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蜀相》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蜀相》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蜀相》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蜀相》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相》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授课年级:高二年级授课题目:《蜀相》《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七言律诗严整的结构,把握诗歌内容。2、思维发展与提升:找出诗歌意象,分析整体意境。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以及惋惜之情。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中暗含着的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歌重点字词的深刻内涵如:寻、自、空等。难点: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英雄精神。【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情景任务】中华上下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为受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临夏回民中学国学社开展学生“识名人、说名人、学名人”活动。要求本班学生准备导游词,介绍武侯祠与诸葛亮。对联情景导入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诵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范读。活动一:临古地,寻名人杜甫是专程拜谒还是偶然路过,从哪里能看出来?明确: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寻——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2、武侯祠周边环境如何?(找出意象) 明确:柏森森,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柏森森自问自答,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映阶碧草,隔叶黄鹂。都是春天美好的景物,应当是喜悦之情。3、春景本当美好而令人愉悦,但杜甫的情感似乎并非如此。同学们:我们从那几个词中能感受到情感的变化呢?试分析这几个字。是“自”和“空”。映阶碧草,春色满祠堂;黄鹂隔叶鸣叫,婉转动听。则向我们展示了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愉悦欢快的。但“自”和“空”的使用,意味顿变,春草自绿,黄鹂空动听,无人欣赏,写出了武侯祠的冷清,衬托出作者独自一人赏景时的形单影只、孤寂与伤感。“空”和“自”的妙处就在于沟通了景与情,达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明手法,析情感)活动二:至古地,思古人明确:诸葛亮一生战功赫赫1、诗中提到哪些历史事件?明确: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艳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以身许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2、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形象?明确:天下计——济世雄才     老臣心——报国忠诚----(仰慕)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惋惜雄才大略、忠贞不渝、坚毅不拔、战功赫赫、壮志未酬活动三:忆古人,抒己情(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诗作风格以沉郁顿挫(做解释:“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为主。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著有《杜工部集》,其中最为出名的有《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二)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759年,诗人杜甫避乱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城西浣花溪边修建了几间草堂定居,开始了在蜀中较为稳定的生活。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讨论1、“英雄”是谁?为何会泪满襟?明确:1.英雄是智慧忠诚的诸葛亮,他为自己功业未成、国难民苦而泪满襟;2.英雄是杜甫,他同情并自比为诸葛亮的杜甫,他为诸葛亮而哭,也为自己而哭;3.英雄是后世的有志之士,像诸葛亮和杜甫一样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人如果从世俗建功立业的角度谈,杜甫并不是英雄,像诸葛亮和杜甫一样的人也未必都是英雄,我们读完诗也会为诸葛亮和杜甫感动,我们也未必是英雄。显然,英雄当是拥有一种精神的人,而不仅仅是建功立业的人。讨论2、那么英雄精神是什么?请小组讨论,先比较诸葛亮和杜甫的异同。诸葛亮(古)杜甫(今)时代背景战争频频,动荡不安安史之乱,战争不断理想抱负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现实处境三顾茅庐,辅佐两朝怀才不遇,有治世之才,仕途坎坷最终结局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老明确:杜甫与诸葛亮的相同之处:以身许国,忧国忧民,雄心壮志,壮志未酬,年老体衰未能力挽狂澜杜甫与诸葛亮的不同之处:诸葛亮得遇明君,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杜甫没有;诸葛亮晚年依旧能够带兵北伐,杜甫终身不得志,晚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病逝于小舟。显然,杜甫较诸葛亮更为不幸,但他和诸葛亮一样,都不曾放弃。诸葛亮明知蜀国大势将去,却依旧六出祁山北伐魏都;杜甫明知自己“无力正乾坤”,却依旧忧国忧民为百姓写下无数诗篇;从这二人身上追溯到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当年也是无人用其恢复礼乐的主张,却依旧周游列国,著书传道。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杜甫的“致君尧舜上”——英雄的“丞相梦”是为“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英雄的精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无论家国梦想能否实现,为了国家和百姓都绝不放弃的坚守本心。

小结:今天我们追随着名导游杜甫的足迹,感古迹之肃穆,叹诸葛之智谋,惜孔明之未捷情,悟诗圣之万古愁,真正体会到“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泪满襟”之后,孔子著书传道寄希望于后世,于是我们总能看见,一代一代的“丞相梦”,一代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