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_第1页
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_第2页
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_第3页
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_第4页
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一音晞版语文九年级语文?册第五单元

一、学情的分析

在实际的课堂中,“教”更多强调的并不仅仅是指教书,更多的是教“学”,即教学生如何

学习,学生才是教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会强调一句话,即“备课备两头,一头

备教材,一头备学生”。而学情的分析把握不应该仅仅从宏观整体的层面把握,笼统的概括

学生的学情,最重要的是要走向具体的学习层面,明确就一篇课文而言,学生对课文的某

一处、某一段、某一句难以理解的地方,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阅读教学最大的难点就在

于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却又不自知,而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因此,在教学

时,教师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作为参照,进行分析解读。

《枣儿》位于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过《天下第一楼》

《屈原》等课文,初步的掌握了一些鉴赏戏剧的手法,对戏剧文体的基础知识和艺术手法

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枣儿》这部剧本所描述的是特定时期的典型现象,即由时代的

变迁所带来的乡村变革,而这种特定时代的烙印以及“枣儿”的多重象征意义对于现今的学生

而言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此外,诸如剧本中“迷路了吧?”「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你

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等内涵丰富的台词,学生在理解时亦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

学时便要具体的走进“这一篇”,针对就这“一篇”文本而言,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的教学点

进行具体的解读。

二、教学点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我国的语文教材主要是以“选文”的形式进行编排,对于每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

进行明确的规定,语文课程标准亦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描述,因此,课程内容的开发与

教学过程的设计这两项任务便交给了老师,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便导致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

性,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同课异构”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结合以上

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关于“学生需要”,即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最需要学的是什么。

2.关于“文本价值”:就这篇课文,最值得教的是什么。

将二者联系起来,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便确定了最后应该教学的内容,基于此,结

合教材,立足学情,我将本文的教学内容确定为:

1.在矛盾冲突中分析人物性格。

2.品味丰富的潜台词,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

3.理解本文所表现的主题。

三、《枣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从矛盾冲突入手,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分析戏剧人物性格特征,理解矛盾冲突在剧

本中的作用。

2.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结合舞台说明读懂人物的潜台词,理解“枣儿”背后的象征意义。

3.联系《枣儿》创作的背景,能够根据助读材料,对剧中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多角度的准

确解读,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对乡村带来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读懂人物的潜台词,理解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演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时必须明确两个点:一是为了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即寻找教学

的起点;二是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基础以及人生经验,即寻找学生的起点。因此,为了确定

学生的教学起点,课前便可发放一份关于本文相关知识的小答卷,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确

定学生的教学起点,并整理收集擘生针对文本提出的疑难问题,从学生具体的学情起点出

发进行教学,在课前准备中,预习自测应解决三个问题:

1.文体知识的复习巩固。

2.作者背景知识了解。

3.生字词的理解,故事情节的初步了解。

(六)教学过程

导入(以戏剧冲突导入)

有戏剧冲突版西游记:高僧唐玄奘奉命西天取经,路上,唐僧收孙悟空、猪八戒、沙

僧为徒弟,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

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无戏剧冲突版《西游记》:高僧唐玄奘奉命西天取经,取经途中救了一个猴子,猴子

得知他要往西天取经,便说:“西天取经又有何难,俺老孙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于是,一

个筋斗便将唐僧带到西天,取得真经后又一个筋斗将他带回——全剧终。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导入,对比阅读有戏剧冲突和无戏剧冲突的两个

版本的《西游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而且学生在对比阅读时,自然而然

便能发现矛盾冲突不仅有利于分析人物形象,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从而进

一步体会到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重要性。

环节一:梳理问题,聚焦矛盾

根据学生课前提出的相关问题,梳理出学生与“戏剧冲突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解决问题,要遵循学生自学、小组互学与教师辅学相结合

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首先,学生在课前能够自行解决的要“放

过”,如文体知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知识内容,其次,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或在教师的

引导下能够理解的,并能够进行迁移其它文本的知识要“强化”,如“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矛

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等,最后,学生自身难以理解或者难以发现的文本知识要“突出”,如“戏

剧语言的潜台词、‘枣儿的象征意义等”,戏剧冲突作为戏剧的“灵魂”,因此教学时要立足文

体特征,聚焦本文的核心线索串起教学。

环节二:品读剧本,分析矛盾冲突(主问题设计:《枣儿》有哪些矛盾冲突)

1.走进矛盾冲突中的人与人

(1)阅读全文,梳理矛盾冲突。

明确:①老人的等待与儿子的不归。②男孩的期盼与父亲的不归。③老人的留与男孩

的走。

(2)将三对矛盾焦点的双方剖开,分析人物形象。

突破方法:①细读文本,圈画勾注,引导学生注意关注人物的台词、舞台提示与标点

符号等来分析人物性格,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潜台词,读懂人物的真正思想感情。②剧本演

读,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形象再现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从而

更好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可以

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而在分析戏剧人物形象时,应该将人物放在冲突中进行分析,

在矛盾冲突中,将矛盾焦点的双方剖开,仔细揣摩人物的台词,探究台词背后的言外之意。

此外,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要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分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这种演读形

式对于学生正确理解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用演读的方式,往往更能

较为准确抓住人物的形象与特点。

2.走进矛盾冲突中的物与物

分析讨论“枣儿”和“巧克力”的矛盾冲突,读懂蕴藏在二者背后的象征事物,理解课文中

“枣儿”所代表的意义。

问题出示:

(1)为何老人说“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回来了呢”?

(2)“巧克力和枣儿”象征着什么?

(3)补充《枣儿》创作的社会背景,探究产生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剧中的老人与小孩因“枣儿”发生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当今的社会状态及

三代人生存的一种隐喻或象征。“枣儿”与“巧克力”所代表的正是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两种

生活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因此,从物与物的矛盾冲突中读

懂“枣儿”背后的潜台词与象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止匕外,《枣儿》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创

作的,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因此,在解读剧本,探究背后的象征意义时,一定要补充

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环节三:拓展延伸,上升主题

1.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产生这些矛盾冲突的原因,客观的评价“不归”的人

(问题出示:为何会产生这些矛盾冲突?是否全是“不归”的人的错?)

2.补充名家观点,激发认知冲突

(问题出示: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本思考,“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留在家乡还是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