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三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三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三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三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三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精品资料(高中)PAGE1-三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铜仁模拟)2016年7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登上“阿芙尔号”巡洋舰视察,并于2016年12月19日,颁布纪念俄国革命100周年筹建措施命令。他还说:“在我国历史上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悲剧性一面。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00年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教训就是防止社会的分裂,达成社会的和谐。”下列关于俄国革命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B.《四月提纲》中,列宁主张推翻罗曼诺夫王朝C.七月事件后决定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D.为巩固政权俄国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七月事件表明和平过渡取得政权已经不可能,于是决定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夺取政权,故选C;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错误;1917年4月发表了《四月提纲》,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B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后,为巩固政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错误。2.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D.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解析〗选C。材料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存在不合时宜,二月革命胜利后两个政权并立,故A错误;此时俄国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政,故B错误;材料认为应当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故C正确;材料体现当时社会形势倒向无产阶级一边,故D错误。3.下图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这两个事件()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解析〗选D。左图标题为“新军攻占武昌”,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右图标题为“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指1917年11月7日的俄国十月革命。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A错误。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错误。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错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掀起了国内革命的浪潮;十月革命后,俄国颁布各项法案,不断深化革命成果,掀起了国内革命的浪潮,故D正确。4.如图为部分年份俄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图(以1913年为100),图中1920年工业生产情况出现的因素是()A.推行五年计划刺激工业发展B.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C.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解析〗选B。从图中可知,1913—1920年俄国的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故B正确;A、D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5.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列宁()A.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B.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C.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解析〗选C。材料中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与其内涵无关,故A错误;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反映出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故B错误;材料中列宁看到了利用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故C正确;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6.列宁说:“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因此,苏俄()A.推行粮食税政策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余粮收集制D.建设集体农庄〖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为实现社会主义与农民所做的妥协是,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新经济政策,A正确;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是无产阶级政权与农民的妥协,B错误;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起农民强烈反对,不是无产阶级政权与农民的妥协,C错误;建设集体农庄不是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政权与农民妥协的表现,D错误。7.(2021·贵阳模拟)列宁曾提到:“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向我们表明‘和狼在一起,就必须学狼叫’。利益加保证利益的实力才是国际斗争的本质。……因此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据此推断,当时列宁的讲话中还最有可能提到的是()A.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B.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C.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要采取赢得战争的非常措施〖解析〗选A。根据题意列宁提到的“我们错了”“国家资本主义”等关键词,可见,列宁是想要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A;“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采取赢得战争的非常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D错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实施的政策,故C错误。8.在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苏俄(联)党的领导核心以至普通党员中有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在这种强烈要求下,列宁宣布停止退却,转入进攻。在此后的年代里,要求进攻的呼声不但没有消停,反而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A.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C.列宁的经济思想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D.新经济政策不符合苏俄(联)的国情〖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苏俄(联)国情提出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克服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从材料中得知,苏俄(联)领导核心逐步把这一正确的道路边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故选B;苏俄(联)想要停止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党“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排除A;材料“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列宁的经济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联)国情提出的,是符合国情的,排除D。9.(2021·贵阳模拟)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依靠畜力和人力。这可以用来证明当时苏联()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不明显B.面临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C.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解析〗选D。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远远低于美德等西方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极低等,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的工业落后,需要加快工业化建设,D正确;新经济政策在解决苏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过程中作用明显,A错误;材料不能用来说明面临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B错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等资本主义的生产经验与材料无关,C错误。10.斯大林认为,国防工业是巨人的一条腿,但一条腿的巨人肯定是不行的。农业必须成为巨人的另一条腿;农业如果不发展,没有粮食、原材料,工业也不可能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A.用强制手段在农村消灭地主阶级B.按现代工业化方法发展农业C.集中全国力量开展五年计划建设D.确立起斯大林现代化的模式〖解析〗选B。分散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按现代工业化方法发展农业,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故B正确。〖拓展延伸〗农业集体化的性质和目的(1)性质:是苏联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2)目的: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为国家的经济独立、政权巩固服务。11.(2021·昆明模拟)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建立各种经济核算组织,改组农工综合体管理机构为经济实体,广泛推行租赁承包制等。此举旨在()A.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B.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C.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D。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进行独立经济核算,减少行政指令管理,加强市场因素,使农民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故D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工农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A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B错误;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C错误。12.(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如图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单位:亿卢布)。据此可知,苏联(俄)()A.经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B.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C.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D.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的投资热情〖解析〗选B。由图中数据可知,后两个时段投资总额分别是1918—1928年的4倍和9倍,这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能够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故B正确;1918—1937年,苏联(俄)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苏联经济政策不具有连续性,排除A;C、D与史实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15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等。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等。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等。〖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2分)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8分)(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地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8分)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7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层(阶级)构成(%)1928年1939年1959年1970年1975年1979年1980年工人12.432.548.256.860.960.061.7职员5.217.720.122.722.025.126.2集体农民2.947.231.420.517.114.912.1个体手工业74.92.60.30.00.00.00.0注:1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来源:根据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学》、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层(阶级)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解析〗首先提出观点,苏联居民的阶层(阶级)构成反映了一定时期苏联政治、经济、社会等状况,而所学知识主要侧重于苏联的经济方面,所以所提观点要围绕经济方面;苏联阶层(阶级)的变化则反映了苏联经济结构和制度的变化,围绕苏联居民的阶层(阶级)构成及其变化,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然后对苏联居民的阶层(阶级)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结合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知识,分析对应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这种构成及变化对苏联的经济建设、苏联的解体所起到的作用。〖答案〗:示例:观点1:苏联工人和职员比重持续增长,第二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2分)论证:1928-1939年,苏联工人及职员人数大幅度增长,是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并实现工业化的结果。(3分)苏联工业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畸形发展;(3分)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等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苏联社会矛盾的尖锐。(4分)观点2: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2分)论证:苏联工人和职员增长迅速,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成就显著;(2分)集体农民在1939年有较大增长,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此后集体农民持续下降,表明苏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3分)但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2分)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等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3分)观点3:苏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地位,个体经济很快被消灭。(2分)论证:苏联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3分)公有制经济中,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提高了苏联的工业化程度;(3分)但由于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2分)这些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后来虽然有所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苏联解体。(2分)三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铜仁模拟)2016年7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登上“阿芙尔号”巡洋舰视察,并于2016年12月19日,颁布纪念俄国革命100周年筹建措施命令。他还说:“在我国历史上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悲剧性一面。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00年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教训就是防止社会的分裂,达成社会的和谐。”下列关于俄国革命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B.《四月提纲》中,列宁主张推翻罗曼诺夫王朝C.七月事件后决定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D.为巩固政权俄国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七月事件表明和平过渡取得政权已经不可能,于是决定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夺取政权,故选C;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错误;1917年4月发表了《四月提纲》,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B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后,为巩固政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错误。2.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D.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解析〗选C。材料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存在不合时宜,二月革命胜利后两个政权并立,故A错误;此时俄国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政,故B错误;材料认为应当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故C正确;材料体现当时社会形势倒向无产阶级一边,故D错误。3.下图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这两个事件()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解析〗选D。左图标题为“新军攻占武昌”,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右图标题为“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指1917年11月7日的俄国十月革命。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A错误。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错误。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错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掀起了国内革命的浪潮;十月革命后,俄国颁布各项法案,不断深化革命成果,掀起了国内革命的浪潮,故D正确。4.如图为部分年份俄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图(以1913年为100),图中1920年工业生产情况出现的因素是()A.推行五年计划刺激工业发展B.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C.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解析〗选B。从图中可知,1913—1920年俄国的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故B正确;A、D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5.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列宁()A.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B.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C.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解析〗选C。材料中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与其内涵无关,故A错误;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反映出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故B错误;材料中列宁看到了利用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故C正确;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6.列宁说:“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因此,苏俄()A.推行粮食税政策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余粮收集制D.建设集体农庄〖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为实现社会主义与农民所做的妥协是,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新经济政策,A正确;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是无产阶级政权与农民的妥协,B错误;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起农民强烈反对,不是无产阶级政权与农民的妥协,C错误;建设集体农庄不是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政权与农民妥协的表现,D错误。7.(2021·贵阳模拟)列宁曾提到:“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向我们表明‘和狼在一起,就必须学狼叫’。利益加保证利益的实力才是国际斗争的本质。……因此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据此推断,当时列宁的讲话中还最有可能提到的是()A.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B.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C.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要采取赢得战争的非常措施〖解析〗选A。根据题意列宁提到的“我们错了”“国家资本主义”等关键词,可见,列宁是想要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A;“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采取赢得战争的非常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D错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实施的政策,故C错误。8.在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苏俄(联)党的领导核心以至普通党员中有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在这种强烈要求下,列宁宣布停止退却,转入进攻。在此后的年代里,要求进攻的呼声不但没有消停,反而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A.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C.列宁的经济思想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D.新经济政策不符合苏俄(联)的国情〖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苏俄(联)国情提出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克服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从材料中得知,苏俄(联)领导核心逐步把这一正确的道路边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故选B;苏俄(联)想要停止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党“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排除A;材料“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列宁的经济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联)国情提出的,是符合国情的,排除D。9.(2021·贵阳模拟)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依靠畜力和人力。这可以用来证明当时苏联()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不明显B.面临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C.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解析〗选D。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远远低于美德等西方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极低等,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的工业落后,需要加快工业化建设,D正确;新经济政策在解决苏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过程中作用明显,A错误;材料不能用来说明面临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B错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等资本主义的生产经验与材料无关,C错误。10.斯大林认为,国防工业是巨人的一条腿,但一条腿的巨人肯定是不行的。农业必须成为巨人的另一条腿;农业如果不发展,没有粮食、原材料,工业也不可能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A.用强制手段在农村消灭地主阶级B.按现代工业化方法发展农业C.集中全国力量开展五年计划建设D.确立起斯大林现代化的模式〖解析〗选B。分散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按现代工业化方法发展农业,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故B正确。〖拓展延伸〗农业集体化的性质和目的(1)性质:是苏联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2)目的: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为国家的经济独立、政权巩固服务。11.(2021·昆明模拟)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建立各种经济核算组织,改组农工综合体管理机构为经济实体,广泛推行租赁承包制等。此举旨在()A.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B.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C.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D。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进行独立经济核算,减少行政指令管理,加强市场因素,使农民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故D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工农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A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B错误;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C错误。12.(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如图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单位:亿卢布)。据此可知,苏联(俄)()A.经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B.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C.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D.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的投资热情〖解析〗选B。由图中数据可知,后两个时段投资总额分别是1918—1928年的4倍和9倍,这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能够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故B正确;1918—1937年,苏联(俄)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苏联经济政策不具有连续性,排除A;C、D与史实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15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等。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等。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等。〖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2分)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8分)(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地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8分)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