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选讲1.(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大学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丰富多元的大学理念。下表是中国近代部分大学的校训。性质学校名称成立时间校训内容出处国立学校北京大学1898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清华大学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私立学校复旦大学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教会学校燕京大学1919年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约翰福音》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厚生《约翰福音》——摘编自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校训自拟论题并展开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讲解】示例:校训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变迁。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交替、中西文化并存的近代中国,大学校训源自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承载着大学对培养“君子”、追求“学问”等目标的追求。同时校训又折射出了在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中,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不懈追求。如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道路,西南联合大学校训中的“刚毅坚卓”反映了在抗战背景下,中华民族坚强勇敢、团结抗战的信心与决心。伴随着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教会学校的校训体现了教会大学传播基督福音、服务他人、追求真理的信念。如燕京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训的制定。近代大学校训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思想,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他论题如校训折射出丰富的精神内涵等亦可。2.(2024·河南郑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时期演变发展与传承先秦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魏晋南北朝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隋唐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民国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讲解】论题:社会政治变迁推动了端午节内涵的不断演变。阐述:端午节起初只是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和信仰,随着历史发展和政治变迁,其内涵发生不断改变,并趋于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致使端午节习俗带有防避战争灾害的色彩,并与纪念具有爱国气节的屈原联系在一起;民国初年,政体变更,社会剧变,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端午节作为一种传统民俗受到批判和打击;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对抗强敌成为时代最强音,国民政府借纪念屈原投江而死来纪念因抗战而牺牲的军民,以凝聚人心激发国民的爱国意识;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党和政府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使得端午节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与多元。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作为民间习俗的端午节的内涵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并被赋予了较为深刻的政治内涵,此种状况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3.(2024·安徽·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通过文物,我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表2为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部分历史文物。从表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文物,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选文物和论题,史论结合,表达清晰。)【讲解】文物:里耶秦简户籍簿、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甁论题:古代大一统王朝重视基层治理和边疆治理阐述:基层治理和边疆治理是古代封建政府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了便于赋税征收和徭役、兵役派遣,对户籍管理较为重视。里耶秦简的出土说明当时有较为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而秦朝的基层管理为后世基层管理提供了借鉴;唐代是古代大一统王朝,其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文化要素传入中原地区,而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描绘了唐代少数民族跳舞场景,恰恰是唐代民族交融的写照,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唐代边疆治理的成效;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用于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这也是清政府对于西藏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的重视。综上所述,古代大一统王朝为了有效的维护统治,一直较为重视基层和边疆地区的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4.(2024·四川成都·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媒生态和新闻思潮的变迁,社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递嬗演进的历史轨迹。时间内容古代只刊布朝廷政务信息甲午战争之前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很少有报馆自采的稿件。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重要政闻既无从探访,即使探访了也不敢登载,社会新闻便成为报馆采访报道的重心甲午战争之后政治性报刊迅速发展。报刊在倡导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意社会风俗的改革民国初期上海的商业性报纸有较大的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报纸为了扩大销路,大量刊载凶杀、奸淫、盗拐之类的社会新闻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共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和一些进步报纸特别注重发挥社会新闻报道的政治效应,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黑暗,替弱势群体说话,激励民众起来抗争——摘编自陈玉申《近代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报纸”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讲解】示例:近代报纸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开放。在中国古代,报纸一般指的是官府的邸报,只刊布朝廷政务信息,并且一般部队普通民众开放。进入近代以后,近代化的报纸开始出现,但在甲午战争之前,报纸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很少有报馆自采的稿件。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重要政闻既无从探访,即使探访了也不敢登载,社会新闻便成为报馆采访报道的重心;甲午战争以后,政治性报刊迅速发展,同时也主义社会风俗的改革;到民国初期,商业性报纸哟了较大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报纸为了扩大销路,增加了报纸刊登的内容,增加了社会新闻以吸引民众的注意。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共的政治报纸和一些进步性报纸就特别注重 发挥社会新闻报道的政治效应,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黑暗,替弱势群体说话,激励民众起来抗争。总之,近代报纸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逐渐开放和社会变化。5.(2024·新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所以,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文化人的使命责任。——摘编自张志清《典册存根脉,传承谱新篇》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讲解】中华民族善用书籍记载和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记载和传承历史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经出现了植物纤维制成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唐朝时期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进一步推动了印刷书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使得掌握书的不再是少数人,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书籍在记载和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6.(2024·甘肃陇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截至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晚清到民国之初,竺可桢等有识之士引入了大学教育的概念;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理工科基础教育;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上,把现代研究做起来。现在进行的改革则属于第四次改革。这次改革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正道,首先是要培养身心健全、灵活独立的“人”,然后是要培养各行业专才和行业领袖的“才”。——摘编自彭笑刚《大学与伊甸园——理性教育与人性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讲解】示例一论题:西学东渐推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改革。阐述: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以及封建统治衰败的局面,传统中国高等教育在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冲击下,逐步进入改革与转型时期。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趋向瓦解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书院和官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机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洋务派创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式学堂,维新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得以建立,这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变。清末新政期间,废科举兴学堂以及癸卯学制的制定与推行,使高等教育在内容上更为重视西学。中华民国成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影响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基本建立。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着手整顿和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典范。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受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在内忧外患和政权更迭的复杂环境中萌发、演进并逐步体系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示例二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建设。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学校,于1949年年底确定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鉴于此时中国工业化基础较弱和科技人才的匮乏,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及“一边倒”方针的推行,新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借鉴苏联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从优先考虑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专院校的调整与教学改革,大力发展工科院校,以便快速建立起适应新中国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苏联模式影响下,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我国建立了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视专业教育,建立了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满足了国家工业化起步及持续发展的需求,取得了很大成效。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当时国情相适应,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7.(23-24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于文化有如下看法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指出:“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角度予以肯定。”——摘编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围绕“文化与国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讲解】论题:以文化奠定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文化强国应当具有雄厚的现代文化的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理应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现代化实践的先导。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现代文化的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从文化普及角度看,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提升全民族的现代化文化素养,夯实文化创造的深厚社会基础。而从文化提高角度说,要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积极性,倡导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与崇高的责任。要努力改变我国文化产业复制能力强大、原创能力不高的现状,以改革释放文化创新活力,真正为人民创造出一批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出一批不朽作品。总之,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博大胸怀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文化强国和民族文化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8.(2024·全国·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年来,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已经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和国家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对象。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元素的来源如下表所示。目前,在我国的博物馆体系中,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数量最多,是各地区进行文化形象宣传的重要窗口。博物馆的建筑景观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博物馆建筑的构件、博物馆内的自然和人造景观等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包括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雕塑、器物、工艺品、艺术品、自然标本等物质形态的藏品,也包括这些藏品中所蕴含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民间习俗、名人典故、工艺技术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信息博物馆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博物馆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间习俗、名人典故、传说故事、戏曲戏剧、语言文字、传统手工技艺等特色文化资源——摘编自张弘《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请你以一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的身份,就你熟悉的某地博物馆设计一个文化创意产品,并对该产品进行解读。(要求:指明博物馆所在地,对产品外观进行简要介绍,解读过程符合史实、条理清晰)【讲解】江苏博物馆,文创产品:秘色瓷莲花碗抹茶曲奇。外观介绍:江苏博物馆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形状的曲奇饼干。解读:秘色瓷莲花碗是一件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称得上是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也是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宝文物之一。秘色瓷始烧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其技术难度较大。五代时吴越王钱氏建国,在浙江上林湖置官监窑烧制青瓷,并将其列为宫廷供品,庶臣不能使用。整个器皿以莲花为造型,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荷花即莲花,历来被人们赋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并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之一。这件秘色瓷莲花碗不仅是一件精美的瓷器,同时也是一件境界极高的精神产品,艺术与佛法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秘色瓷莲花碗抹茶曲奇在形制上采用了秘色瓷莲花碗的形状,本身借用了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形状,加之其平易近人的价格和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信条密切相连。同时食品也是文创设计中的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产品载体,使得苏州博物馆的馆藏更为人所熟知和喜爱。9.(23-24高三上·四川成都·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欧洲博物馆的发展变迁时间发展变化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世纪中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有利条件。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根据上述材料,选取相关信息,围绕“博物馆的发展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历史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讲解】示例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博物馆的发展变迁。15世纪到17、18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初步发展,比如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作为宣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场所,“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自然史博物馆。但此时博物馆的陈列繁杂。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变规律,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为各国学者展开研究提供有利条件。综上所述,近代欧洲博物馆的发展变迁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示例二:博物馆的发展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17、18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初步发展,比如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作为宣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场所,“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自然史博物馆,主要陈列自然领域的珍奇物品和标本,显示了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展,博物馆的陈列物品产生变化,法国的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收藏了蒸汽机和机车等,这些展品显示了人们在工业技术领域的成果。总而言之,不同时期博物馆的展品展现了人类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10.(2023·山东聊城·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