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_第1页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_第2页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_第3页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_第4页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HIGHEREDUCATIONPRESS导论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政治民主第五章政党和政党制度第六章政治参与第七章政治文化第八章政治开展第九章民族与宗教第十章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开展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开展第四节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的涵义政治的涵义——斗争政治观政治的涵义——管理政治观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政治的涵义——利益政治观政治的涵义——道德政治观政治的涵义——权谋政治观

政治的涵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并为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之上的上层建筑

政治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根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政治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开展的规律

政治的涵义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的涵义

政治的涵义: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局部,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表现,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根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及其职能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在一般意义上,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开展作为研究对象

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各种问题,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核心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围绕国家现象形成和开展的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创立并不断开展和完善科学的政治思想理论,用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阔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开展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6〕国际政治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就是把政治现象放在它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加以分析和研究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政治现象时,要重点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阶级利益、阶级根底和阶级关系,从而揭示政治现象背后的阶级本质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经济-政治分析方法,是从经济关系入手来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一种具体方法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和制约着社会政治的性质,经济关系的开展变化是政治关系开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入观察各种政治现象,正确认识存在于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中的矛盾,进而科学分析矛盾,把握矛盾的本质及开展方向,弄清政治运行的规律性,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力求在对客观事物切实认识的根底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多种方法综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开展一、政治学在古代的开展二、近代以来政治学的开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展政治学在古代的开展1.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2.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苏格拉底——自知己之无知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学说,开创了西方政治学研究之先河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开启了以国家问题为中心的政治学研究古罗马的政治学研究把古希腊的政治理论推进到一个应用阶段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学、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的科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神学政治理论君权神授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和“礼”从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角度阐发政治统治的手段和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根本框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

法家政治思想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权术驾驭民众,厉行“法治”和“霸道”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理论体系“法”、“术”、“势”相结合,是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政治影响的君主专制政治学说的根底内容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绝对尊君,强化专制人性好利与以法治民历史进化与变化图强政治思想的理论根底:1.历史进化论2.人性好利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以“法自然”为核心,在统治方法上主张“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以天道统摄人道,到达一个人人处于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理想社会境界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经过汉朝董仲舒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改造,宋朝程朱理学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糅合其他各家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法的统治学说理论,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近代以来政治学的开展1.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2.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开展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使政治学研究逐渐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开始从人、人性、人的历史和经验出发观察、解释社会政治问题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割据、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利益要求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

15、16世纪,反对封建割剧,要求统一国家,主张加强王权,削弱教会的统治。从政治学的形式上看,已经开始打破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是思想解放运动,恢复了人在社会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人是“中心”。同时,人们也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和看待社会,用人性取代神性。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

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研究主要围绕资产阶级的政治目标而展开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根底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论宪政民主论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西方政治学逐渐失去了资产阶级早期的革命锋芒,日趋保守和庸俗化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早期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期望通过诸如建立社会公有、共同劳动的共和国等社会变革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政治学进入了作为独立学科开展的时期在政治立场和学术取向上为资产阶级政权辩护,或主张阶级调和、阶级合作,竭力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地位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发生了“行为主义革命”与“后行为主义革命”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排除了国家这一最重要的政治学研究对象,对所处的现实政治制度根本上采取维护态度,过分依赖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经验研究,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本质揭示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开展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通过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传入中国

《天演论》等西方政治学著作对近代中国政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1898年12月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开设“政治科”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开展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是一部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政治学性质、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政治学著作

出现了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格局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开展孙中山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三民主义”的政治学说——民族、民权、民生

“五权宪法”是“三民主义”政治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和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国家之构成法”和“人民权利之保障书”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开展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开展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根底和行动指南,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开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公布,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把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开展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政治学也进入了蓬勃开展的新时期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开展到一个新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根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展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纲领意义的重要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思想开始形成《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完成了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完备的科学理论根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展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的根本内容:〔1〕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2〕关于国家的理论〔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关于政治民主的理论〔5〕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第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四,提出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第五,提出了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学理论,并把它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在指导中国政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开展一、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创造性运用和开展的成果,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那么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争取、团结、联合各个民主党派,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党的建设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和进行全党整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形式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根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根底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根底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观点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策策略的思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坚持和开展统一战线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坚持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开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一系列问题上丰富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思想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开展道路的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开展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开展道路的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开展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开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开展道路的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开展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开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开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设想

实行“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国际政治和外交战略的理论和平与开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开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开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贯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根底上同所有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根本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阔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最广泛联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那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和方式。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国家政权理论多党合作理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阶级阶层理论民族宗教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奉献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一、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概论》二、怎样学习《政治学概论》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概论》第一,有助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第二,有助于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问题第三,有助于学好政治学专业其他课程第四,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怎样学习《政治学概论》一是要注重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根本原理二是要注重掌握政治学的根本概念和范畴三是要注重联系当代中国政治开展实际四是要注重联系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深刻变化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一节阶级与国家的起源第二节国家的本质第三节国家的职能第四节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第五节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阶级与国家的起源一、国家的起源二、中国的国家起源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国家的起源

1.氏族公社的产生——婚姻制度的变化内婚制——外婚制的变化血缘关系是维系原始社会群体的重要方式族群——氏族〔同族内部禁止通婚〕国家的起源

1.氏族公社的解体与阶级的产生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根本的社会组织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第二,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国家的起源

1.氏族公社的解体与阶级的产生“原始民主制”

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其原始性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初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第二,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不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性力量国家的起源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青铜器时代第一,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第二,由于劳动已经能够生产出比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更多的生产品,私有制出现了,有了人剥削人的可能,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第三,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出现国家的起源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和社会分工的形成,阶级开始出现,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那么是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社会组织——国家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的起源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一,奴隶制的稳固与开展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第三,部落联盟的出现

国家的起源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商品交换的开展,出现了金属货币,产生了高利贷的剥削和土地的买卖与抵押,财富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穷人日益增多第二,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国家的起源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在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开展但不十分兴旺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是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起源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局部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国家的起源3.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根本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着重考察了雅典国家、罗马国家、德意志国家三种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根本形式——揭示出国家是阶级分化的结果、国家权力是国家形成的标志国家的起源3.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根本形式〔1〕雅典形式雅典国家是直接从氏族社会中产生的,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预,因此,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国家的起源3.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根本形式〔2〕罗马形式在氏族制度末期,氏族内局部化出世袭贵族,掌握着氏族的权力。为争得与氏族成员的平等权利,平民同贵族展开锋利的斗争,成立了新的人民大会,只要按财产等级服兵役就享有同等的权利,这一新的制度代替了旧的氏族组织而逐渐开展成为国家机关国家的起源3.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根本形式〔3〕德意志形式德意志国家是日耳曼部落征服广阔的外国领土的结果。但对外征服只是日耳曼国家形成的直接原因,日耳曼国家产生的决定性原因,仍然是阶级的出现及其矛盾的激化2、契约论国家起源理论分析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设立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平安

契约国家观主要学者〔1〕霍布斯的,代表作《利维坦》人性恶——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2.契约论国家起源理论分析契约国家观主要学者〔2〕洛克的《政府论》2.契约论国家起源理论分析契约国家观主要学者〔3〕卢梭的《社会契约论》2.契约论国家起源理论分析2.契约论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其理论解释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另一方面是用来说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2.契约论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契约论论述的自然状态不是一种历史事实,而是一种理论假设;所谓众人缔约建立国家也不是一种历史事实,而是一种虚构逻辑,其实质是把国家解释成为超阶级的一个社会共同体契约论超越了神权论的国家起源理论,指出国家是人类自身创立的,提出了统治权来自人民主权的观点,从而鼓舞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的斗争,起过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中国的国家起源

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是自原始社会解体之后依次出现的三个古代国家,应属于现代人类学者所称的早期国家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方式,与欧洲早期国家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中国与欧洲国家赖以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以定居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体系中国的国家起源与欧洲国家按地域划分国民不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是一种“从家到国”的途径中国古代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原有的父权制家庭并没有受到破坏,而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原有的家族结构成为国家结构的根底,使得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组织结构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中国早期国家也是阶级分化的产物,并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系统,这是与欧洲早期国家共有的特征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1.神权论神权论认为国家源于神〔天、上帝〕,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级往往利用神权论来维护专制统治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1.神权论中国古代的神权思想相当兴旺“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天工,人其代之”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1.神权论中世纪基督教的势力支配了整个西方思想界,神权思想开展到了巅峰——“除上帝外,别无权力”圣托马斯·阿奎纳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3.暴力论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暴力论的非科学性主要在于抹煞国家是社会内部经济开展的结果——认为政治上的奴役行动先于经济开展的过程暴力论的实质在于否认国家是社会内部经济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就掩盖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根本观点二、其他国家观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根本观点从国家的起源来分析国家的本质,即通过与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的特征比照来界定国家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国家本质的根本方法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瓦解的根底上产生的,但它不是氏族组织的简单继承,而是与氏族组织有着根本区别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那么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专门的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根本观点

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而是社会从内部产生的一种力量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开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根本观点第二,国家形式是共同体外观,实质是国家权力的承载机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维护阶级专政——虚幻共同体形式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根底效劳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根本观点政治统治与经济统治的关系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有组织的力量国家意志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根本观点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论断是与阶级分析紧密联系的——没有阶级就没有国家,阶级性决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其他国家观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是一种古典主义的观点,其根本特征是把国家看作人们基于特定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观点仅仅涉及国家的形式外观,并没有深入到国家阶级本质的层面,而且也未能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组织区别开来其他国家观分析

2.国家契约说是资产阶级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观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平安,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局部权利,组成国家,目的是使之仲裁自由人之间的纠纷,制止违背自然法的行为国家契约说基于某种主观假设,认为国家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而缺乏科学性其他国家观分析

3.国家要素说“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主权、领土、居民“四要素说”:领土、主权、居民、政府国家要素说只是描述了国家的外观特征,实际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不过,在特定条件下,并不反对从地理意义上以要素区分民族国家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要求和表达,是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国家在实施阶级统治的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国家的本质决定着国家职能的性质、内容和实现形式内部职能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平安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在国家的实际活动中,其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和平时期,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相比,内部职能居于主要地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部职能那么可能上升为主要职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都注重统筹两种职能,使其相互协调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按照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通常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表达,它效劳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受特定社会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国家的社会职能实际上也具有政治性质国家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特定统治阶级和统治秩序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根底那么是国家的社会职能的存在

社会管理职能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的两种职能所行使的范围、程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在本质上已不同于以前的任何国家,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开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职能的作用范围将随着社会的开展、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社会管理职能那么因经济与社会开展的要求而日益增强和扩展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一、国家的历史类型二、国家的消亡国家的历史类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涵义及其划分标准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本质特征的分类概括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根底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根本标准,即社会经济根底和阶级实质国家的历史类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涵义及其划分标准国家的历史类型是对建立在特定社会经济根底之上,表达特定统治阶级意志和要求的国家的共同特征的概括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生产方式,国家的历史类型也相应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历史类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涵义及其划分标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根底上,是工人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组织,因此,它与以往一切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家的历史类型

2.国家的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主占有制经济根底上的上层建筑,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根底上的上层建筑,决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根底上的上层建筑,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群众的专政国家的历史类型

2.国家的历史类型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矛盾运动不可调和的情况下,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打碎旧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根底上的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其本质上必然是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对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分子实行专政的国家国家的历史类型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是社会政治开展的质变代表着新的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旧的政治统治,才能推动一种国家类型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的历史类型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政治改进是社会政治开展的另一种方式政治改进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做出的某些局部性调整和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国家的历史类型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革命与改进的区别: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开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改造改进是在不改变统治阶级和既有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国家的历史类型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革命与改进的区别:第二,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根本矛盾锋利化,引发阶级斗争和冲突,导致革命的发生改进那么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措施国家的历史类型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革命与改进的区别:第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不是一种和平的进化过程,而是一种剧烈的社会变革改进那么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国家的历史类型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实际进程说明: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政治革命更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随着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根底逐渐消失,社会主义国家随之逐步自行消亡,这就是国家开展的历史趋势国家的历史类型

4.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从国家历史类型演变的角度看,不同历史类型国家的顺次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根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的,是人类社会政治开展的客观规律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开展变革为另一种历史类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国家的历史类型

4.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国家在具体更替和开展过程中可能呈现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理论,从分析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根底和统治阶级本质入手,对国家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阶级剖析,从而科学地说明了国家的类型及其更替规律国家的消亡国家的历史开展趋势是走向消亡,但这是有条件的:在生产力高度兴旺根底上彻底消灭阶级国家的消亡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是开展高度的社会生产力,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从而使国家演变成纯粹的社会管理组织,完成从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转变国家的消亡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具备国家消亡的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开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一、国体与国家性质二、中国的国体三、中国国体的根本内容国体与国家性质所谓国体,是指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属性,主要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还有国家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根底理解国体,最重要的是明确哪个或哪些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在几个阶级联合掌握政权的情况下,那么要进一步分清哪个阶级是这个联盟的领导阶级国体与国家性质

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公开说明无产阶级这一阶级本质,并确认和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根底和广阔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的地位中国的国体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体,是当代中国一切开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根底

中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结合

新型的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是指全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新型专政,是指全体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中国的国体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特殊实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社会开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国体从人民民主思想提出到新中国国体确立的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和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富和开展,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民主的伟大政治成果中国国体的根本内容人民民主专政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体,既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特征,又表达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国体的根本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是充分的民主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与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辩证统一中国国体的根本内容

2.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领导力量,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由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国体的根本内容

3.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二是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国体的根本内容4.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根底和群众根底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根底是工农联盟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工人阶级领导与工农联盟是不可分割的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群众根底是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第四节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二、国家权力的特征三、国家权力的结构国家权力的涵义

权力——权利

个人权力——社会权力——国家权力国家权力的涵义

权力的特点国家权力的涵义权力失制——权力腐败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国家权力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权力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代表的是以国家意志为表现形式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阶级性是国家权力的本质规定性国家权力的涵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权力的论述:第一,国家权力是根源于社会经济根底的政治权力第二,国家权力是占据政治统治地位的阶级力量第三,国家权力是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权力的涵义在西方政治文明史上,国家权力现象早就引起思想家的关注〔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于“权力”的涵义展开探讨〔马克斯·韦伯、罗伯特·达尔等〕西方学者对于权力的解释,尽管角度上有差异,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着力于论述权力的形式和外部特征,并没有揭示国家权力的阶级本质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主权是国家权力的根本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可缺少的要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最高统治权和决定权,即国家权力意志具有最高地位和效力,任何其他意志都不能与国家权力意志相抵触国家权力的特征

2.强制性

国家权力之所以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就在于它是一种强制性力量,这是国家权力有能力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国家权力的特征

3.普遍性

国家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这就是说,它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约束力,而且对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具有约束力国家权力的结构

1.国家权力结构国家结构的权力构成包括两种权力,一是按照国家权力的功能分工划分的不同功能性权力,另一种是按照国家权力层级配置划分的不同层级的权力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组成局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家层级性权力主要是国家权力在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由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构成国家权力的结构

2.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是国家功能性权力相互关系和运行原那么的结构性构成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在国家政权组织原那么和组织形式上的表达,就是国家的政体国家权力的结构

2.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那么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以“三权分立”作为政权组织原那么,其主要做法是按照不同功能将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并由三个相应的机构来掌管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政治开展的产物国家权力的结构

2.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那么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原那么通常表达为:第一,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第二,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第三,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国家权力的结构

2.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那么美国三权分立国家权力的结构

2.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那么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原那么为民主集中制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目的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那么国家权力的结构

2.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那么第二,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外,对国家的元首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也都有明确的划分国家权力的结构

2.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那么第三,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做出其他决定,均经过充分协商讨论,并以投票表决等方式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集中行使权力国家权力的结构

2.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那么第四,按照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那么,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国家权力的结构

3.国家权力的纵向结构国家权力的纵向结构是国家层级权力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原那么的结构性构成国家权力的纵向结构,在组织和机构方面表达为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的相互关系结构国家权力的结构

3.国家权力的纵向结构〔1〕纵向权力的划分和配置通过适当的方式和程序,将国家权力分别配置给中央政权机关和地方政权机关〔2〕纵向权力的协调和制约使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所拥有的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以一定的方式和程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协调和制约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二、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从权力配置和国家机关设置的角度看,政体主要表达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及其组成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2.政体与国体任何国家都是国体与政体的辩证统一

国体规定着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政体规定着统治阶级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政权实现统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2.政体与国体国体反映着国家的阶级属性,构成国家的阶级内容国体是政体的本质和归宿,政体都是依附于一定的国体,为一定的国体效劳的政体反映国体,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2.政体与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国体相同的国家可以采取具体形式不同的政体,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体的具体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一个国家必然要求实现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3.政体的选择〔1〕影响政体的因素政体的根本原那么是由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的,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政体还受到政治力量比照的制约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也都会影响政体形式的选择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3.政体的选择〔2〕政体选择的多样性由于一国的政治力量比照和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政体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哪一种政体是可以普遍适用的相同性质的国家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3.政体的选择〔3〕政体选择的自主性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体,最终是由那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来决定和选择的“有些事情,在某些国家能实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国家也能实行。”——邓小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3.政体的选择〔4〕政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国体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会是比较稳定的,而政体的灵活性要大得多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其国体并没有改变,但其政体形式却可能发生变更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政体的分类

最早划分政体类型的是希罗多德,他根据执政者人数把不同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政体问题,并提出了政体划分标准统治者是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在此根底上分为正宗政体和变异政体;统治者人数的多寡,把正宗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把变异政体分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政体的分类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政体问题的研究,并探讨了政体的划分标准

博丹;洛克;孟德斯鸠

西方学者确定国家政体分类标准并且进行政体分类,通常仅仅限于技术性层面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政体的分类马克思主义在对国家政体进行分类时,联系特定国家的国体即国家的阶级统治性质来进行,由此不仅显示国家政体的类型,而且揭示特定政体形式的阶级属性

联系国家阶级本质对政体进行分类,是把握国家形式与本质的统一的重要途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政体的分类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君主制政体;共和制政体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一〕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君主制是指由一名君主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政体类型

贵族君主制等级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立宪君主制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一〕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2.共和制共和制政体的总体特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贵族共和制民主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采取民主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但是这种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制有着本质区别

1.公社制

2.苏维埃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结构形式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二、国家结构形式的根本类型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对国家权力进行的纵向划分与配置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民族构成、历史传统、文化联系、国民情感等都会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国家结构形式的根本类型1.单一制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假设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1〕中央集权型单一制法国〔2〕地方分权型单一制英国国家结构形式的根本类型2.复合制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般特征是由假设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1〕联邦制联邦权力被视为联邦成员权力的让与,联邦与其成员之间是契约与合作的关系〔2〕邦联制主权国家之间的特殊联盟关系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一、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二、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三、特别行政区制度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中国采用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而创立的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那么〔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4〕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那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由我国的社会政治开展和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一,中国社会政治开展的历史说明,中国只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采取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我国的政权性质,最适合于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有力地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又有效地发动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开展。”——邓小平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那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第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别离的局部第四,全国人大批准省级地方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大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第五,省、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自治区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第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中国之所以采用单一制,是因为:第一,我国历史上有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第二,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第三,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根底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第四,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维护祖国统一第五,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各民族之间结成了休戚与共、互相合作的紧密联系第六,我国各民族具有团结友爱的荣耀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2.我国单一制国家的特色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这种单一制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单一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一般行政地方和民族自治地方两类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2.我国单一制国家的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2.我国单一制国家的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特别行政区制度“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为贯彻“一国两制”原那么,和平统一祖国提供了宪法保障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特别行政区制度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国家只有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个中央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一国两制并没有改变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的根本形式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实行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特别行政区根本法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性法律,不仅特别行政区要遵守,全国都要遵守,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方都不允许干预特别行政区依照根本法实行的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制度

实施“一国两制”方针,设立特别行政区,有利于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领土完整,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范例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的涵义与构成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第三节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涵义与构成一、国家机构的涵义二、国家机构的构成国家机构的涵义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那么组建的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1〕阶级性〔2〕社会性〔3〕实体性〔4〕职权性国家机构的构成

从横向来看,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从纵向来看,国家机构通常有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等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国家机构的构成

国家机构的设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国体因素二是政体因素三是社会因素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一、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那么二、西方国家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关系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那么1.分权制衡原那么的根本涵义及历史开展进程分权制衡原那么,又称权力分立原那么,是目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组织原那么立法权、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