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测评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测评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测评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测评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测评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阶段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见主动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由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A[“主动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由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见和“逍遥”的生活看法,故A项符合题意。]2.历史画具有确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图中可获得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是()石刻画《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A.可推想此图创作精确时间B.它再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C.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状况D.突出绘画者的阶级属性和倾向性C[《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反映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问路的场景,此石刻画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场景,故选C项;石刻画反映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问路的场景,其供应的信息无法推想此图创作的精确时间,解除A项;石刻画描绘了铁犁牛耕的场景,一牛挽犁是汉朝的社会经济状况,不是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解除B项;仅仅依靠题干信息,无法推断绘画者的阶级属性和倾向性,解除D项。]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兼爱非攻,节用尚俭”的主见出自()A.儒家 B.墨家C.法家 D.道家B[春秋战国时期主见“兼爱非攻,节用尚俭”的是墨家学派,因此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可解除。]4.“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慈爱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A.大一统思想 B.万物的本原是道C.“天人感应”思想 D.“君权神授”理论C[“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慈爱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可知其认为天与人有相通之处,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C项。]5.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精确的是()A.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喊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法护法D.主见民性本善,君权神授D[依据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D项符合题意。]6.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二者的共同点是()A.主见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B[“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自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事实上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7.《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齐、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主要说明()A.齐、鲁等地非常重视教化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D.西汉统治者广泛吸纳人才C[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选C项;材料没有齐鲁重视教化的详细信息,解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解除B项。由材料“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说明西汉统治者吸纳人才具有地域性,解除D项。]8.《西游记》中,孙悟空起先拜菩提老祖学修道胜利,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特性解放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C[“孙悟空起先拜菩提老祖学修道胜利”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C项正确。]9.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愿思是()A.“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B.“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C.“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D[“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说明“理”在社会领域就表现为“三纲五常”,故D项正确。]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加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看法……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理学()A.抛弃了传统儒学“主动入世”的治学看法B.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须要,压抑了人性C.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D.将儒、佛、道思想糅合B[由“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可知,单纯是指理学与之前的儒学立场一样,即维护封建统治须要,故B项正确。]11.程颐、程颢兄弟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既明此理,夫复何障”,“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是“理”的体现,“灭私欲,则天理明”。由此可见,“二程”学说旨在()A.维护封建皇权和礼教 B.防止佛道对儒学的渗透C.提倡唯心主义哲学观 D.探究宇宙万物内在规律A[材料“君道”“臣道”“父道”“子道”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二程”认为这都是理的体现,这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皇权和礼教,A项正确;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B项解除;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解除。]12.古代节妇指夫死不改嫁而终生守节的女子,烈女主要指殉夫而死的女子,下面是唐宋两代的节妇烈女比照表,据表可知()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隋唐326322961两宋319152122274A.宋代妇女地位下降 B.儒家纲常观念强化C.宋代理学走向僵化 D.唐代儒学受到冲击B[材料体现了宋明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宣扬三纲五常,导致烈女、节妇增多,故B项正确;从夫观念的加强不等于妇女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宋代理学形成,尚未僵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唐代儒学受到冲击,D项错误。]13.“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顾炎武主见()A.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专制C.男女同等 D.反对宋明理学A[由对材料解读可以看出顾炎武对于学习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单纯的学习传统儒学内容,还包括广泛的家国大事,进而推导出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正确。]14.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清代女性中()A.男女同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C[A、B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女诗人认为德才兼备才是善,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论调,所以C项正确;D项材料无从体现。]1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一思想主要针对的是()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C.闭关锁国 D.海禁政策B[依据题干信息“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知王夫之认为天下为公,这一思想反对的是君主专制思想,因此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与题意无关,解除A项;闭关锁国、海禁政策是对外贸易政策,题干未涉及,可解除C、D两项。]16.罗素评价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其中“朦胧稚嫩”时期是()A.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探讨B.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C.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D.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A[依据题干材料,“朦胧稚嫩时期”应是人文精神的起源、萌芽时期。]17.智者学派三个代表人物的观点:普罗泰格拉提出正义、美德应当属于全部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希庇阿认为法律的强制性违反了人的自然天性。特拉西马库指出所谓法律的公道是强者利益的体现。这反映出他们思想的共性是认为()A.道德和法律均是人为产物B.道德和法律来自于自然天性C.社会上的人都应具备美德D.须要冲破旧的道德法律观念D[由“美德应当属于全部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违反了人的自然天性”“所谓法律的公道是强者利益的体现”可知,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们都对现有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提出了质疑,说明他们认为须要冲破旧的法律、道德传统和观念,D项正确;道德和法律均是人为产物只在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中体现出来,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错误;社会上的人都应具备美德是苏格拉底的思想,C项错误。]18.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提出“相识你自己”,把思索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B.提出“美德即学问”,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C.把古希腊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探讨“人”的学问D.体现了“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D[A、B、C三项说明苏格拉底把哲学对自然的思索转向对“人”的思索,实现了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19.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选项叙述历史时期A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古代希腊B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文艺复兴C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宗教改革D从人文主义走向理性主义启蒙运动C[宗教改革没有取消宗教仪式,只是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信仰得救,不再以天主教会为中介,突出人文主义色调。]20.(2024·全国Ⅰ卷)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化要培育“完全的绅士”理念动身,强调要注意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学问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推断力和爱国、坚韧、英勇、关切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化主见()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相识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同等的理念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A[材料蒙田的教化主见“强调要注意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体现了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确定,故选A项;蒙田的教化主见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没有体现其政治诉求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解除B项;启蒙运动起先于17世纪,不符合材料时间,解除C项;蒙田的教化主见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确定,没有反映对宗教观念的否定,解除D项。]21.16世纪,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起先于()A.德国 B.英国C.美国 D.法国A[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起先于德国,故选A项。]22.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欧洲启蒙……回来到一个理性的真神信仰,‘神’其实只是理性的代名词,而‘人’,既是神的产物,也代表理性和神给予的自由。”下列对“神给予的自由”的理解精确的是()A.生而同等 B.天赋人权C.信仰自由 D.独立自主B[从材料“神给予的自由”可以看出体现的是天赋人权思想,故B项正确。]23.启蒙运动不仅提倡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支配;不仅讲自由、同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A.追求个人独立自由 B.注意国家管理民主化C.提倡依法治国理念 D.主见核心理念制度化D[依据材料“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支配”和“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说明启蒙运动的特征是注意将核心思想和理念进行制度化实现,故D项正确。]24.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卢梭《社会契约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B.主见实行民主共和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D[黄宗羲的思想并未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两人都未提出实行民主共和;黄宗羲的思想并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A、B、C三项错误。黄宗羲和卢梭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25.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社会对思想自由的新要求,它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提倡人性解放 B.冲击宗教神权束缚C.主见信仰得救 D.获得人本身的解放D[A、B两项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有的内容;C项是宗教改革的主见;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是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的表现,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整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行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见的异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出现异同的缘由。(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学问,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8分)(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行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学问,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改朝易姓”可以得出;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分别从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悲观进行分析阐述。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有能服术行法……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从秦以法治国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暴政而亡的结果进行分析阐述。第(3)问依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学问从适应时代须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影响进行阐述即可。[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复原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见复兴周王朝;孟子主见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缘由: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见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斗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快速灭亡。(3)意义:适应时代须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心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行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行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明]李贽(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学问,简述其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结合材料“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回答;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不同”可依据材料“而其所行所言,无不行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