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小学生的“量感”_第1页
如何发展小学生的“量感”_第2页
如何发展小学生的“量感”_第3页
如何发展小学生的“量感”_第4页
如何发展小学生的“量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知觉等方面的感知,对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是学生通过手摸、耳听、眼看事物,从而在大脑形成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等直观认知,是指学生不借助工具对物体量大小的估测,及进行推断[1]。学生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量感的体验和建立。发展小学生量感,就是要能做到在不使用测量工具下,能估测、判断、推测出物体量的大小。学生在思考和行动中能体现出量感,因此,学生在学习长度、面积、体积和物体轻重等量感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观察活动、动手操作体验和闭眼思考体验物体的大小,通过多元活动,学生能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析中提炼出核心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得以升华。数学是研究数量与数量的关系、图形与图形的关系,小学数学和生活中有关“量”比比皆是,平时教学学习中,师生注重量的教学,忽略量感的培养,教师应不断进行研究与实践,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还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借助实践操作形成“量感”。一、借助身边事物,建立量感的表象数学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比如在教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时,我们要让学生做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老师再出示精确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自己做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与精确值相差多少。学生在对比、反思、操作中,在头脑中就能迅速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物体大小的表象;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如一节大拇指、大花生粒、腰豆等约是1立方厘米,教室粉笔盒、两本中华字典等约是1立方分米,从身边事物来感知量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这样学生在填写体积单位时,就能联想生活实际想一想,填写出正确的单位。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借助身边的事物逐步形成对一些物体量的多少、大小、轻重、快慢、方圆、厚薄等的基本判断,积累生活中的量感[2];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对事物量的定量刻画和定性描述,发展学生的数学量感;最后能达到借助反思,提升学生的综合量感,内化学生的量感。二、创设有效情境,深化量感的感知量感的学习是多维,不能单独依靠一种感官来学习量感。教师要创设有效情境,学生融入情境中,建立清晰的印象,教学中只依靠练习来巩固,建立量感,是远远不够。要通过各种感官互相配合,眼看、手摸、口讲;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掌握尺度的测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从多维度和角度来发展学生的外化量感、内化质感。在学习“什么是面积”这课时,老师设置了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面有大有小,然后让孩子画一画你所找到的面。从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入手,唤醒孩子心中原有对“面”的一些基本经验,通过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等进一步感知面的大小,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建立一个认知“面是有大有小,面是一个封闭图形”,积累自身的“量感”经验。如在学习“分米毫米”这课时,老师设置了一个钱胡同的情境,学生不是纯粹的完成练习来感知量感。首先,教师让小组同学来制作钱胡同,要求学生用手比划下胡同的宽度,再请同学到钱胡同并排走一走和相对面走一走,感受钱胡同7分米宽的大小,学生认为7分米宽的胡同是比较窄的,当老师说最窄的地方只有4分米时,有学生提出“胡同这么小,为何能保留到现在,干吗不重建”,老师就讲出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里面有着自己的故事,不少胡同的砖、柱子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传奇般的经历,细细品味就像北京的百科全书。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渗透学科教育,学生对7分米和1分米长度单位,印象深刻。学生对单位以及标准量有了自己的认知,脑海中对量的概念也变得清晰可见。三、通过实践操作,进行量感的估测量的估测是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一个目标,教师教学要不断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做一做等,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如在学习体积单位,认识1立方厘米,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1立方厘米的物体,再和实际的1立方厘米正方体进行对比,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感受、估测自己制作的1立方厘米和实际的1立方厘米相差多少,橡皮擦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经历估测,再由小组同学合作用1立方厘米的物体去测量橡皮擦的大小,经常这样做,学生的测量能力和估测能力都会有较大提高。如在练习中,填一块橡皮擦的大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填写7立方厘米,从而促进量感的形成。教师带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量感,带领学生不断尝试、修正、感知、想象、推测,经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估计过程,使他们感受到灵活选择参照标准的重要意义,积累估测经验,做到量感可感、量感可见[3]。如教学《分米毫米》,教师出示铅笔有多长,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中感受1分米的长度,同时对比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在多重体验中丰盈了对1分米的认识和感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慢慢培养了量感,经历了“我要学”到“我会学”的过程。四、建立度量标准,提升学生的综合量感度量教学中,我们要从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入手,从生活细节入手,让学生产生有测量这个物体的必要,促进学生想学度量单位及如何测量。学生有了兴趣,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度量标准要一致,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中学会度量和测量,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度量什么,度量的方法是一样的,先定义一个小单位,脑海里也能建立量的大小。度量就是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计量单位,能估测1个计量单位的大小,测量就是几个计量单位的叠加,核心是单位及单位个数。如对面积的测量,重要的是学生能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累加的结果,是对测量本质的理解。在操作经验、度量观念、估测能力三者循环中展开。在长度单位学习中,我们先学习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再来学习1千米的长度,要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形成量感,是比较难的。我们可以通过对十米、百米的感知(十米是有10个一米组成,百米是有10个十米组成)来建立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经验;再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知识展开推理,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大概跑几圈相当于1千米等,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跑1千米,教师可以在100、200、300……1000米,做好位置,方便学生在跑步中感受1000米的长度。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的量感大幅度提升。五、发展想象能力,量感的形成更深入想象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要靠后天的生活和学习慢慢形成,有丰富想象能力的学生,学习量的时候更能得心应手,量感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过程中,教师留足时间和空间,在交流、反思中想象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进行估测,学生的量感能顺利形成,对后期学习面积单位起到铺垫作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个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闭起眼睛,用手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图形,这是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头脑内部建立一个1立方厘米的物体、一个1立方分米的物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放性,落实核心素养,提高了学生对面积理解的深度和全面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量感的形成就能更深入。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观察、实践、思考与交流中逐步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