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1页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2页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3页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4页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碳和碳的氧化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1.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氮气用作保护气 B.焦炭用作冶炼金属C.明矾用于净水 D.酚醛塑料用作蒸锅手柄2.(2023上·辽宁沈阳)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雾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为红色D.电解水实验中,电解器正负极所连接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长久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4.下列教材中的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B.石灰石和足量稀盐酸反应: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表面有气泡产生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无色气体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5.将过量炭粉与氧化铜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隔绝空气加强热,充分反应。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容器内各相关量对应关系的是()A.B.C.D.6.(2023秋·云南临沧)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选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A.A B.B C.C D.D7.(2023·河南信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观念:10g酒精和20g水混匀后得到30g酒精溶液,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科学思维: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D.科学态度与责任:推广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因为氢气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8.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W”形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处红色粉末变黑 B.把尾气直接通入到水中进行处理 C.b处的现象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该实验体现了CO的可燃性9.(2023上·河南三门峡)科学家利用某纳米纤维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分子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1C.该反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参加反应的CO2与H2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CH3OH与H2O的总质量10.下列实验室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A.A B.B C.C D.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道小题)11.从①熟石灰②小苏打③火碱④石墨⑤氯化钾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写化学式)(1)常用于发酵粉的是。(2)可作电极的是。(3)用来做化学肥料的盐是。(4)改良酸性土壤的是。12.(2023上·河南郑州)某同学根据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改编设计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甲中能观察到,由此现象可推断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2)实验乙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液变红色,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13.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这几种碳单质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不同,其原因是。(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①CO和CO2都有毒②碳在氧气中燃烧一定生成CO2③CO2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④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⑤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⑥CO2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⑦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焦炭(3)某丙烯(C3H6)和丁烯(C4H8)的混合气体14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生44g二氧化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填序号)。A消耗O2的质量一定为48gB混合气体中碳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可能是6:1C混合气体燃烧生成H2O的质量一定为18gD混合气体中丁烯(C4H8)的质量一定为60%14.Ⅰ.“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将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和天然气;(2)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下列获取电能的方式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A.风力发电 B.火力发电Ⅱ.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十步反应制得淀粉[化学式为[]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4)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5)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b.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15.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厨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烤箱、洗碗机、消毒柜、净水机等走进了千家万户。(1)普通烤箱所用主材一般是。A钛合金

B不锈钢

C锰钢

D纯铁(2)消毒柜的消毒原理是利用臭氧消毒,臭氧是计入的污染物,除臭氧外还有(填两种气体)也被计入,臭氧在杀菌消毒时,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一些节能意识比较强的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转化过程;(4)净水器中的活性炭具有结构,用活性炭净水可起的作用是。16.(2023·黑龙江哈尔滨)“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1)科研人员利用催化剂,为“碳中和”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上述物质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填名称)(2)为使图形完整准确,应在丙图中补充1个。A. B.(3)甲到乙的微观实质是: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4)丙中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其1个分子含有的质子数为。17.(2023·全国)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Ⅱ、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下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2)科学家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也称石墨烯),石墨烯是由碳原子形成的六元环呈蜂窝状的二维结构。石墨烯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和其他奇特性质正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去探索。在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连接个六元环。18.(2023上·广东广州)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许多含碳元素的物质都与生活息息相关。(1)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其中由分子构成的是。(2)明代《天工开物》中,提到有关墨的制作方法:①凡墨,烧烟凝质而为“烟”最可能是(单选,填字母序号)。A.五氧化二磷

B.炭黑

C.金刚石

D.二氧化碳②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长久不褪色,原因是。(3)碳单质具有还原性,请结合下图填空。在该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将40g氧化铜完全反应,最多能得到g铜,结束实验的操作是(填字母)。A.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B.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19.欲证明“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U型管两端液面相平,将NaOH溶液滴入试管中,恢复到室温后,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据此,甲同学得出“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1)U型管中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2)上述结论的证据不充足,理由是_______。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查阅资料:ⅰ.溶液呈中性;ⅱ.实验步骤如下: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往装置中加入药品;②关闭,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A中;③A中物质充分作用后,打开中无色溶液倒吸入A中,A中产生沉淀且溶液显红色;④关闭,打开,将注射器活塞向上拉,C中溶液倒吸入A中。(3)步骤③“产生沉淀”的现象仍不足以证明与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_______。(4)步骤④中,若观察到_______(填现象),证明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0.CO2是一种宝贵的碳氧资源。某兴趣小组对CO2的研究如下:已知:常温下,CO2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1)Ⅰ.CO2的制备和收集: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2)写出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图中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3)常温下,下列收集CO2的方法中可行的是(填字母)。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c.排饱和NaHCO3溶液法(4)Ⅱ.CO2的利用:全球能源生产正向“氢能经济”转型,以CO2和可再生生物资源(如纤维素等)为原料生产氢气已成为能源研究的重点。下图是某新型能源转换与利用模式示意图:该模式中涉及的能源转化依次为: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5)该系统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6)与电解水相比,该模式制取氢气的主要优点是。(7)Ⅲ.探究CO2与NaOH的反应: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在A处放置适量干冰,B处装入适量的浓NaOH溶液,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原因是。(8)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乙中,B中,说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写出CO2与NaOH反应方程式为。21.某兴趣小组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1)如图,打开A中活塞,使A中产生的CO2缓慢通入B中,发现B、C中都没有明显现象产生,证明CO2能与NaOH溶液的反应,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2)继续向B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后发现B中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异常现象。同学们将B中物质进行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溶液。【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查阅资料】Na2CO3溶液能与CO2反应产生NaHCO3;NaHCO3溶液、Na2CO3溶液都呈碱性,NaHCO3溶液不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沉淀;Na2CO3、NaH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提出假设】猜想Ⅰ:白色固体是Na2CO3猜想Ⅱ:白色固体是NaHCO3猜想Ⅲ:白色固体是________。【进行实验】同学们将白色固体洗涤、干燥后,分别置于编号为①②的试管中【反思和拓展】(3)实验1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4)NaOH溶液刚通入CO2时没有沉淀产生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通入过量CO2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2.73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23.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结束后,同学们想了解所用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25g石灰石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至完全反应,测得烧杯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5g(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2)实验过程中,理论上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24.“碳中和”指力争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方式有“自然吸收”和“人工转化”。(1)“自然吸收”的途径之一是“海水吸收”,其涉及的原理包括水与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人工转化”的方法之一是指二氧化碳转化为优质的燃料甲醇()。请在答题卡中完成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3)计算,要得到32吨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注:要写出计算过程)五、综合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用蛋壳(主要含,还有少量和有机物)为原料通过以下步骤制取补钙剂醋酸钙[]。已知:①醋酸钙易溶于水,高于160℃时发生分解;②醋酸()易挥发。(1)焙烧。将蛋壳在高温下焙烧后冷却,得到含金属氧化物的固体。①焙烧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②焙烧过程中,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蛋壳中含有______(有机物)。(2)酸溶。在焙烧后的固体中先加入适量水打浆,冷却后,再加入稍过量的醋酸得到醋酸盐溶液。不能向焙烧后的固体中直接加入醋酸的原因是______。(3)除镁。在酸溶后的溶液中加入至碱性,将转化为沉淀除去。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4)中和。在除镁后的溶液中加入醋酸调节溶液pH为7。其目的有:①将溶液中的少量转化为;②______。(5)将中和后的溶液蒸发浓缩至有大量晶体析出,过滤得到醋酸钙晶体。蒸发时不能直接将溶液蒸干的原因是______。(6)醋酸钙高温下分解所得氧化钙可作为气体吸收剂。将质量分数为94.8%的样品50.0g在高温下完全分解,计算分解得到CaO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已知:①醋酸钙分解反应为;杂质不发生反应。②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26.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活动一】调查碳循环(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写一条即可)。(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______。(3)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序号)。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活动二】探究碳“捕捉”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溶液“捕捉”二氧化碳。为比较“捕捉”效果,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a端连接气压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4)图2中,甲、乙、丙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X的数值为______;分析图3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______(选填装置序号),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5)“碳封存”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实验基地通过一定技术将二氧化碳压缩存入地下,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______。【活动三】计算碳转化(6)基于元素守恒,小组同学推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物质,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我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乙醇()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R的化学式为______。【活动四】聚力助低碳(7)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中国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等,请写出一种新能源:______。青少年也应积极助力低碳,你的做法是______(写一条即可)。27.图1是碳酸钙片标签的部分信息。化学社团为测定该药片中碳酸钙的量是否与标签相符,进行实验:取8片药片,研碎后逐渐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实验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假设其他成分不参加反应)。(1)配制7.3%的稀盐酸,量取时需要用到胶头滴管和______(填一种仪器)。(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g。(3)计算每片药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并判断是否与标签相符。(写出计算过程)(4)科学用药,健康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填序号,双选)。A.钙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故服用钙片越多越好B.钙片嚼食服用,可使碳酸钙与胃酸反应更充分C.钙片需密封保存,是因为室温下碳酸钙易分解D.饮用牛奶、豆浆,也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钙元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1.D2.C3.D4.D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紫色火焰,放热,A不符合题意;B、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加入到盐酸中,逐渐溶解且在表面产生气泡,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碳酸钙中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固体不会完全消失,B不符合题意;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不符合题意;D、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A6.D7.A8.C9.B10.A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选项符合题意;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量筒中的水会被倒吸入集气瓶,因此减少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的体积,选项不符合题意;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射,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选项不符合题意;D、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的水先将集气瓶内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氧气何时收集满,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道小题)11.NaHCO3CKClCa(OH)212.(1)下面的木条先熄灭,上面的木条后熄灭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2)13.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④⑤⑥AC14.(1)石油(2)(3)A(4)氢气/H2(5)ab15.B空气污染指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任选两种)0价、0价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疏松多孔过滤水中不溶性杂质,吸附可溶性杂质,除去异味等16.(1)甲烷和二氧化碳(2)B(3)甲烷分子分解成碳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分子分解成碳原子和氧原子(4)1417.(1)原子排列方式不同(2)3或三18.(1)(2)B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3)集中火焰,提高温度32A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19.(1)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向左侧(2)由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还可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也可以引起气体体积减少造成装置内部压强降低(3)钙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有沉淀产生(4)①.有气泡产生②.CO2+2NaOH=Na2CO3+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______。20.(1)锥形瓶(2)CaCO3+2HCl=CaCl2+H2O+CO2↑;长颈漏斗下端未液封(3)ac(4)电能(5)CO2(6)节约能源(7)干冰升华(产生大量气体)(8)溶液倒吸入B(或甲)中;产生气泡;2NaOH+CO2=Na2CO3+H2O(1)根据图示,该仪器名称为锥形瓶;(2)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长颈漏斗下端未深入到液面下液封,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3)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并且不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法收集二氧化碳,故答案为:ac;(4)根据图示,最后转化为电能;(5)根据图示,该反应中二氧化碳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循环的物质为二氧化碳;(6)该反应较电解水反应,节约电能,利用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7)A中干冰升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烧杯中有气泡产生;(8)干冰经过升华后,部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甲装置中气压降低,烧杯中溶液倒吸入甲中;当盐酸溶液倒流入B中时,与溶液中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故B中会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