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材料二: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材料三: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B.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3分)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6分)二、古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6—12题。(31分)材料一:

赤壁赋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材料二: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苏轼传》节选)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端正C.徙知湖州徙:调任

D.神宗独怜之怜:怜爱,爱惜7.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苏子愀然②何为其然也B.①扣舷而歌之②侣鱼虾而友麋鹿C.①惟江上之清风②锻炼久之,不决D.①寄蜉蝣于天地②筑室于东坡8.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何陋之有?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积极进取的一面。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5分)②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5分)12.请以《赤壁赋》第④段为例,说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服客人使其从“悲”转为“喜而笑”的?(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小题。小溪

李纲【注】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14.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句在写法上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鸟为喻表达对自由生活向往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2)姚鼐《登泰山记》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日出时日观峰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雄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人常常在诗文中抒发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苏轼《文说》谈文章写作,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但我认为,散文创作还是要有内在要求的,那就是真诚、自由、妖娆。散文之所以能够绵延许久,就在于发自作者内心的那种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真挚与赤诚。这种“诚意”构成了散文最动人和最有体温的品质。“自由”是指散文写作应当是宽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马可待,泼墨如水,也可以深思熟虑,__________;可以由此及彼,信马由缰,也可以聚焦一物,__________。文学是另一个宇宙,疆域之大之广之深,人类迄今还没有完全探索完尽。散文的根本功用是以强大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呈现我们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生存样貌和精神状态,是用文字的方式,为自己和众生建造档案库、墓碑和圣殿。因此,散文在写作方法上就要求“妖娆”,以幽微多元的方式探究繁复的人性人心。只有把文章写得好看、耐看,光彩夺目、__________,塑造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境界,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散文带给人们超越性的精神体验,具备一种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积极力量。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比喻的“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是什么)和表达效果。(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小题。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曾告诫子女:“

”对此,著名“诗人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感同身受。他在总结自身成长经历时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少年苏步青很喜欢读《史记》,其中不少文章能背诵。《项羽本纪》那样的长文,也背得滚瓜烂熟。就职复旦大学校长时苏步青曾说“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①_________,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②__________,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的。”谈到读书,苏步青感慨:现在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古文学得太少。“《唐诗三百首》《宋词选》中都有很多好作品,值得认真背诵。”“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小时候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聊斋》我最喜欢,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再逐步加深了解。”他劝导青年学子,读书不必太多,③__________,直到知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掌握思想方法和艺术性,才算读好、读精了。数学与诗词,一理一文,苏步青先生却深谙二者异曲同工之妙,数学家“与诗共舞”。在他看来,数学与诗词都十分重视想象和推理,读写诗词,能起到“顿悟”作用,可避免思维僵化。他向有志学习自然科学的青年呼吁:“搞点形象思维,读点诗词,对打开思路、活跃思想是很有好处的。”19.下列填入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B.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旁书在前。C.我老空追悔,儿无弃壮年。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米兰·昆德拉说:“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选定的终点。”那一年,姚鼐选定了前行的方向,便毅然向着泰山进发。在“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大风扬积雪击面”的情况下,终于登上泰山之巅,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壮美景象。姚鼐心中选定的目标也越发明朗——走专注治学之路。最终他扛起了桐城派的大旗,成为了桐城派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B“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错误。原文是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见并非“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2.C【解析】A.“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说“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而不能说“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才创作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错误,原文是“它不是历史主义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D.“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乡土情节有三种,作者并没有比较,说哪一种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3.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说明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4.文章首先指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然后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接着分析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可靠性),最后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解析】从第一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材料一先提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特征。从第二至四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可知,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从第五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从第六段“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可知,最后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5.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材料一:(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材料三: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解析】从“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了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从“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可知,材料三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可见,这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6.B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危:高耸,引申为端正。7.D介词,“在”。8.D[D项,属于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9.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析】A.“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错误,应该是“农历每月十五的后一天”。故选A。10.C“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积极进取”错误,体现思想消极。11.①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得分点:“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特殊句式,侣或友、举、相属)②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对国家有益)。(得分点:以、第二个“以”、托讽、“有补于国”句式)12.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②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③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13.D“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错,诗人以溪面的平静反衬诗人被罢免后内心不宁之情。14.两者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外出游玩,描写了“小石潭”周围凄清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诗人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②本诗作者李纲力图革新内政,但多次遭罢免,作者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表达了自己身为逐客,不宜久留冷清之地的感伤凄楚之情。【解析】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意思是: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