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1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2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分层练习1.(23-24高二下·上海崇明·阶段练习)填空。(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司马迁《屈原列传》)(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句子是:“,,。”【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指、迩、见义、崇、贯、靡。2.(2018·四川内江·三模)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分别改写成一个单句。可酌情增减词语,但要保留原有信息。①《离骚》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②屈原是《离骚》的作者。③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以“《离骚》”为主语开头:(2)以“屈原”为主语开头:【答案】《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诗歌(抒情诗)。屈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离骚》的作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短句变长句,首先要分析短句之间的联系,看每个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相同;看各个句子有无共有元素;看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句子之间有包容关系的,可先确定主干句,然后用附加或替换的方法加以整合;互不包容的可以拼接;下定义的题则按定义的形式处理,下定义的一般格式:小概念+“是”+修饰语+大概念。或者: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变换时这些方法要灵活运用。如本题陈述的对象是《离骚》,主干为《离骚》是诗歌,修饰性成分为:屈原创作,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如以“离骚”开头,则句子为“《离骚》是谁创作的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如以“屈原”开头,则句子为“屈原是什么样的《离骚》的作者”。3.(14-15高三上·山西太原·阶段练习)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围绕“国家不幸诗家幸”来讲述很多文人在政治上不得意,因而在文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第一处联系前一句“不仅是国家不幸”可以得知此句的形式应为“而且……”,再根据后面所列举的几个文人的遭遇可以得知此句的内容应是说“自身的不幸”。第二处可以联系后一句“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夜空”指的是“中国文坛(诗歌)”,“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自然是“黯淡无光”了。第三处可联系前一句“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和“但在文学领域”可以得知此处写的应是“败军之将”的反面。(21-22高一下·四川内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C.“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D.“绌”,通“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废”“迁”“免”“夺”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B.秦惠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D.子兰劝楚怀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怀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本《离骚》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答案】4.A5.D6.B7.(1)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2)保持清白节操,为正道而死,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主要讲述了屈原在楚国的政治生涯及其遭遇。文章通过屈原与上官大夫的矛盾、楚怀王的昏庸、张仪的诡计等情节,展现了屈原的忠诚与才智,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剧命运。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刻画了屈原刚正不阿、忠心耿耿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楚国政治的腐败和屈原悲剧命运的必然性。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又用诡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用事者臣”作定语修饰“靳尚”,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怀王之宠姬郑袖”作“设诡辩”的宾语,“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迁’”错误,“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此时秦国的目标是齐国,而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可见张仪的此次活动应是“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亡”,逃走;“内”,通“纳”,接纳;“之”,到;“竟”,最终。(2)“伏”,保持;“死直”,为正直而死;“固”,本来;“所厚”,所看重。参考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白国家安定与动乱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的言辞。在国内,同楚王计议、筹划国家大事,发出号令;在国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被贬谪之后,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为此担忧,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张仪)拿着丰厚的财物呈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而齐国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断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允诺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的土地,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回去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兴兵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斩杀八万人,俘获楚国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楚怀王于是就调动全国军队来深入进攻秦国,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一直攻打到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国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愤恨(楚国断交),不援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一带的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怀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称心了。”张仪听说后,就(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汉中一带的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又用诡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廷担任官职,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要前往,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般贪暴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了秦王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他刚一进武关,秦朝的伏兵就斩断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来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8.(23-24高二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骗。(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指”“迩”“疾”“谗”“谄”“蔽”“蜕”“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石级引路,蜿蜒而上,先见一砖砌牌坊,上题“河山之阳”四字,不由让人想起《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之句,这是激愤昂扬的《太史公自序》里最轻松的笔墨。遥想当年,受腐刑之辱的司马迁蓬头垢面,在长安禁苑的更漏声里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的眼前会不会跳动着一个在大自然怀抱里的怡然自得的少年?大概会吧。造祠者聪明,自有他的构想,以“河山之阳”牌坊始,至岗顶祠院后面的司马迁的墓终,一段曲曲折折的石径路,浓缩了司马迁坎坎坷坷的一生。走在陡峭的司马坡上,你会想起司马迁少时耕牧故里,然后随父宦游长安,继而伴驾巡幸四海,后又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发愤著述十三载,终成《史记》的伟大而惨烈的一生。顺着石阶走向岗巅,每一步都无比沉重。到题着“太史祠”的祠门,进祠院,便见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太史祠规模不大,东______黄河,西______梁山,北______芝水,南______魏长城。寝殿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殿内有司马迁坐像,方脸长鬓,两眉及祭,现出刚直不阿、抱负脱俗的气概。立于像前,不禁肃然起敬。祠堂后边,便是司马迁墓。墓冢不大,却长着五棵大古柏,虬枝苍干,互相交缠,状若蟠龙,自成一派气象。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带

邻B.临

接C.瞰

带D.带

邻10.下列句子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1.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画虚线句“一段曲曲折折的石径路,浓缩了司马迁坎坎坷坷的一生”。【答案】9.B10.C11.①“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石径路之曲折、司马迁一生之坎坷,又具有韵律之美;②把眼前曲折的石径路和司马迁曲折的一生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生动。【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填入动词要结合具体语境。这句话介绍太史祠的方位,第二空用“枕”可以突出梁山之高,比“靠”“接”形象生动;黄河气势雄壮,芝水气势相对较小,故第一空用“临”、第三空用“带”可以准确表现出两者的区别。据此即可得出答案。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古柏”比喻成“蟠龙”。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箭”。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比作“玉盘”。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说丰年”把“蛙”拟人化。D.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把“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从修辞手法、炼字、句式等多个方面考虑。句中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是叠词,叠词的作用一是强化语意,“曲曲折折”,形容事情遇到许多阻碍或受到挫折打击,不能顺利进行。正和司马迁一生之坎坷对应,而句中又明确用了“坎坎坷坷”来修饰人生,更能突出司马迁一生的坎坷,使人物形象更加形象。二是使语言具有韵律之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同时,“司马迁坎坎坷坷的一生”是抽象的,而“曲曲折折的石径路”是具象的,“一段曲曲折折的石径路,浓缩了司马迁坎坎坷坷的一生”化抽象为具象,让读者能够具体感受到司马迁坎坷的人生,生动形象。(23-24高二下·上海崇明·阶段练习)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段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节选自《屈原列传》)文段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竟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2.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在相应位置标识。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1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词语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同的还有“罢、夺、去、擢”等词语。B.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从”意思不相同,C.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意思不相同。D.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16.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中概括出具体事例。17.《屈原列传》用大量篇幅叙楚国历史,这对表现屈原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课文和文段一的相关内容做作简要分析。【答案】1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13.A14.D15.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16.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④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17.①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论证屈原联齐抗秦的政策是正确的。正面表现出屈原的优秀的政治才能。②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作者对屈原的颂扬,表明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③写楚国的命运,是和屈原的命运作对比,说明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凸显屈原命运的悲剧性。【导语】这两篇文段分别选自《屈原列传》和《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通过叙述楚怀王在外交和内政上的失误,揭示了楚国在战国时期的衰败原因。文段一侧重于楚怀王被张仪欺骗,导致楚国与齐国关系破裂,最终被秦国击败;文段二则描述了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楚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两篇文章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展现了楚怀王的昏庸无能和屈原的忠诚忧国,突显了屈原的悲剧命运和爱国情怀。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王与太子”作主语,“困”作谓语,“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诸侯”后;第二个“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两个动宾结构,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立其庶子”后断开;“不宜”为其前省略代词主语(即上文的做法)的谓语句,结构完整;“乃”为连词,引出下文内容,另说一事,故在“不宜”后断开。故断句为: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擢”的含义是“提拔”。B.正确。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向。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C.正确。作人质,作抵押品/礼物。句意: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D.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儿女亲家。/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误。由“秦人归其丧”“诸侯由是不直秦”可知,是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陵”,欺凌死;“谢”,道歉;“亡”,逃跑;“诚”,确实。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楚王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楚王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由原文“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楚王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④由原文“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可知,楚王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和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列传是对人物形象的总结和评价,所以其中的任何描写都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方面来总结分析,最后将两者结合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①正面,屈原在楚国官居高位,他的政治决策对楚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大量篇幅叙楚国历史,是在表现他的政治才能。②侧面,屈原对楚国一腔爱国之情,他为楚国殚精竭虑,想要使楚国强大起来。大量篇幅叙楚国历史,从侧面表现了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③最后,通过详细叙述楚国的历史,特别是远离屈原后的损失,司马迁意在揭示屈原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样的叙述方式强调了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以及他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的联系‌。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楚国的种种问题,最后导致了屈原的悲剧。参考译文:文段一: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很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文段二: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文学创作而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诗经》虽然出现在《楚辞》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且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因此,《诗经》只能反映西周时期整体的社会风貌,而无法探知诗人本身的性情与才华。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并不能简单地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师人才辈出,学术空前繁荣。战国时期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社会底层人民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子百家在各国游说“兜售”自己的学说思想,他们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就是“尚游说”,(

)。由于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选择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因此,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毫不夸张而十分贴切的。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这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例外的还有周游列国的孔子B.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这样的情况C.甚至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例外D.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这样的情况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D.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远二首》)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C19.D20.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选择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空格前的内容表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崇尚游说,列举孔子的例子是证明这种学说的广泛性,是递进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用“甚至”作为递进是正确的,且意思与上文正好承接。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和D项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例句把“诸子百家”比作“群羊”,就像羊一样哪里有好处去哪里。D项把“新月”比作“蛾眉”,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A.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B.设问,自问自答。C.渲染,烘托氛围,把梧桐、细雨、黄昏三个意象有机结合,视觉和听觉交映,尽显词人此时的无限感伤。故选D。20.本题考查学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①句式杂糅,“由于……下”应改为“由于……”或“在……下”。②语序不当,“选择”应该放到“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前。故改为: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选择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23-24高二下·广西钦州·阶段练习)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𬙋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㤞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节选自《离骚》)2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是“痛心”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相同。B.《孔雀东南飞》中“及时相遗归”和“誓天不相负”两句中的“相”字都表示偏指一方。C.《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和《离骚》中“恐年岁之不吾与”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D.流亡,文中指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B.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C.灵修,表示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文中指楚怀王。D.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𬙋兮,又申之以揽茞”。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25.作者认为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依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理由。【答案】21.BDE22.D23.D24.①阐明广大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透彻明白。②违背准绳而追随邪佞,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25.①志趣高洁。②行为端正。③洁身自好。【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每一令”做主语,“出”作谓语,结构完整,故在B处断开。“平”为主语,“伐”为谓语,“其功’为宾语,语意完整,故在D处断开。“曰”“以为”均作谓语,其后为“曰”“以为”的具体内容,故在F处断开。故选BDF。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A.正确。痛心/大,洪亮。句意: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声音并没有加大。B.正确。都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你、他”。句意: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对天发誓不会辜负你。C.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顺序为:将子无怒,以秋为期/恐年岁之不与吾。句意: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担心岁月不等待我。D.错误。意思不同。随水消逝/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句意: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及词语意思的能力。D.“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𬙋兮,又申之以揽茞’”错误,“既替余以惠𬙋兮,又申之以揽茞”是被贬黜的原因,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在《离骚》中表述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明”,阐明;“条贯”,条理;“靡”,无,没有。(2)“绳墨”,准绳,准则;“周容”,迎合讨好;“竞”,竞相;“度”,法度。2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根据原文“其志洁”可知,作者认为屈原志趣高洁。②根据原文“其行廉”可知,作者认为屈原行为端正。③根据原文“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屈原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夺取它,屈原不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自己的怨愤所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材料二: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进谏晚上就被罢免。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小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23-24高二下·四川遂宁·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𫗦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材料二: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式,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呕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数年,昭帝崩,宣帝立,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年老,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白曰:“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愿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赞曰: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注】曹柯之盟:春秋时鲁齐在柯会盟,鲁将曹沫手持匕首威胁齐桓公归还所侵之鲁地。2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之察察”和“蒙世之温蠖”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不同。B.“事”和《论语》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相同。C.“陛下春秋高”的“春秋”,指年龄,与成语“春秋鼎盛”中的“春秋”意思相同。D.昭帝,指刘弗陵,是用谥号称皇帝;谥号有褒贬等感情色彩,有美谥,有恶谥。2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选文与课本可知两传写法有差异:《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苏武传》以叙为主,把褒扬寄寓在叙事中,在末尾的“赞”中直抒胸臆。B.渔夫两次用“何故”质疑屈原的遭遇,认为他应该随波逐流;屈原拒绝渔夫的建议,怀石沉江。《史记》描写两人对话,凸显屈原浊世中持守正道的品质。C.李陵批评汉武帝残酷寡恩,劝苏武不要守节;苏武予以反驳,先说皇恩厚重,又以父子伦理比君臣之义。《汉书》使用对比手法,彰显苏武的坚定信念。D.李陵两次见苏武,两次置酒,一次是劝降,一次是饯别。李陵“泣下沾衿”“泣下数行”,两次流泪都是因为他面对忠贞不屈的苏武,感到深深愧疚自责。2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②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愿致金帛赎之。29.苏武和屈原历来都被视作忠君报国的典型,但表现各异,请指出他们的不同。【答案】26.B27.D28.(1)使者非常高兴,按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单于环视身边的人,大惊,向汉朝使者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2)以前我从匈奴出发时,胡族妻子刚好生下一个孩子,取名通国,希望能拿金帛赎回他。29.①苏武恪守君臣之义,宁死不降以报君恩,不辱出使之命。②屈原更忧愤君主不辨贤佞,以死规劝君王,警醒君王。【导语】两篇文章分别出自《史记》和《汉书》,展现了屈原和苏武两位历史人物的忠诚与坚贞。屈原在《史记》中被描绘为一位高洁的诗人,因不愿随波逐流而自沉汨罗,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和对污浊世道的抗争。苏武在《汉书》中则展现了他在匈奴多年不屈不挠、忠于汉室的精神,最终得以归汉,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篇文章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塑造了两位忠臣的形象,传达了忠诚与正义的价值观。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定语后置标志/结构助词,的。句意: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清白的自身。/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B.错误。意思不同。侍奉/践行。句意:大臣侍奉君王。/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C.正确。句意: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人的年龄正处于旺盛、强壮之际。D.正确。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两次流泪都是因为他面对忠贞不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