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伯牙鼓琴

教学思想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我认为语文学科的魅力源于它指向了人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都会如小溪汇入大海一般,支撑起学生生命的成长,所以说语文教学就是生命的教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明确提出语言的建构和文化的传承,所以在语文课上,更需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学生通过学习这单元,能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角度了解艺术的魅力。单元语文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文是这单元的第一课,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体现了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文章用墨极简,却字字珠玑,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同时,知音文化也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五年的积淀,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注释读懂文章大意。但是学生距离故事中人物生活的年代太遥远,对人物精神内核的理解有差距,加深文言文阅读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知音文化的感知,是这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资料理解故事大意,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背诵课文。

3.能结合资料表达对伯牙绝弦的看法,初步感知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资料理解故事大意,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听《高山流水》乐曲。

一、揭题导入

音乐,总是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听过一首琵琶曲,赞叹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杜甫在锦官城中聆听的丝竹管弦,不禁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节课,就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走进两千年的一个小故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古诗引入,将学生带入古典文化的意境中,呈“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势,增加积累的同时激发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愤"和“诽”的状态。

二、初读文本

1.课前,大家都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难读的字词句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2.正音,聚焦难读的句子,指导朗读。

(1)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破琴绝弦;少选之间;“为"

(2)善哉乎鼓琴。(节奏划分在“乎”后面。)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方法渗透:把握文言文的停顿,需要了解句子的含义。)

3.齐读全文。

4.小古文的学习,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说说你读懂了那些句子?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五六年级的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的内容和情感。"这一板块,我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读懂文章大意,并在诵读中渐渐建立起对故事的整体把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先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再针对学生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效率。

三、再读课文

1.故事的结局是“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里的琴是瑶琴【PPT出示】瑶琴图片,配有美玉,精美绝伦。再看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伯牙这个人,谁了解他?

3.伯牙琴技高超,

(1)众人听罢伯牙鼓琴,往往称赞【PPT出示】:善哉乎鼓琴。

(2)子期听罢伯牙鼓琴,曰【PPT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看看这两句话,发现了什么?

(4)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在听伯牙鼓琴,把你看到的高山流水写下来。

4.生活中,你们一定也听过不少美妙的音乐,能不能像钟子期这样赞叹

【PPT】出示:善哉乎鼓琴,________乎若________。

评级: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板书:知琴)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一板块,我带领学生从“太山”、“流水"入手,并将音乐与文字想结合,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此攻破教学重点。

四、升华感情

1.钟子期都听懂了伯牙琴声中的太山、流水,但他仅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吗?

(1)聚焦“志在太山”,借助注释理解“志"。在文人看来,是【PPT出示】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仅志在太山,还志在流水,圣人心中的水【PPT出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你对伯牙的志有什么深刻的了解?(板书:志存高远)

2.钟子期不仅能听懂伯牙的琴,还能听懂伯牙的志。(板书:知志)

3.因为这个故事,还衍生出一个成语。(预设:高山流水。)什么意思?如今,高山流水已经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

4.《伯牙鼓琴》的故事不仅仅记载于《吕氏春秋》,明朝作家冯梦龙还把这个故事改变成了短篇小说,记载于《警世通言》这本书中,那是两千年前一个雨后初晴的夜晚,伯牙与钟子期相识于楚国汉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生根据提示背后文)【PPT出示】方鼓琴而________,钟子期曰:“_________。”少选之间而________,钟子期又曰:“_________。"伯牙见此人如此懂自己,忙盛情款待,畅谈音律,结拜为兄弟,并相约第二年再见。

转眼到了第二年,伯牙又抱琴来楚国汉阳,不料钟子期已经病逝,而且临死之前最大的愿望是听一次伯牙鼓琴,伯牙来到子期坟头,操琴抚之,周围人却不理解,以为伯牙在弹琴取乐。听到大家的议论,伯牙越发痛心无人懂自己,搜出刀,割断弦,举起琴,卯起来往拜石上一摔,高声哭道【PPT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生读)

5.引读。

从此再无人能听出伯牙琴声中的太山巍巍,流水汤汤,钟子期死,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再没有人能听出伯牙心中的志存高远,心胸宽阔,读——

知音难求,伯牙唯一的知音与他阴阳相隔,永不再见,读——

6.再看故事的结局,对于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7.齐读课文。学到这,有什么想说的?(生谈感触)伯牙鼓琴的故事不仅触动了你,还触动了他们:

【PPT出示】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设计意图】习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伟大的中华复兴。"本文承载着流淌千年的知音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个难点。这环节中,我通过提问“人们偏偏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叩开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大门,适当引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知音文化。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伯牙鼓琴》,走进了高山流水美妙的音乐世界,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了流传千古的知音文化,希望未来的日子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