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生命力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说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相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问题。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知你“做什么、怎么做”,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看法、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以卓越的才智,奠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其余各家或隐于山林,或潜入民间,或消于无形,以至逮于今日,传统优秀文化在肯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儒家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包括全面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就是要把诸子百家中优秀的、可以为今日所用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成为先进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凝合、优秀人才培育的重要资源。比如,墨子留意科学技术,墨子及其弟子在生产实践中发觉了小孔成像、滑轮受力、光线直射、杠杆原理、天平原理、点线面体圆的概念等。连发出“李约瑟之问”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感叹“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法家首重法律制度,蕴含“依法治国”的思想精髓。名家具有严谨的逻辑学思维。道家对宇宙起源的思索和自然哲学成就,炼丹术之于化学,风水之于环境科学,堪舆术之于地理学,兵家之于军事科学,纵横家之于外交和政治学,等等;以及王朝治理的科学性和对现代治理的启示,如科举之于现代公务员选拔,丝绸之路之于现代国际贸易,晋商之于股份制和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等,让今日的人,看到中国古人天才的超前创新,在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既符合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情感上也更加亲切,简洁获得认同。还有一个重要领域须要发掘复兴,那就是实学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有道德,重气节,但无实力,轻事功。这一形象的固化,假如不是有意为之,也是极大的误会。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可能经验几千年风雨而长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正支撑和推动民族历史前进的,在“地底下”,这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实学自古即存,至清初颜习斋而成体系,主见“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反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重性理、良知而轻事功的倾向。惋惜无论学院派的新儒家,还是通过电视、网络传播传统文化者,都在接着或照着宋明理学或阳明心学讲。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日,实学传统无疑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用适合现代人的方法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不仅是方法手段的问题,更深层次在内容的选取和传播的视角。要从有益于增加文化自信、有益于促进现实功用、有益于全面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立场,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阐释和传播水平,取得全方位效能,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节选自李晓东、贺福中《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有改动)材料三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华蜜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华蜜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华蜜观被许很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日,先秦诸子的华蜜观对我们相识什么是华蜜、怎样实现华蜜仍旧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华蜜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华蜜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宝对华蜜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欢乐更是华蜜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见对物质财宝、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看法,而更加留意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华蜜。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华蜜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许。孟子认为,人生华蜜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华蜜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礼记·高校》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华蜜观,强调华蜜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志向人格以实现个体华蜜,“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共享欢乐可以使自己更欢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华蜜。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担心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华蜜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见将自身华蜜与他人华蜜、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华蜜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华蜜观具有重要意义。孟子主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在先贤们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丢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丢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变更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欢乐、真正的华蜜。先秦很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华蜜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因为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天下百姓的华蜜。正因为有着剧烈的责随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主动为百姓的华蜜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华蜜勇于担当、奉献的责随意识,今日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华蜜真谛》)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主要是日常应用,与热衷于探寻相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问题的西方文化大相径庭。B.新时代要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为时代所用,因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其实就是传统儒家文化。C.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目的是使之成为建设先进文化、凝合民族精神、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资源。D.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要方法得当,要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答案:B解析:B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其实就是传统儒家文化”错误,材料二第1段中的原文是“传统优秀文化在肯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儒家文化”。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就是要把诸子百家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加以分析利用。B.物质财宝对先秦诸子来说,都是要刻意摒弃的,他们留意的是精神的富足、欢乐。C.诸子认为将自身华蜜与他人华蜜、社会福祉结合起来,有利于正确华蜜观的形成。D.孟子“三乐”华蜜观涵盖了家庭、品质、事业三个方面,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答案:D解析:A项,扩大范围,原文是“就是要把诸子百家中优秀的、可以为今日所用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B项,“刻意摒弃”错,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宝对华蜜来说并非不重要”,并未刻意摒弃。C项,“诸子认为”错,原文是“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见将自身华蜜与他人华蜜、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华蜜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华蜜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作者的观点。3.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华蜜的内涵、领会了精神的名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乐。B.文章认为贪图享乐、自私自利、易受诱惑、没有操守气节的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华蜜。C.诸子对华蜜真谛的详细理解稍有不同,但是对财宝、生命、权力等均持否定看法。D.从某个方面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是对诸子华蜜观的继承。答案:C解析:C项,“均持否定看法”错,原文是“他们主见对物质财宝、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看法”。4.材料一中,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指出西方文化有严密的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相识论等问题;②与儒学探寻社会人生形成对比,突出儒学留意日常应用的特点;③增加论证的劝服力。5.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为什么要写复兴实学传统?(6分)参考答案:①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为有道德,轻事功。②现实功用使中华文明经验风雨而长存。③实学自古即存,但当今一些传播传统文化者仍重理学、心学,轻事功。④当今社会提倡实干,实学传统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解析:此题事实上是分析实学的现实意义,答题时留意依据文中的重点句子“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可能经验几千年风雨而长存”“实学自古即存……反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重性理、良知而轻事功的倾向”“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日,实学传统无疑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当表董益新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个清瘦的黑衣人抓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幅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谁?”“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抓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吴掌柜说:“两个人。”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忽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抓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做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块。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前。大胡子刚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逝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突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进来了。吴老爷赶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致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大洋是老朽自捐的。”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捐献。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吴老爷赶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这外国名表,少说也值一百个大洋。你们打日本兵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旧不收,便说道:“国有国法,村有村规,部队有部队的规则,假如您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则?望您成全。”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吴老爷一听,抓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日本兵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当收了,你打日本兵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后会有期。”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逝在茫茫黑夜中。转瞬到了秋天。这天哨兵突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袱,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何大队长台鉴:日本兵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有一队日本兵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订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叫道:“好!”(选自《短小说》,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大胡子第一次来当表的时候,吴老爷给了大胡子五十块大洋,但并未收怀表,这说明吴老爷已经猜出了大胡子的身份。B.何大队长将跟随了自己十多年的怀表拿去当了换钱,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抗日军队物资匮乏的艰难境况。C.见吴老爷坚决不愿收怀表,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便飘然而出,说明何大队长坚持以身作则。D.吴老爷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兵掳掠一空,所以非常痛恨日本兵,于是给何大队长寄去一封信,供应关于日军的情报。答案:D解析:D项,吴老爷痛恨日本兵,给抗日军队供应情报,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兵掳掠一空,从前文看,吴老爷始终都在静默地支持抗日活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并没有干脆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雨夜探望,增加了人物的神奇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爱好。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吴掌柜的形象,用吴掌柜开门禀报时的“慌”,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C.小说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运用了不少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日本兵,还接受过良好的教化。D.小说中的鎏金怀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线索贯串整篇小说,最终怀表被当作抗日的订金支持了抗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错误。“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突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由此可见,吴老爷并不是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8.小说插叙大胡子当表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情节支配上,交代了何大队长专程来致歉送表的缘由,使情节更加完整。②人物形象上,塑造了有点鲁莽、原则性不强的大胡子的形象,并以此衬托了何大队长知书达理、讲究原则的形象。③主旨表达上,与后文何大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讲原则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抗日军队爱人民、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解析:作答时须要细致阅读大胡子当表这一情节,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来思索。大胡子当表这一情节其实是对何大队长专程致歉送表的缘由进行了说明,对故事起到了补充作用,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情节,主要塑造了大胡子的形象,这对何大队长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从主旨上看,这一情节与何大队长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了抗日军队爱人民、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9.你认为小说的主子公是吴老爷还是何大队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答案示例:(1)吴老爷。①从篇幅上看,写吴老爷的文字相对较多。②从情节上看,主要情节都是写吴老爷的。③从形象上看,吴老爷的形象最显明。④从主旨上看,有关吴老爷的内容既能表现抗日军队爱惜人民,又能表现人民拥护抗日军队,作用最大。(2)何大队长。①从情节上看,何大队长送表是主要内容,前面的内容都是铺垫。②从形象上看,何大队长是抗日军队的代表,是小说歌颂的对象。③从主旨上看,何大队长最能表现抗日军队的爱民作风。解析:小说塑造了吴老爷、何大队长等人物形象,至于谁是主要人物,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无论认为谁是主要人物,都要给出足够的理由。此题事实上考查的是分析人物的作用,可以从人物与情节发展的关系、人物形象的意义、人物对主旨表达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惊,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愿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愿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B.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C.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D.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答案:B解析:“三日之内”为时间状语,其后应当断开,解除A、D两项。“赏以书社”对应的是“诸大夫”,“施政去赋”对应的是“庶士”,“河”是“黄河”的意思,“济”是“横渡”的意思,结合句意分析,解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所建周朝的史实,隶属中国正史“二十四史”。B.黄帝,号轩辕氏,五帝之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C.“桑林”,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后来祭祀所用的乐舞也称为桑林。《庄子·养生主》曾描写过庖丁解牛时的动作、节奏,“合于《桑林》之舞”。D.“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建筑物,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祭祀祖宗。现在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就是古代明堂式建筑。答案:A解析:文中的《周书》又名《逸周书》,是先秦史籍,不属于“二十四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贤明的君主在实力越强大时就越恐惊,就算在国家安定、顺当的时候,也会像靠近深渊、脚踩薄冰一样心惊胆战。B.武王虽然战胜了商朝,但依旧胆怯 ,不敢进入殷都,所以才会封赏尧舜等贤君的后人,紧接着又实行一系列政治措施。C.武王夺取天下后,给鼓旗甲兵都涂上牲血,保藏到府库里,再也不运用,还在华山、桃林等处繁殖牛马,致力于发展农业。D.文章结尾处引用孔子举起门闩和墨子折服公输般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国家要想取得成功进而维持成功,武力并不是最重要的。答案:D解析:A项,“心惊胆战”错误。依据原文“《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分析可知,不是“心惊胆战”,而是“当心谨慎”。B项,“不敢进入殷都”错误。结合“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及第2段其他内容分析,武王是进入殷都之后才封赏和改政的。C项,“还在华山、桃林等处繁殖牛马,致力于发展农业”错误。“税”的意思不是“繁殖”,而是“释放”,“致力于发展农业”也是无中生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参考答案:(1)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人。(2)现在我们赵氏的品德,没有丰厚的积累,一天就攻占两座城,灭亡也许要落到我们身上了!解析:(1)“出”,释放;“救罪”,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分发;“弃”,免除;“责”,债务;“以”,连词,表目的,来;“振”,救济。(2)“之”,助词,的;“积”,积累;“而”,连词,表修饰;“下”,攻占;“亡”,灭亡;“其”,唯恐、也许,表示推想、估计。14.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3分)参考答案:贤明的君主,越是国土广阔,越是当心谨慎、居安思危。告诫统治者任何时候都要有忧患意识。解析:这篇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故概括主旨可抓住文章第1段中的关键语句“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理解分析。参考译文贤明的君主,土地越广阔越感到恐惊,力气越强盛越感到胆怯 。凡土地广阔的,都是侵削邻国的结果;力气强盛的,都是战胜敌国的结果。战胜敌国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侵削邻国就会招致很多祸害。祸害多了,怨恨多了,国家虽然强大,怎么能不恐惊?怎么能不胆怯 ?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时候就想到危急,在通达顺当的时候就想到窘况,在有所得的时候就想到有所失。《周书》上说:“就像靠近深渊一样,就像脚踩薄冰一样。”这是说做事情要当心谨慎。周武王战胜了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吩咐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尧帝的后代封到黎,把舜帝的后代封到陈。下了车,吩咐把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汤的后代为宋的国君,以便供奉桑林的祭祀。此时,武王仍旧很恐惊,长叹一声,流下眼泪,吩咐周公旦领来殷商的遗老,问他们商灭亡的缘由,又问民众喜爱什么、希望什么。商的遗老回答说:“人民希望复原盘庚的政治。”武王于是就复原了盘庚的政治。散发巨桥的米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人。又把比干的坟墓修葺得高大,使箕子的住宅显赫彰明,在商容的阁里竖起标记,士人经过要加快脚步,乘车的人经过要下车致敬。三天之内,参加谋划伐商的贤士都被封为诸侯,那些大夫都赏给了土地,对一般的士人也都放宽禁令,减免赋税。然后武王才渡过黄河,向西回到祖庙报功。又把马放到华山,把牛放到桃林,不再让马牛驾车服役。又把战鼓、军旗、铠甲、兵器涂上牲血,藏进府库,终身不再运用。这就是武王的仁德。周天子明堂的大门不关闭,向天下人表明没有私藏。只有没有私藏,才能保持最高尚的品德。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城、中人城,将军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饭团,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天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兴奋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和正值午的日头都维持不了多久。现在我们赵氏的品德,没有丰厚的积累,一天就攻占两座城,灭亡也许要落到我们身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唯恐要昌盛起来了!”忧虑是昌盛的缘由,喜悦是灭亡的缘由。取得成功不是困难的事,保持住成功才是困难的事。贤明的君主凭借这种理念保持住成功,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成功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保持成功。只有有道的君主,才懂得保持成功。孔子力气那样大,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愿以力气大著名天下。墨子擅长攻城守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愿以擅长用兵为人所知。擅长保持成功的人,会依靠谋略使弱小变成强大。(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题老学庵壁①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苍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据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非常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成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旧感到兴奋。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溢生活气息。答案:C解析: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兴奋,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16.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依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一方面因年事已高,诗人晚上原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兴奋,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解析:从诗的颈联看,诗人说自己年老体衰,形容枯槁,睡眠削减。前三联与“少睡眠”相关的缘由是诗人生计萧然,生活困苦;“太平”百姓不知国家沦陷之愁,没有忧国之叹。(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2)《礼记》中强调,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的人,都要强化自身的修养。这两句是:“,。”

(3)《老子》中以筑台、行路为比方,说明积累重要性的语句是:“,;,。”

答案:(1)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珍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宏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渐渐趋于完备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运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当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18.在文中括号内填写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B.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答案:B解析:解题时要留意括号后面的句子“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的主语必需是“其中尺度的把握”,从而解除C、D两项。再看A、B两项,“体现……不同理解”比“使……”与后文连接更顺畅,解除A项。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多数火把排成很多“之”字形,始终向山顶延长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伤的“厚壁障”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溢朝气”。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答案:B解析:解题时留意引号的作用,例句和B项都表示特殊含义,“长跪不起”特指囿于传统技法,不敢创新;“厚壁障”形容父子间的隔阂、代沟。A项,表示突出强调;C项,表示干脆引用;D项,表示讽刺否定。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答案:A解析:首先推断“能否……得到充分体现……是……艺术法则”,属于两面对一面的逻辑错误;“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在画面上“体现”出来的;“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用词不当。只有A项修改最全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