抑商D.改良了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隋文帝推行改革之前,豪强地主隐匿人口,躲避国家的税收。隋文帝清查户口,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国家能够限制的人口数量增加,赋役来源有了保障,打击了豪强地主。8.以下是唐代某位皇帝在位时的部分举措,其举措()举措1常常与辅臣总结隋亡教训,重视与大臣论古说今,探讨治国安邦之道举措2关注百姓疾苦,重视灾难的救济工作,“去奢省费”,留意节俭举措3知人善任,广任贤良,重视对地方官的任用和考核举措4兼听纳谏,“从谏如流”A.为唐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B.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C.干脆促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D.迎来了“开元盛世”的旺盛富强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依据题干中的史实推断相关的皇帝。依据“总结隋亡教训”“从谏如流”等信息,可知这是唐太宗的举措,故选B项。9.裴矩辅佐隋炀帝时虽居高位,却“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投唐以后,则一反常态,对唐太宗所作所为,敢于直言不讳地指责,极力劝阻,从而颇受唐太宗的赞许。由此可见()A.唐朝的政治比隋朝清明B.人才作用的发挥须要安定的环境C.唐朝谏议制度更加完善D.君臣关系变更的关键因素在于君答案:D解析: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下,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他们确定着政治的发展趋向。裴矩在两代君主面前的不同表现,充分说明君臣关系变更的关键因素在于君。10.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代某一事务的描述。该事务()·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使中心集权势力大为减弱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C.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题干所描述的事务是安史之乱,故选C项。11.唐初,“在册人户200万,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300万”。754年,“在册人户906万,口5280万”。在册人户的快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农业经济的发达与旺盛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答案:B解析:在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下,人口的增加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唐代人口的大量增加,是农业经济旺盛的历史见证。12.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唐朝武则天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状况。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A.均田制和租庸调制B.租庸调制和两税法C.租庸调制和方田均税法D.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答案:A解析:农户大量逃离本土,说明白由于土地兼并严峻及赋税沉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就无法维持,A项正确。13.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峻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时敦煌地区占有20—130亩土地的农户占肯定多数,这说明,自耕农在当地农夫中占主体地位。故选A项。1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确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在唐代,无论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宗教政策,儒学始终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对维护和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5.在唐朝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蔚然成风。很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致异样。由此可见,唐朝()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超群C.汉藏文化沟通频繁D.经济文化沟通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经济文化沟通影响了唐朝的丧葬习俗,D项正确;依据“骆驼”,可知这里的沟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的,A项错误;“骆驼俑”是唐三彩的一种,是陶器,不是瓷器,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汉藏关系,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民族交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化时期盛乐时期①(258—398年)平城时期(398—494年)洛阳时期(494—534年)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出土地址呼和浩特鲜卑墓大同下深井北魏墓河南偃师染华墓说明该时期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的发展趋势,并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探讨该时期社会历史的意义。(20分)参考答案:趋势:民族交融。价值: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探讨北魏服饰发展、北魏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前期,接着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全部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依据财产状况定户等,按户等凹凸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