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学之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为何高校热衷于把“止于至善”作为校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大学章句序朱熹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三礼”:一指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二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诗经》《尚书》《易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三纲八目”①“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②“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③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观看《朗读者》薛其坤老师朗读视频听读,标注读音自读,疏通文意细读,理解内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道:宗旨,根本原则。②明:动词,彰明。③明德:美好的德行。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⑤止:至,达到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提網的總繩。事物的關鍵部分:大~。~領。~目。~要(➊提綱;➋概要)。中國從唐代起轉運大批貨物所行的辦法:一~(把貨物分批運行,每批車輛船隻的計數編號)。花石~。生辰~。生物學分類的一種類別(生物學把同一門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徵和親緣關係再分成若干羣,每一羣爲“一綱”,“綱”以下再分爲“目”)。統治者認爲維持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行爲規範:~紀。~常(“三綱”、“五常”的簡稱,是一種封建道德)。朝(cháo)~(統治集團內部應遵守的法紀)。“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①所谓“明明德”,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侧重于“内圣”。②所谓“亲民”,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就要做到亲民,推己及人,侧重于“外王”。③所谓“止于至善”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是最终追求。“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天下》。“内圣外王”指的是在修身立德的过程中,达到内心圣人的境界,同时在执政治国的过程中,实践王道。这一概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内心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统治者,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①知:知道②止:达到的“至善”境界③定:志向坚定不移④静:心不妄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⑤安:性情安和⑥虑:思虑精祥⑦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①所:......的道理②近:接近每个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先后次序、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的宗旨)了。如何能做到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目标步骤止定静安虑得本末终始先后读第一段,你明白了那些道理讲了什么道理?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之:代词,代指弘扬品德的人治:治理齐:使...整齐有序修:修养其身:自身的品性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正:使...端正诚:使...真诚致:获得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要先让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取知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与探究事物的真理。充分认识了的外物之后就能对外物之充分认识,充分认识到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修身:修养品性本:根本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方法(步骤)根本、关键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修身”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所以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八目”之间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逐一递进的关系)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明明德内修外治亲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具体步骤指导思想止于至善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修辞手法:顶针(顶真、联珠、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