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5 21古代诗歌五首_第1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5 21古代诗歌五首_第2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5 21古代诗歌五首_第3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5 21古代诗歌五首_第4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5 21古代诗歌五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古代诗歌五首设计说明《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对《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教学中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朗读、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4.解读和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哲理及诗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解读和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哲理及诗人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诗歌创作背景资料。(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陈子昂独上高楼,壮志难酬。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杜甫登临泰山,豪情满怀。面对泰山,他挥毫泼墨,书写自己的凌云壮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涕(tì)下怆(chuàng)然决眦(zì)齐鲁(lǔ)岱(dài)宗2.文学常识。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有诗集《陈伯玉集》等传世。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学习《登幽州台歌》。1.组织学生初读《登幽州台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再读诗歌,感受情感。此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我们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3.吟咏诗歌。(1)这泪水中饱含了诗人哪些悲情因素?【资料补充】公元696年,陈子昂在建安王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这是一个可以向建安王直接提出谏言的职位。不久,他随武攸宜出征攻打契丹。出征期间,面对危急的军情,陈子昂多次谏言,甚至请求亲自带领万人做攻敌先遣队以破敌人攻势。然而,并不通晓军事的武攸宜非但不采纳其意见,反而心生怒气,把他降为低级官吏——军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诗人登上了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歌。(2)反复诵读诗歌,依据“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发挥想象,描述画面。4.品读诗歌,传唱泪之悲。(1)比较《登幽州台歌》和《燕昭王》的异同。(2)思考《登幽州台歌》这首饱含热泪的生命悲歌为何能久唱不衰?1.初读诗歌,把握节奏和韵律,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读平声稍微拉长,仄声稍微短促)。2.再读诗歌,感受情感。此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哀深沉的,应当低沉缓慢地读,读出悲凉的语气。3.吟咏诗歌。(1)体会诗人寓于诗歌中的悲情因素。①诗人感叹古时圣君不可见,后世贤君不可遇,因而壮志难酬。②诗人因将个人的存在置于广大无边的宇宙背景中,而生发的渺小、孤寂之感。(2)依据诗句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并发表自身的看法。示例: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伤地流下了眼泪。4.品读诗歌。比较阅读《登幽州台歌》和《燕昭王》,并展开分析。燕昭王陈子昂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②,驱马复归来。【注释】①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②已矣:结束了。已,停止,完结。矣,语气词,加强语势。(1)同:两首诗均为五言登高咏怀的古体诗。异:《燕昭王》借“碣石馆”“黄金台”“丘陵尽乔木”这些荒凉之景抒自己凄凉孤独、怀才不遇之情。《登幽州台歌》用时空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作对比,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①语言简朴,直白(大道至简)。②表达怀才不遇之悲情(具有普遍意义,极易引起广泛共鸣)。③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1.指导学生朗读,让其对诗歌形成整体认识,为了解诗意奠定基础。2.补充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3.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了解陈子昂的诗风,认识《登幽州台歌》慷慨悲壮的意境。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学习《望岳》。1.整体感知。(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望岳》,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感。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望”的呢?又望见了一座什么样的泰山呢?3.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此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展示提升,读懂时代。结合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青年杜甫。【资料补充】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段时间,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对杜甫而言,并不存在经济问题,他主要在齐赵一带(今山东与河北南部地区)漫游。因此,在整个漫游的过程中,他始终带着盛世的自信与朝气,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了豪情壮志。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顺。(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细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感。(1)远望:巍峨高大。(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句详解】从空间上说,泰山横跨齐鲁,峰峦连绵不断;从时间上说,泰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万古常青。这两句诗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2)近望:神奇秀丽。(造化钟神秀)【诗句详解】钟,聚集,如情有独钟,指把所有的情感都聚集在某个事物上。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3)细望:参天耸立。(阴阳割昏晓)【诗句详解】山南晴朗,山北昏暗,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把天地分割成了“昏”和“晓”两个世界,“割”字写出了泰山的参天耸立,遮天蔽日。3.自主思考,回答问题。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一个自信乐观、充满豪情壮志的杜甫。4.这两句诗化用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表现了作者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以及作者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开元盛世后紧接着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它也是杜甫人生态度和作品风格的转折点。可见,青年杜甫的自信与朝气是那个时代——开元盛世赋予他的。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让其对诗歌形成整体认识,为了解诗意奠定基础。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细读诗歌,感悟诗人的性格和情感,再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和诗人对话,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突破教学难点。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不仅认识到了诗句的文字魅力,还了解了陈子昂的不幸遭遇,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受到杜甫情感、精神的影响与感召,相信大家也获得了不畏困难的勇气、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诗。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这两首诗的相关习题。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许多年前,王安石登临飞来山,凭高远眺;陆游游览乡村丰年盛景,被美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打动;龚自珍离京远行,漂泊天涯。三位诗人都在自己的游览、登临经历中有所感怀,有所哲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这三首诗歌。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鸡豚(tún)叩(kòu)门箫(xiāo)鼓浩荡(dàng)吟鞭(biān)腊酒浑(hún)2.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诗人。他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有《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等。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学习《登飞来峰》。1.组织学生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资料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3)尾联中的“浮云”和“不畏”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4)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学了这首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1.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3.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登上高塔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抒发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3)浮云:尾联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不畏: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目标长远。(4)我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5)人生启示:①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否则就会被眼前的小事物羁绊。②我们应不畏艰险与困难,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让自身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让眼界更为开阔和长远。1.反复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明确古诗内容。2.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理解其内含、哲理,并结合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情感。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学习《游山西村》。1.组织学生诵读《游山西村》,感受诗韵,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请尝试写出诗人的游览经过。(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出自此诗的名句,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谈一谈其中蕴含的哲理。(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1.诵读《游山西村》,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3.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并回答问题。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四部分。(1)第一部分:游览原因——农家丰年,设宴待客。第二部分:游览路径——经山涉水,柳暗花明。第三部分:游览所见——春社歌舞,淳朴乡风。第四部分:游览所感——悠闲惬意,追慕古风。(2)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也看到了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3)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疑”字,一方面写出了山水的曲折多变,道路的难寻难辨;另一方面写出了诗人留恋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情态。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辨、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4)尾联写主人的热情、客人的留恋,表现了诗人与农家朋友的深厚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5)这首诗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村民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热爱和向往。1.反复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明确古诗内容。2.赏析重点诗句,让学生和诗人对话,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突破教学难点。五、学习任务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学习《己亥杂诗(其五)》。1.组织学生诵读《己亥杂诗(其五)》,感受诗韵,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3.指导学生赏读诗歌。(1)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诗。(2)请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展现的画面。(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广为传颂的原因是什么?(4)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资料补充】《己亥杂诗(其五)》是诗人辞官后写的杂诗。这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辞官南归。1.诵读《己亥杂诗(其五)》,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3.赏读诗歌,思考并回答问题。(1)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诗人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远去,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忧郁孤独、悲壮豪迈的情感。(2)一片片花瓣飞离枝头纷纷坠落,在一丛丛花树下堆积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花、新苗。(3)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表明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国家奉献一切的精神和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故被人们传诵。(4)诗人移情于物,以“落红”自喻,“化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