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1分析_第1页
长亭送别1分析_第2页
长亭送别1分析_第3页
长亭送别1分析_第4页
长亭送别1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生,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封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一起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导入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可能和关汉卿同时而略晚。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人世。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词中,说他:“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由此可知,他和关汉卿一样,也是常混迹勾栏、行院、教坊的剧作家。从他在剧作《破窑记》中感叹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来看,他可能是一个仕途失意的落魄文人。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除《西厢记》外,留存下来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思想上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

元杂剧基本形式是一本戏由四折一锲子组成。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不能放在末尾。王实甫突破元杂剧每剧4折的体例,全剧共分5本21折5楔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唱、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分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角色有末(男角)、正末(男主角)、外末(老年男子)、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净(花脸)、丑(小花脸)等。

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舞台指示。

《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后来经过金代董解元的扩充、改编,写成《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上称为《董西厢》),使故事有了全新的面貌,成为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赞歌。到了元代,王实甫又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为《西厢记》这部古典喜剧的创作做了最后的定型,使之成为古典戏剧园地中的奇葩。《西厢记》介绍

故事还得从普救寺说起.普救寺里,风流倜傥的才子张珙和具有倾国倾城之貌的贵族小姐崔莺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后来,叛将张飞虎要抢走莺莺做压寨夫人,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百般无奈之下许下诺言:谁能从虎口救出莺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珙连忙请来八拜之交武状元杜确帮忙,杜确一举击退了贼兵.可老夫人却变了卦,她说:"我堂堂相国府怎可以容你这个白衣女婿你们还是以兄妹相称吧!"张珙气得生了病,崔莺莺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又怨又恨.在月色溶溶的夜晚,张珙弹琴向莺莺表明心意,《西厢记》梗概

莺莺听出了琴声中的相思之意,深受感动.于是,在红娘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私下里成了婚(佳期).老夫人知道后,勃然大怒,又支了一招:“张珙,你赶紧进京赶考,咱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于是,在暮秋季节,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一对心爱的人儿在长亭别离。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从京城赶到河中,前来迎接,闻得表姐已嫁与张生,不胜愤恨,遂编造张生已被卫尚书家招赘的谎言,欲使莺莺改嫁给他。这时恰好张生状元及第,回来迎娶,白马将军同时赉旨前来,为崔、张二入主婚。郑恒自知有罪难赦,触树自尽。云开雾散,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爱情颂歌。《西厢记》梗概

《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选自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千里长亭,碧云漫天,黄叶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一片萧瑟景象。莺莺和泪相送,叫他无论得官与否,早早回来,千万不要停妻再娶。细腻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称《西厢记》为传奇之“冠”,戏文之“祖”。何良俊称它为“绝唱”(《曲论》),说“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王世贞则赞“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曲藻》);金圣叹则称《西厢记》为“千古妙文”,称王实甫是“天地现身”。郭沫若在《“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中,赞美《西厢记》“反抗精神之伟大,是一切艺术之母”,是元代文学中“最完美”、“最绝世”的“女孩儿”。赵景深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

清代杰出的戏曲、小说作家李渔盛赞王实甫“才人如天”(《闲情偶寄》)。元末明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把《左传》、《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水浒》,合称“七才子书”,赞誉作者乃“天地现身”。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其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坐读之。与美人对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也……——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双璧。

——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郭沫若《〈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

《长亭送别》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赶赴长亭(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写赶赴长亭路上的场景,集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的心绪。

第二层:长亭饯别(《脱布衫》到《朝天子》后的一段宾白):写在长亭别宴上的场景,突出刻画了崔张二人分别时痛苦无奈的心情。

第三层:长亭分别(《四边静》到《收尾》):写莺莺对张生的嘱咐和分手后的场景。以下主要分析讲解两个内容:1.本文化用的诗词典故2.情景交融的四支曲子

本文化用的诗词典故

[端正好]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满庭芳]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蜗角虚名”又出自《庄子》。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一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色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情景交融的曲子:[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世间最令人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第四只曲子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可称的上是:

浅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诗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由哪些意象组成?

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还有一个哀怨的泪人儿。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

景物(意象的选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霜林醉因景生情离人泪染空间广阔:情意寥落色彩斑斓:离情凝重西风渐紧:愁心拉紧北雁南飞:离别痛压离泪染林:景情沟通

离伤无穷一切景语皆情语2.哪两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是什么染的?又是谁染的?”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赏读曲词《滚绣球》

1.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由哪些形象组成?

描绘了一副百转千回的”斜晖离恨图”.形象: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2.本支曲子中有三个恨字,试加以分析。

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待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时的复杂的心情。赏读曲词《一煞》《收尾》

1.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由哪些景组成?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2.这样的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a.极目而不见:“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

b.欲语又无人:“夕阳古道无人语”,“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却归于一片寂静。

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

c.闻声人无迹:“禾黍秋风听马嘶”,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

d.见马不见人:“一鞭残照里”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

这两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小结【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伤感悲凉、惆怅眷恋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比较分析以下句子,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