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96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96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96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96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96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9套)(共96题)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波罗的海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引自丘吉尔“铁幕”演说材料二: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引自杜鲁门致国会咨文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向复兴之路。——引自马歇尔的演说材料四: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引自《北大西洋公约》请回答:1、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是指哪些?标准答案:丘吉尔所谓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东欧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东德、匈牙利、阿尔巴尼亚这些后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地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标准答案: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政策及美国的霸权政策。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对立的两极。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和军事力量急剧扩张,与之相适应,美国也开始谋求世界霸权,对苏联则实行冷战政策。这与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与中立主义政策有很大的区别。控制与扶植欧洲是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重要一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材料二表达的思想主张称什么?有何主要影响?标准答案:材料二指的是二战后美国所采取的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消除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杜鲁门主义也是美国战后对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材料三表达的思想主张称什么?目的何在?标准答案:材料三表达的思想主张是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是一项援助西欧复兴的计划,到195l西欧经济在美国的扶植下再次复兴。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为了在对苏冷战中掌握西欧这样一个重要的阵地,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向西欧推销战争期间膨胀了的美国经济实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材料四表明美国在欧洲建立了什么组织?导致了怎样的后果?标准答案:材料四表明美国在欧洲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一个军事性组织,由北美与西欧的12个国家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军事上把北美与西欧国家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军事同盟集团,标志着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北约的形成与其后对德国的重新武装,是战后两个阵营形成及世界格局的分裂中举足轻重的事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主。”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摘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材料二:苏共党内的“强硬派”认为:改革应在苏共领导下进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改革是创造,不是否定,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渐进地推行改革。——摘自孙卫东等《从联盟到独联体》请回答:6、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如何认识它的本质?标准答案:1986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经济改革的原因、原则、政策和目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企业实行“三自一全”,即“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劳动集体自治”和“完全经济核算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相适应,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包括取消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实行大部分生产资料自由买卖,改革价格体制、财政信贷体制和工资制度等等。在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完善社会主义”的范围内进行的。1988年7月至1990年初,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作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1990年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从“完善社会主义”转为更新社会主义——从“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在党的地位和作用上,放弃苏共对国家的领导权,实行多党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在经济体制上,赞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国家结构上,走向主权国家的革新联盟;在社会发展总目标上,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绝对民主化和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在否定历史和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引导下,苏联社会掀起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浪潮,导致社会全面混乱和动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针对“新思维”,强硬派采取了什么斗争措施?结果如何?标准答案:在1991年8月20日正式签署新联盟条约的前夕,苏联爆发了“8.19”事件。这是戈尔巴乔夫周围的传统派力量在危急关头为挽救联盟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一次冒险的尝试。这次事变的失败沉重地打击了苏共和联盟中央,壮大了聚集在叶利钦周围的激进派和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势力。苏共被强行解散,戈尔巴乔夫成了名义上的总统。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联盟条约进一步修改,联盟名存实亡。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以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而终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却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布克哈特材料二: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三:“当钱投入钱柜里叮叮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基督教的正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买赎罪卷,也同样可得以赎罪或全部免罪”。——《九十五条论纲》材料四: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五: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仍然还能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8、材料一中所说的“纱幕”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反映了中世纪思想领域怎样的特征?在意大利“最先烟消云散”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标准答案: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在中世纪的思想领域,教会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是西欧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意大利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必然在思想领域里有所反映,因而在意大利首先出现文艺复兴运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材料三是针对什么事件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哪些主张?这些主张和他以后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标准答案:材料三是马丁.路德针对教皇兜售“赎罪卷"的事件提出的。在《九十五条论纲》中他痛斥出卖“赎罪券”的做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1520年,他又连续写了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他建议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实际上是德意志独立的宣言。他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一书中,宣传每个信徒都有读《圣经》的权利,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凭着虔诚的信仰可以得救,而神职人员是多余的。路德还主张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无疑,这样做将使所谓“拯救人类”的教皇、教会和教律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据材料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格局有怎样的影响?标准答案:罗马教皇维护封建制及其地位的神学理论支柱主要有三点即教皇最高权威论、“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教士特权论。正是这三根支柱禁锢了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而宗教改革时产生的新的宗教观则让人又重新获得自由。首先,针对教皇最高权威论,路德提出了新的教皇观。他认为基督教的首领是基督而不是教皇。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另外,加尔文也以上帝的绝对权威论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其次,针对“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路德指出了圣礼观,主张减少和简化圣礼,而对“善功”赎罪论,路德提出了“唯信得救”;最后,否定了教士特权。由此,路德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这样,宗教改革就首先从思想上解除了当时人们的禁锢,而思想的解放则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使人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这个变化了的世界,并从思想上为人们接受新的政治制度打下基础,提供了可能。宗教改革也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在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同时,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摁意识方面的准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的掠取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至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1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殖民扩张在美、非洲的表现。标准答案:一是种族灭绝。西欧殖民者到北美后,数以百万的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奴役;拉美一些地区的土著人也被屠杀殆尽。二是抢劫和掠夺。这是殖民剥削的基础和主要方法,也是早期殖民的主要特点。三是贩卖黑奴。当印第安人被杀尽的时候,黑奴贸易应运而生,罪恶的黑奴贸易给非洲大陆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殖民扩张对欧洲和殖民地造成了什么不同后果?标准答案:对殖民国家来说,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建立特殊的商业垄断公司、贩卖黑奴等一系列聚敛财富的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积累了资本。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手工工场不能满足需求,工业革命提上了日程。这一切促进了欧洲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等洲的历史进程。东西方的历史进程拉开了距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回:“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善而行之,诏谕中外。而掌赋者沮其非利,言租庸之令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上行之不疑,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旧唐书.杨炎传》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一重要事件?标准答案:反映了杨炎的两税法改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此次历史事件。标准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适应了当时的情况及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相比租庸调规定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大进步。但是两税法实施后,土地兼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税额不断增加,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纳税者负担加重。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两税法。通过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判断此为杨炎的两税法改革,然后对杨炎的两税法进行简述并评价。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隋书》卷二《高祖纪》下请回答:3、以上史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标准答案:这段材料反映了隋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出现了“开皇之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你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致力于恢复传统礼仪,以凝聚人心,巩固统一;重视佛教作用,用做支持统一的力量;注意利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儒家知识分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制,废除地方长官自辟僚属的制度;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通过严密的“输藉定样”,豪族控制下的大批农民转化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赋役负担,推迟成丁年龄,减轻租额,多次蠲免租调赋役;采取措施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发挥改革府兵制度。令军人落籍州县,与编民一样垦田;隋文帝在历史上以厉行节俭著称。通过以上措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唐朝受惠无穷,成为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治世时期。知识点解析:回答本题考生应该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的解题信息,注意它的材料出处的注释,这是一个信息点;本题是对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的考查,联系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即可回答。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日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新唐书》卷44《选举》上请回答:5、通过以上材料可知唐代的选官途径主要有哪些?标准答案:通过材料可以知道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科举入世;门荫得官;流外和杂色入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谈谈你对隋唐科举制度的认识。标准答案:①隋唐在官员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的地方长官自行辟除下属的权力,停止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的科举制度处于开创阶段,在隋炀帝时期,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逐渐成为国家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②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是按照制度规定定期举行的科目,也称为贡举、常贡;制举是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选拔特别人才的考试。③科举制同察举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察举制由他人推荐,考试为辅;科举制为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④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发生改变,废明经等科,专以进士科取士。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逐渐成为选官的唯一的途径。⑤科举制度在唐朝起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的权力下移之弊,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中央;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科举制将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结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员的搡守品行,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知识点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制度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制度之一,对这方面的考查是历年出题的重点,考生一定要从它的滥觞、发展变化、影响意义等方面来全面把握。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盖与天子坐而论道者也。……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后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隋书》卷28《百官志》下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罐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罐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日枢机房,三日兵房,四日户房,五日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卷46《百官志》请回答:7、材料一反映隋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标准答案:隋文帝继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官制。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师、三公位虽高,位居一品,实际上只是荣誉职务,没有实际权力。隋代第一次厘定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同时辅以强大的监察机关和各司其职的诸寺诸监的中央职官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材料二反映唐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标准答案:唐代中央官制进一步完善了隋代开始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其中枢决策机构、行政事务机关与监察机关的分工与合作更加完备和制度化。唐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事情,宰相多称“同中书门下”或“同平章事”,政事堂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机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由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到隋唐中央官制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标准答案:①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个过程中中央行政体制逐渐改革,政务机构进一步扩大,行政体制不断完善。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③经过制度上的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一个全新的适应大一统帝国重建局面的政治体制建立,对于后代国家最终大一统产生了极大影响。知识点解析:三省六部制使得古代中央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它也是我国古代制度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制度之一;考生要注意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影响,这是一个考查的重点。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日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於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西铭》问题:10、以上是哪位思想家的作品?标准答案:张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其主要思想。标准答案: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字子厚,仕宦家族出身,学者称之为横渠先生。他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一1077)创立了关学学派,该学派是理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代表学派。张载最早在《易说》中提出了“气”的学说,并以“气”的学说奠定了其理学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气本论”的代表人物。在气本论的基础上,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命题,提出理学的道德修养论。同时,关学学派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主要特征有:关学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反对空谈;提出很多解决现实的主张;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学注重研究兵法。张载年少喜欢兵法,从政后,也十分关心边境的御敌情况。他特别重视恢复古代礼仪制度,尤其注重恢复祭、丧、婚、冠等仪式,对当时不符合古礼的礼仪予以纠正。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宋代理学的关学。根据《西铭》的篇名可以判定其为张载的作品,然后对张载的主要思想进行述评。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材料一:基于伟大的动机和公正的原则……我们不干涉欧洲任何一国的内政……但是关于中南北美洲,情况是明显地截然不同的。各盟国如果要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大到中、南、北美洲的任何一部分区域,而不危及到我们的和平幸福,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对于这种干涉,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不能熟视无睹。——1823年12月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的国情咨文材料二:任何国家如其人民善于自处,必可指望我国的衷心友好……它就无需畏惧来自美国的干涉。时常发生的越轨行为,或因虚弱无能造成文明社会的纽带普遍松弛,在美洲也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终将需要某一文明国家的干涉……美国,非出于心愿,将不得不行使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1904年12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国情咨文1、材料一体现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政策?标准答案:材料一体现了美国被称为“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咨文主要意思是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且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它包含三个原则: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扩张;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政策?为实施这一政策美国采取了哪些行动?标准答案:材料二则体现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泛美主义政策。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驱使美国进一步采取全面扩张的政策。在地理上首当其冲的拉丁美洲,最先成为美国的侵略对象。当时英国在南美大陆已占优势,美国为了拉拢和控制拉丁美洲国家,排挤英国势力,大力向南挺进,着手积极建立泛美组织。1889年10月至1890年4月,美国和拉美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美洲国家会议,成立了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及其中央机关美洲共和国商务局。1910年改称美洲共和国联盟,美洲共和国商务局改名为“泛美联盟”。早期泛美组织规定每五年举行一次泛美会议,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共举行过8次。美国先后与拉丁美洲各国订立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泛美体系”。泛美主义已失去了最初的含义,而成为美国控制拉丁美洲的工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标准答案:南北战争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20世纪期间,美国从原来的13个州逐渐拓展成50个州,国土也从东岸扩张到西岸和海外;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美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1894年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美国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发展。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美国希望取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霸权,对美洲的控制和独霸美洲就是第一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2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一直顺差。1928年顺差额最大,达10亿美元以上。共和党政府一面力图维持这种顺差,一面又实行高关税政策,减少甚至阻止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使美国出口下降。因此,美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只有靠对外贷款维持。再者,美国对欧洲的出口几乎占美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对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出口,也占一半左右。材料二:西亚、北非盛产石油,又是战略要地,美国一直想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但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西亚、北非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对英、法殖民统治和军事占领的斗争,猛烈冲击着那里的殖民体系,美国一时也难插手。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20年代美国虽然积极进行扩张活动,但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拉美人民群众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独裁统治的斗争,都对美国的经济扩张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上述材料均选自刘绪贻:《美国通史》(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4、据材料列举20年代美国的主要海外市场。标准答案:欧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分析制约美国经济扩张的因素。标准答案: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对美国的扩张是严重的制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由材料一、二分析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国际原因。标准答案:①对外贸易结构和政策的不合理导致对外贸易额的下降;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高涨,对美国的经济扩张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使得美国难于向国外转嫁危机,难于从国外殖民地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个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材料二: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演说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54年3月,美日签订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府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黄安年《20世纪美国史》7、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标准答案: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其实质是扩张美国在东亚的势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材料一所说的“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标准答案:不顾苏联强烈反对,单独占领日本;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予起诉;保留了日本天皇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材料二所说的“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是什么意思?“俄国人”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否是杜鲁门给予的“机会”?为什么?标准答案:不愿让同盟各国像分区占领德国那样占领日本。不是,因为苏联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权力是在反攻德国及其占领的过程中经过残酷的战争获得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标准答案:由处置战败国日本变为要日本配合美国的霸权活动并承担军事义务,这种转变使日本成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材料三所说的“防区”实际上是指什么?美国为了建立这一“防区”进行过什么战争?标准答案:是指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的战略包围线。侵朝战争和越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阅读下列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各州对其他各州的公共法案、记录和司法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赖和尊重。国会得制定一般法律,用以规定这种法案、记录和司法程序如何证明以及具有何等效力。材料二: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各州选举人应具有该州州议会中人数最多之一院的选举人所需之资格。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材料三: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帅;他可以要求每个行政部门的主管官员提出有关他们职务的任何事件的书面意见,除了弹劾案之外,他有权对于违犯合众国法律者颁发缓刑和特赦。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在本宪法中未经明定、但以后将依法律的规定而设置之合众国官员;国会可以制定法律,酌情把这些较低级官员的任命权,授予总统本人,授予法院,或授予各行政部门的首长。在参议院休会期间,如遇有职位出缺,总统有权任命官员补充缺额,任期于参议院下届会议结束时终结。材料四: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司法权适用的范围,应包括在本宪法、合众国法律和合众国已订的及将订的条约之下发生的一切涉及普通法及衡平法的案件;一切有关大使、公使及领事的案件;一切有关海上裁判权及海事裁判权的案件;合众国为当事一方的诉讼;州与州之间的诉讼,州与另一州的公民之间的诉讼,一州公民与另一州公民之间的诉讼,同州公民之间为不同之州所让与之土地而争执的诉讼,以及一州或其公民与外国政府、公民或其国民之间的诉讼。1、根据史料分析美国《联邦宪法》有哪些进步内容?标准答案: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它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规定度量衡、制定工商业政策、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决定对外和战、管理邮政及对外贸易等等。国家元首为总统,他不但享有行政大权,而且还有对于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更重要的是他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和他的内阁不向国会负责。国会由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法律只要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但是一切征税法案均应由众议院提出。国会有权直接向国民征税,包括关税及国产税。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最高法院对于在联邦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下面发生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最高法院还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如果它认为某些法律或条约违反宪法精神时,可以宣布其无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分析这部宪法的进步意义。标准答案:①《联邦宪法》贯穿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它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相互牵制、相互均衡。如上所述,固然总统可以限制国会的权力,最高法院可以限制国会及总统的权力,但是反过来,国会也可以限制总统的权力,参议院甚至有弹劾总统及审判总统的权力;总统及参议院在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方面的决定权,也可以对法官起制约作用。从而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②确立了共和制。③实行民选政府制度。国会是选举产生,总统也是选举产生。这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④宪法体现了文官政府的权力高于军权,及文官政府控制军事大权的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因为可以避免出现军事独裁或军事政变。⑤宪法规定了修改宪法的程序。⑥《联邦宪法》调和了美国保守派与民主派、中央集权派与地方自治派、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美国长期比较稳定的原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林肯在1858年的一次演说中说:“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变成另一种东西。”3、“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分别指南方和北方哪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标准答案:美国北方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和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美国内战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标准答案: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使战争进程及其结果出现了变化,美国内战又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内战粉碎了奴隶主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使得他们能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而全面地发展资本主义;内战消灭了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内战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为黑人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林肯政府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双方在物质力量对比上相差悬殊,北方有强大的工业,不论在人力或物力上都远胜于南方。其次,北方在政治上也处于比南方更为有利的地位。林肯政府可以指望得到北方广大人民的有力支持。相反,在南方,不仅黑奴反对奴隶主,而且白人的广大下层人民也反对他们。如前所述,南方小农在政治上无权,在经济上受大种植园主的排挤,因而与奴隶主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内战过程中,1862年9月,林肯政府发布了解放奴隶的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因此,南方奴隶成批地逃亡,他们纷纷参与到联邦军队阵营中来。宣言也使英、法工人阶级清楚地看到,正义在北方一边,他们积极开展活动,迫使本国政府最终放弃了武装干涉美国内战的企图。1862年5月,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的战斗热情。在军事上北方也实行了改革,清洗了军官中的亲奴隶主分子,提拔那些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军事人才。这些为北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伊藤博文说:“一国之权力,以君主大权为其枢轴,凡百权力皆由来于此。”依此原则,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总揽统治权”。天皇可以解散议会、批准立法、任免文武官员,军队只对天皇负责等。材料二:关于议会、内阁,该宪法规定:“凡是法律都要经过帝国议会的承认”,“天皇经帝国议会承认施行立法权”。“行政权统一于帝国内阁”,“凡大政必由内阁及各部施行,不出二门”。伊藤博文说,内阁“一方面对君主负有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对议会也负有同样责任”。材料三:“对天皇的大权必须加以种种重要的限制,不然立宪政权无论何种形式,毕竟都无法建立”。关于宪法的统治大权,伊藤博文说,统治大权大体有二:日立法权,日行政权,而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个分支。三权各自依其机关之辅翼来施行,又皆渊源于元首,而元首的新司及作用若不依各个机关之辅翼,则无法用以表明国权。因为国家乃_公体而非私体,宪法赋予国家各个机关以适当的职守,使整个机体循环有序,均主要在“宪法的范围内行其大权”。材料四:宪法只涉及有关帝国政治的大纲目,其条文应该简单明了,并且能够顺应将来国运的发展而伸缩自如。——以上材料均选自清水伸《明治宪法制度史》6、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1889年日本宪法中天皇有什么地位?帝国议会和内阁的权力与天皇是什么关系?标准答案: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召开和解散议会、批准法令、任免官吏、对外宣战与媾和、统帅陆海军等。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议会。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其中,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天皇身边还设有一个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名义上它是天皇的咨询机构,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内阁拥有行政权,对天皇负责,也对议会负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据材料三,1889年日本宪法是如何限制天皇权力的?标准答案:天皇虽然有最高权力,但在具体行使三权中的某一权时,必须经过其他“辅翼”,否则“无法用以表明国权”。这是一种用分割来限制天皇权力的办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据上述材料,评价1889年日本宪法。标准答案:除了上述所说的宪法赋予了日本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外,宪法还规定了“臣民”法律范围内”的一些基本人权,包括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信教、迁徙等自由,以及担任公职和非依法律不受逮捕、监禁、处罚等权利。显而易见,明治宪法带有浓重的保守色彩。但是,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是,宪法缺乏西方那种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因而在实施后,权力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手中。众议院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党和改进党虽占多数,但他们争取建立政党内阁的斗争屡次失败,众议院多次被蛮横地解散。不管怎样,到19世纪末期,日本总算迈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门槛。这部宪法不仅保证了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而且使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明白批准,不应有丝毫效力。……教士不能以违反神律的罪名剥夺一个公民的权利……教士和官吏、劳动者既然都同样隶属于国家,便应同样地交纳租税。——伏尔泰《简明哲学辞典》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或是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法官就是立法者,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三: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行政权力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人民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决不是什么订约的问题,而是服从人民的意志的问题;而且在承担国家所赋予他们的职务时,他们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而并没有为自己争条件的任何权利。……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卢梭《社会契约论》9、材料一、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标准答案:材料一中伏尔泰的这段话表达了作者要求剥夺教会之社会特权的建议。他认为现存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来源于无知,而无知就是教会造成的。因此,他说,天主教教会是一切进步的障碍。他主张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教士不能随便剥夺一个公民的权利。材料二表达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主张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开,使其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按照孟德斯鸠的理论,行政权应该交给一个人,因为只有这样,办事才能迅速而有效率。在要求“三权分立”的同时,他还强调三种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比如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君主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要干预一些行政方面的问题——如财政问题和军队问题。他认为这样,尽管三个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妨碍,但是三者还是可以协调运行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材料三中体现的作者的政治主张,及其主张的实际影响。标准答案:首先卢梭认为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自由是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主张人民主权的思想,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他主张国家权力应遵循社会契约的原则,人们依据社会契约推举行政者。行政权力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加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认为在民主制度下面既然每个公民都参加立法,那么国家最高权力就是全体人民的总的意志的体现,从而这样的权力只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这个权力也不应加以分割。为了防止行政机关以私人意志代替人民意志,他要求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三权分立”的学说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通过以上材料,归纳启蒙运动的信条和主张。标准答案:归纳起来,启蒙思想包括两大信条:第一,相信在物质的宇宙中存在自然法则,万物都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其支配。自然法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便是理性,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第二,相信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和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人的状态总是逐步改善的。人类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启蒙主张主要有:①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②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重商主义。③在政治上贯彻“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④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⑤在国家权力方面实行“三权分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意大利之乱由于外兵与雇兵……凡治国须有好法律与好军队。然无好军队,则纵有好法律,亦无所用之。——《君主论.第十二章.兵籍》材料二:雇兵之祸在无勇而残暴,异族之兵虽有勇而我为所制……凡用外兵或雇兵以得利者,往往缺乏远见,而不知其贻害无穷。——《君主论.第十三章.雇兵外兵之祸》材料三:从阅历观之,国君之立丰功伟业者,皆不重信,而以诡诈成事。凡竞争之术不出两途:一以法律,一以暴力。用法律者,人也。用暴力者,兽也。然而法律之力常不足,则不能不用暴力?有国者宜兼用人兽竞争之术,否则不能永保其国……效野兽之行者莫若兼效狮与狐。狮勇矣,而不知有陷阱。狐智矣,而不能御狼。是故宜效狐以知有陷阱,宜效狮以使狼畏。是故国君宜权变。若守信不利于己,则失信可也。或已知可以不守信之时机,则失信可也。假使人皆君子,国君守信可也。然而人不尽君子,往往失信;则我又何必不失信耶?且既欲失信矣,又何患无辞……是故善效狐者最为得计。然而效狐不可以露尾,使人不知其为狐。——《君主论.第十八章.国君不妨失信》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标准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作者重视军队建没的思想。作者认为,在一个国家的建设中有两方面非常重要:一是法律,二是军队。而相比之下,军队比法律更重要,因为军队是国家的保障。在军队建设方面,他认为,最好由君主建立自己的武装,而不要使用雇佣兵和外来的援军,因为雇佣兵不勇敢且残暴,外来的军队虽然勇敢但往往另有所图,最终将控制国家。意大利的动乱就是由于使用了雇佣兵和外族军队的缘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材料三又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标准答案:材料三中反映了作者的从政思想。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君主,必须懂得两种竞争手段:一是法律,二是武力,法律是人所特有的,而武力是野兽的做法。由于法律常常会显得软弱无力,所以必须辅之以武力。而在野兽之中,最值得效法的一是狮子,二是狐狸,狮子最勇敢但无计谋,难以识别陷阱,狐狸很狡猾,能识别陷阱,但不够勇敢,效法二者,如果需要的话,君主就可以不讲诚信,从历史上看,不少成功人士是不讲诚信的。当然,效法狡猾,却不能让别人轻易看出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如何评价《君主论》?标准答案:《君主论》是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之一,马基雅维里曾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国务秘书,《君主论》中写下了他个人从政经验的反省,以及他对意大利局势的观察。他把政治当做一个实际的权宜之计来探讨,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理想问题来研究,而且他把历史当作现在行为的向导,发扬了鉴古知今的精神。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的主流是爱国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的要求。所以,《君主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君主必要时可以不讲诚信的提法是有背诚信原则的,是应当受到批判的。知识点解析:马基雅维里被认为是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奠基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上帝为天下万国大共之父,人人是其所生所养,人人是其保佑,人人是皆当朝晚敬拜,酬谢其恩。……故凡不拜皇上帝者,是犯天条。”一—翦伯赞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4页。材料二:“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来的呢?主战派硬说,这是由于‘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文化和文明引起的’。是的,中国人的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究竟憎恶哪一种欧洲人呢?而且为什么憎恶呢?中国人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列宁选集》卷一,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3~217页。材料三:“凡有大寇患兴大兵役,必特简经略大臣、参赞大臣驰往督办,继乃有佩钦差大臣关防及会办帮办者,皆王公亲要之臣,勋绩久著,呼应素灵,吏部助之用人,户部为拨巨饷,萃天下全力以经营之,总督巡抚不过承号令、备策应而已。其去一督抚,犹拉枯朽也”——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0页。材料四:“洪杨之乱,经制之绿营兵,既腐败不能作战,而总司兵符之钦差大臣,亦往往得罪以去。江忠源、曾国藩以团练起兵远征,所向奏功,其部下营官,皆积勋至督抚提镇,而全国之地方大吏,在同治年间,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萧一山《清代通史》下,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第1388~1389页。材料五:“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有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即有严旨申饬,亦不过循例遣员带兵至境,或薄资数万,旋即中止,自非其师弟姻亲交义甚笃者,罕闻有邻省助兵助饷之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3页。请回答:4、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运动的材料?说明了什么?标准答案:材料一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主张,太平天国吸收和利用了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和形式,组织发动起义,反映了近代初期农民对西方的认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材料二的义和团运动是由于“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文化和文咀引起的”吗?为什么?标准答案:材料二中所谓义和团运动“是由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文化和文明引起的”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对洋人、洋教一概排斥的传统。义和团之所以对洋人、洋教采取排斥态度,主要是帝国主义积极推行对华侵略政策造成的。教士、教民的为非作歹是义和团排外灭洋的直接原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造成广大的人群失业。这些破产失业、一贫如洗的农民、手工业者,就成为当时义和团运动的骨干力量和积极分子。他们对洋人、洋教、铁路、电线以及一切洋货的憎恨,都是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引起的,他们对这些外来事物的攻击,都是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反抗。义和团的排外主义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在中国人民中产生的一种不成熟的反帝思想和原始的反抗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湘淮军的崛起对晚清政治的影响。标准答案:太平天国打乱了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的局面,为湘淮军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清政府倚赖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赋予他们极大的权力,从而为督抚专政制造了历史前提;而督抚权力的膨胀和中央集权的衰落,又为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自咸丰时起,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如湘淮军及其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解放农奴宣言》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问题:7、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标准答案: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标准答案: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他们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标准答案: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十分不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标准答案: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知识点解析:1861年改革是一场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目的在于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第6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朕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日西师,一日南巡。”——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材料二雍正在鄂尔泰密折上朱批:“准噶尔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厉害,立意灭取准噶尔、安定西藏者,圣知灼见,不得已,必应举者也。”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什么样的政治大战略?标准答案:清朝统治者胸怀带有连续性的明晰的治国方略——“西师”“南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实行这种战略的原因何在?标准答案:①“西师”是指“平定准噶尔之役”、准噶尔之役的余波,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前后持续了六七十年,贯穿康雍乾三帝。其原因:第一,漠西蒙古武力强悍,明瓦刺是其前身。噶尔丹时,统一各部,雍乾之际,噶尔丹策零为其首领时最强盛,既与清对抗,还与沙俄对抗,有雄心、有实力作中国的主人,且其对于西藏的影响较大,可以控制达赖喇嘛;第二,从全国来看,准噶尔一日不灭,西藏蒙古一日不宁。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就会腹背受敌,要统治汉人,必须以蒙古为长城,稳定满蒙联盟。②康熙和乾隆认定,要确立对汉族的统治,关键之处在于能否使江浙地区的汉人,特别是那里的汉族知识分子稳定服帖下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最早在黄河流域,但经过晋末永嘉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及金朝武力征服北方半个中国等战乱,经济中心渐渐南移到江浙等江南地区,随着衣冠士人举族纷纷南渡,自然也把华夏传统文化带到了那里。在“士为四民之首”的古代,华夏文化正统所在的江浙士人领袖对清廷的态度,是关乎整个汉族人心向背、清朝治乱安危的头等大事。所以,康熙、乾隆的六下江南虽不能说完全没有游山玩水的成分在内,但主要还是基于清醒的政治战略方面的考虑,千方百计想怎样才能把那里的汉族老百姓、士人,尤其是那些精英人物安抚好。为此,他们祖孙俩特地在明太祖孝陵前三跪九叩,频频接见声望夙著的江南耆老宿儒,各处阅视河工海塘,更不用说豁免江南、浙江民间田赋积欠以及赐举人、增学额等显而易见的羁縻笼络的那些举措了。③“西师”“南巡”都是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两者互为依托。第一,依托汉族丰富的物力、财力,分化瓦解蒙古。平准之役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后方实力;第二,依托蒙古,巩固对汉人的统治。在客观上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维护大一统的问题,铸就了超越千古的大一统的丰功伟业。知识点解析:本题是对于清的治国方略的考查,需要考生有着较高的历史综合能力,通过基本的史实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晚年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巅尽行耕种,朕常以为忧也。”雍正继位时说:“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欠,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材料二乾隆初政十余年间,萦环于心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养活日益繁衍的人口,君臣以“养民”为议题,深入探讨了缓解人口压力的各种方案。乾隆五年为解决“各省生齿日繁,地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朝廷宣布“嗣后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悉听本地民夷垦种”。乾隆三十一年,将滇省一切“山头地角、坡侧旱坝、水滨河尾地土,听民开垦,不必从中区别,概免升科”。请回答:3、通过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其原因何在?标准答案: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到人口压力在康乾盛世的起步阶段就已经隐然显现,到了乾隆中期,18世纪60年代以后负面作用日益严重。出现人口问题的原因是:平定三藩之后到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起义,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保证了社会稳定;这一个时期的国家统计效率提高;国家传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起着重要的影响;制度改革,摊丁入亩,人民不再考虑隐瞒户口;气候条件适宜;食物结构发生改变,传播新品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根据当时的情况,你认为有几种解决办法?标准答案:根据当时情况可以有如下对策:以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完善仓储赈济制度等,以达到最大限度增加土地资源,养活被现有耕地挤压出去的过剩人口的目的;发展工商业、城镇服务型行业和农村手工业以及其他副业来吸纳过剩人口,这是摆脱了传统思路的以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人口压力的崭新对策;还有海外移民和海外殖民的特殊途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根据材料二,可知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标准答案:康雍乾时代国家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最终采取了以垦荒为主的传统型对策。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进行规定。政策手段,对于零星土地“概免升课”;法律手段上规定,过去开垦的土地隐匿下来,禁止各省清丈土地,不许举报隐匿。这策略不是积极的进取的,而是默许、消极的,但是非常有效、务实。其效果:国家财政并未随着土地的开垦而增加,而是将开垦利益让给因人口压力被排挤出来的移民。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只是量的积累,在质的方面,产品结构没有改变,发展没有潜力、后劲。知识点解析:18世纪的人口问题、物价的持续上涨和失去制衡的专制皇权是康乾盛世的三大隐患,清朝衰败的根源也在于此。考生应该能够准确把握其原因、影响、背景。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慕天颜:《请开海禁疏》请回答:6、试分析慕天颜的奏疏提出的背景。标准答案:明清之际,战争频仍,中外贸易受到严重的摧残。顺治元年,为了缓和沿海因兵燹造成的困难,一度允许外国人到澳门贸易。嗣后为了封锁沿海人民同郑成功等海外抗清势力的联系,实行了严厉的迁海、禁海政策,在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成为清初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熙年间强烈要求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慕天颜就是其中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概述清朝的海外政策。标准答案:清朝统一前后,害怕汉人反抗,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十六年颁布了“迁海令”,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移50里;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设闽、粤、浙、江四海关,用以主管海外贸易事务;康熙五十六年下达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的命令;雍正时期开放了南洋之禁,但是却加强了对中国商人出海的一系列严格限制,中国商人无法得到清政府给予来华外商同等的政策待遇;18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船队直接前来浙海关所在地宁波贸易,乾隆帝感到担忧,决定禁止外国商船来宁波,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分析清朝海外政策实行的原因。标准答案:变化的原因: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发展对外贸易的需求;处于自我封闭的文化之中,人们思想较为封闭,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对汉人的防范、猜忌、戒备。知识点解析:与西方商业性的海洋文化相比,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了鲜明的农业性,其地位基本上就是陆地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是考查的重点之一,将两者相比较,可知,从总体趋势上,贯穿明朝海外政策的主线是开放的,而清朝的海外政策的主线则是封闭的。阅渎材料,回答以下问题:一、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二、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三、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四、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五、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之。六、宪政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七、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法定特别资格公选之。八、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官。九、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非解散国会,即总理大臣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十、皇帝直接统率海陆军,但对内使用时,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十一、不得以命令代法律。但除紧急命令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委任者为限。十二、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但宣战媾和,不在国会会期内,得由国会追认之。十三、官制官规,定自宪法。十四、每年出入预算,必经国会议决,不得自由处分。十五、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国会议决。十六、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十七、国务员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十八、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宣布之。十九、第八条至第十六各条,国会未开以前,资政院适用之。问题:9、此段材料出自哪一文件?标准答案:《十九信条》,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述此文件及其意义。标准答案:这是1911年清政府为挽救危局而颁布的修改宪法的谕令。1911年,资政院草拟改宪的“十九信条”,11月3日批准颁发。主要内容包括: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有制定宪法、改宪、选举内阁总理大臣、宣战、媾和及决定财政等权力;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皇室经费听由国会议决;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皇权虽有部分削减,但仍规定皇位世袭,皇帝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有权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并统率海陆军。该信条于民众权利未有涉及,颁布后也未能挽救清廷覆亡的命运。知识点解析:根据材料的条目以及内容可以判定其为清末预备立宪的《十九信条》。答案中应当指出其主要内容。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模拟试卷第7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材料一: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材料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不断扩大,富国越富,穷国继续贫穷。——《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70年9月)材料三:1983年,在新德里召开的第七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与会国和组织99个)表示支持巴勒斯坦、黎巴嫩、纳米比亚、朝鲜、阿根廷等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外来干涉、实现祖国统一的斗争,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和柬埔寨;反对大国的军备竞赛和霸权主义。材料四:1989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九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与会国101个)在通过的宣言中指出,为争取和平、裁军与和平解决争端而努力是不结盟运动的首要任务。宣言呼吁发达国家要不带偏见地正视富裕和贫困之间的冲突。——以上选自颜声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不结盟运动的推动者是谁?据材料一分析,不结盟国家对冷战持何态度?标准答案:南斯拉夫、印度、埃及的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担心冷战的发展会导致国际形势的恶化,不愿加入冷战的任何一方,希望在两极化的格局中保持和平与中立,求得自身的安全与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材料二提示了什么?材料三中的诸多问题说明当时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形势?造成这种形势的根源是什么?标准答案: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说明不结盟国家的斗争已转向经济领域,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说明世界形势的动荡与紧张。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行径和美苏争霸的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由材料一到材料四,总体上反映了什么史实?标准答案:不结盟运动关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队伍在不断扩大,不结盟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我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尼克松说:“……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个我们认为其生存关系美国安全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转引自刘汉生《矛与盾之间:试析尼克松主义的经济外交内涵》4、材料一杜鲁门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标准答案:意味着美国开始试图称霸世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材料二中尼克松的言论有没有现实依据?标准答案:有。苏联有能力威胁美国,因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军事实力得到迅猛发展,并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洲际导弹的数量也超过美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对比两个材料的不同点,并指出两个材料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标准答案:材料一表明美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材料二表明美国要适当地改变全球政策,尤其要减少直接派兵的方式,同时承认了苏联的霸权地位。本质上的相同点:推行霸权主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运用有关政治原理说明美国为什么要调整对外战略?标准答案: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经济决定政治。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挑战,黄金储备下降,随着经济优势的削弱,不得不采取新的对外战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