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_第1页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_第2页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_第3页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_第4页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页共10页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内容摘要:网络经济是当前经济领城中的热点问题,网络营销是市场营梢中的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网络环境之下,市场营销的对象也由市场或是细分市场逐步转变为个体消费者。了解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心理需求、购物动机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本文从网络营销的背景出发,借助于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成果,得出网络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归纳了我国网络消费者群体特征,并归纳总结出九点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关键词: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一、问题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市场营销进入了崭新的阶段——网络营销阶段。众所周知,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是市场,而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研究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虚拟市场中竞争游戏规则和竞争手段都有别于传统市场,传统市场营销中的一些资源在网络市场营销中可能会失去优势。因此企业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搬入网络营销,而必须重新审视网络虚拟市场,树立新观念,开创新思维,研究新方法。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消费者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契合了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因此,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网络营销作为具有极大经济潜力和实用价值的全新的领域,形成了国际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营销迎合了市场营销思想的变革,通过简化营销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突出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为营销思想的革命提供了一个先进高效的工具。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2007年6月增加4800万人,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图1)。网上购物和网上销售是互联网作为商务平台工具的重要体现。网民和商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各取所需,共同获益,是值得政府和社会大力倡导的网络应用。2007年12月,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是22.1%,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而美国2006年8月网上购物的比例则已经达到了7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图1中国网民人数增长情况二、网络营销下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模式1、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简述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消费心理从认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该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tank)。虽然消费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在消费心理支配下的外显行为即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消费主体自身特点及其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消费行为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既包括消费决策的行为实施,也包括决策前的所有心理过程及实施后的消费体验和评价。第一,学历越高,网上购物比例越高。网上购物的网民是一群相对比较高层次的人群。硕士及以上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已经达到56.5%。这些购物者超过80%居住在城镇,在合资和外资企业工作的较多,属于相对高收入的网民群体。图4不同学历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第二,上网历史越长,购物比例越高。1999年以前就开始上网的网民网上购物比例为42.4%,2007年新增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仅有5.7%,即资深网民网上购物的比例要高一些。第三,网上购物行为与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网上金融活动息息相关。网上购物用户使用这两种网上金融活动的比例要比其他网民的使用比例高出很多。网上购物的兴起可以推动众多如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等相关网络应用的更快发展。图5网上购物用户与总体网民网上金融使用率对比第四,参加过网上购物的网民个人半年网上购物累计金额平均是466元,购物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占到19.1%。图6网民购物金额2、网络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特征第一,基于文化的行为模式。人的动机的形成受制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传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产品。互联网时代,全球性和地方化的文化并存。文化的多样性带来消费品位的强烈融合,影响着人们相互理解方式的改变与观念的创新。今天的青年真正开始生活在地球村文化时代,网络消费者永无止境地追求并接受新奇的思想和事物,这种行为是由他们成长时期所处环境和文化预先决定了的,他们对高度接触的、适应个性需求的、以文化为导向的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第二、个性消费的复归。之所以称为复归,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另外,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挑选的产品很少,个性被压抑。但当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和服务。他们不仅能作出选择,而且还渴望选择。他们的需求更多,变化也更多。逐渐地,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准则,他们不惧怕向商家提出挑战,消费者所选择的已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包括其它的延伸物,这些延伸物及其组合各不相同。第三、注重价值和信息的购买行为。首先,富裕的消费者从“招摇”的消费转向了“开明”的消费,质量和价值将成为他们主要的考虑因素,即在公平价格上的高质量,尤其是品牌。他们想用最可能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质量,因此,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即使在发达的营销技术面前,价格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其次,明智的购买者希望全面了解产品,包括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效益。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交流,消费者对价值的追求得到最大的满足。购买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善购买经历,因此获取信息的过程也产生价值。信息是经济活动中主要的价值创造者,有了它,购买者将越来越倾向在更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决定。购买者想要的产品不仅要表现其功能,而且还要让他们了解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并且符合他们关于价值的新想法。一个实时的信息系统是把以知识为基础的价值交付给未来消费者的唯一载体,以此满足消费者对“高价值”的追求和继续节俭的愿望。第四、注重技术的购买行为。随着知识、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进步,产品更加复杂,购买者更加老练,产品生命周期更短。人们期盼实时交付,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得到,大量的消费者希望能够在家里通过“电子小屋”购买产品和服务。随着“键盘文化”的发展,更多的人越来越依赖电子手段获取产品、服务和娱乐。现代电信系统对于有效的市场竞争至关重要。时间和便利性已是关键因素,对未来的消费者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通货。企业必须利用最尖端的技术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提供产品和服务。第五、追求“绿色”道德的生活方式。为了弥补环境欠帐,并重视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实践是绝对必要的。消费者对待公共问题(如环境、犯罪或其他)的方式已逐渐演变成他们的市场动机和行为的关键组成部分,消费者想要更加宁静、更有道德的生活。他们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更富社会责任感,他们追求有道德、健康的产品。企业必然接受“绿色”的道德观,并将其贯彻于所有的经营活动之中。第六、消费品味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多,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包装,从产品使用到产品的售后服务,不同消费者将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还会越来越详细、专业,越来越个性化。现代顾客追求时尚、表现时尚;追求个性、表现自我;追求实用、表现成熟;注重情感、容易冲动。这些要求是传统的营销媒体所难以实现的。传统的强势营销以企业为主动方,轰炸式的传统广告和高频的人员推销是其主要特征;而网络营销是种“软营销”,其主动方是消费者,营销者通过网络礼仪的运用从而获得一种微妙的营销效果。第七、消费主动性增强。网上消费者行为往往比较自主,独立性强。消费主动性增强来源于社会不确定性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消费者不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的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减轻风险感和购后产生后悔感的可能,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现代化的顾客不仅需要了解信息,常常还要作为整个营销过程中的一个积极主动因素去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运送等,充分体现现代顾客个性化服务双向互动的特性。公司要实现个性化的顾客服务,应将它的主要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定位的依据纳入产品的设计、制造、改进过程中。让顾客了解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意味着企业和顾客之间“一对一”关系的建立,这种关系的建立为小企业挑战大企业独霸市场的格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八、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和对购物乐趣追求并存。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的消费者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约。网络消费的“虚拟性”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然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正好相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加,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购物消遣时间,寻求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网络的“开放性”使上网者可以定向抵达某一点,也可以同时抵达多点,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第九、消费心理稳定性减小,转换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速度极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稳定性降低,在心理转换速度上趋向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反过来又会促使消费者的心理转换速度进一步加快。综上所述,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角度分析,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崭新的网络营销方式及其引起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企业必须认识和适应这种变化,并且通过适销活动主动地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购买行为,才能在未来的营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常相全.网络营销中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2]李忠艳.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J].商业研究,2004,(11).[3]李潇.关于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的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7,(01).[4]叶文.影响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02).[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02)[6]吴锦华.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特征与营销策略[J].兰州学刊,2007,(02).[7]伍丽君.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1,(12).[8]王丽丽.网络消费心理与网络营销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5).[9]张斌.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5).[10]罗玲,甑永浩,于洋.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J].特区经济,2006,(12).[11]许雄奇,赖景生.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探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06)[12]常相全.网络营销中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13]柯青.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07)[14]杨国荣.中国电子零售网站的E忠诚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15]邓琪.从淘宝、易趣和拍拍网看中国C2C市场的发展[J]甘肃农业,2006,(05).[16]饶绍伦.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17]王景河.虚拟市场B2C心理营销理论探析[J]商业研究,2005,(09).[18]游蕾.影响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心理因素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19]叶文.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04).[20]秦俭.网络营销:国际营销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5).[21]曹义锋,薛君.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8)(下旬刊)总第477期.[22]代文锋.我国E-mail营销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电子商务,2007,(03).[23]乔尔宏.谈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9).[24]刘洋.浅谈网络购物和网络经济[J]商业研究,2003,(12).[25]许雄奇,赖景生.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探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6.[26]电子商务课题组,王诚庆,荆林波,夏杰长,夏先良,赵萍,杨铁山.B2C模式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分析[J]财贸经济,2000,(12).[27]黄宗捷,蔡久忠.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消费理论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02).[28]伍丽君.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1,(12).[29]李东进.消费者搜寻信息努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成果与满意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11).[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