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5(共9套)(共135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标准答案:近代教育的特征包括:(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历史形态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具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变化。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标准答案:(1)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教育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了解学生集体情况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一般来说,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还要加强学习纪律教育,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3)组织班会活动。班会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多样化、有计划,班会的内容还要能吸引学生,调动全班同学的兴趣。(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志趣、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非常有用,但是也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制度和纪律,自觉抵制不良思想风气的侵蚀。(5)组织学生的劳动。班主任在劳动前要做好劳动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教育工作。劳动过后,要进行总结工作,展示班级学生的劳动成果。(6)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班主任应该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这是一个教师与家长互相协作、互相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7)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只有班主任将来自各方面的要求进行统一,形成教育合力,才会对教育学生起到作用。(8)评定学生操行。操行评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法,给学生评语时,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趋势和全面表现。(9)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面广、内容多、连续性强,是个极为复杂的工作,班主任在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获取教师职业更大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标准答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任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与条件,同时承担着整个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其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这两个任务中一个是理论建设任务,一个是实践指导任务。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方面的任务是彼此统一、互相促进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标准答案:(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但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4)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与发展性、交往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教学过程并不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课程评价的功能。标准答案:关于课程评价,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还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课程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课程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课程评价的调控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合理有效地运用课程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功效和能力。课程评价的诊断功能是指课程评价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功能的理解程度。首先要回答课程评价的概念,然后分别阐述课程评价的各项功能。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标准答案:把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应该基于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德育的依据来看,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2)从德育的动力机制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的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3)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学校德育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它在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但必须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化为品德。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有三个方面,即依据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规律进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化的过程、德育目的和结果是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7、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析班级授课制。标准答案:(1)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公元16—17世纪间,班级授课制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它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了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的补充。相对比而言,夸美纽斯关于编班集体讲授的思想比较明确,而关于教学“过程”的观念,虽然也提到“安排”等词句,但还不具体和明确,他没有明确设计怎样安排教学过程。第三阶段:以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③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积极方面:①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②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③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④它能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及活动,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效率;⑤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地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进行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之处: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③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结果;④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⑤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⑥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发展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面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一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意义。标准答案:(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①尊师重道,待遇优厚;②“不治而议论”;③学术自由,兼容并包;④学无常师;⑤管理规范,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2)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促进了战国期学术思想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课题论证是研究者本人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是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进行课题论证的目的在于阐述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完成课题的可能性,以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主要包括:(1)课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11、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并分析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产生的作用。标准答案:(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使用强化理论对学习本身的论述就是对学习动机的论述。个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概率增加就是动机增强,个体的行为因受到惩罚而发生的概率降低就是动机减弱。(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作用当个体缺失学习动机时,使用强化原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个体具有强大的内在学习动机时,使用强化原理奖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强化物联系起来,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理论的内容。在分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时,要联系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的分类的内容,既看到强化对外来动机的激发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内在动机的削弱作用。强化原理是一剂良药,但要对症下药。12、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标准答案: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的三大要旨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标准答案:黄炎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在职业教育方面,他提出了三大要旨,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职业教育三大要旨的主要内容。在职业教育的内涵方面,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大要旨。其三大要旨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他将“为个人谋生之准备”放在第一位。黄炎培把“谋生”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而且,通过职业教育使人人爱岗敬业,以职业为荣,社会必然会发达。黄炎培强调从对社会的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才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2)职业教育三大要旨的现实意义。黄炎培三大要旨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职业对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于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①职业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目的: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就体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应该继续发扬光大的。②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独立个性与全面发展的统一。黄炎培在他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上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目的的第一位,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值得继承和学习的。③职业教育要实现谋生与乐生的结合。职业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完整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来对待,不仅仅关怀他的物质所需,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其心灵的呵护,提升其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什么是高原能?高原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在操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为“高原期”。产生“高原期’’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的练习导致学生的练习兴趣下降,产生厌倦情绪,或者身体疲劳等原因造成练习成绩出现暂时停顿;此外,当练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时,需要改变现有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没完成这种改造之前,练习成绩会处于停顿甚至暂时下降的状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标准答案:(1)按照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2)按照操作连续性的不同,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3)按照操作控制机制的不同,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和开放型操作技能。(4)按照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教科书编写应注意什么?标准答案:教科书(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编写应注意:①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科书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④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⑤各年级教材的衔接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的作用有哪些?标准答案: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这也是元认知的作用。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即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即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因此,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对目前认知任务的认识、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总的来说,①元认知可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②元认知的发展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③元认知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发挥主体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标准答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认识教师劳动的特点是认识教师的起点。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特点的理解程度。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人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不是简单的劳动。教育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这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教育工作中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教育对象都有效的现有模式。由于青少年学生在知识、智力、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等方面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不强,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这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4、简述“三舍法”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宋史.神宗本纪》记载:熙宁四年(1071)十月,“立太学生内、外、上舍法”。在元丰二年(1079),经御史中承李定等的修订,“三舍法”更为完备。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验所隶州公据”,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肄业,为外舍生。外舍每月考试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舍考试),成绩获得第一、第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肄业,为内舍生。内舍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肄业,为上舍生。上舍亦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试方法与科举考试“省试法”相同,太学学官不能参与,而令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成绩评定分为三等:平时行艺与所试学业俱优为上等,一优一平为中等,全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的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的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标准答案:颜之推对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教育的没落深为忧虑,如何改良已经衰微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全部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以如何加强士大夫的教育为中心。(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虽垄断教育,但又轻视教育。他们的子弟庸碌无能,不学无术,他们的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十分糟糕,为此,颜之推要求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首先,他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这成为他强调士大夫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受教育是士大夫保持其原有社会地位的途径。再次,他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2)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抓好士大夫教育,培养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人才,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各种专才的教育,使各人专精一职才能实现。(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德”方面,他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艺”方面,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艺”的内容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处身士大夫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书、画、数、医、射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道德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为道德教育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颜之推提出士大夫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仅限于重视这一知识,不是要求去亲自耕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汉代私学次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标准答案:次相授受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血球”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内容有:(1)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他要求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2)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3)在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确定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4)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智育不同,他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进行享受。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阐述和谐教育思想的思想家,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8、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标准答案:主要有:(1)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3)建立近代学制;(4)倡导女子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劝学篇》的主要思想。标准答案:《劝学篇》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迎合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需要,经朝廷倡导,广为传播。《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主旨则为“中体西用”。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尤重纲常名教。中学必须无条件坚守。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尤重西政、西艺。学习西政着眼于当前急用,学习西艺着眼于长远。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但体现在教育中,中学为主导,西学为工具:从大处说,以中学保存国家、民族、文化之传统,从小处说,以中学固人根底、端人识趣,然后以西政、西艺补中学之阙。因此“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二者都不可或缺。在“中体西用”原则下,《劝学篇》还进一步论述了留学教育、学校课程、学制设想、科举改革、教师培养等方面问题,实际上提出了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单介绍抗日战争前后,国民教育发展的状况。标准答案:从国民政府时期到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战胜利,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教育发展状况很复杂,各级各类教育因自身的基础和所面临的环境不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1)初等教育。国民政府时期的初等教育与当时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一样,依时事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一方面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为旗号,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控制,同时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也给予教育发展以一定保障,民国初等教育于此时基本定型;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提出“抗战建国”的口号,实施国民教育制度,初等教育在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国民教育的实施受到扼杀,初等教育也同样走向衰败。(2)中等教育。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等教育也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发展主要体现于中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而非数量的增加。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建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3)高等教育。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期里开始下挫,但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标准答案:(1)赞可夫认为“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2)赞可夫的“发展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教学原则主要有五项: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⑤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整体性观点为具体的方法论基础,揭示了教学的结构与学生的发展进程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原则和具体途径。但是,赞科夫把他的新体系与“传统教学论和教学法”截然对立起来,以革新派自居,这是欠妥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标准答案: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1)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论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他指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2)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凯兴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作为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不仅在德国,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欧洲许多国家采用“劳作学校”的做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阐述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实际教学的启示。标准答案: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实际教学很有启示。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呈现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另外,最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比如,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预测实验的结果,而不同学生的预测可能不同,为了解决争议,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并收集和分析数据,把实验同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上,而不只是动手和图热闹。其次,教师应该突出重点,在重要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比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举例或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某种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标准答案:(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文献资料是提供科研选题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先有的与选题相关的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系统的评判性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重点、方法和问题等。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哪些处于争执之中,从而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研究的突破点。只有在充分占有和掌握与选题相关的一切资料与事实,了解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深刻地做出进一步研究。(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与研究方法。文献资料作为了解科研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查阅,可以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回答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相关信息,充分占有研究材料,从而避免重复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目前,由于研究人员对本学科图书资料、文献体系、检索工具等知识的贫乏,结果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重复劳动,浪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这在国内外不乏其例。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图书情报“信息库”的建立,为我们大规模、高效率检索文献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定性分析的方法。标准答案: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有:(1)因果分析:即按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因测果或倒果查因。(2)归纳分析:即从个别前提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依据这个定义它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法、穆勒五法、赖特的消除归纳法、逆推理方法和数学归纳法。(3)比较分析:即对两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揭示差异和矛盾的一种方法。比较是分析的最基本方法,没有比较,分析就无法开始。(4)系统分析:即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这里的要素是指相对于整体而言的部分;结构是指要素结合成为整体的方式;层次则是指由于要素结合方式的不同,即结构的不同,系统或整体的存在又形成若干层次;而整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以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标准答案:(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①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②按“课”教学。即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③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全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并制订统一的作息时间表,有节奏地开展教学活动。④统一授“课”。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全班学生传播统一的教学内容,并排定课表,多科并进,交错授课。在同一班级,授课的进度和要求应该是统一的。⑤全班统一开学,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统一升级、结业和毕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标准答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1)在具体课程目标上,改变传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传统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高中阶段在开设必修课程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其形式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可开设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技术课程;(3)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6)改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从横向类别结构上来划分的我国现行的学制。标准答案:从横向类别结构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包括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四个类别:(1)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我国普通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普通教育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教育过程。(2)师范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系统已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系统,承担师范教育的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学院或者综合性师范大学以及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机构等。(3)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是给予学生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我国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包括: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等。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包括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突出表现在在职培训的过程中。(4)成人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系统是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对成人进行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我国成人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两部分。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指成人中专。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包括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网络学院和成人高等学校等。成人教育系统已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抗大”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标准答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来成为抗大的校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标准答案: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这种人是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创造性人格特征的自我实现的人。(2)主张课程人本化。他们提出“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教师和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应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和自我学习。积极方面: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给教育理论带来观念上的革新。不足: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地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画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俄国彼得一世是怎样进行改革的?标准答案:17世纪中叶以前的几个世纪里,俄国的初等教育进展缓慢,沙皇彼得一世执政期间,引进了西欧的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要内容是:①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如炮兵学校、数学及航海学校、各国语言学校、外科医校、工程学校、矿业学校,在这些学校中一般先学习读、写、算,然后学习专业技术;②在初等义务教育方面,彼得下令开办俄语学校、计算学校,并把各地开办学校的责任委于当地教会;③创办科学院,以培养高级人才,科学院分为数学研究、自然研究、文科研究三大部分。彼得一世的改革对俄国社会和教育的近代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缺乏直接的动力,因而彼得一世去世后改革陷于停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西塞罗提出的雄辩家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标准答案: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应能就任何需要发表演说的题目进行有说服力的演说。为此,雄辩家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广博的学识。雄辩家要通晓全部自由艺术,文法、修辞以及柏拉图所主张学习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他所讲的各种重要知识,则是指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2)在修辞学方面的特殊修养训练。雄辩家光有一般的社会知识还不行,还要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因为决定演讲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是遣词造句以及整个演说词的文体结构。(3)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也是雄辩家应具有的品质。与之相应,雄辩家教育的方法主要有:(1)练习。练习在雄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雄辩家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使有关雄辩的各种知识转化为演说效果的最重要的方法。最常用的练习是模拟演说。(2)写作。用写作来磨炼演说。写作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长期写作锻炼的人,可以得到敏锐的判断力和机智的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也可以转移到人的演说能力之中。再者,演说辞要求结构合理,布局匀称得体,并富有韵律,这些也只有通过写作的练习才能达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标准答案:共同点:①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尚未收到重视。③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言教学,本族语在教育中地位甚低。④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意大利表现十分明显。北欧人文主义虽然反对西塞罗主义,但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很快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义所取代。不同点: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②教育的政治功能迥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朝臣的人物进行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评英国《1944年教育法》的历史地位。标准答案: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R.A.Butler)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4)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要求。《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二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法案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韩愈竭力倡导重新振奋师道。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重视向师学习,尊师即卫道。(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韩愈提出教师要以“道”和“业”为标准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至于出身、年龄、资历、国别等,都不是择师的标准。他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是一种否定。这种含有辩证法因素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亚里士多德是根据什么提出了年龄的分期?标准答案:亚里士多德依据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1)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就像每一种物质都有潜藏着发展的可能性一样,人也具有自然赋予的发展能力的胚芽,要使这种胚芽得到发展,全靠教育。他还认为由于自然已将三种灵魂密切联系,我们在教育上便应遵循自然,把体育、德育、智育结合起来,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依照人的发展的自然顺序,躯体发展在先,灵魂发展在后,因此,体育应先于德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天性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在17、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年龄分期。他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分成三个阶段:①从出生到7岁;②从7岁到青春发育期;③从青春发育期到21岁。在每一阶段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儿童教育的不同内容。在第一阶段,儿童要在家里受教育,主要是体育。他指出儿童要由母乳哺育,要逐步锻炼儿童的体格。要指导儿童做游戏,对儿童讲故事,故事的内容要精选。在第二阶段,应把儿童送入国家办的学校,学习内容有体育、音乐、绘画、读、写、算。他认为体育应在德育之前,教学方法上强调习惯与活动的作用。在第三阶段,教育以智育为主,主要任务是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学科范围更加广泛,还包括有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21岁以上的青年可能还要研究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标准答案: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1)消除法。即把无关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尽可能不让这些因素影响实验结果。(2)平衡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使所有无关变量都以同一水平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组,使之对两个组的教育效果的影响相同,以此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再来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教育效果的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3)抵消法。这种方法是让同样的被试先后接受几种不同的实验处理,被试自身以及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和疲劳等无关变量效应在先后轮换过程中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提高实验精确度。(4)恒定法。恒定法是指使无关变量效应在实验前后保持不变。(5)随机法。随机是指在选择被试、安排实验处理顺序等许多实验环节上不受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随机安排决定,它是教育实验中唯一有可能控制所有无关变量的方法。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对外因素和实验情境的控制能力,包括对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二是研究中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三是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控制无关变量。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消除法、平衡法、抵消法、恒定法、随机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思考的是“控制”。13、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和过程。标准答案:(1)含义: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是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特殊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交往经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实现的。(2)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①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一阶段,习得社会规范,首先会体现在遵从和服从社会规范方面。个体从表面上接受了社会规范,从行为上表现出了遵从性,但是对社会规范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的特点。②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认同是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进入这一阶段,个体从心理上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约束,认为理应遵循社会规范,即将社会规范转化为对自身的内在要求,并在行为上试图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能够主动和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但是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学习仍然还有不足之处。③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的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对社会规范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社会规范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观念,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它与自己的价值观一体化,此时的遵从行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驱使的,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标准答案:一般而言,检索文献主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检索教育文献,不仅要广泛查阅自己特定范围内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而且要广泛浏览特定范围以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要搜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资料;不仅要广泛查阅中文资料,也要查阅外文资料。特别是要着力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研究资料和动向,以保证研究的客观全面。(2)确认文献的真实性需要进行外部评论与内部评论。外部评论是对文献效度的评价,要回答的问题是“文献可靠不可靠”之类的问题;内部评论是确定材料内容的意义和可信度,强调的重点是材料内容本身。(3)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在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并使之条理化,最后形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作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文献综述可以先写,整理出关于研究现状的明确述评。注意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反的资料,以便为不同的研究结论提供某些说明。写文献综述时,反对述而不评,不能仅仅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而是要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并使之成为自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选题的基本要求。标准答案:①问题有研究价值。②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③问题表述必须清楚明确。④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标准答案: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人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死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使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课程和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不同含义。标准答案: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和狭义课程混用。教材则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皆为学科。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则为教材。而广义的课程则包括以上所有的内容。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它是教学论中的?个专门术语,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工作计划,而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而教材不仅包括摆在课桌上的课本,而且还应包括视听教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标准答案:(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标准答案:全人生指导是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给予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成长。具体包括:(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3)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杨贤江认为青年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年期极其关键,所以,要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完成的人”。5、简述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改革观。标准答案:梁启超通过对戊戌变法以前即已传入中国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的了解,对中西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首先,他比较了中西儿童教育的差异,如西方人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解;而中国人未识字,即授经,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记忆等。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应编写的书有:(1)识字书:(2)文法书;(3)歌诀书;(4)问答书;(5)说部书;(6)门径书;(7)名物书。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先是受西方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在比较中西方的儿童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主张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这三方面的内容,在回答此问题的时候均不可忽视。6、简谈韩愈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看法。标准答案:韩愈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是以其“性三品说”为理论依据的。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并认为上品人之性天生是善的,中品人之性可诱导之为善为恶,下品人之性终归于恶。基于“性三品说”,韩愈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1)韩愈认为,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气质太坏,只能以刑罚制之学习与教育对于中品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在中品人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2)无论是上品人艺性还是下品人之性,都可以因外界的条件而发生变化,只是移易之道不同而已,即移易的疗法与取得的效果不同而已。(3)韩愈还提出,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来,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敦育内容。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受到人先天固有的本性的制约。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三品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并且限制了教育的作用。韩愈的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作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绝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宋元时期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标准答案:(1)发展: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籀篇》;《苍颉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范本;汉代影响较大的有《急就篇》;到明清时期,启蒙教材较前代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提高,形成丰富的数量与种类。(2)种类:①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教材,集识字、知识和道德教育为一体,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②道德训诫类,如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③综合历史知识类,如《蒙求》、《十七史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④诗歌类,如《训蒙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等。(3)特点:重视汉字的特点;注意与日常生活联系;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儿童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合作学习的要点。标准答案:合作学习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要遵循的技术要点:(1)面对面的互动;(2)良性的内部依赖,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感受到自身的价值;(3)每个小组成员要明晰自己的责任;(4)要具备合作技能;(5)要有合作学习的监督机制。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建构理论的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流于形式的缺陷。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达成教育目标,必须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保证其有效运行。9、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是什么?标准答案: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可区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1)可能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他认为这种目的非常重要,是教师必须关注的,教师“必须为使孩子顺利达到这些目的而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这种准备不是狭隘的,应是多方面的。因为劳动分工要求每个人都精通自己的工作,但是,人类要做的事越局限,分得越细,那么每个人从其他人那接受的东西就越多,这样就要求人一开始就对各种事物有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因此,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多方面性称为“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2)必要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即道德之中。具体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巴尔福教育法》的内容与意义。标准答案:(1)内容。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育学校进行一定的资助。(2)意义。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指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的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标准答案:(1)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方面,向纵深发展。(2)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趋势。(3)在学科体系上,由庞杂零散逐渐走向系统和完善。(4)在研究视角上,向综合化和跨学科发展。(5)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学习过程中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6)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试应用“同化”和“顺应”两个概念,分析知识建构的过程。标准答案: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人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当新旧观念融洽相处时,新观念可以丰富、充实原有的知识,当新旧观念对立时,学习者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原有的观念会发生更为明显的顺应。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同化新知识是原有知识发生顺应的基础,真正的同化离不开顺应的发生,只有转变原有错误观念,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才能真正一体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教育文献检索有哪些方法?标准答案: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顺查法,就是按时间范围,以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的方法。一般可以查全。查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查出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此法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2)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对应,逆查法就是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始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不太关注问题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3)引文查找法,又可称为跟踪法,就是以已经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这种回溯过程往往会找出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缺点在于易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资料往往比较杂乱。因此,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4)综合查找法,就是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的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列举教育观察研究中的记录方法。标准答案:(1)描述记录法:①日记描述法;②轶事记录法;③连续记录法。(2)取样记录:①时间取样;②时间取样;③活动取样;(3)行为核对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标准答案: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1)计划。“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订“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计划。“计划”是行动研究,也是理智的工作过程的第一环节。“计划”环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①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人手,弄清楚:现状如何?关键问题是什么?等问题。②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步、第二步行动研究进度。③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2)行动。“行动”就是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行动中,要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作的改进,包括认识的改进和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要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行动调整。(3)观察。“观察”是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特点的考察。“观察”是反思、修订计划和进行下一步的前提条件,在行动研究中的观察包括:①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②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4)反思。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这一环节包括:①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②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③写出研究报告。行动研究的报告有自己的特色,允许采取很多种不同的写作形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试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标准答案:教育的本质问题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1)上层建筑说。这种观点是传统派的观点,其论据是: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生产力说。这是现代派的观点,其论据是: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延续的手段。(3)多质说。这是折中派的观点,它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4)本质规定说。这是深化派的观点,这一派的方法论特点,是力图从教育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共性问题的探索,对教育本质的探索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教育的理论意义上说: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建立起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学体系,只有顺应了客观规律的教育学体系,才能高质量地造就国家的建设人才,更好地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说: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综观全局、胸有成竹地以不变的教育信念去指导万变的教育实践,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我国的学校系统。标准答案:(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各级学校系统是从纵向的施教机构划分的,我国的各级学校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属于学校的预备阶段。实施学校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幼儿园。初等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是为公民奠定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以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初等教育机构是实施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的重要载体,全日制小学主要是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国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指全日制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农业学校、技工学校及成人中等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中学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既强调通识性又注重专业性的教育。高等教育按学历层次划分,一般可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3)各类学校系统是从横向类别结构划分的。我国的学制包括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普通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普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师范教育系统。师范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学院或者综合性师范大学以及各类师资培训机构。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包括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成人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是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对成人进行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成人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两部分。成人教育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制度的掌握情况。首先要会阐述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然后从纵向的各级学校系统和横向的各类学校系统分别论述。3、简述《学记》中“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标准答案:《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学生常常需要鼓励自己不断努力.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二零二四年度金融机构信托借款合同范本页23篇
- 2025采购煤炭合同范文
- 2024年科研试验劳务分包合同样本
- (立项审批)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车间承包合同模板 车间承包合同范本
- 车辆升降机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电子用塑胶制品家用塑料制品生产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蚁群算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2025公司给的装修合同范本
- 2025服装买卖合同范本
- 《新生儿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的形态学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 无重大疾病隐瞒保证书
- 2024年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采购部年终总结与计划
-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31-01-09 工程机械维修工(堆场作业机械维修工)人社厅发202226号
- 轴线翻身法操作
- DB11∕T 1077-2020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测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混合计算题300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