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学案50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复习任务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考情微观年份卷别设误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曲解文意、张冠李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新高考Ⅱ卷以偏概全2022新高考Ⅰ、Ⅱ卷曲解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1新高考Ⅰ、Ⅱ卷无中生有2020新高考Ⅰ卷因果不当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新高考Ⅱ卷曲解文意活动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精准概述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所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材料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节选自《说苑·立节》)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骊姬诽谤,晋献公要杀了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C.申鸣被任命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去杀死他,他的父亲却想阻止他。D.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生派人向狐突诀别时,表明自己不愿逃跑的原因是国君年迈,国君的孩子年少,国家多灾多难。B.白公胜作乱之时,申鸣想以身许国,他父亲以不合孝道制止他,但是申鸣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C.白公胜被申鸣包围,自己不知如何应付,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提出的对策极其阴险毒辣。D.申鸣认为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尽忠国君,使国家安定,导致父亲被杀,无颜面对天下人,所以自杀。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整体快速阅读,扫清文中障碍,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总观总览。对于纪事本末和史传类文章,须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含官职、地点、时间、过程等),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了解文章思路、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力求对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做到心中有数,概括出传主的品质,做到知人明事。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审清题干对作答试题至关重要,弄清题干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看清题干要求是选“不正确”还是“正确”项;②各选项中涉及的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③事件信息叙述的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④范围为整篇选文还是某一片段。文意理解题的四个选项,多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通常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按文章叙述的先后顺序来锁定区域。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错误。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分析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4.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做出初步判断后,考生应回看题目和内容,检查判断是否有误;再从文章内容的整体上排除错误选项,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正确作答。活动二读准比细,识破陷阱在答选择题三步骤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三步。选项内容多是命题人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反复推敲,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比对法主要是从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地点、添加内容、句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对。(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命题方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比对方法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1.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2023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原文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比对结果2.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2023年全国甲卷第12题B项)原文(周)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比对结果(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命题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比对方法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3.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A项)原文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指祖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比对结果4.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2019年全国Ⅲ卷第12题C项)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比对结果(三)比对人物行为,看是否张冠李戴,误解形象命题方式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5.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D项)原文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比对结果6.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2020年全国Ⅰ卷第12题C项)原文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比对结果(四)比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颠倒命题方式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与原文进行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7.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2019年全国Ⅰ卷第12题C项)原文(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对结果8.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黎士弘治民有术,注重民生。他在玉山县建立学校,并招集流亡百姓,开垦田地以恢复旧业,也注重让民众休养生息。原文(黎士弘)署玉山县事,立学建治,招集流亡,垦田定赋,民复旧业。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节选自《清史稿·黎士弘传》)比对结果(五)比对事件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失当命题方式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多种原因,故意漏说其中一个比对方法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比对原文相关句子,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9.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比对结果10.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D项)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比对结果学案51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要求。2.强化文言文翻译中的语境意识。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重点实词:骄侮活用实词:先重点虚词:是以①两个句子多为对话句或叙述性语句。②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④两句翻译,每句在9~25个字,采分点一般为三到四个。(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重点实词:一隅多义实词:请、审、信新高考Ⅱ卷(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重点实词:周旋、缓辔多义实词:却、得重点虚词:少固定句式:不亦……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重点实词:出奇、不意重点虚词:斯2022新高考Ⅰ卷(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古今异义词:岁重点虚词:且固定词语: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多义实词:折节、与、去重点虚词:以新高考Ⅱ卷(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重点实词:勇鸷重点虚词:数、鲜省略句式:与(之)(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多义实词:让古今异义词:军师固定句式:何……乎2021新高考Ⅰ卷(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多义实词:患、赇、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重点实词:恶、乐活用实词:忠、佞新高考Ⅱ卷(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多义实词:报、听、互市(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古今异义词:感激多义词语:遂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原句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对照皇帝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不可违犯再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方法组词换词组词组词组词组词保留保留换词删除换词换词换词删除换词保留换词换词换词(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班固《苏武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2020·全国Ⅰ)(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译”“保留”,落实直译(1)通过“对译法”逐字落实,将大量文言单音节词翻译成白话双音节词。“对译”即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对应“组词”。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性的基础上,看译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按白话习惯的双音节说法逐字落实,逐字对应翻译即可。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占80%以上。通过对应的“直译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实得分点。(2)使用“保留法”,让文言内容保持原汁原味。对文言文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2.意译:灵活变通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机械地采用直译方法,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1)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意译的地方主要是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①比喻,本体与喻体同时译出。②借代,译出所指代的人或物。③互文,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译。④用典及委婉的说法,要尽可能地把原义译出,使表意明确。(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请根据“信”“达”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指出下列译句的问题。句子译文问题(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2.指出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的译文。(1)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画线句译文薛讷说:“义仓本来是为水灾准备的,怎么能断绝众人的信仰满足一家的私欲呢?”存在的问题①正确的译文②(2)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父勔于大桁战死,悛时疾病,扶伏路次,号哭求勔尸。(节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十八》)画线句译文父亲参与大桁之战而战死,刘悛那时身患疾病,有人搀扶着走过来,大哭着请求父亲刘勔的尸体。存在的问题①正确的译文②活动二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语境,即语言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通常指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培养文言翻译中的语境意识应注意以下三点: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结合语境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考生对“嗛”字会比较陌生。根据语境“膳啖”可知,这里是形容膳食的。而且“嗛”与前句“衣服使之便于体”的“便”位置一样,“便”是说衣服舒适、合身,那么“嗛”应该指食物合口,能让人满足,应译为“满足”。所以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吃的膳食使兄弟满足”。2.根据语境确定对象结合语境推断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二十一年,俺答大入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节选自《明史·俞大猷传》)“召见论兵事”前面提到三个对象“御史”“伯温”“翟鹏”。根据后面“大猷屡折鹏”可以推断,前面省略主语“翟鹏”,省略宾语“俞大猷”,应为“(翟鹏)召(俞大猷)论兵事”。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道歉说:‘我不该用对待武卒的态度对待你。’”3.根据语境解决硬译问题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十分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考生的语境意识却往往非常淡薄。其中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译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隔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却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应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尤其要结合语境译准加点字。(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洪迈,字景卢。绍兴十五年始中第。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案52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1.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句子大意,准确找出句中的关键词,找出得分点。2.能够在翻译中精准落实得分点。考情微观见学案51活动一准确判断得分点翻译文言句子时,被列为得分点的词语、句式一定要翻译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考试中不失分。为此,翻译时应首先根据译句的分值圈出你认为是得分点的词语、句式,力图先把这些词语、句式翻译准确。也就是说,命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语、句式译准,那么译出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因此,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揣摩,圈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然后字字、句句落实,这样自然会提高翻译的准确率。请先审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的得分点,然后翻译该句,并思考如何判断出得分点。(2020·新高考Ⅱ)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锁定得分点的方法主要有:(1)从文言知识点角度看,实词主要为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及疑难词;虚词主要为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尤其是高频虚词以、之、其、因、乃等;特殊句式主要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等。(2)从命题人角度看,主要在三个层面设得分点: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3)从答题者角度看,翻译时考生认为较难的地方,通常就是得分点。文言实词是重要的得分点。判断实词为得分点的办法有:从词性上看,关键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从考查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过的)是关键实词。从特殊性上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等)通常是关键实词;用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通常是关键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通常是关键实词;还有,需临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通常是关键实词。活动二精准落实得分点(一)精准翻译关键实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对译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疑难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重要实词。(2021·新高考Ⅰ)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拆分成两个词翻译。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2.多义实词:语境确定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实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因为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只能通过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只有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才能得出正确答案。3.活用实词:注意译法翻译活用实词时,要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1)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2)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3)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有的词可以用一个与“认为……”或“以……为……”意思差不多的动词翻译)(5)使动用法要按照“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与“使(让)……怎样”意思差不多的动词翻译]4.特殊实词:穷则思变特殊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和偏义复词。这两类词在考试中不常出现,一旦出现,总有其特征可寻。翻译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思译实在译不通,就要考虑它是否为通假字,找出其所“通”之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似字考虑。找出本字后再翻译,如果觉得这样翻译合乎语境,那就说明译对了这个“分点”。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相反相对或相近的语素(字)组成,当按惯常逐字翻译后,总觉得别扭,就要思考它们是否为偏义复词。当舍去一字不译只译另一字时,觉得很顺畅,那就说明你判断准确并翻译到位了。当然,判断某词是否为偏义复词,需要较敏锐的语境把握能力。对于疑难实词,要加强临场推断能力。考生可以综合运用邻字推义、字形推义、对文推义、语境推义等多种推断方法进行翻译。(二)精准翻译关键虚词作为得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对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以下三点:(1)高频虚词“以”“因”“乃”“其”等,只要出现在句中,就要格外留心。(2)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3)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对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的切不可强行翻译。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关键虚词。(2023·全国甲)周尧卿,字子余。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准翻译关键虚词,主要译准三类虚词:1.高频虚词“以”“因”“乃”“其”。(具体内容参见前面微案2“活动二”部分)2.可译可不译的虚词。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等,作助词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不可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和“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中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3.部分出现频率较高且定为采分点的副词。(具体内容参见前面微案2“活动一”副词部分)(三)精准翻译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中是很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清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特殊句式。(2021·全国乙)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准确发现特殊句式要落实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前提是能准确发现特殊句式。(1)抓标志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2)重语感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句子是不是被动句。(3)析结构有时,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因为在文言文中,缺少主语、宾语甚至谓语的语句十分常见,翻译时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在不少情况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具备了发现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准确答题了。2.落实句式翻译要求(1)加上标志词:判断句加“是”字,被动句加“被”“受”字。(2)调整翻译语序:倒装句,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3)补充词语:省略句。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省略句已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省略句往往重视不够,在翻译时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得高分。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两点:①强化联系语境意识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有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②强化增加成分意识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学案53精准概括文意(简答题)——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概括内容要点①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新高考Ⅱ卷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比较事件不同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活动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大兴三年,逖(指祖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精准审题,精准定位读题时一定要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明确概括角度和概括范围。如内容概括题一般可从三个角度概括:一是针对具体事件概括,要求概括事件,或者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二是针对人物形象特点概括,要求概括人物德行等方面的特点,或者在某事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相关事件;三是针对“文化现象”的概括,要求概括“文化现象”的要点、特点,或产生的原因。有的概括题还带有表意深刻的词语,也必须理解准确。概括范围有的题干已给定,或明确指出段落,或通过提问暗示段落;有的若未明确范围,则范围一般是“全文”。如“李大亮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角度为“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概括范围为全文。另外,一定要审清题目的答题要求,是“概括”,就不用分析;是“简析”,就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是“分析”,就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2.精细读文,把握内容(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文中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关键词句,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2)借题读文。如果试卷采用文意选择题和文意简答题同考的形式,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打开答题思路,有时还可以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3.精确作答,完整规范加工处理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排除不符合答题角度的内容,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选处理,互补的内容合并处理。组织语言作答时,要注意避免照抄原文、重复交叉、不合范畴、不合角度、不顾及表达指令等失误,可采取摘录法和句意提取法作答。(1)摘录法:选摘原文中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来作答。如果文中的关键句、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或作转换性表述;如果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重要句子还需要进行翻译。(2)句意(层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若无明显的中心句,就需要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句或这一层的内涵与本质,按关键点作答。另外,要注意分点答题,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层次化”,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活动二掌握主要题型的答题要点(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内容概括题1.贾谊具有非凡的才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练(2022·北京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取材于《汉书·贾谊传》)请归纳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1)题干关键:从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2)解题关键:确定区域——划分层次。(3)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①必须是对“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②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二)原因概括题2.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贾谊被疏远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练(2020·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1)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能对其准确理解,就无法找到原因。(2)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某一段,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并将其转换为答案。(3)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应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4)在初步形成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检查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二是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三)人物形象特点概括题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贾谊的形象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练(2022·上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注],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节选自北宋·苏舜钦《韩亿传》)注覆:检查。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二、三段中有所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1)注意传主的身份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传主是军事将领,应从其作战才能和勇毅的性格等方面分析;如果传主是政府官员,应从其为官(政绩)、为人(人品)两方面分析;如果传主是学者,应从其为文、为学两方面分析。(2)了解人物的品质追求,如求学成才、求吏治民、求智研理等。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特点”“精神特质”等,故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另外,要多了解人物的功名心、利禄心和雅致意趣等。(3)概括的方法: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概括+从文中具体事件中概括+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特点”丰富,多点概括。(四)比较概括题4.贾谊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前后的心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练(2021·上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吴仅)选知开封县。中贵人常遣吏持公移[注]诉某事,君曰:“中贵人诚贵重,然所诉乃私事,尚得为公移耶?”捶其吏,遣之贵家游观。多借县民牛,有干君者,君曰:“吾家鄱阳乃有牛远不能致,奈何?”竟不与。于是莫能有挠县者。君平生所持皆如此,与人聱牙常亦用此取困。(节选自郑獬《吴仅传》)注公移:公文。吴仅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拒绝了权贵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