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单元教学的探究_第1页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单元教学的探究_第2页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单元教学的探究_第3页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单元教学的探究_第4页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单元教学的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初中地理课程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概念能统整优秀传统文化结构,单元教学能建构真实文化情境下的综合学习系统,从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本文以“兴化垛田”为例,开展大概念单元教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程的实践,提出精选文化载体创建大概念单元教学情境、遵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及内容、依据学生认知设计进阶任务及过程评价和注重情境转换以文化理解强化课程育人等融入路径。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地理;大概念;单元教学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1.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版)》提出“全面发展的人”应当具备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的六大素养。学生应具备的素养既要适应个体终身发展,还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素养不仅重视关键能力,还重视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强调[1],突显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同时,核心素养体系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浸润着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仁民爱物的社会风尚、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等具体素养表现。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要求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内涵和边界,明确“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为教育内容,主要载体形式有“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从学段和学科方面细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的标准要求。3.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使命,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2]。该方案对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明确要求:课程及教材要“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累积和创新成果”,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为学生提供丰富且具备民族风格的思想认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国道路自信,坚定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和国家意志的认同,确立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相协调的人生志向。4.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从课程性质来看,地理学聚焦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古人对地理环境探索与发现的成果、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经验和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自然基础。从课程目标来看,初中地理课程围绕“育人为本”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地理核心育人价值“人地协调观”相一致,是地理学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独特的地理思维方式;“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阐明认识和实践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知识走向实践,地理实践力为相关实践提供系统的能力和思想指导。从课程内容来看,初中地理融合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思想方法和情感价值,为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地理学科独特视角。认知中国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国情基础;传统聚落、古代工程、文化遗址等呈现古人在“天人合一”理念下的成就与贡献,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事实材料;引导学生在解读材料的过程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情感认同和价值尊崇,凝聚爱国主义情感。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程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两者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在世界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共同筑牢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丰富立德树人的育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初中地理借助大概念单元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切性1.大概念利于统整初中地理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结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有积极作用且不断传承发展、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例如,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观察天体运行总结的规律,以古代仪器、诗词谚语、风俗习惯等多种载体传承,其内涵是地球公转产生时节、气候、物候变化,进而影响先民的生产生活。先民适应和利用规律所展现的智慧,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公转、天气气候、区域认知和农业生产等多个主题,由此可见,初中地理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系统性不足。大概念具有统整性,把零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内在逻辑整合,选取地理大概念统领碎片化内容,建立层级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获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脉络,形成可持续、可迁移的素养,达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例如,我国众多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灌溉系统等,虽然所在区域特征和载体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展现了古人与区域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取“人地关系”大概念统领多而杂的传统农业文化内容(表1),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民俗等归纳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先民如何改造地理要素而产生区域农业文化,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传统农业文化中的人地关系智慧,在建构传统农业文化的逻辑体系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2.单元教学能够促进初中地理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包括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与技能和塑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多维度的有机整体,以单片段、单课时的“蜻蜓点水”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发挥其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指南》指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单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多课时构成的综合系统,通过设计进阶性学习任务和过程性评价,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教学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是文化自信,主要在于培养文化认同感,需要引导学生认同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坚定地认同自身归属于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体,而初中阶段学生以感性认知为主,需要搭建真实情境作为学生共情的桥梁。单元教学强调嵌入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3],例如,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情境设计单元教学(表2),通过对具体的文化载体进行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地理思维,在学习任务中认可都江堰工程变害为利、促进人地和谐的价值,能在真实生活中积极运用人地协调的思想理念,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中地理大概念单元教学实施路径1.精选文化载体,创建大概念单元教学情境与初中地理课程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筛选和简化:一看传统文化载体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或被大众所熟知;二看传统文化载体蕴含的知识是否具有地理思维价值,如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评价、综合思维、因地制宜等思想;三看传统文化载体是否在时间和空间向度具有积极意义,是否促进学生初步形成地理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初中地理的学科大概念有位置与分布、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区域、空间差异与联系[4],与初中地理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古人探索自然与营造人文环境方面,这些内容一般直接或间接围绕“人地关系”大概念展开;初中阶段常见的传统聚落、古代工程、文化遗址等传统文化载体具有地域性,也可依据“区域”大概念设计。例如,结合作者所在地区八年级学生学情,创建“湖荡里的朵朵农田”单元情境,情境依托南方地区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地区因黄河夺淮入海成为洪水重灾区,先民为应对水患和拓展耕地资源,在湖荡沼泽之中堆土成垛,形成田水相依的垛田景观,由此形成的耕作体系、生态系统和风俗习惯共同构成地域农耕文化。以“人地关系”大概念统领大单元,设计“农业文化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并不断协调的成果”为单元概念,将单元主情境分解为“洪水走廊”“垒土成田”两个子情境,帮助学生结构化理解兴化垛田农业文化。2.遵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及内容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以及学情基础,教学目标设计可按照“地理课程目标—地理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线索进行纵向衔接分析[5],既要有知识和技能的浅层目标,也要有情感维度具体可行的深层目标。如兴化垛田农业文化教学内容属于新课标认知中国主题下的内容要求:“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学生通过以往学习已具备一定地理核心素养,结合大概念体系设计教学目标及内容如表3所示,在了解兴化垛田的过程中,欣赏和认同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感悟先民协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3.依据学生认知,设计进阶任务及过程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需要经过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实现,大概念单元教学也需要将核心概念分解成不同层级小概念,结合情境中的具体问题逐个突破,因此,要遵循学生认知水平设计进阶性学习任务,在知识的重建中实现思维进阶,在知识的意义中生成价值观念。新课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将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各环节,通过评价与实时诊断以增强教学效果。如以“人地关系”大概念统领单元,兴化垛田传统农业文化可分解成区域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生产、人类改造地理环境三个层层递进的概念,结合情境设计进阶性学习任务及过程性评价(表4)。4.注重情境转换,以文化理解强化课程育人大概念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之间的联系,建构有层次的认知逻辑,并能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为了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先民还因地制宜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江苏启东沙地圩田、浙江青田稻鱼共生,设计撰写调研报告的单元作业,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农业文化案例,搜集整理资料并分析讨论,将“人地关系”大概念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在新知识框架里重建时空中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过程,感知不同区域特征造就不同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