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1页
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2页
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3页
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4页
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班别:姓名:学号:

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1、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实例:高茎抗病的水稻X矮茎不抗病的水稻

高茎不抗病矮茎抗病高茎抗病矮茎不抗病

2、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其中可能有一些子代会含有适应某种变化的、

生存所必需的基因组合,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原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病毒)。

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频率很低的,多害少利。

2、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备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1对碱基发生替换,导致有正常情况下的谷氨酸被替换。

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①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②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③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

源染色体上;④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组: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

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

备注:染色体组数目判别(根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数目或者根据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数目)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备注:普通小麦是六倍体、马

铃薯是四倍体、香蕉是三倍体。)

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被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的个体。(备注:单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大

于或等于1)

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多倍体单倍体

减数第一次某些生物进行

发生时期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

分裂单性生殖时

细胞有丝分裂受

非等位基直接由生物配子,

DNA上发生碱基对的增、阻,体细胞中染色体成

因自由组合;非如未受精的卵细胞、花

产生机理减、改变,引起DNA碱基序列倍增加,减数分裂产生

等位基因交叉粉粒发育而来,染色体

即遗传信息改变加倍的配子,受精作用

互换组数成倍减少

产生加倍的受精卵

没有产生

是否有新没产生新基因,但增

新基因,但产生直接产生了新基因没有产生新基因

基因产生加了某些基因数量

了新的基因型

在生物进对生物进生物变异主要来源,生物对生物进化有一

对生物进化意义不大

化中地位化有一定意义进化原始材料定意义

生产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用紫外线、射线、化学药一定浓度秋水仙

常用方法杂交花药离体培养等

品处理生物体素处理萌发种子、幼苗

四、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备注: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的时期在有丝分裂前期

特点:产生的多倍体茎干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2、诱变育种的原理:基因突变

一物理诱变: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方法J化学诱变: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生物诱变:病毒等

特点:提高突变频率,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3、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

rr

YR花药YR秋水YYRR筛选

减数分裂

Yr金冬单倍体”Yr仙素_YYrr

YyRr-----*jAfYYrr

yR培养yR处理yyRR

IyrIyryyrr

特点:缩短育种年限,获得的后代能稳定遗传

五、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概念: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

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外•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1)基因的操作工具与工具酶

①基因的剪刀:限制酶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是切割DNA分子);②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作用是连

接DNA分子);③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2)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基育种因工程

提取目的基因f

装入载体f导入

理用激光、射线、化用秋水仙素处理

杂交花药离体培养受体细胞f基因

方学药物处理生物萌发种子、幼苗

表达f筛选出符

合要求的新品种

抑制细胞分裂中

通过基

用人工方法诱发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诱导精子直接发

因重组,把两DNA重组技术

原基因突变,产生新性色体数目加倍,细胞育为植株,再用秋水

亲本优良性(属于基因重组

理状,创造新品种或新类不再分裂形成两个子仙素处理得到染色体

状组合在同范畴)

型细胞,而细胞内染色数目加倍的纯合体

一后代中

体数目加倍

方法简加速育种进程,大可根据人类需要,

优单,但要经过幅度改良某些性状,但器官较大,营养缩短育种年限,有目的地进行;育

缺较长时间的突变后有利个体少,需物质含量高,但发育但是方法复杂,成活种周期短,不受种

点选择才能获要处理的供体材料多,迟缓,结实率低率低属限制。但是技术

得纯合体工作量大难度大,可能会引

起生态危机。

举矮杆抗病青霉素产量很高三倍体西瓜和甜菜利用细菌表达蚕

抗病植株的形成

例小麦的生产的青霉素菌株八倍体的小黑麦丝蛋白。

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1、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特点: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在同胞中发病率较高,在群体中发病率较低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2、常见单基因病的遗传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常染色体上的隐形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X染色体上的显性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上的隐形病:色盲症,血友病

备注:遗传病的判别过程:①确定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②假设排除。

二、人类遗传病的检测与预防

1、遗传病的产前诊断与优生的关系

产前诊断: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

2、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关系

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疾病作出诊断,进过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并且提出防治政策和建议。

禁止近亲结婚:三代以及三代以内的直系和旁系血亲;原因:近亲之间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较大。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概念: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22+X+Y)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意义: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了解与癌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高血压等疾病有关的基因,对这些目

前难以治愈的疾病进行及时有效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人类遗传病

概念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常染色体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

显性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性染色体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主要种类

常染色体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隐性遗传病

性染色体病人类血友病等

概念受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发病情况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多基因遗传病

主要种类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特纳氏综合症)

单基因遗传病

男女患病概率遗传特点例子

患者的亲代以上代代有患者(即世代连续性);双亲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患病几率均等多指

都患病,有可能生物不患病的孩子(有中生无)。

双亲都患病,子代必都患病;双亲都不患病,有可苯丙酮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患病几率均等

能生出患病孩子(无中生有)。尿症

除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还具有“男患者的抗维生素

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的特点,呈现为连续遗传特点。D佝偻病

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除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还具有“母亲患色盲、

病,儿子必患病;女儿患病,父亲必患病”的特点,血友病

多呈现为隔代遗传。

父亲患病,儿子也患病;儿子患病,父亲必然也患外耳道

Y染色体显性遗传只有男性患者

病;女性一定不患病,呈现出连续遗传。多毛症

2.6生物的进化

考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学说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②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突变与基因重组

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向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④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能否交配,交配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备注: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①突变与基因重组②自然选择③隔离

考点2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进化的历程:了解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2、

"原核—>真核

J水生----►陆生

低等―►高等

I单细胞---►多细胞

3、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备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

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

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发展实例生物进化过程

(1)自然选择:长颈鹿祖先发生变算一|变异是,不定向一内因、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2)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然

(3)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选

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择

②也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外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①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2、自然选择学说的应用(农药与抗药性的昆虫,抗生素与耐药性的微生物)

以抗生素与耐药性细菌为例:在细菌增殖过程中,出现了可遗传的变异(如基因突变),其中包括出现耐药性

个体;此时抗生素选择了耐药性的个体得以生存,繁殖后代。(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

3、现代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

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特点各是什么?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一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种群基因库中出现的比率。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

向不断进化。

5、隔离的形成过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物种: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

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隔离:同一物种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物种的形成比较常见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6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废物C0?淋巴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HP0,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C左右(一般不超过1°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4树突

I突体Y।神经纤维

I轴突I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J突触间隙

一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

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一化学信号f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有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

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元的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压0和能量

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③胰岛素与胰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

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jT细胞)

/tB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1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J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J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1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

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

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

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

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

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叫睬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一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托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

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勒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

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Nt=NoX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

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

恢复有重要意义。

十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C捕食

<竞争

寄生

I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

呈镶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指在•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葬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

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实验

考点1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调查示例

①调查目的调查中学生中的红绿色盲发病情况。

②调查对象天津市三十一中初三年级学生,天津市-H九中学98届初二年级学生、99届初三年级学生。

③调查方法生物教师与本校医务室老师联合调查,对学生逐个进行红绿色盲检查。

④调查结果

(1)天津市两所中学部分初中学生红绿色盲调查表

学96届97届98届99届

表现型

校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31正常3450536089104118103

中色盲61503020

109正常////404532524676

中色盲////80130

(2)两个色盲男生家族遗传病史调查

学生甲: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均正常,外祖母色盲。

学生乙:父亲、祖父、祖母、外祖母均正常,母亲、外祖父均色盲。

⑤调查结果分析

(1)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被调查人数为人,其中色盲患者为人(男性人,女性人),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为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o二者均于我国社会

人群男女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2)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

男:女一,此比例也—于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14:1)。

(3)从两个男生家族遗传病史调查中分析,可知红绿色盲的遗传符合该病的遗传特点:。

⑥结论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于女性。

考点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IAA)的发现过程

①达尔文实验

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现象:生长,不弯曲生长,向光弯曲

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原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拜尔实验

现象:对侧弯曲

原因: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③温特实验

总结:

实验中的几个重点: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③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

④生长弯曲的部位是:下端伸长区

备注:植物激素的概念一一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治落花

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补充:

生氏素浓度(mol-LT)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子果实的获得)

②促进杆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

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a-蔡乙酸,2、4-D)

考点2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

主要是未成熟的

赤霉素(GA)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种子,幼根或幼芽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根冠,萎落的叶片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3.2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反射与反射弧

①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②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③类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功能: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

考点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

传导过程

①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

②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

③恢复到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2.突触的结构特点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

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

者胞体膜。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神经动作电位

线粒体—f•0⑧\

突触小体一〈,.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5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突触受体

信号转换:电信号f化学信号f电信号

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f树突,轴突f胞体)

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点3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书P20图2-5)

2.人的语言中枢位置和功能(书P21图2-6)

考点4动物激素的调节

1.动物激素的调节

本质动物激素名称分泌部位功能备注

合成该激素需碘,幼

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年缺少会引起呆小

与新陈代谢,对神经症,成年缺少会引起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系统发育甲状腺肿大,俗称大

氨基酸的衍生物

具有重要性脖子病,过多会引起

甲抗

升高血糖,促进

肾上腺激素肾上腺

机体产热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促进垂体分泌促甲

下丘脑

激素状腺激素

促进生长发育,促进过多会导致巨人症,

生长激素

骨骼的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