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1(共248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1(共248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1(共248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1(共248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1(共248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1(共9套)(共248题)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选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1、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不包括()A、官渡之战B、讨伐袁氏余党C、消灭乌桓头人D、赤壁之战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吞并江南与刘备、孙权进行的战争,而前三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考生需要对这一过程有基本的掌握,此知识点容易在细节题中出现。2、曹魏时的翻车和唐时的筒车最大的不同是()A、用途B、动力C、原理D、功效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翻车以人工为动力,而筒车则以水流为动力。3、户调式是西晋基本的经济和财政制度,它的内容中不包括()A、土断B、占田制C、户调制D、品官占田荫客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西晋灭昊,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户调式,目的是为了平均分配土地,防止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它包括三点内容: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而土断是东晋时实行的。考生应注意对魏晋时期经济制度的掌握。4、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与北宋设置的官职分别是()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知州④通判⑤参知政事A、①③B、②④C、②⑤D、③⑤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宋初,武将解除兵权之后,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并负责监督官员。5、六朝时期,江南的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A、江南的商品经济提高较快,起到了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C、江南的气候适宜农业生产D、南方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从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的农民,他们的到来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尤其是多种铁制农具及深耕细作、积肥粪田等技术的推广,使得南方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6、下列政权中不属于“五胡”建立的有()A、北燕B、冉魏C、前赵D、南燕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在西晋灭亡之后,黄河流域成为各民族争权夺利的主战场,这一时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但是还有一些在“五胡”之外的民族参与了斗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包括代、冉魏和西燕。考生应能准确地掌握十六国的建立民族和时间顺序。7、下列选项中,控制了西域政权的是()A、前秦B、后赵C、前凉D、代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公元370年,苻坚灭前燕,374年,夺得东晋的益州,376年,灭前凉和代,382年,控制了西域,至此,前秦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考生应对前秦对北方的统一过程有大致的了解。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选官制度的是()A、九品中正B、察举C、九品混通D、流外入流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九品是赋税高低的品级,国家在征收赋税的时候,不是平均地分给各户,而是分为三等九品。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只是徒有虚名。9、关于我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发展,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逐渐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B、税种逐渐增多,税制逐渐完备C、征税的时间逐渐固定化D、征税对象由人丁向田亩转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下列关于均田制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均田制创制于魏晋时期B、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C、是国家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D、其最根本的受益者是农民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内容之一,名为均田,实际上是基本保持原有的土地占有不均的状况不变,实际受益的是大族地主,他们用隐瞒土地的手段对付政府,同时又因为拥有大量的奴婢和耕牛,能获得更多的土地。11、下列选项中,对西晋实行的户调制和北魏实行的户调制二者描述均正确的是()A、都加重了自耕农的负担B、都以户为征收单位C、赋税征收比前代更重D、都加重了地主阶级的负担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北魏的户调制实行后,改变了之前赋税征收混乱的局面,按定额收税,实际上对自耕农来说,减轻了负担,但是对大地主来说加重了负担。而西晋的户调制不分贫富,实际上对农民是很不利的。由于二者名称相同,考生应注意区分。12、下列对北朝商业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洛阳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B、城市设有平仓,荒年可以抛售粮食C、农村出现了定期交易的草市和墟市D、市场上以货币为交换手段的交易增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发展,商业也随之恢复发展,其中农村中定期的草市和墟市交易出现于唐朝,并非北魏,所以是错误的。考生应注意对北魏商业发展情况的掌握。13、下列选项中,对魏晋玄学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政治上主张无为、无君的思想B、以儒家的经典为核心理论C、采取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做法D、玄学始于曹魏时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魏晋玄学主要盛行于魏晋的士人阶层之中,以道家的唯心主义理论来解释《易》为其核心理论,考生对玄学需要有大致的了解。二、名词解释(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4、“王与马,共天下”标准答案: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知识点解析:东晋的世家大族地位相当之高,比如王氏、谢氏等,他们对东晋王朝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所以考生在回答有关东晋的问题时,要注意对这个角度的把握与分析。15、“傅粉何郎”标准答案:“何郎”指的是三国曹魏时的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何晏是三国时期魏的著名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后为司马懿所杀。知识点解析: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考生应对其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是代表人物,可能在名词解释或选择题中出现。16、宗主督护标准答案: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民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在宗主督护制下,各地宗主实际分割了国家大量的劳动力,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孝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知识点解析:宗主督护是北魏早期的做法,是少数民族处理同中原汉族关系的做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考生应注意分析宗主督护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被三长制所取代。17、《颜氏家训》标准答案:《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七卷,共二十篇。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所以在南北胡汉各个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该书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史料价值。知识点解析:《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需要考生能有大致的了解。18、均田制标准答案: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均田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规定每户应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严禁买卖,这种政策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国家可以进行公开的授田,将本来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农民和一些流民招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知识点解析: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土地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考生应注意将其放在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中一并掌握,同时也作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能在简答或材料分析题中出现。19、三长制标准答案: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于太和十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地恢复和发展,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知识点解析:实行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基层行政体制,相对于被其替代的宗主督护体制来说,更符合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考生应同其他的改革内容放在一起整体把握,容易在简答题中出现。20、“混一戎华”标准答案:南北朝时期,统一中国北方的鲜卑族拓跋部皇帝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素怀大志,并不以鲜卑族是少数民族而自外于中原民族的大家庭。“廓定四表,混一戎华”,这个概念最早就是由他提出的,太武帝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口号,并巩固北魏的统治长达百多年,和他提倡各民族间的融合是分不开的,而且在他的统治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也都是围绕巩固这个多民族的统一而进行的。知识点解析: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许多政策都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考生应对这类内容重点掌握,可能在大题中出现。21、淮南三叛标准答案:司马师掌握大权,并排除异党,废掉魏帝曹芳,另立曹髦为帝,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引起了诸多军事将领的不满,公元255年,大将军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师,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上台,在他掌权期间,又爆发了大将军诸葛诞的起兵叛乱,也被司马昭所平定。由于三人的起兵地点都在淮南,所以被统称为“淮南三叛”。知识点解析: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王朝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中间经历了很多变化,考生需要对这个过程有大致的了解,可能在选择或名词解释中出现。22、坞堡标准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多选择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三长代替了宗主;邻、里、党等地方基层组织也取代了大、小坞壁组织。知识点解析:坞壁的产生是胡人入主中原后,本地的汉族人,依托本地的强姓大族,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被少数民族政权所承认,并允许其存在。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能够自给自足,由此产生的坞壁经济是北朝的一大特色。23、寇谦之标准答案:寇谦之为北魏著名道士,南北朝新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原名谦,字辅真。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观念,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并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持戒修行。他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4、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初,吴主为讨虏将军,在吴,娶吴郡徐氏;太子登所生庶贱,吴主令徐氏母养之。徐氏妒,故无宠,及昊主西徙,徐氏留处昊;而临淮步夫人宠冠后庭,吴主欲立为皇后,而群臣议在徐氏,吴主依违者十余年。会步氏卒,群臣奏追赠皇后印绶。徐氏竞废,卒于吴。”——《资治通鉴》卷七十四《明帝景初二年》请简要概括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特点。标准答案:孙吴政权在江东地区的建立,离不开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在其政权中,这些世家大族一直占据着显赫的职位,并与孙氏通婚,以巩固其政治上的同盟关系。这其中主要以朱、陆、顾、张四家为代表,他们不仅在孙吴朝中出任要职,而且其子弟在地方行政中也占据了相当多的数量。这些世家大族敢于在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与政府相抗衡,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除此之外,江北迁徙来的大族因为相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也同孙吴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周瑜、鲁肃等人。孙吴对农桑的发展相当的重视,孙权就曾亲自驾车耕田。孙吴政权在长江的两岸大面积屯田,其中以毗陵地区的规模为最大。北方连年战乱,大批人口来到南方避祸,加上孙吴平定了山越,将山越人迁到平地进行耕作,这些都为江南的发展和农业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此外,丝织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兴起。孙吴的水路运输与造船业也有着长足的发展,航运事业的发展是江东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5、简述西晋实行占田制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标准答案: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次年,晋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废除。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很多的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针对这种情况,灭吴以后,西晋采取两项重大措施,其中一项就是颁布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下列内容:(1)户调式:凡是丁男者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的,纳半数。边郡民户的户调,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的纳1/3。(2)农民的占田和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土地数额。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3)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知识点解析:西晋所实行的占田制是模仿西周的井田制而来的,在土地私有的情况下,基本不具备实行的条件,并且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所以占田制实行以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晋代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考生应对此有大致的掌握。26、简述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标准答案:门阀政治实际上是一种皇权同世家大族间相互制衡,共同行使国家政权的统治形式。它的产生是因为在西晋瓦解的过程中,南渡的大族和南方的大族共处,需要共同拥戴一个政权,所以东晋王朝才建立起来,而且东晋王室本身是大族拥戴上台,没有极具说服力的皇权,无法达到集权,只能是与大族分权共治,这一点不论是大族还是皇帝本人,都有认同,才会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一方面,皇权与大族权力平衡,另一方面,大族之间也保持着势力的均衡,如果有一支大族的权力过分膨胀,或者想替代皇权,那么也会遭到其他大族的一致反对,所以皇权和士族之间一直可以保持这种微妙的平衡。在继承的问题上,由于选官主要以门第为标准,所以大族可以保持对自己地位的垄断,尤其是朝中掌握大权的要职,军权也是争夺的重点。由于这种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他们与下层要求上升途径的寒门人士不断地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门阀政治被寒人兴起所取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概括南朝寺院经济的特点。标准答案: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由于有不少的皇帝崇信佛教,大肆佞佛,或者依靠佛教来控制人民,所以这个时期寺院经济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并构成南朝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在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大量增加,最突出的是寺院占有的土地日益增多,形成了以此为基础的寺院地主土地所有制,南朝时期寺院地主经济的土地来源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条途径:由官府赏赐给予,许多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赠与;普通的地主阶层的赠与;普通的破产农民为了受到寺院的庇护,自愿将土地献给寺院;寺院的僧侣通过不法手段侵占得来。寺院经济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寺户、奴婢等为寺院经济服务的人群,这些人有的是国家赐予寺院的罪犯,有的是破产的自耕农,他们可以不向国家纳赋税徭役。寺院经济依靠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加上不用向国家交纳租税,逐渐强大,成为基本可以自给的独立经济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1、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评价。标准答案:赤壁之战后,魏据北方,蜀据巴蜀,吴据江东,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种格局的出现是由各方面的条件造成的:从客观条件上看,在地理条件上,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之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吴国占据的江东地区,在东汉以来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这两方面因素,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从主观因素看,三大集团的领袖、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并各自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人才群体。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孙权用人,与臣下同舟共济,忘短贵长。这种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当时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虽波澜起伏,时有消长,但能基本维持一种均势。再加上孙刘联盟,攻虽不足,守则有余。能动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结合,便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必要步骤。它较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区域内的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9题,每题1.0分,共19分。)2、黄巾大起义后的东汉政局是()。A、大一统局面的再现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D、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导火线是()。A、袁绍屠阉B、曹操起兵C、董卓乱京D、袁曹交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董卓入京后,关东军阀组建联盟军队讨伐董卓,其盟主是()。A、曹操B、孙坚C、袁绍D、吕布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曹操占据“天时”的重要举措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B、占领关中,建立基业C、篡汉称帝,号令天下D、尊王攘夷,兴复汉室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A、白马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曹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限民名田B、抑制兼并C、实行屯田D、推行均田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下面对官渡之战的表述正确的是()。A、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全国B、曹操联合刘备打败袁军C、曹操集中优势兵力,以多胜少D、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基本统一北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战役是()。A、荥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三国时期,三国称帝的先后顺序是()。A、魏、蜀、吴B、魏、吴、蜀C、蜀、吴、魏D、蜀、魏、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三国时期,魏、蜀、吴灭亡的先后顺序是()。A、蜀、魏、吴B、魏、吴、蜀C、蜀、吴、魏D、魏、蜀、吴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下列属于诸葛亮治蜀措施的是()。①“整肃史治、严明赏罚”②推行九品官人法③大力开展屯田④修竣都江堰、积极发展农业⑤征服山越⑥平定南中八郡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④⑤⑥D、①④⑥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使蜀汉确立在南中的统治的是()。A、赤壁之战B、刘备入蜀C、诸葛亮南征D、官渡之战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是()。A、讨伐曹魏,兴复汉室B、以攻为守,争取主动C、夺回荆州D、平定南中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关于大陆人民大规模达到台湾的第一次明确的记录出现在()。A、东汉B、三国吴C、南宋D、明朝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东吴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这种制度称为()。A、世袭领兵制B、占田制C、侨置郡县D、复客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西晋推行的新田制是()。A、屯田制B、占田制C、均田制D、限田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导致西晋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事件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河阴之变D、淝水之战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建议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是()。A、陈群B、刘晔C、荀彧D、毛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魏晋时期,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转型的是()。A、世卿世禄制的废除B、察举制的确立C、科举制的产生D、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名词解释(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21、董卓之乱标准答案:董卓之乱为东汉末年地方军阀董卓拥兵进京引发的政治动乱。汉末,大将军何进秘招并州牧董卓诛杀宦官。董卓进京后,废掉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独揽朝政,打击异己,并纵兵杀掠百姓。关东诸军阀组成联盟军队共同讨伐董卓,其后董卓被部下吕布和司徒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之乱对汉中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官渡之战标准答案: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军阀战争。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军阀袁绍发生直接碰撞。公元199年,袁绍率兵十万南下攻打曹操的统治中心许昌,曹操以两万人迎敌。第二年,两军在官渡相持,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并乘势出击,打败袁军。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赤壁之战标准答案: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于208年南下,首先击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占领荆州,进逼孙吴。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乘机占领荆、益二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屯田制标准答案:屯田制为曹魏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需而实行的政策。196年,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下令实行屯田。屯田又可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即将流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军屯即在军队驻扎地区,由士兵及其家属耕种土地。屯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军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军需供应。但屯田制下剥削率较重,百姓和士兵逃亡或反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领兵复客制标准答案:孙吴政权为维护江东世家豪族利益采取的政策。孙吴政权是在流寓江南的江北大族和江南土著豪族的联合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后期“朱、张、顾、陆”等江南大族在政权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保障大族的特权地位,孙吴实行了领兵制和复客制。领兵制允许大族建立私人部曲并可世袭;复客制是政府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一起赐给豪族作为其私属。领兵复客制使江南豪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成为东晋南朝立国的政治支柱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占田制标准答案:占田制是西晋武帝时颁布的土地及田赋制度。西晋时期,曹魏的屯田制度已遭到破坏,西晋颁布了新的占田制。主要内容有:①普通百姓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30亩。丁男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②户调。丁男立户者,每年缴纳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酌情减少。③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及荫亲属的权利。一品官可占50顷,至九品占10顷,每品之间递减5顷;另依官品高低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一品官至九品官还可以荫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占田制将农民占田合法化,对士族占田给予了一定限制,但也给予了士族地主大量特权,对超限占田和土地买卖没有限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九品中正制标准答案: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吏选拔制度。曹丕接受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部分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品评本区域内的士人,将之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供吏部选官参考。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还能做到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后来则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8、阅读下列有关士族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斡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曲掌机要。——《颜氏家训.涉务篇》材料二: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置之度外。——《颜氏家训.勉学篇》材料三: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颜氏家训.寒素篇》材料四: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加长车,跟高齿屐……——《颜氏家训.勉学篇》材料五:……因晋中兴,南渡江,率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颜氏家训.涉务篇》回答:(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说明了士族的哪些特点(不得摘抄原文)?(2)东晋时,士族(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综合上面五则材料,说明士族、士族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标准答案:(1)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空虚和堕落,沉溺于清谈,用脱离实际的空谈玄学,来掩盖精神的空虚。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通婚、共坐。士族无真才实学,徒享高官厚禄而不理政事,享受荣华而不能治产,骄奢淫逸,极端腐朽。(2)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进一步发展,东晋地权就是在北方乔姓大族王、庾、桓、谢与南方吴姓大族朱、张、顾、陆共同扶植下建立的,因而在东晋政权的保护之下,门阀势力达到鼎盛。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势力的上升。门阀世族完全控制了东晋政权,经东晋一朝一直是由王、庾、桓、谢四大门阀轮流执政,政出豪门,皇权衰微。官职有清浊之分,高官厚禄的清职,由于士族担任,寒人不得染指,寒人所居的低级官吏为浊职,士人不屑一顾。另外,士族的政治特权也有提高,政治上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准则,使门阀特权高于法律之上。第二:经济实力增强。东晋时期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门阀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田庄规模不断扩大,荫客人数更是大大增加,除私属、部曲之外,还拥有大量奴隶,因而封建依附关系进一步发展。第三:社会地位悬殊。门阀世族为炫耀社会地位,实行清浊隔离,严禁与庶族通婚、同俗、同衣、同食、同往、同处。严格家谱编撰和礼法门风,防止清浊混流,以维护其特殊的社会地位。(3)自东晋末,门阀世族走向腐朽、江河日下,南朝时全面衰落。门阀世族的衰落首先是由于自身的腐朽所造成的,士族在政治上虽高官厚禄,却不理政事,大倡清议之风,不务庶务。因而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自命清高,生活极端腐化,出则乘车,人则扶持,吃喝玩乐,醉生梦死。逐步丧失了政治能力,堕落成腐朽的寄生阶层。第二,以军功起家的寒门新贵的兴起。东晋末年,战乱不止,世族门阀遭到重创,庶族地主因军功而地位上升,刘裕出身寒门,因而掌握政权后,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重用寒门,于是庶族地主,纷纷参政,门阀所担任的清流雅职,虽高官厚禄却无实权,而寒人所担任的如中书舍人之类的官职,品位虽低,但参与机要,出纳王命,具有实权。终宋、齐、梁、陈四朝,军政实权,均有寒人掌握,门阀土族独揽朝政的局面被打破了。第三,门阀经济实力的削弱。由于南朝时期家族关系的变化,门阀大土地所有制也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财富的分散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削弱,使门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第四:门阀世族的腐朽,使其失去了应变能力,因而在战乱中坐以待毙,在侯景之乱中,京都大族被消灭殆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选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1、夷陵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魏与孙吴B、孙吴与蜀汉C、蜀汉与西南少数民族D、孙吴与东南少数民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公元222年,刘备率大军出巫峡,希望夺回被孙吴夺取的荆州。但是孙吴以陆逊为大都督,以逸待劳,用火攻的方式大败蜀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地点就在夷陵,在这次战争之后,蜀汉和孙吴的势力达到了均衡,为了共同抵抗曹魏,之后又恢复了联盟的关系,考生需要对三国时期著名的战例有所了解。2、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的民族政策,下列选项中,属于羁縻政策的是()A、孙吴招抚山越B、蜀汉控制南中C、前秦征服鲜卑D、曹操击败乌桓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三国时的南中地区民族众多,关系复杂,且交通极为不便,蜀汉的控制薄弱,经过诸葛亮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彝族首领孟获的七擒七纵,最终将南中平定,并在这里实行羁縻政策,任用本地或本民族的首领为地方官吏。考生应注意了解羁縻政策在历朝历代的沿革。3、三国时期下列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黄河流域B、西南地区C、江东地区D、荆州地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曹魏所在的中原地区即黄河流域,本身是历史发展最长的地方,其他地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再加上曾魏实行屯田制,屯田民由国家组织、保护,给予优惠的政策,为了经济和军事的需要,还先后开凿和修整了许多的水利设施,所以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4、关于东晋末年农民起义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打乱了东晋王朝的统治秩序B、连年战争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使东晋的世家大族受到沉重打击D、北府兵的控制权落人寒门地主之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前后延续十多年,遍及东晋全境,给东晋的统治集团和门阀世族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由于起义给东南八郡的士族地主以沉重打击,所以使不少的土地回到了农民的手中,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我国灌钢法的发明是在()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炼钢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陶弘景的灌钢法就是把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冶炼,再加以锻打,就可以成为优质的钢。考生应注意对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成就加以掌握。其他方面如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和造纸业也有长足的进步。6、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在巩固自己的政权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不包括()A、笼络汉族士人,作为自己的幕僚B、重用羯人和赵人,组成禁卫军C、设立太学,提倡尊孔读经D、提高本族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后赵政权是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政权之一,它的建立者石勒是十六国时期的代表人物,考生对此应有大致了解,可能在名词解释中出现。组成禁卫军的不包括赵人,因为羯人所称的赵人就是汉族人,是不可能组成禁卫军的。7、“封锢山泽”是指将山林圈为私有,不允许百姓开垦或者从事其他农业活动,下列选项中,实行了这一做法的是()A、前秦B、北魏C、前燕D、刘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下列改革措施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是()A、实行均田制B、建立宗主督护C、实行三长制D、改用汉姓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北魏的太武帝改革和孝文帝改革都是需要考生重点掌握的,注意区别两者的具体措施,其中建立宗主督护是太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9、范缜的《神灭论》一书,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A、佛教转生来世的学说B、寺院经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C、佛教在利用天命观进行欺诈D、寺院影响到政治发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范缜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同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很明确地阐述了人生贫富的偶然性,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考生应注意对这个时期哲学思想的把握。10、下列选项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成就的是()A、冶铁业开始采用铸铁柔化技术B、扬州成为著名的造纸业中心C、秘色瓷已经在制瓷业中出现D、养蚕缫丝技术开始向西方传播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在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中,不包括()A、邻长B、里长C、乡长D、党长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三长制为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它代替了宗主督护作为地方的基层行政制度,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考生要着重理解记忆。12、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所造成的结果不包括()A、使北魏末期的黑暗统治陷于崩溃B、调整了原有的土地关系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D、关陇集团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是鲜卑、匈奴、汉族等民族的联合起义,共同反抗北魏的鲜卑贵族统治集团和汉族大地主集团的斗争,D项是错误的,其他三项都是这次起义的意义和影响。13、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属于南北朝时期的是()A、《孔雀东南飞》B、《文心雕龙》C、《诗品》D、《敕勒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孔雀东南飞》成于建安时期,并非南北朝时期;《敕勒歌》为北朝民歌,《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为南朝齐、梁时人;《诗品》是南朝梁人钟嵘所作。考生应对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大致的了解,可能在细节题中出现。二、名词解释(本题共9题,每题1.0分,共9分。)14、六镇标准答案: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主要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柔然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北魏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北魏边镇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知识点解析:六镇是北魏边防的重要建制,也包含了北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六镇从创立到起义,其中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矛盾,考生应注意对六镇具体情况的大致掌握,尤其是北魏末年民族大起义的影响。15、《齐民要术》标准答案:《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知识点解析:《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农学著作,不仅属于农业的范围,更多的是科学著作,考生需要对此着重把握。16、九品混通标准答案: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当时的正税一般为每户平均纳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但是按照北魏政府的规定,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分担。而是由县令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三等指的是将赋税按等级送到不同的地区,而九品指的就是赋税的等级。上三品的进入京师,中三品的进入别的州的重要粮仓,下三品的留在本州。这就是所谓的九品混通。知识点解析:九品混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征收户调时的一种原则性规定。考生应注意将这种赋税制度放在魏晋时期的多种赋税制度中一起来掌握,同时还要注意执行的效果以及后续的影响。17、部曲标准答案: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联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东汉末黄巾起义和其后的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于是承袭了东汉以来私兵的传统,作战时是部曲,平时是佃客,即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知识点解析:部曲和佃客一样,虽多是由宾客转变而成,但两者又有区别。佃客一定和土地有联系,部曲却不一定与土地有联系。部曲作为士兵应该绝对服从所属军官的命令,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作战。部曲活跃的时候,通常是军事行动频繁的时候。魏晋以后,佃客的身份卑微化,部曲地位也随之卑微化。18、五刑标准答案: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劓,剕,宫,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剩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徙、流、死,这标志着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衣冠南渡标准答案: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知识点解析:永嘉南渡虽然是因逃避战乱而起,但是客观上却使大批北方农民来到南方,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经济中心南移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考生应着重记忆这次人口迁徙的结果和影响。20、僧祗户标准答案:是北魏创立的寺院经济的重要形式。“僧祗”,意为“大众”。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紧接着是一场更为狂热的佛教复兴运动。北魏的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巩固其统治,所以在北魏时期,寺院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基本成为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其中有大批的普通劳动者,充当寺院的劳动力,成为寺院经济的一部分。知识点解析:僧祗户是北魏寺院经济中很有代表性的部分,注意对其产生原因的掌握,此外,还有佛图户,也是寺院经济中的一部分。考生对这个时期的寺院经济要重点把握,将南北方的寺院经济对比来掌握。21、单于台标准答案: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占据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同原有的汉人杂居,所以在少数民族的建立过程中,就要解决对胡人和汉人的统治问题。政治制度上,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多采用了“胡汉分治”的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中用于专门管理和统治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机构就叫做单于台,可见统治者对管理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的重视。知识点解析:由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存在着管理的差异性,所以十六国中大部分的政权实行“胡汉分治”的政策,并逐步将少数民族遗留的原始制度向封建制度进行过渡,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考生应注意同前后时代民族融合的特点结合来掌握。22、氐标准答案: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处陕甘川交边地区。西晋初年,关中氐、羌、渐为编户,赋役繁苛,常激起反抗。十六国中,氐族贵族曾建立前秦与后凉。历代氐族政权汉化很深,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统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王”、“侯”已经形成,并多受中央王朝的封拜。氐族皆采用汉族的姓氏,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与羌族极相近,又受着汉族的强烈影响。知识点解析:氐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之一,曾经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政权,尤其是前秦政权一度统一了北方,考生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有基本的了解,掌握政权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少数民族同汉族之间的关系。三、史料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3、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臣昔与魏丞相高王并肩戮力,共平灾衅,扶危戴主,匡弼社稷。中兴以后,无役不从;天平及此,有事先出。攻城每陷,野战必殄;筋力消于鞍甲,忠贞竭于寸心。乘藉机运,位阶鼎辅;宜应誓死罄节,仰报时恩,陨首流肠,溘焉罔贰。何言翰墨,一旦论此?臣所恨义非死所,壮士弗为。臣不爱命,但恐死之无益耳。而丞相既遭疾患,政出子澄。澄天性险忌,触类猜嫉,谄谀迭进,共相构毁。而部分未周,累信赐召;不顾社稷之安危,惟恐私门之不植。甘言厚币,规灭忠梗。其父若殒,将何赐容。惧谗畏戮,拒而不返,遂观兵汝、颍,拥璟周、韩。乃与豫州刺史高成、广州刺史郎椿、襄州刺史李密、兖州刺史邢子才、南兖州刺史石长宣、齐州刺史许季良、东豫州刺史丘元征、洛州刺史朱浑愿、扬州刺史乐恂、北荆州刺史梅季昌、北扬州刺史元神和等,皆河南牧伯,大州帅长,各阴结私图,克相影会,秣马潜戈,待时即发。函谷以东,瑕丘以西,咸愿归诚圣朝,息肩有道,戮力同心,死无二志。惟有青、徐数州,仅须折简,一驿走来,不劳经略。”——《梁书》卷五十六请回答:所给材料出自于谁之口?并简述其在南北朝时期的活动。标准答案:出自南朝萧梁末年北齐降将侯景之口。侯景,原北魏怀朔镇戍兵,渐升为镇功曹史。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时,侯景率部众投靠契胡族首长尔朱荣,参加镇压起义,因大破义军、活捉葛荣之功被擢升为定州刺史。高欢灭尔朱荣,侯景又叛归高欢。侯景狡诈多变,残忍酷虐,但掠得财宝皆赏赐将士,故能得将士死力,所向多捷。历任东魏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拥兵10万,专制河南,权力仅亚于高欢。东魏武定五年,高欢死,子高澄执政。侯景平素甚轻高澄,而澄则忌惮景叛乱,乃征调景入京,以剥夺其兵权。侯景惟恐被杀,于是投降西魏,但西魏亦调景入京,故景转而求降于萧梁。梁朝臣多表示反对,而梁武帝封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梁武帝又遣将率军救援侯景,结果被东魏大败于寒山。东魏继而实施离间计,佯称与梁议和,挑拨侯景反梁。侯景本有作乱之心,遂暗中勾结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萧正德作内应。梁太清二年,侯景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侯景纵兵抢掠,又命北人被没为奴者,皆令放免,加以任用。侯景过江时兵不过八千,马不过数百,但援军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顿兵不前,只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两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略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忧死,侯景立萧纲为帝,又废杀萧纲立萧栋。天正元年,侯景终于废萧栋而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六月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着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昧旦,至于忧勤。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魏书》卷七上《高祖孝文帝纪》请概述北魏冯太后主持的改革内容。标准答案:(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实行俸禄制。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2)推行均田制。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5、简述士族的源流和在西晋的发展过程。标准答案:士族基本形成于西晋时期,但是源于汉魏。东汉末年由于九品官人法的实行,地方上选人任用的决定权掌握在有势力的大族手中,他们可以随便地操控人员的任免,所以门荫成风,实际上不论政局的变化如何,基本上都没有撼动这些大族积累的世家资本,所以他们世代为官,享受荣华富贵的待遇。西晋时期,虽然当政者意识到来自士族的威胁,但是除了对其掌握的军权有一定的限制外,其他措施都没有起到限制士族的作用,占田制本来希望可以控制士族的规模,但是客观上却助长了士族集团的进一步膨胀,他们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占有大片的田地,加上他们非法占有的国家土地和强占自耕农的田地,规模之大,基本实现了自给,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土地的增加又使他们大量地招募宾客、部曲,大量的破产农民依附士族,帮助其进行生产,这些都是士族权力扩大的标志,国家基本上无力对其进行有效的限制和控制,所以,也成了西晋政权最后瓦解的深层原因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六朝时期的侨州郡县。标准答案:中国东晋南朝为流寓百姓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故称侨。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侨州郡县的名称始于东晋。西晋末,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导致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东晋政府遂在其聚居之地,以他们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以登记和管理他们。这些人称侨人,州郡县称侨州郡县,而以流亡百姓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县令。侨州郡县的户籍是临时性的白籍,着籍的人享受免除调役的优待。但是时间既久,他们与土著百姓杂居错处而户籍各别,负担不同,不但管理不便,而且影响赋役征发。于是东晋政府实行土断,并省侨郡县,所有侨人必须在居留之地编入正式户籍黄籍,与土著百姓同样负担调役。当时大族标榜郡望,为了照顾他们的利益,不能不保留一些北方郡邑的名称,很多侨州郡县机构仍保留下来,从所寄治的南方旧郡县中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的领土。十六国时期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又形成新的侨州郡县。过一段时期又分割原州、郡、县土地为其领土,于是州郡分割得愈多、愈小,而且还出现两郡同治一县和两州同治一郡的双头郡县。因此,南朝后期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大体南朝侨置的州郡以在今鄂北及苏南、苏北、皖南者为多。北方政权也置侨州郡。设立侨州郡以统流人,是当时各国统治者争夺人口的一种手段,也是笼络大族首领的一种办法。隋统一全国后,废除这种办法,并省郡县,许多侨郡县废罢,但还是有不少名称保留下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试述东晋南朝的侨郡和土断。标准答案:侨置郡县是东晋南朝为南渡的流寓百姓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仍用北方故地郡县名称,即为侨置郡县”。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北方长年战乱破坏了社会秩序,产生了大量流民。西晋惠帝时,爆发八王之乱,历经16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内迁,也给北方带来了战乱。连续不断的攻战,使北方人民流离失所,不得不大量南迁。第二,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大官僚是促成侨置郡县产生的重要因素。南渡的流民,多数依附于一个较有威望的大姓士族或官僚,南渡的士族不愿丢掉自己的门第郡望,庶民也不愿意承担当地赋役。东晋不得不设置侨置郡县安顿流民,以南徙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县令。第三,侨置郡县也是东晋政府安抚流民、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的必要举措。侨置郡县照顾了南渡土族的情绪和利益,将流民纳入到政府的统治秩序中去,在当时是比较稳妥的举措。侨置郡县稳定了东晋南朝的政局,大量流民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侨置郡县作为临时措施,使地方行政混乱,给户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了赋税收入,因此,东晋南朝实行过多次土断。土断,就是以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户籍——黄籍,将侨人户口编人当地郡县,并与当地农户一样纳税服役。其中,以东晋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和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成效最大。土断使南渡的北方人口逐步融人当地社会,也增加了东晋的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客矛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兴衰。标准答案:门阀世族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1)魏晋时期是士族门阀的形成时期。魏晋时期的士族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被士族把持;三国吴国的领兵复客制也赋予了士族典领私兵、荫占民户的权力,朱、张、顾、陆等大姓,把持着孙吴政权;西晋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占田制中赋予士族占田荫客的权力。其次,门阀世族还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等级界限十分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世族上层社会之外。(2)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点:①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一朝,始终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被架空。东晋实际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②经济上,东晋门阀士族的特权也大为发展,超过了西晋时的水平。士族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他们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还拥有大量的荫佃客。③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法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3)东晋末至南朝是门阀士族的逐渐衰落时期。①南朝时,门阀士族虽仍是特权阶层,但已处于衰落状态。士族作为特权阶层,十分腐朽,政治上,无功受禄,平庸无能;军事上,也抛弃了两晋以来以武功进取的传统,士族掌军权者越来越少;生活方式上,骄奢淫逸,形成了矫揉造作的“名士”之风。②寒人势力的兴起。寒人也就是庶族,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士族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限制士族,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迅速。寒人势力上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掌管机要,主要是出任中书通事舍人或典签。寒人通过参与政权,逐渐取代士族,成为政治上的新生力量。③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士族门阀衰落的大背景下,中央集权取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央中枢机构并存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权力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权是极为有利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9题,每题1.0分,共19分。)3、府兵制的正式确立是在()。A、北魏B、北齐C、北周D、隋朝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包括()。①江南经济发展迅速②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趋于平衡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⑤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加强A、①②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魏晋诗人左思《咏史》诗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经寸姿,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他揭露的是()。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中央政权和割据势力的矛盾C、庶族地主和士族地主的矛盾D、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魏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①大批北方农民南迁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相对安定③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④南方统治者采取了发展经济的措施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确立了地图绘制的“六体”的是()。A、郦道元B、裴秀C、张衡D、祖冲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下列人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与裴秀属同一领域的是()。A、郦道元B、贾思勰C、张衡D、祖冲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与此现象无关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云冈、龙门石窟的开凿C、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无也……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说这段话的是()。A、王夫之B、荀况C、王充D、范缜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中国历史上,曾经灭佛的封建君主包括()。①唐武宗②北魏太武帝③北周武帝④周世宗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黑暗时代。”这种观点否定了()。①民族融合的作用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从分裂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的总趋势④科技文化的进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胡汉授田数不同B、桑田为口分田,有授有还C、只有平民才可授田,奴婢则不予授田D、对隋唐田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A、实行屯田B、侨置郡县C、实行土断D、推行均田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魏晋南北朝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①培育出“三熟之稻”②“灌钢”技术的发明③吴培育出八辈之蚕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A、《梦溪笔谈》B、《汜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羯D、氐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著有“崇有论”,并提出“崇有”思想的是()。A、何晏B、王弼C、向秀D、裴颁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南北朝时期的优美民歌《敕勒歌》出自()。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羌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齐民要求.序》中写道:“今采摭经传,爰及歌谣,洵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醢(酱醋),资生之靡不毕书书;号日《齐民要术》……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材料表明作者()。①采取古今资料的编撰原则②总结资生之业的选材标准③重视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④崇尚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名词解释(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2、北周武帝灭佛标准答案:北周武帝时期没收寺院经济、遣散僧侣的举措。北周时期,佛教势力恶性发展,寺院、僧侣数量空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兵员、财源。北周武帝为了消灭北齐,“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下诏禁断佛、道二教,将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卒氏户、佛图户被编人民籍,强制编入府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桓温北伐标准答案:东晋大将桓温进行的征讨北方、收复故土的举措。桓温北伐共有三次,354年第一次北伐,一直进军至关中,后为前秦符雄所败,被迫退兵;356年第二次北伐,攻占了洛阳,但得而复失,无果而返;369年第三次北伐,出兵徐、兖,连战连捷,后因缺粮而退兵。桓温的三次北伐基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南北双方呈现对峙状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北魏六镇标准答案:北魏初年为防备柔然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的六个重要军镇,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最初,六镇作为拱卫首都平城的军事要地,受到特别重视。但随着柔然的衰落及北魏的迁都,军镇地位逐渐衰落,镇兵和下层军官的地位下降。北魏末年,六镇爆发起义,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世说新语》标准答案: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笔记小说。本书内容上起东汉,下至东晋,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该书所记的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的史料,价值很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颜氏家训》标准答案:北齐颜之推所著家训。全书分《序致》、《教子》、《兄弟》、《后娶》等二十篇,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但其内容超出了家训的内容,《名实》、《诫兵》、《书证》、《风操》等篇涉及当时政治、学术、风尚等社会风貌。从总体上看,《颜氏家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和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竹林七贤标准答案:魏晋时期精通诗词、玄学的七位名士的合称,分别为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尤以阮籍的《咏怀》诗82首最为出色;在玄学上,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虽略有不同,但“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基本趋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第5套一、论述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试论曹操。标准答案: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雄才大略,他参加过讨伐董卓的联军,其后极力拉拢地方豪强武装,并收编了青州黄巾军,军事力量得到了较大扩充。曹操之崛起,得益于两个大的措施:一是将汉献帝迎到他的辖区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二是募民屯田,解决了军队粮草应的问题。这两大举措抓住了霸业的关键。此后,曹操先后大败袁术,攻杀吕布,打败刘表、张绣,击溃刘备,并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为孙刘联军所败,主要精力转向对北方的经营。①经济上,大力解决土地和劳动力结合的问题,即继续推广屯田并在屯田以外的地区招徕流民,劝课农桑;颁布了较轻的田租户调令,禁止豪强兼并土地,否认其有免役免税的特权;在北方兴修水利工程,对于恢复农业起了重要作用。②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和调整。革除东汉末年察举制度的流弊,提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许多才能之士被吸收入曹魏集团;在地方官制上,将东汉末的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对曹操的基本评价,需结合历史条件综合分析。一方面,曹操作为割据军阀,挟持天子,借天子之名征讨四方,不仅具有道义上的亏欠,也加剧了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另一方面,曹操与其他目光短浅、只知攻取城池、劫掠财富的军阀相比,有其进步的一面。如曹操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任用贤能等,都是一般军阀无法企及的。其对北方的经营,是走向全国统一的步骤,奠定了将来西晋统一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论诸葛亮。标准答案: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在蜀汉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蜀汉前期,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取霸业出谋划策,主张东结孙吴,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遇到时机便可两路进击中原,夺取天下。蜀汉以后的基本方向即是按照这一方针进行的。诸葛亮还在赤壁之战中促成了孙刘联盟,挫败了曹操统一南方的企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蜀汉后期,诸葛亮治蜀。刘备死后,诸葛亮受托辅佐后主,主要致力于恢复蜀国元气,对抗曹魏,维持三国间的均势。①恢复巩固吴蜀联盟。猇亭之战后,吴蜀交恶,对蜀国极为不利。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修复两国关系,促成两国重归于好,为蜀汉争取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内修政理。政治上,严格实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对亲近之人也依法约束、赏罚。通过法制,使政治较为清明,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经济上,劝民劳作,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蜀汉的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蜀锦成为蜀地的著名产品。③和戎抚夷,平定南中。223年,刘备死后,越巂酋长高定、群郡丞朱褒和益州大姓雍顗先后叛蜀。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了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军事进攻和心理攻击并用。战后,他又任用当地夷帅,取得了南中人民的信任。南中的平定,为蜀汉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也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④228~234年,先后五次北伐中原。诸葛亮此举的最终目的是“兴复汉室”,直接目的是以攻为守,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对诸葛亮的评价,需结合历史条件,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诸葛亮在蜀汉的建国、立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正确把握三国的力量对比,联吴抗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蜀国,使相对弱小蜀汉得以长期保全。另一方面,诸葛亮也犯了一些错误,如事无大小,他都加以过问,造成了蜀汉人才断层;过分抑制土著地主,使得主客矛盾在蜀汉政权中长期存在;五次北伐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大大消耗了国力。总体来讲,诸葛亮是维持蜀国长存的重要支柱,功大于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9题,每题1.0分,共19分。)3、最终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羯C、氐D、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永嘉之乱的后果不包括()。A、西晋的灭亡B、“五胡乱华”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D、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出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下列对“王与马共天下”的正确理解是()。A、王氏与司马氏平分天下B、琅琊王氏与司马氏轮流执掌东晋国政C、王氏代司马氏执掌东晋大权D、东晋时期,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侨姓大族势力膨胀,皇权衰落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王敦之乱”实质上反映了()。A、士族门阀的发展,激化了同皇权的矛盾B、王敦本人有野心C、南北民族的矛盾尖锐D、东晋时期,阶级矛盾尖锐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东晋政府为安置北方移民和侨姓大族而采取的措施是()。A、以土为断B、侨置郡县C、移民戍边D、实行屯田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西魏、隋及唐前期在国家政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集团,陈寅恪先生称之为()。A、关陇集团B、关中集团C、关洛集团D、胡汉集团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下列政治动乱发生在南朝时期的是()。A、桓玄之乱B、八王之乱C、侯景之乱D、王敦之乱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南朝时期,进行“检籍”的是()。A、宋B、齐C、梁D、陈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下列对南朝士族冲击最大的政治动乱是()。A、河阴之变B、侯景之乱C、桓玄之变D、永嘉之乱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南朝寒人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是()。①寒人典掌机要②寒人执掌兵权③寒人出任地方典签④寒人出任地方中正官⑤寒人社会地位超过了士族A、①②③B、②④C、③④⑤D、①④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东晋和南朝时期,谱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战乱使同一宗族的人口流散B、士族用谱牒维持自己的地位,区分士庶C、区别“华夏”与“夷狄”D、区别地主与农民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分界线是()。A、永嘉之乱B、淝水之战C、北魏统一北方D、元嘉之战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研究东晋门阀制度的力作是()。A、唐长孺的《山居存稿》B、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C、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D、周一良的《东晋门阀制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下列与三国时吴国经济发展无关的是()。A、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B、大力推广军屯和民屯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D、山越人出山,与汉族人共同开发江南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经六朝时期的发展,南方形成了三个农业发达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