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江阴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江阴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江阴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2.有人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权力中心经历了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总体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A.15世纪B.16世纪C.17世纪D.18世纪3.1861年,字林洋行创办了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广告的形式刊登商情信息,试图“把舶来的大众信息直接推进到上海的华人社会中去”。这可以佐证当时A.大众传媒有利于中西文明交流 B.近代报纸启动了价值观念更新C.近代中国广告业已完全西方化 D.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自然经济4.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C.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5.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A.B.C.D.6.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地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小王同学想参加辛亥革命首义地举行的庆典活动,他可到如图的A.① B.② C.③ D.④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是要稳步地促进相互联系的两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另一个转变则是A.由半殖民地向独立自主的转变 B.由专制独裁向民主政治的转变C.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8.鸦片战争前,东南沿海农民织布以自给,或者有余以出卖;鸦片战争后,不但无以自给,无剩余可卖,反而要到市场上买洋布。这一变化表明中国A.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C.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 D.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9.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国民党所做的仅仅是在1930年通过了一项将地租降低到主要作物的37.5%的决定,而即使是这一适度的措施也从未真正兑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国民政府迫于内忧外患无力解决农民利益问题B.华南地区农民的苦难已达到了极端危急的地步C.国民政府放弃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D.国民政府统治层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0.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11.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影视材料中的历史”时发现,电视剧《潜伏》中多次出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将领抢购黄金和美金的情节。当时美金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A.《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B.《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影响C.《联合国家宪章》的要求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刺激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兴起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学派——黑色幽默,这一学派用痛苦的幽默来表现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这反映了A.美国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13.如图是1948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为关贸总协定)成员国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6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导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加B.世贸组织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争端日益减少C.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解体推动了世贸组织的发展D.世贸组织主导权已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14.东汉建立伊始,令刘秀深感不安并急于解决的是A.国困民穷 B.王国坐大 C.豪强膨胀 D.宰相擅权15.荀子言性恶”,认为“天道自然”,主张治国需“王霸兼用”,被宋代理学家普遍视为有悖于圣人,是“儒门异端”而加以抨击和贬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宋代理学家否定荀子是儒学家B.荀子实际属诸子百家中的法家C.荀子思想因不利于地主阶级统治而被否定D.荀子思想体现了当时思想领域的融合状况16.1860年,总理衙门大臣奕诉在奏折中将俄国列为中国第一大威胁。他认为俄国为“肘腋之患”,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A.反映出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 B.对中国周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C.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 D.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17.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贵由赤》:“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先至者赐银一饼,馀者赐段匹有差。”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朝廷组织,活动彰显民族习俗 B.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文人作品,内容夸张不足为信 D.西学东渐,介绍古马拉松运动18.1931年9月25日,日本《读卖新闻》称“帝国政府于满洲并无领土欲求,我所期待的是帝国臣民安居乐业,以资本与劳力获得参加地区开发机会”。据此可知,这篇报道的实质是A.掩盖日本政府的侵略野心B.推脱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责任C.为全面侵华进行舆论宣传D.强烈反对对伪满洲国的批评19.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某位人士自我评价说:“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这位名人最有可能是()A. B. C. D.20.通过观察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929—1938年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百分比)A.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 B.经济危机对英国的破坏最小C.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动摇21.以下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会试、殿试部分题目展示。据此可知,清末科举制度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 B.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 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22.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主要目的是A.把日本当做对抗苏联的桥头堡B.扶植日本经济发展,拓展美国市场C.促进日本民主改革,清算法西斯势力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23.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便公开检讨国家主义(强调国际强权政治和霸权思潮);《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也提出要用和平的“协力主义”来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梁启超更为彻底地放弃了极端国家主义主张。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A.世界局势影响中国思想的路径思考B.一战改变世界新旧文明格局C.中国知识分子全面抨击西方价值观D.国家主义遭到外交公理的冲击24.北宋理学家孙复(992---1057年)在研究《春秋》时,把其中的“尊王攘夷”之说凸显出来,并且更突出地强调“尊王”。这可以用来说明理学()A.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B.曲解传统典籍C.已经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 D.倡导复古思想25.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日本的经济力量比苏联的军事力量对美国的安全有威胁”,部分日本人把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存在形容为“看家狗简直变成了疯狗”。美日民众的观点反映了A.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日本挑战美国国际地位C.日美同盟失去存在基础 D.经济竞争影响国民感情26.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表苏联官方估计西方估计苏联学者估计8978—8959年8.87.56.78958—8957年5.75.95.58955—8969年6.87.85.88968—8967年7.66.96.78965—8989年5.67.68.98988—8987年6.59.59.5——(据E.埃里克森8969—8999

年的苏联》)据表可知()A.苏联学者的估计结果最为可信 B.西方对苏联的经济遏制不断加剧C.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完全丧失 D.科技革命倒逼国家战略适时调整27.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在位)生性犹豫,遇事很难作出决断。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这一议事流程A.表明国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框架C.实质是内阁与国王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D.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成28.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发表讲话:“让我们伟大的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受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作战,此次战役发生于如图中的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9.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B.经济体制改革要勇于尝试不怕出错C.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大胆借鉴勇于实践 D.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独有30.近年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渐成学术界共识,这主要是基于晚清A.政治体制的改革 B.文化传媒的发展C.民族工业的进步 D.社会转型的成果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出发后被匈奴所俘虏,在匈奴人中过了十年囚徒生活,之后逃跑,终于到达大宛。……张骞回到中国,带回了葡萄种子,还带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中国才制定了后来在中亚的前进政策。汉武帝据此形成了一个新方案:他展望着一个伸展到极远的西方的伟大外交网,决心要和帕米尔以外的各国开辟持久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反抗匈奴,也意图在国内国外荣耀汉室,同时也是进行奢侈品贸易的手段。从《史记》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派遣使节出去,或是招待这些被访问国家回访的使团,汉王朝都意图给外国人造成中国伟大的印象。这样,交换使节就成为一种贸易形式,为进一步非官方的贸易开辟了道路。——摘编整理自(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32.1927年2月,卢作孚到北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该局管辖江(北)巴(县)壁(山)合(川)四县团务,局址设在北碚,也称北碚峡防局。后来,他即以北碚作为基地,利用峡防局和由其担任总经理的民生实业公司,在嘉陵江三峡地区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究和社会实践。由于当地是抗战大后方,在其他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而陷入停顿之时,卢作孚推行的乡建运动却仍然能够得以继续进行。另外,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卢作孚从事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力图建构一个别具特色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他为之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发起的乡建运动顺利开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卢作孚的历史功绩。33.部分学者在分析1914年前后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的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当今的国际格局.状态和百年前的情况有某种类似之处,德国安德烈亚斯赫伯格罗特教授指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并非易事,但是今天亚洲的局势无论与1914年的欧洲有多少相似,其中一条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今天的大国都意识到战争不该轻易发动,这应该是历史给现实的启示。哈佛大学的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教授认为夸大今天的国际形势与1914年的相似性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直接类比。比如,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今非昔比,1914年对战争的狂热美化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是现实的国际环境与1914年的最大差异;核武器的存在是制约大国之间战争的一个要素。但是战争的风险并非完全没有,中美两国只有互相深入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交流和合作才可能避免再次爆发大战——《一战历史给现实的启示》(1)部分学者认为当今国际格局与1914年前后国际格局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反映了西方政治家对今天的中国持怎样的态度?(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认为中美两国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朱熹简化儒式婚礼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其推广儒家礼仪,只是由繁琐走向简化,A错误;生活化属于手段,不是其目的,题目考查的是行为背后的目的,B不正确;据材料“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可知,朱熹没有重塑儒家伦理规范,C错误;故选D.2、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实再现能力。据所学可知从王权到民权的转移始于颁布于1689年的《权利法案》,故选C。AB选项的15、16世纪当时还没有出现王权到民权的转移,D选项的18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王权到民权的转变,所以不符合题意。【详解】3、A【解析】

根据材料“把舶来的大众信息直接推进到上海的华人社会中去"可知,中文报纸促进把西方文化传播到华人社会,说明大众传媒有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文报纸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没有体现价值观更新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报纸,而非广告业,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众传媒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4、D【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而让农业、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材料中的“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等字眼说明了斯大林在为自己所创建的经济发展模式辩解,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均是自身是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两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斯大林并未放弃计划经济体制,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5、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有弱有强,但总体上是中央权力在加强,地方权力在削弱,故A正确;B项(地方权力渐强)和C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故D不正确。6、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③是辛亥革命首义武昌起义所在地,C项符合题意;图中①②④对应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均不是武昌首义所在地,ABD三项不符合题意。7、C【解析】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C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排除;D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排除。【点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两个转变”,考查的是学生对七届二中全会内容的掌握。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8、C【解析】

鸦片战争前,沿海农民所需布匹来自家庭手工业,鸦片战争后耕织分离,所需布匹来源于市场上的洋布,说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农民到市场购买洋布,不是因为棉花产量下降所致,排除A;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排除D。9、D【解析】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没有为雇农生存条件的改善而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是无力解决,也不是放弃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而是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国民党维护本阶级和本党的利益,故D选项正确,排除A、C选项;华南地区农民生存艰难,但是无法体现极端危机,故B选项错误。10、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的社会状况,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故C正确;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当中没有民主主义的说法,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B【解析】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规定,美元同黄金挂钩,美元等同于黄金,因此美金像黄金一样被抢购,故答案为B项;《联合国家宣言》主张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排除A项;《联合国家宪章》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排除C项;《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致力于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排除D项。【点睛】《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按照这种规定,美元等同于黄金,从而美元有了“美金”的说法。根据这种制度,与美元比起来,其他国家的货币处于从属地位,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12、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黑色幽默流派突出描写荒谬的世界和社会对人的压迫,反映了美国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浪漫主义的特征,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黑色幽默不是现实主义文学,D选项错误。故选A。13、C【解析】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成员国显著增加,体现出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了世贸组织的发展,C项正确;1960年代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制约,两大市场对峙,世贸组织第三世界成员国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加速所导致的,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贸组织成立减少了贸易争端,B项错误;世贸组织成员国增多不能说明其主导权的变化,D项错误。14、A【解析】

西汉末年朝政腐败,王莽夺权后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刘秀经过十几年的战斗,最终于25年称帝,建立东汉,由于连年征战刘秀急于获得安定的环境,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答案为A;王国问题是西汉时期的,B错误;豪强势力膨胀也是令刘秀不安的问题,但是建国初期巩固政权需要豪强地主的帮助,所以不是急于解决的,C错误;当时东汉刚建立,还不存在宰相擅权,D错误。15、D【解析】

荀子吸收道家“天道自然”观念,除了儒家的“王道”思想外,还主张采用法家的“霸”道治国,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融合状况,D项正确;宋代理学家抨击荀子为“儒门异端”,没有否定荀子儒学家的身份,A项错误;荀子借鉴法家思想,本质上仍是儒家,B项错误;荀子思想代表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历史上受到了重视,C项错误。16、A【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东北西北边疆带来严重危机,所以奕䜣认为俄国是“肘腋之患”,英法为“肢体之患”,故选A;奕䜣的认识不是错误判断,排除B;材料内容与海防意识薄弱无关,主要是源于现实的边疆危机,排除C;清政府并没有联合英法遏制俄国,排除D。故选A。17、A【解析】

每年在上都、大都一带进行的长距离赛跑“贵由赤”,参赛者“膺上赏”,得“赐银一饼”等,体现了元政府组织“贵由赤”,彰显蒙古民族习俗,A项正确;定期在大都和上都一带进行赛跑,获胜者得“上赏”和“赐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丰富”的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运用文艺创作中的“夸张”手法,C项错误;“走一百八十里”与马拉松42.19公里的赛程不符,D项错误。18、A【解析】

材料中《读卖新闻》表面上强调日本在满洲没有领土野心,但实际上妄图掩盖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东北,欲把东北变成其殖民地的野心,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是局部侵华,还未发展到全面侵华的阶段,排除C项;当时还未建立伪满洲国,排除D项。19、C【解析】

结合“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分析,反映了李鸿章被封为封疆大吏、主办洋务运动、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等史实,故正确选项为C。A领导了虎门销烟;B领导了洋务运动;D领导了戊戌变法。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0、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下时,苏联此时却通过斯大林体制实现了工业化,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C正确;材料不仅仅只有美苏比较,排除A项;从份额并不能看出对英国的影响最小,排除B项;此时美国并没有确立霸主地位,排除D项。21、B【解析】

1904年的科举会试、殿试中出现了与当时时政紧密相连的题目,说明清末的科举制度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故选B;图中的题目贴合时政,没有脱离时代,排除A;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有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22、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发动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美国扶持日本,实际是要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A项正确;日本经济崛起会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并不利于拓展美国市场,排除B项;美国扶持日本并不是推动日本民主化进程,消除其战争因素,排除C项;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排除D项。故选A。23、A【解析】

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杜亚泉、梁启超等当时国内刊物和知名人士均反思和抨击国家主义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他们是在汲取一战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基础上反思国内近代化路径的选择,除了要实现国家强大、民族独立外,还要更多关注对人类文明的重塑与探索,避免走上一战尔虞我诈、自相残害的局面,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出一战爆发对中国知识界思想路径选择产生的影响,未反映出一战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排除B;材料虽然提到知识分子对西方国家主义价值观的抨击,但仅限于对国家主义的抨击,并不能说明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抨击,排除C;材料并未反映外交公理对国家主义的冲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4、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孙复更突出地强调“尊王”,凸显了对君权的尊崇,这符合北宋统治者强化君权的诉求,体现了理学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因此A选项正确;这是对“尊王攘夷”说的凸显,并非曲解经典,B选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C选项错误;D选项属于表现,不是说明的内容,排除。故选A。25、D【解析】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由此引起美国国民的对日本经济的发展的敌视,说明经济竞争影响国民感情,D正确;这一时期依然处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未发生转移,排除A;题干未体现日本对美国的挑战,排除B;在冷战背景下,日美同盟依然有存在基础,排除C。26、D【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79世纪79年代末和79世纪89代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西方估计与苏联学者估计均低于官方值,反映了在斯大林模式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发展战略的弊端,在科技转化为生产方面落后于西方,但由于科技进步缓慢,苏联后期集约化战略收效微弱,故D项符合题意;苏联学者估计均低于苏联官方与西方学者,说明苏联学者对苏联经济的估计过于消极,排除A项;图表不是反映是西方对苏联经济遏制的结果,排除B项;79世纪79年代末和79世纪59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相对较高,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27、D【解析】

材料体现的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这体现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运行过程,D符合题意;18世纪中叶,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错误;B是英国《权利法案》的影响,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8、B【解析】

依据材料“1941年11月7日”“让我们伟大的祖先……让伟大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并结合二战的过程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莫斯科战役。②处是莫斯科,B正确;①处是列宁格勒,A错误;③处是斯大林格勒,C错误;④处是罗斯托夫,D错误。故选B。29、C【解析】

材料意思是邓小平对待“证券、股市”这些资本主义的事物友好进行大胆尝试,敢于借鉴,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是对“证券、股市”的引进,不是体现经济体制的尝试,B错误;材料并不是讲市场经济,D错误。30、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伴随了列强的入侵、外来文化的传播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为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启迪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故D符合题意。这三项都是晚清社会转型的其中一方面,不全面,故排除AB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