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解析)-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1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解析)-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2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解析)-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3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解析)-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4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解析)-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为了稳固边疆,开拓疆域,西汉时期设置了()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2.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3.西汉皇后大多出身微贱,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且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此可知,东汉()A.存在外戚干政的隐患 B.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C.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D.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4.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5.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包含了现实的对策发展逻辑与理论思辨逻辑两条脉络,使得大一统思想具有完整理论形态。就现实逻辑而言,董仲舒通过双重视域,为“大一统”思想注入了强烈的时代与现实关怀。据此可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A.形成了以君主为中心的体系 B.充满了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C.抛弃了以民为重的传统观念 D.继承和发展了仁和礼的理念7.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指出:现在就像一个人得了肿胀病,“一胫之大几如要(腰)”,建议“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于是,文帝封齐王六个儿子为王,将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又立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将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据此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文帝的举措()A.直接引发西汉的“七国之乱” B.佐证了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C.表明西汉正式推行“推恩令” D.吸取了秦朝实行暴政的教训8.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9.《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B.民族团结进步的观念C.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D.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10.史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侯纸”得以推广的原因在于()①私学产生促使大众教育发展②造纸工艺改进和质量提高③适应了政府发展儒学的需要④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往来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汉代豪族在地方社会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如图显示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注:图中“人”是指史书上仅提一人之名姓的豪强大族,其背后也是以家族为后盾)A.人口增长数量 B.土地兼并程度 C.政治中心转移 D.儒学传播范围二、材料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宋代民间有书院及依附于社区的家塾与社学。书院往往有自己的田产,或由官方指拨,或由私人捐赠。书院即一家学派的讲论与传布的学术中心,不同学派的学者也会访问他地的书院。书院不仅有言教以道问学,也有身教以尊德性。宋代书院,盛时书不下二百余所,其中颇有历数百千年还存在的著名书院,如朱熹主讲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主讲的象山书院。——摘编自许偉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根据材料一,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的办学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朱嘉的文化贡献。(3)根据材料三,指出蔡元培的办学主张。结合所学,说明北京大学在其任校长期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影响。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稳固边疆,开拓疆域,西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A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B项;北庭都护府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C项;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谊的主张“众建诸侯少其力”实则是削弱诸侯国实力,后来发展为推恩令,规定诸侯的子弟除了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外,其他的儿子可以由中央出名义,割诸侯的地盘封侯。中央出些名义毫发无损,诸侯可被切的七零八落。力分则弱,从此丧失向中央挑战的实力,选项C正确;选项A是加强了诸侯实力,排除;选项B是对爵位的剥夺,而非封地,排除;附益法指的是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也至于弃市,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故选:C。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东汉的皇后文化水准较高,这就为外戚干政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皇后文化水平高不代表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血缘与政治的结合,排除C项;嫡长子继承制没被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州,排除ACD项。故选B项。5.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6.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这一体系必然以君权为中心,服务于完善君主为中心的体系,A项正确。“充满了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体现了以民为重的传统观念,排除C项;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继承和发展了仁和礼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汉文帝的举措实质上是将王国进一步肢解,这样做主要在于汉初郡国并行制下,封国对中央的威胁,故选B项;跟“七国之乱”相关的是汉景帝的削藩,并非文帝,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推恩令”正式推行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实力的做法,不属于吸取秦朝暴政教训的范畴,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意可知,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铟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很多士人来迎接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铟之祸是指东汉末年,一批官僚、士人制造反对宦官专政的舆论而被罢官禁铟、遭受株连杀害的事件,而因“党铟之祸”遭牢狱之灾的范滂出狱后却获得了很多士人的迎接,这说明当时士人对于朝廷罢官禁铟士人是不满的,这就可以表明当时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士人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排除A项;范滂得到的是士人的支持,不是百姓,排除C项;宦官并没有地方掌控权,谈不上失去,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大一统的心理认同,故A项正确。10.答案:B解析:根据“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造纸工艺改进和质量提高,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私学产生促使大众教育发展,也不涉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往来问题,排除①和④,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1.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图可知,西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东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据所学可知,两汉的政治中心不同,西汉都城是西安,东汉定都洛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些豪强大族的控制,强迫其迁至都城附近,C项正确;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都分布在北方,两汉时期我国仍然是北方人口多于南方,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看出土地兼并的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的分布情况,排除B项;两汉时期,儒学的影响较大,中国很多地方都受到儒学影响,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分布于儒学传播范围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1)关系:士人的兴起促成私学的出现,私学促进士人壮大。思想局面:百家争鸣。地位:是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2)特点:①私人办学(或“民间办学”);②办学经费相对稳定:学术自由(或“以某一学派为主,也存在与其它学派的交流和竞争”);③注重言传身教;④教育和学术交流的中心贡献:①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②编制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③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传播理学;⑤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制定纲领性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等。(3)主张: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或答“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作用:①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新一代读书人。②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13.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