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导性文件GUIDANCENOTESGD10-2023极地船舶指南2极地地区包括南极和北极是地球最寒冷区域,因常年冰雪覆盖、气候恶劣而沉寂。近2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海冰覆盖范围逐渐缩小,夏季出现可常规通航开敞水域,因北极航道比传统的亚欧和亚美航线缩短40%航程,其航运利益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北极地区蕴含着丰富油气和矿产资源,其中探明的油储量占世界储量13%,天然气储量占世界储量30%,北极正迎来自然资源开发的时代。在南极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法律上完全不同于北极地区,在南极条约保护下,尽管除南极科考目的外,尚无商业航运前景,但南极观光活动每年以1015%速度上升。进入21世纪,极地地区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目光,寻求参与北极未来开发的机遇,促进北极航运预期增长。极地水域地理位置独特,环境条件特殊,船舶在极地水域航行时,因冰和/或寒冷气候,以及其他不可低估的条件,存在附加风险。航行危险不仅是“船-冰”碰撞影响船体结构强度,而且是寒冷气候可能导致船舶稳性减弱、引起管路冰冻、航行设备失效和船员执行力下降,所有这些降低船舶的安全。为尽最大努力减少和消除极地水域重大人命安全和环境破坏事件的发生实现安全、可持续的极地(北极)航运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了《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并分别通过《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新增的第XIV章“极地航行船舶安全措施”和《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附则I、II、IV和V修正案,于2017年1月1日实施,适用于所有极地水域操作的客船和500总吨及以上船舶(以下简称“极地船舶”)。极地规则主要目的是保护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尽最大可能免受日益增长的极地航运活动的影响,以降事故促环保为原则,采用风险方法,针对极地水域特殊风险,提供了覆盖极地船舶构造、设备、操作、培训、搜救、环保等所有方面的目标和功能要求,以补充现有IMO公约规则要求。所有北极地区港口的船舶、穿越北极航行的船舶、以及在南极区域航行的船舶将受极地规则约束。CCS已颁布了船舶冰区加强和船舶防寒的规范要求,构成完整的船舶规范体系,但具体船舶设计方案和操作程序要求则取决于船东的实际需求。极地船舶存在极地水域冬季严寒季节航行、偶尔在寒冷环境航行、以及极地水域夏季航行等不同操作模式,其设计需要基于经济方法予以评审确定。本指南旨在为实施CCS冰级规范和防寒规范、IMO《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提供技术指导。南极地理区域北极水域区域 2 1第1节一般规定 第2节环境风险 2第3节规范与规则 8第2章检验与发证 第1节一般规定 第2节检验发证程序 26第3节操作评估 30第4节证书和文件 34第5节等效冰级评估 36第3章船体结构与设备 第1节材料和涂层 38第2节结构与布置 39第3节舵设备和船体附件 44第4章船舶稳性 48第1节完整稳性 48第2节破损稳性 48第5章机电设备 第1节主推进装置 50第2节操舵装置 56第3节甲板设备 56第4节电气设备 57第5节其他辅助设备 58第6章安全设备 第1节消防安全系统 60第2节救生设备 61第3节航行设备 64第4节通信设备 66第7章极地水域操作 第1节基本要求 67第2节操作能力和限制 67第3节极地船舶操作 74第4节风险管理 78第5节防污染操作 第6节操作培训 附录1冰级对照 86附录2冰区操作能力和限制的评估方法:极地操作限制评估风险标引系统(POLARIS).87附录3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证书格式 92附录4冰池试验 992附录5船舶操作评估报告样本 附录6北极航道通航国家控制特殊要求 附录7南极水域特殊要求 附录8极地船用高强度钢 1本指南旨在为极地船舶设计、设备配备、操作和检验发证提供指导。本指南也可为船东和船舶设计者提供极地船舶北极航道相关的国家法令、规则和标准的信息。极地船舶设计操作能力取决于船东为其预定用途,包括破冰船舶、具有破冰能力运输船和具有抗冰能力的运输船舶,及其预定的操作条件,包括地理边界、冰状况、季节等。本指南包括极地规则和适用规范的相关要求,以及实施这些要求的指导性内容。本指南应结合强制性规范和规则予以应用,任何指导性内容均是可选措施。在应用本指南时,鼓励基于操作评估,充分考虑船舶及其设备预期操作的危险源。本指南基于极地船舶设计、建造、审图和检验发证的实践经验反馈将予以评审和更新。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以下简称CCS“钢规”)和IMO《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PolarCode以下简称IMO“极地规则”)的定义适用本指南。除另有规定外,本指南定义如下:(1)极地船舶系指所有从事极地水域航行的船舶,分如下类别:A类船舶系指设计用于在极地水域至少中厚当年冰,可能包夹旧冰的冰况中操作的船舶。B类船舶系指不包括在A类,设计用于在极地水域内至少薄当年冰,可能包夹旧冰的冰况中操作的船舶。C类船舶系指设计用于在开敞水域或在比A类和B类包括的冰况严重程度轻的冰况中操作的船舶。(2)护航船系指在护送另一艘船舶中具有较高冰区能力的船舶。(3)护航操作系指船舶在护航船介入帮助其移动的任何操作。(4)适居环境系指防止体温过低的通风环境。(5)破冰船系指操作特性可包括护航或冰区管理功能,动力供给和尺度能适合于在冰覆盖水域从事主动性操作的任何船舶。(6)冰级系指表明船舶设计用于在海冰状态下航行的船级附加标志,包括适用于当年冰的冰级和适用于旧冰的极地级。(7)极地级(PC)系指根据IACS统一要求URI授予船舶的冰级。(8)破冰能力系指船舶以一个持续航速在冰盖水域独立航行的能力,以避免船舶发生冰困导致动力不足,或遭受最恶劣气候缺乏响应能力。通常,船舶按在冰区预定操作任务需求设计破冰能力,分单向(首向)破冰能力和双向(首向和尾向)破冰能力。(9)最长预期待救时间(MaxETR)系指提供生存支持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所采用的时间,(10)机械装置系指船舶安全操作必需的设备和机械及其相关管路和电缆。2(11)极地服务温度(PST)系指为预期在低气温操作船舶规定的温度,该温度应设为低于预定极地水域操作区域和季节的最低日均低温(LMDLT)至少10℃。(12)设计服务温度(DST)系指设计时为船舶设定的用于衡量材料、设备和系统在低气温环境下服务性能的一个温度指标,该温度由船东根据船舶的用途和服务工况确定,一般应设为低于拟定的船舶操作区域和季节的最低日均低温(LMDLT)至少10℃,设计服务温度(DST)数值上等于极地服务温度(PST)。(13)低气温操作船舶系指预期驶往或穿越最低日均低温(LMDLT)低于-10℃区域的船(14)POLARIS系指IMO以通函发布的冰区操作能力和限制评估方法“极地操作限制评估风险指数系统”的缩写。(15)PSC系指极地船舶证书的缩写。(16)PWOM系指极地水域操作手册的缩写。(17)FSICR系指《芬兰瑞典冰级规范》缩写。(18)NSR系指俄罗斯联邦声称的北极北方海航路的缩写。俄罗斯联邦颁布的《北方海航路航行规则》,简称NSR规则。(19)ASPPR系指加拿大颁布的《北极航运防污染规则》的缩写。1.2.1概述极地船舶应设计、装备和建造成具备极地水域操作的能力,以抵御预期冰况、低气温、结冰、高纬度、极昼/极夜、恶劣天气、偏远等环境风险,考虑与之相适应的极地水域的操作限制。船东须确认最适合其需求的极地船舶操作能力。船长在极地船舶操作期间负有随时评估实际冰和气温状况,并确保船舶在其设计的操作能力范围内操作的责任。极地船舶配备的《极地水域操作手册》须包括船舶设计的冰级、极地服务温度,以及任何操作限制和安全操作冰状态。1.2.2海冰环境本指南使用如下表所述的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海冰类型及厚度的定义。冰类型的定义表冰类型厚度(cm)新冰(NewIce)初期冰(YoungIce)灰冰(GreyIce)灰白冰(Grey-WhiteIce)当年冰(FY)薄当年冰,第1阶段(ThinFirstYearIce,FirstStage)30-5050-70中当年冰(MediumFirstYearIce)70-120厚当年冰(ThickFirstYearIce)旧冰(OldIce)二年冰(Second-Year)3冰类型厚度(cm)多年冰(Multi-Year)陆缘冰(IceofLandOrigin)冰架(IceShelf)海岸连接露出水面2至50m的浮动冰层固定冰(FastIce)沿着海岸并与海岸牢固冻结的海冰,其附着在海岸、冰壁、冰崖,以及浅滩或搁浅的冰山之间冰密集度(IceConcentration)系指在视野范围内海面上浮冰覆盖的比例量,以十分法度量,冰密集度可分为八级,列于表。冰密集度大小用以表示船舶在冰区中航行困难程度。冰况(Icecondition)系指水域内海冰存在的程度,通常以一种或多种冰类型及其厚度、冰密集度和浮冰尺度等特征表示。冰密集度表冰密集度解释可航行性无冰(IceFree)开敞水域(OpenWater)散冰(VeryOpenDrift)不能按预定航向航行疏冰(OpenDrift)航行有障碍密冰(ClosePack)集冰(VeryClosePack)无破冰船支援难以单独航行满冰(CompactIce)坚冰(ConsolidatedIce)冰域(Iceregime)系指一个水域内任何类型的冰,包括开敞水域,混合分布相对一致的冰况。冰山水域系指陆源冰密集度小于1/10的可自由通航水域。可能存在海冰,但所有冰的总密集度不应超过1/10。EGG规则系指根据国际气象组织(WMO)定义的方法,采用图表的方式综合所有与冰域(Iceregime)相关的信息,包括冰密集度、冰况等级、冰块尺度信息等,将船舶在冰区航行的风险等级进行数值化显示。4SaFa图EGG规则示意图1.2.3低气温环境在低气温区域和或季节操作的极地船舶应考虑暴露结构、设备和系统表面遭受的环境温度,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和/或操作控制的防寒措施,以确保船舶及设备具备在极地服务温度(PST)环境下的操作能力。防寒措施设计参见CCS“钢规”第8篇第23章《低气温环境下操作船舶的补充规定》。极地服务温度取船舶预定操作区域的最低日均低温(LMDLT)以下10℃。图提供气温定义的图示,其中:(2)“低温”系指一天24小时中最低温度;(3)“最低”系指一年中最低温度;图气温定义极地船舶的极地服务温度是由船东或船舶设计者根据船舶预定极地操作区域日均低温确定。如果极地船舶预定操作区域有可靠的环境温度记录,极地服务温度可排除所有发生概率低于2.5%的记录值后统计获得。对于季节性限制操作的船舶,取操作期间最低记录值。极地服务温度(PST)5取船东或船舶设计者确定的极地服务温度(PST)。(2)结构、设备和管路的加热布置以及液舱防冻保护和舱室加热系统等应虑及船舶操作的预期最低环境温度(MAT并由船东、船舶设计者确定。如果缺乏预期最低温度数据,则预期的最低环境温度取极地服务温度(PST)以下至少10℃。南极和北极水域最低日均低温(LMDLT)见图(1)和(2供参考。图(1)南极水域冬季最低日均低温(LMDLT)6图(2)北极水域极冬季最低日均低温(LMDLT)北极水域东北航道夏季是在7月中旬到11月中旬。夏季冰雪开始融化,导致气温接近0℃。随着各区域夏秋季变化,气温降到0℃以下,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北部和东西伯利亚海中部的夏秋季转换期在8月下旬;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中部,以及楚科奇海和巴伦支海北部夏秋季转换期发生在9月下旬。巴伦支海西南部气温在11月中旬之前可能不会降到冰冻温度。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北极东北航道夏季气温不会低于-10℃。在可能发生结冰区域和时期内操作的极地船舶应考虑暴露结构和设备表面的积冰,以消除结冰对船舶稳性和对船上设备和系统的影响。在如下区域(见图)操作的船舶应考虑结冰:(1)西经28o及冰岛西海岸之间的北纬65o30’以北的区域,冰岛北海岸的北面区域;北纬66o西经15o至北纬73o30’东经15o的恒线以北区域;在东经15o及东经35o之间的北纬(2)结冰季节的白令海区域;(3)南纬60o以南地区。图结冰区域分布图结冰发生在0℃及以下气温,并且降水天气和/或海水飞溅的状况,结冰程度与气温、风速和水温有关,其关系可参考图。船舶结构表面的结冰程度取决于:(1)航速;(2)相对于风、浪、流的航向;(3)船舶长度;(4)干舷高度。结冰程度轻度重度7结冰率(cm/hr.)<0.70.7~2.02.0-4.0注:来源于中国海事局《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图风速与结冰状态在可能发生结冰的区域和时期操作的极地船舶应通过稳性计算确定最大结冰量,以提供船长和船员监控船舶结冰状态的参数,并在极地水域操作手册(PWOM)中规定船舶结冰监视和清除程序,采取措施减少和清除积冰,使船舶结冰状态保持在设计范围之内,如冰积聚不能控制或清除,船舶应尽可能航行到遮蔽或温暖区域。表提供了不同长度船舶的发生严重结冰状态的风速阈值。船舶的发生严重结冰状态的风速阈值表船长(m)305075有义波高h1/3(m)0.62.03.04.06.0风速(m/s)5.07.49.820.01.2.5高纬度当前全球海事数字通信系统尚未覆盖极地水域,导致与全球海事数字通信卫星相关的通信设备在纬度80o及以上区域使用出现信号不稳和/或中断等现象。此外,高纬度地磁场水8平分量很小,磁罗经指向力很弱,以及受当地磁差和磁暴影响,和/或极光磁干扰,磁罗经在纬度80o以上误差极大。而且在高纬度地区,天体星座识别难,观测天体定位机会少。因此,高纬度航行影响航行系统、通信系统和冰况图像信息的质量。在纬度80o及以上航行的极地船舶应配备适合高纬度海区使用的通信和导航设备。1.2.6其他环境极地高纬度地区存在极昼或极夜环境:(1)冬季月份持续黑暗时间长,导致能见度持续不良,影响安全航行。极地船舶应考虑适当的附加照明配备,如探测照灯、在冰盖区域航行安排附加值班瞭望,以减轻船员冰域观察引起的疲劳。(2)夏季月份持续白天时间长,导致船员疲劳和对冰区值班人员眼睛的影响。极地船舶应考虑采取措施,以避免对船员工作效能的影响。极地水域地理位置偏远,水文数据和资料缺乏或不完整或不准确、助航设备和航标设施缺失、岸基搜救设施(SAR)部署有限,导致搁浅概率增加,应急通信能力不足,和应急响应延迟。极地船舶应考虑增强自身的应急响应能力配备。船员可能缺乏极地操作经验,极地操作存在人为失误的可能性,极地船舶应配备经足够培训和具有经验的船员。极地水域天气条件恶劣且多变,极地操作存在事件升级的可能性,极地船舶应进行充分航次策划,并具有充分的天气预报收集和分析渠道。极地水域对有害物质和其他环境影响具有敏感性,一旦发生污染事件,水域环境恢复时间长。极地船舶应实施零排放构造和操作控制。1.3.1概述极地水域是敏感性环境。基于极地水域可持续安全航运和环境保护目标,相关公约、规则、规范要求极地船舶及其设备应设计和配备成具有足够的极地水域的操作能力,以抵御预期极地水域环境风险,包括:(1)船体结构和推进系统满足适当的冰级要求;(2)推进功率和机械设备具有在有冰水域移动能力;(3)船舶设备具有经受低气温和结冰状态能力;(4)船舶通导设备适合预定高纬度区域航行;(5)船舶应急设备和系统具备在偏远区域应急响应的能力。极地船舶应实施规定操作限制,以确保其极地水域实际航行不超出设计的操作能力,包括:(1)配备船舶专门的《极地水域操作手册》;(2)进行极地水域航次策划,编制航次计划;(3)配备具有极地水域操作资格船上人员。SOLAS公约第XIV章极地水域操作船舶安全措施及其引用的《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IMO“极地规则”)规定极地船舶应持有船旗国主管机关签发或授权签发的《极地船舶证书》,才能进入极地水域操作。9《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234条规定“沿岸国对冰封水域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冰封水域沿海国有权制定和执行非歧视性的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船只在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冰封区域对海洋的污染,这种区域内的特别严寒气候和一年中大部分时候冰封的情形对航行造成障碍或特别危险,而且海洋环境污染可能对生态平衡造成重大的损害或无可挽救的扰乱。这种法律和规章应适当顾及航行和以现有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北极水域相关沿岸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下,建立国家冰区航行控制系统,包括:(1)俄罗斯《北方航道航道航行规则》(NSR规则(2)加拿大《北极航运防污染规则》(ASPPR)。极地船舶适用公约、规则、规范见图所示。图极地船舶适用要求框架图1.3.2极地船舶典型损坏船舶在极地水域安全航行的主要挑战是冰和低温。因实际冰况的多样性,难以确定每艘极地船舶在所有冰况中遭受冰撞击产生的准确冰载荷,极地船舶相关规范基于极地水域操作经验和损坏统计予以制定。损坏可能有不同的情景形式,典型损坏见表。表操作情景可能原因典型损坏区域冰区航行在冰覆盖水域高速1前进时,与浮冰冲首部区域和首部过渡区域1船舶推进功率相对其尺度偏大,则会提高船舶航速,船体结构加强应操作情景可能原因典型损坏区域撞与水面以下的冰脊和冰区水道的边缘的冰块擦碰船长范围内的舷侧、舭部和船底区域严重冰况下倒退尾部区域,特别是舵和螺旋桨冰场移动,封闭冰区水道,被困冰中,遭受高冰压力船中舷侧平直区域船体板与冰摩擦腐蚀率增加船舶受冰载荷作用增加结构振动海底吸口吸入海冰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护航操作尺度和推进功率比跟随船舶小的前艘船被困冰中跟随船舶碰撞前艘船舶破冰船引航距离短,并被困冰中被护航船舶碰撞破冰船舶在港操作港内冰砾(icerubble)厚并夹岩石、木头和其他材料损坏船体和机械部件低温操作低温影响材料特性,增加脆性和热膨胀,降低许用应力设备使用时损坏燃油、液压油和润滑油的粘度增厚或冻结设备不能运行甲板和货物设备的冷表面的湿气凝结和冰冻设备使用困难船员得低体温症风险冻伤,甚至死亡,嗜冷菌的影响船舶上层建筑上的飞溅海水和雨水在暴露表面冻结降低船舶稳性、关闭设施不能操作、影响设备的通风1.3.3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IMO“极地规则”)国际海事组织(IMO)以MEPC.264(68)和MSC.385(94)通过《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并分别通过《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新增的第XIV章“极地航行船舶安全措施”修正案,和《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附则I、II、IV和V修正案,于2017年1月1日强制实施,适用于所有极地水域操作的客船和500总吨及以上符合极地规则适用要求。IMO“极地规则”规定极地船舶船体结构、机械装置、稳性、水密和风雨密关闭装置、消防、救生设备、航行安全、通信、航次策划和船员配备和培训,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船舶及设备,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要求,补充现有IMOSOLAS、MARPOL、STCW公约相关规则要求。IMO“极地规则”规定极地船舶的冰级要求满足IACS极地级规范。采用其他冰级规范设计的极地船舶,则应进行等效冰级评估。IMO“极地规则”对极地规则应用程度,包括冰级选择、低气温操作能力,取决于与其用途相适应的预期在极地水域操作条件,达到船舶及设备加强水平与开敞水域性能的平衡,包括:(1)区域和季节;(2)操作模式和支持程度;(3)操作灵活性;(4)主管机关要求。1.3.4冰级规范CCS“钢规”第8篇第13章极地航行船舶的补充规定,直接纳入IACS极地船舶规范(IACSURI1、I2和I3极地级列于表,适用于A和B类极地船舶和任何在多年冰水域航行的船舶。选择合适的极地级是船东的责任。PC1是最高级。极地级表船舶类别冰级冰状况(基于WMO冰术语)极地操作限制冰类型最大冰厚度季节模式APC1所有冰状况无限制PC2中等厚度多年冰3.0m全年独立*PC3二年冰,夹旧冰3.0m全年独立*PC4厚当年冰,夹旧冰2.0m全年独立*PC5中等厚当年冰,夹旧冰全年独立*BPC6中等厚当年冰,夹旧冰0.95m夏秋季独立#PC7薄当年冰,夹旧冰0.70m夏秋季独立#注1)*PC级船舶要求独立连续航行,否则限定操作限制,满足规范相应要求可授予“Icebreaker”附加标志(2)#PC6和PC7,如采用球首结构,则作出操作限制,避免以冲撞方式操作。极地航行船舶补充规定分成结构和机械要求两部分:(1)船体结构尺寸设计所用的冰载荷采用典型船体与浮冰擦碰模型。冰载荷是基于船舶压碎碰撞浮冰、有效吸收撞击动能的假定,在此基础上确定冰载荷计算方法,考虑了冰厚度、冰强度(挤压力)、船体形式、船舶尺度和航速。具有破冰能力极地船舶和破冰船的总强度计算还应考虑冲撞破冰模式。(2)机械要求是基于螺旋桨接触大块冰的螺旋桨/冰相互作用载荷确定。冰块尺寸随冰级变化。CCS“钢规”第2篇第4章第2节船体冰区加强要求和第3篇第14章冰区航行的加强要求,除B冰级外,直接纳入《芬兰瑞典冰级规范》(FSICR适用于存在当年冰水域操作的船舶。根据波罗的海海洋环境委员会(HELCOM)建议,按25/7波罗的海区域冬季航行安全通告,IASUPER和IA冰级即对应CCSB1*和B1冰级,分别与PC6和PC7等效。FSICR是基于波罗的海区域冰区管理模式制定。破冰船进行全天候协助航行船舶,而非开辟冰区航道进行护航,规范规定最小主机功率要求,以保证航行船舶在破冰船开辟的航道中以5节航速独立航行。主机功率计算基于船体形式,具有破冰能力设计的船舶将减少主机功率,反之亦然。规范也接受冰池模型试验结果替代,作为船舶性能标准,如B1冰级冰池模型试验以5节航速在碎冰航道对应1m冰厚度进行。CCS冰级及与《芬兰瑞典冰级规范》(FSICR)和《北极航运防污染规则》(ASPPR)冰级对应情况见附录1。极地船舶选择最合适的冰级是船东的责任。B1*是最高级。1.3.5防寒规范CCS“钢规”第8篇第23章《低气温环境下操作船舶的补充规定》,给出了基于设计服务温度(DST对如下方面采取相应防寒和/或防冰除冰措施:(1)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设备系统材料性能;(2)船舶积冰稳性;(3)居住舱室和脱险通道畅通;(4)驾驶台设计和航行设备保护;(5)机械装置与管系;(6)锚系泊起货设备;(7)安全设备和系统;(8)货物系统;(9)压载系统;(10)人员保护。防寒措施包括如下:(1)选用耐低温性能材料和设备,以保持低温性能;(2)遮蔽保护布置,以防止结冰、结雪;(3)罩盖,以保护设备/装置/附件,免受结冰雪;(4)安装加热装置,包括电伴热装置、空调暖风系统/设备,以提供设备和系统的热量;(5)除冰防冰措施,包括蒸汽、热水、热气、手动工具、泄排水布置、防积冰涂层,以清除冰雪积聚;(6)人员防寒,提供人员保暖防护用品,防止冻伤;(7)稳性储备,结冰稳性计算校核。任何防寒措施不应对船舶及设备功能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防寒附加标志见表。极地船舶防寒附加标志类别表操作条件适用船舶类别附加标志建议DST选择全年极地水域操作A类ACC-POLAR(DST)-40℃及以下季节性极地低温环境操作A和B类-15℃~-40℃,取决于操作季节和区域偶尔极地水域操作B和C类DE-ICE仅船体结构选择满足DST材料H(DST)注:DST与《极地船舶证书》规定的PST一致。1.3.6IMO指南和导则极地船舶设计和操作考虑如下IMO指南和导则:(1)A.852(20)决议—船上紧急情况应急计划整体系统构成指南;(2)A.893(21)决议—航程计划指南草案;(3)A.999(25)决议—在偏远区域营运客船的航程计划指南;(4)MSC.191(79)决议—船载航行显示器有关航行信息显示的性能标准;(5)MSC.1/Circ.1184通函—《客船远离搜救设施水域作业时应急部署加强导则》;(6)MSC.1/Circ.1185通函—《冷水求生指南》;(7)MSC/Circ.504通函—《碎冰条件下的海水进口设计和构造导则》;(8)MEPC.163(56)决议—《南极条约区域压载水置换导则》;(9)MEPC.1/Circ.674通函—《降低船舶冲撞鲸类动物的风险导则》。第2章检验与发证2.1.1适用范围本章指南适用于极地船舶如下检验:(1)按船旗国授权进行法定检验,签发《极地船舶证书》;(2)本社入级检验,授予冰级和/或防寒附加标志。本章也提供极地船舶签发《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证书以证实符合极地规则PII-A部分要求。2.1.2《极地船舶证书》签发除C类货船外,极地船舶经初次或换证检验,确认符合IMO“极地规则”相关要求对C类货船,如果操作评估结果符合IMO“极地规则”而不要求增加设备或改装结构,《极地船舶证书》可基于文件验证予以签发,在下一次计划检验时,进行船上检验,确认证书的继续有效。除另有规定外,与《极地船舶证书》签发与签署有关的各类检验可与表所列SOLAS第I章法定证书的同类检验同时进行,证书的有效期、检验日期和签署应按SOLAS公约第I/14条规定,与相关法定证书相协调。极地船舶证书与SOALS其他法定证书协调表序号SOLAS第I章法定证书“极地规则”Pt.I-A/1.3证书证书类别章节证书章节1《货船构造安全证书》《极地船舶证书》PI-A/Ch3、4、5、6、72《货船设备安全证书》PI-A/Ch7、8、93《货船无线电安全证PI-A/Ch104《货船安全证书》VPI-A/Ch3、4、5、6、7、5《客船安全证书》V注:《极地船舶证书》附设备记录,记载IMO“极地规则”要求的设备。2.1.3附加标志授予极地船舶按其预期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可授予如表所示类别的附加标志。操作条件附加标志选择指南预期极地水域冰区操作冰级附加标志见本指南第1章1.3.4预期低气温环境操作防寒附加标志见本指南第1章1.3.5A类和B类极地船舶须满足CCS“钢规”第8篇第13章极地航行船舶的补充规定,并经审图或评估和检验,确认符合性后,须授予一个适当的极地级附加标志:(1)A类极地船舶:PC1~5;(2)B类极地船舶:PC6~7。具有冰级的C类极地船舶可选择一个CCS“钢规”第2篇第4章第2节冰区加强定义的适当冰级,并经审图或评估和检验,确认符合性后,授予冰级附加标志。极地船舶按设计服务温度参照表选择适当防寒附加标志,并经审图或评估和检验,确认其防寒措施满足CCS“钢规”第8篇第23章《低气温环境下操作船舶的补充规定》,并符合极地规则的相关功能要求,授予相应的防寒附加标志。极地船舶根据预期操作条件应用IMO“极地规则”PI-A适用要求,表提供了审图和检验要求的实施指南。冰级和防寒附加标志参照《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1篇第2章附录1/7条入级符号之后适当位置。举例如下(斜体字所示):CSA,Icebreaking,ResearchShip,PC3,H(-40oC),ACC-POLAR(-30oC),PSPC(B),HelicopterFacilities,In-WaterSurvey,,CLEAN,GPR,,BWMP,COMF(NOISE)2,COMF(VIB)2CSM,AUT-0,OMBO,DP-2,PMS,ElectricalPropulsionSystem表IMO“极地规则”PI-A适用极地操作条件的规定要求及其审图和检验要求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2.3.1船上配备极地水域操作手册X确认船上配备手册,并适用该船操作特点XXX2.3.2手册应包含确定冰区能力和限制方法X核查手册包含主管机关批准的方法,可接受IMO颁布的POLARIS。2.3.3手册应包括基于风险的正常操作程序X核查程序的完整性2.3.4手册应包括基于风险的应急操作程序X核查程序的完整性2.3.5手册应包括基于风险的异常操作程序X核查程序的完整性2.3.6手册应包括基于风险的护航操作程序X核查程序的完整性3.3.1船体暴露结构材料X所有相关船体结构图纸或资料标明PST或DST和材料钢级,确认IACSURS6/规范符合性。A类船结构构件尺寸X舯剖面图、外部展开图和其他相关图纸指明极地级/其他冰级和冰带区域,并标注构件尺寸,审核IACSURI和2/规范要求的符合性。确认船上安装符合性B类船结构构件尺寸XC类冰区加强船舶结构构件尺寸X无冰级C类船结构构件尺寸X无特殊要求。PSC标注无冰水域操作。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完整稳性计入结冰余量X稳性资料包括规定结冰余量计算,否则限制在0℃及以上区域和季节操作。.1设计成冰积聚减到最少x图纸或资料标明所采取的防积冰和除冰措施和位置,并确认安装和/或配备上船。.2除冰措施XXXX确定的结冰余量资料纳入PWOMX核查PWOM包括结冰余量,并与稳性资料一致。积冰监视和措施X核查PWOM包括积冰监视程序和措施。新建A和B类船冰损剩余稳性X破损稳性计算包括冰损剩余稳性,并满足规定要求。假定冰损范围X5.3.1舱口和门防冰雪积聚措施X图纸或资料标明所采取的防积冰和除冰措施和位置,并确认安装和/或配备上船。XXX5.3.2舱口盖或门的液压系统工作介质防冻措施X相关舱口盖和门及液压系统的图纸和采购订单标明PST或DST和采取防冻措施,如采用使用低温液压油,注明低温液压油的倾点温度。船上安装确认。XXX5.3.3水密和风雨密门、舱口和关闭装置设计由穿着厚重冬衣并带上厚连指手套的人员操作X水密/风雨密门、舱口和关闭装置的图纸标明PST或DST。产品检验确认设计功能有效性,产品证书标明PST或DST,船上安装确认。XXX机械装置和设备保护XXX审查标明采取保护措施的机械装置及其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措施,防冰雪积聚、冰吸入、工作液体冻结和增稠、海水进口温度影响设备的图纸、资料和清单,如考虑满足低温操作需求,则标明PST或DST。确认船上安装保护措施。X保持工作液体粘度在可操作范围X如工作液体用于机械装置,其粘度于机械装置操作温度范围相适应,并在相关图纸资料说明。船上安装确认。机械系统的海水供给系统防冰吸入措施X核查相关机械系统布置图中标明海水吸口的防冰吸入措施,在PWOM中包括其操作程序。确认船上安装。X露天机械/电气装置和设备在极地服务温度功能正常X所有露天机械/电气装置和设备相关图纸,及其部件的采供订单、以及相关产品检验/认证证书等文件标明PST或DST。确认船上安装。XXX驱动重要机械的内燃机燃烧空气温度保持在制造商确定衡准温度的措施X核查内燃机有关的图纸、说明书和证书等文件标明PST或DST,并包括内燃机预热等保持燃烧空气温度的措施。XXX露天机械及其机座的材料适用极地服务温度范围。X与露天甲板机械和基座有关的图纸和资料标明PST或DST,以及使用材料钢级,确认其符合规范要求A类船舶的螺旋桨桨X螺旋桨桨叶、推进轴系、操舵设备和其他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叶、推进轴系、操舵设备和其他附属件的尺寸附属件的相关图纸标明极地级/其他冰级,和相关部件尺寸,审核与IACSURIS3/规范要求的符合性。确认船上安全符合性,B类船舶的螺旋桨桨叶、推进轴系、操舵设备和其他附属件的尺寸XC类冰区加强船舶的螺旋桨桨叶、推进轴系、操舵设备和其他附属件的尺寸X露天位置的隔离阀、压力/真空阀布置易达的防积冰雪位置X相关消防系统布置图纸标明隔离阀、压力/真空阀布置易于接近的遮蔽位置,或采取其他防冰雪积聚的措施,并予以审查,和船上安装确认。XXX双向便携式VHF在极地服务温度可操作X船上确认配备的双向便携式VHF持有标明PST的型式认可证书,或具有类似低温环境使用经验的证明文件。XXX消防泵包括应急消防泵、水雾泵和喷水泵布置在冰冻温度以上的处所。X相关消防系统布置图标明消防泵包括应急消防泵、水雾泵和喷水泵布置,并审查确认符合规则和/或规范。确认船上这些设备安装处所的环境条件及相关控制措施。XXX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消防总管的露天管路可隔离和泄水装置。消防水带和水枪可存放在消防栓近旁保护位置。X审图确认消防总管的布置及其隔离和泄水装置设置符合性。船上检验确认安装符合。XXX消防员装备存放温暖位置X船上检验确认安装位置的符合性。XXX安装在与主消防泵分开处所的固定式水基灭火系统独立使用的海水吸口的防冰积聚的措施X核查相关固定水基灭火系系统的图纸和资料标明其水吸口的防冰吸入措施,并确认船上安装。X手提式和半手提式灭火器应尽可能位于不受冻结温度影响的位置。受冰冻影响的位置所配置的灭火器应能在极地服务温度下操作X船上确认手提式和半手提式灭火器安放位置,XXX露天消防系统系统使用耐PST的材料X有关消防系统的图纸标明PST或DST,以及露天部分的材料钢级,并予以审核,确认满足IACSURS6/规范要求。确认船上安装的符合性。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露天逃生路线、集合站、登乘布置和进入救生艇筏通道的防积冰雪措施X核查防积冰雪措施图纸和资料,并确认船上安装。XXX新建(A和B)船舶露天逃生路线布置不妨碍穿极地服人员通行。X相关图纸和资料反映露天逃生路线的宽度,适合穿极地服人员通行,并确认船上安装。XXX评估登乘布置对穿极地服人员的影响X涉及登乘集合站布置面积的图纸资料反映穿极地服人员影响的考虑,确认船上登程布置。在冰覆盖水域操作或直接撤离上冰,人员安全撤离措施,包括救生设备安全布放X适用于可能在冰盖水域操作或直接弃船在冰上的船舶。救生艇筏具有在冰盖水域降落和抗冰能力,并经型式认可。如直接弃船在冰上,审查确认集体求生器具配备。XXX增加需要电源的装置,该电源独立于主电源X任何增加电源要求的装置,在救生设备布置相关的图纸与资料指明,并予以审查评估。确认船上安装。XXX客船每人配备一件救生服或保温用具X审查救生设备布置相关的图纸与资料指明救生服配备数量与乘客定额一致,并确认船上配备一致性。XXX要求配备的救生服是X有关救生设备图纸和资料说明采用保温XXX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保温型型救生服,并持有型式认可证书。救生艇配备探照灯X审查救生设备布置图指每艘艇配备1台探照灯,并确认船上配备.XXX.1配备全封闭或半封闭救生艇X审查救生设备布置图指配备全封闭或半封闭救生艇,并确认船上配备.XXX.2提供个人和共用的求生资源X基于操作评估报告,审核救生设备相关图纸和资料标明最大预期待救时间,和个人和集体求生器具的配备清单,确认船上配备经认可个人和集体求生器具,及其存放的符合性。XXX.3个人和集体求生装备配备XXXX附加应急口粮XXXX9.3.1配备冰况信息接收和显示措施X核查航行设备有关图纸和资料标明冰状态信息接收和显示功能,并确认船上安装。XXX2台独立测深装置,或1台具有两个分开独立换能器的回声测深装置X核查航行设备有关图纸和资料符合性,并确认船上安装。XXX.2驾驶台前和后视域符合SOLAS第X核查驾驶室视域布置,包括后视域,并具有清除冰霜的措施,并确认船上安装。XXX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V/条要求.3通信和航行的天线的防积冰措施X核查航行和通信相关图纸有关天线的防积冰措施,确认船上安装。XXX.4.1凸出船体的航行设备传感器的防冰损保护X航行设备的传感器凸出船体安装,则在其布置图说明防冰损保护措施,予以评估适宜性,确认船上安装。XXX.4.2新建A和B类船驾驶室翼桥封闭或航行设备和操作人员保护措施XX核查A和B类船舶的驾驶台布置图,并确认船上安装。XXX.1配备2套相互独立的非磁性首向装置,并连接主电源和应急电源X核查航行设备有关图纸资料,并确认船上安装符合性XXX.2配备1台GNSS罗经或等效措施X核查航行设备有关图纸资料,并确认船上安装符合性XXX两台驾驶室遥控旋转窄束探照灯X核查航行设备有关图纸资料,并确认船上安装符合性XXX配备一盏尾向可见指示停船的手动启动红色闪光灯X核查航行设备有关图纸资料,并确认船上安装符合性XXX船对船、船对岸的通信能力XX核查通信设备有关图纸资料,标明PST或DST,以及使用纬度范围,并确认船上安XXX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装符合性,一套面向船尾的声响信号系统X核查通信设备配备清单,评估其预定操作的适宜性,并确认船上安装。XXX.1搜救协调中心通信XXXX.2空通信XXXX远程医疗援助服务通信XXXX救生艇和救助艇的通信设备(1台船岸报警装置、1台定位信号发送装置、1台现场通信设备)X核查救生设备相关图纸标明PST或DST,及通信设备配备清单,确认船上配备。XXX其他救生艇筏通信设备(1台定位信号收发装置、1台现场通信收发装置)X核查救生设备相关图纸标明PST或DST,及通信设备配备清单,确认船上配备。XXX船长的极地水域航线策划X核查极地水域操作手册包括航次策划程序。XXX船长、大副和负责航行值班的高级船员具备极地水域操作资格X核查极地水域操作手册包含船员配备和管理程序XXX规则条款规定要求极地水域操作条件审图、建造/初次检验建造后检验通用冰区低温结冰高纬偏远护航ASISSS/RS12.3.2使用除船长、大副或负责航行值班的高级船员以外的一名或多名人员X核查极地水域操作手册包含船员配备和管理程序XXX12.3.3使用12.3.2所述人员不减轻船长或航行值班高级船员对船舶安全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X核查极地水域操作手册包含船员配备和管理程序XXX12.3.4每位船员熟悉PWOM规定职责相关程序和设备X核查极地水域操作手册包含船员配备和管理程序XXX注:AS——年度检验;IS——中间检验;SS——特别检验;RS——换证检验。2.1.4IOPP证书签发IOPP证书签发的检验按MARPOL附则I相关规定执行。2.2.1基本程序新建极地船舶签发极地船舶证书和/或授予船级附加标志的检验与发证的基本流程见图新建极地船舶检验发证程序图现有极地船舶签发极地船舶证书和授予船级附加标志的初次检验与发证的基本流程见图。图现有极地船舶检验发证程序图2.2.2设计特性船东和/或设计者基于极地船舶用途、类型、以及预期操作区域及其环境条件、操作模式等操作条件,确定设计特性,包括:(1)选择冰级;(2)确定极地服务温度;(3)最高操作纬度;(4)最大预期待救时间。在极地船舶设计阶段尽可能早的时机,船东、设计者和其他相关方,与本社审图单位商议,必要时,基于如下评估予以确定:(1)使用适当冰区操作能力和限制评估方法,如POLARIS(见附录2选择冰级;(2)操作评估;(3)极地水域或类似区域操作经验。极地船舶设计特性须在审图和/或检验申请书或合同中予以明确,以确定船舶审图和检验的依据。2.2.3图纸资料提交所有极地船舶,尚应提供如下方面的图纸和资料,供本社审批和/或备查:(1)操作评估报告(备查其中的操作能力和限制(审批(2)救生、消防、求生(如适用)、航行和通信设备配备清单和相关布置图(审批(3)描述主、应急和辅助系统的防冰冻、冰/雪保护措施的图纸和资料,具有在预期环境条件下操作的能力的证据(审批(4)冰池试验结果(备查具有极地级/其他冰级的极地船舶,尚应提交如下方面的图纸和资料,供审批:(1)标明船体暴露结构使用的材料和构件尺寸的结构图纸;(2)船体附体结构及其尺寸的图纸;(3)破损稳性计算书(A和B类船舶(4)主推进机械图纸和资料,包括主推进、操舵装置、应急和重要辅助机械的操作限制,和重要主推进载荷控制功能的资料;(5)表明符合CCS“钢规”第8篇第13章极地航行船舶的补充规定的计算书和文件;(6)等效冰级评估资料(如适用)。低温操作的极地船舶,尚应提交如下方面图纸和资料:(1)CCS“钢规”第2篇相关章节要求的船体结构图纸包括材料等级;(2)CCS“钢规”第8篇第23章《低气温环境下操作船舶的补充规定》适用防寒措施的设计和安装的图纸和资料。2.2.4审图与评估船体结构及设备和推进机械应进行材料和强度进行校核,证实符合规范适用极地级/其他冰级和/或操作条件的要求。救生、消防、求生(如适用)、航行和通信等安全设备的配备进行审查,验证符合极地规则适用操作条件的要求,并考虑船旗国主管机关和/或船舶预期操作区域管辖的主管机关的要求;防寒措施的设计评估基于船舶及设备系统的防寒设计图册内容进行:(1)评价防寒设计图册内容详细,证实符合规范要求,并使审图验船师满意。(2)评估并不确认防寒措施的技术细节,也不提供系统和设备的确认;(3)确认防寒措施不与法定要求相冲突,注意国家规则的要求;(4)考虑防寒措施不能违背或消弱设备或系统的运行功能;(5)设备和部件应规定PST或最低预期温度。所有相关采购订单、图纸中应包括该温度。2.2.5等效冰级评估如极地船舶采用极地级以外的冰级进行设计和建造,则应进行等效冰级评估,具体按本章第5节相关要求进行。2.2.6建造检验极地船舶建造检验项目,根据其预定操作条件,按表所列的适用项目和要求进行。对于低温操作极地船舶,尚应:(1)确认露天设备和系统具有极地服务温度性能的证据,包括本社签发的船用产品证书,或制造厂证明,或在类似环境温度下使用经历的证明等。(2)结构、设备、系统和舾装应按商定的计划进行安装和试验,并使验船师满意。安装和试验应能证实系统、设备和舾装的启动和运作,但不必确认其在极地服务温度下的性能。2.2.7定期/年度检验保持《极地船舶证书》、冰级和防寒附加标志的定期/年度检验应结合保持其他SOLAS法定证书有效性的定期/年度检验同时进行。定期/年度检验范围应包括表所列的适用项目和要求。对于低温操作的极地船舶,其防寒措施检验应每年进行。验船师应确认布置和设备符合规范,并基于防寒措施尽可能,验证安装的设备和相关控制和报警系统功能,并使验船师满意。2.2.8产品检验预期用于低温操作的极地船舶的产品应在相关图纸、采购文件、检验通知或申请书中明确产品使用条件,包括安装位置、适用的最低环境温度、防寒措施等。露天安装的设备和系统应考虑如下方面(如适用)的低温影响,以验证其在极地服务温度下的功能完好性。(1)结构材料与焊接,包括耐低温脆裂的材料及焊接要求;(2)密封材料,使用具有耐低温性能;(3)润滑介质,使用低温性能油脂;(4)保暖措施,包括伴热(功率)、罩盖;(5)除冰方法,包括除冰方式的限制和要求;(6)运动部件,低温影响;(7)工作介质,使用低温性能的液压油;(8)驱动:液压马达、电动机、液压泵等涉及上述措施;(9)控制箱:低温影响。救生设备和露天安装和布置的通信设备、航行设备、消防设备应考虑低温对产品整体性能和功能的影响,并在极地服务温度(PST)下进行适用项目的型式试验。如制造厂能提供相应环境温度使用经验的证据,则可免除该项型式试验。船用产品证书应标注极地服务温度(PST)或设计服务温度(DST)。2.2.9C类货船的文件验证如果操作评估(见第3节)结果认为C类货船无需通过加装设备和改造结构满足极地规则适用要求,则基于文件验证后直接签发《极地船舶证书》。如船东或其他相关方认为符合条所述条件,可申请基于文件验证签发《极地船舶证书》,并随申请书提交如下文件和资料:操作纬度等(2)IMO“极地规则”符合性对照表;(3)极地水域操作手册。验船师基于船舶操作能力和限制,与操作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评估极地规则符合性,并考虑国家和沿岸国的要求,如俄罗斯北极北方海航道通航规则。基于文件验证签发的极地船舶证书有效期至下次计划检验日期。如保持该证书有效性,则应在该计划检验时进行船上现场检验。第3节操作评估2.3.1一般规定船东和/或设计者应对极地船舶及其设备进行操作评估,以:(1)制定构成《极地船舶证书》内容的操作限制,包括冰状态、温度、高纬度和其他(2)制定构成《极地水域操作手册》内容的船舶及其设备操作程序;(3)确定弃船后在冰或陆地上求生资源。操作评估可采用如下步骤如下:(1)第1步:识别危险,考虑:①IMO“极地规则”引言第3节中相关危险;②基于预期操作评审的其他危险;(2)第2步:制定分析风险的模型,考虑:①制定事故场景;②每一事故场景的可能性;和③每一场景最终状态的后果;(3)第3步:评估风险并确定可接受性:①根据选择的模型方法评估风险水平;和②评估风险水平是否可接受;和(4)第4步:如果认为步骤1至3中确定的风险水平过高,识别现有或制定新的风险控制选项,旨在达到下列一种或多种目标:①通过更好设计、程序和培训等降低故障频率;②减轻故障影响,以防止事故;③限制可能发生故障的环境;或④减轻事故后果;和⑤风险控制选项纳入设计、程序、培训和限制,如适用。操作评估结果应提交本社审核,并批准其操作限制。2.3.2识别危险根据船舶设计操作能力,收集和评估极地船舶预期操作区域的环境资料,如适用,包括:表操作条件操作能力操作和环境条件冰区操作冰级冰状态,包括冰类型、冰厚度及密集度、船员经验、以及冰区服务机构等资料低温操作极地服务温度(PST)气象和海况资料,包括气温、雾、风、波高、海水温度等高纬度设计操作纬度数字无线通信覆盖、海图及水文资料、白天和黑夜时间等资料;弃船到冰上或陆地上最大预期救助时间除上述适用资料外,与应急搜救机构最近距极地水域范围内的风险水平可能不同,取决于其极地水域操作区域地理位置、一年中日照时间和冰覆盖范围。为此,极地船舶的危险应考虑其预期操作和环境条件予以识别。基于极地船舶类别定义,各类别极地船舶可能涉及的极地水域危险源如下表所列,可供考虑:A、B和C类极地船与极地水域危险源的相关性表IMO“极地规则”引言第3节危险源船舶类别相关性条款号危险类别ABCiCo冰:可能影响船体结构、稳性特征、机械系统、航行、室外工作环境、维修和应急部署任务和安全设备和系统的失效HHLL结冰:水线以上部分船体及设备结冰,导致稳性和设备功能降低HHML低温:影响工作环境和人员工作效能、维护保养和应急部署任务执行、材料性能和设备功能、生存时间及安全设备和系统性能。HMLN延长昼/夜时间:影响航行和人员的工作效能HMMM高纬度:影响航行和通信系统,以及冰图像信息的质量;HHHH偏远和水文资料和数据局限:缺少可用的助航设备和航标,以及偏远导致SAR设施局限、应急响应延误和通信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搁浅概率增大,可能影响事故响应HHLL船员极地操作经验缺乏:存在人为失误可能;HHHM应急响应设备不足:减轻措施有效性受限;HMML天气条件恶劣和变化快:可能导致事故升级;HHHL环境对有害物质和其他环境影响的敏感性,环境恢复期HHHH长。注:H—可能性高;M—可能性中等;L—可能性低;N—不存在。A、B和C分别是IMO“极地规则”定义的A、B、C类极地航行船舶。Ci为有冰级的C类船舶;Co为夏季北极穿越航行C类船舶。2.3.3事故场景和风险评价极地船舶针对识别危险,考虑操作条件、环境条件、货物情况、船员经验、船舶和设备能力等,识别可能的事故场景。典型的事故场景如下,但不仅限于:(1)冰区操作船舶典型的事故场景包括:①船舶遭受超出设计操作能力的冰状况,导致船体结构、推进器和操舵装置损坏;②船舶进入超出设计操作能力的冰状况,导致冰困;③船舶在冰区航行海水系统吸入冰,导致机械设备不能工作和消防系统失效;④船舶在冰上或陆地上弃船,导致救生设备失效,影响人员求生;⑤船舶靠近冰山/冰川冰航行,冰坠落损坏船舶和设备;⑥船舶操作不当,导致与护航船舶和冰区管理船舶碰撞;⑦船舶骑上冰块,或固定冰,导致稳性降低(小型船舶)。(2)低温操作船舶典型的事故场景包括:①材料低温脆断/裂,导致船体进水、沉没、污染物释放、设备故障等;②船体水线以上结构和设备表面积冰和雪,导致稳性降低;③露天机械装置、设备和系统表面结冰、液压介质冻结或粘度增大、润滑油脂冻结,导致其功能丧失;④人员工作和居住处所环境温度过低,导致人员丧失工作能力、得低体温症、死亡;⑤压载水、淡水、货物冰冻膨胀,导致结构损坏;⑥压载水上部结冰,排压载水时冰块坠落,导致结构/系统损坏;⑦人员在低温、大风、冰冻环境的活动,导致手脚冻伤、体温过低、死亡。(3)高纬度操作的船舶典型的事故场景包括:①电子航行信号缺失或不稳定,产生偏航,导致搁浅、碰撞浮冰;②磁罗经失效和电罗经误差,产生偏航,导致搁浅、碰撞浮冰;③无线电通信缺失或不稳定,不能提供应急响应,导致事故升级;④黑夜时间延长,能见度持续不良,导致碰撞浮冰;⑤白天时间延长,导致值班人员眼睛伤害和工作疲劳;⑥助航设备不足、水文资料不足或不准确,导致搁浅、撞冰;⑦岸基应急响应服务不足、缺乏修理,导致延迟搜救,导致事故升级。对识别的每一个事故场景,基于船舶及设备的设计操作能力,综合考虑如下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定性分析事故可能和后果,确定风险水平:(1)设计冰级;(2)设备和系统性能;(3)防寒措施;(4)船员培训和经历;(5)极地船舶操作经验。事故场景的风险水平可采用表定性风险矩阵法进行评估。定性风险矩阵表表频率高L=3中高高中L=2低中高低L=1低低中R(e)=4,中等风险;C=1C=2C=3轻微严重严重度各事故场景(e)的风险指数R(e)可按如下计算,式中:(1)L是频率指数,定义如下表(1事故场景频率指数定义表(1)可能性L定义低1在船舶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可能发生一次中2在船舶的营运周期内,不可能经常发生但可能有几次发生高3在船舶的营运周期内,每年可能发生一次(2)C是严重度指数,定义如下表(2事故严重度指数定义表(2)后果C定义人员设备船舶环境轻微1单一或轻微伤害故障后可自行恢复或及时修复局部损坏,但不影响船舶整体安全和环保事故性泄放的污染物一周内自然地清消中等2多个或严重伤害不可修复的设备故障,但不影响船舶的航行严重损坏导致船舶无法继续航行,但污染物无泄漏事故性泄放的污染物需要主动清除,并环境恢复时间不超过1年。严重3单一死亡或多个严重伤害设备故障使得船舶无法继续航行船舶灭失或污染物严重泄漏事故性泄放的污染物需要主动清除,并环境恢复时间超过1年。2.3.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对中等风险的事故场景应采取适当风险控制措施,可包括:(1)制定船舶和设备系统的操作程序;(2)提供船员极地水域操作培训;(3)提供防护措施。对高风险的事故场景,除上述外,尚应考虑采取如下类别风险控制措施:(1)制定操作限制,确保船舶在设计操作能力范围内操作;(2)优化系统设计和布置,提高操作能力,消除人为因素影响。2.3.5操作评估报告完成船舶操作评估后,应编写一份清楚简明的评估报告,其内容应包括:(1)船舶操作评估的实施概要;(2)评估所识别的危险清单及相关事故场景;(3)评价得到的每一事故场景的风险水平;(4)要求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操作评估报告的内容可参照本指南附录5(船舶操作评估报告)格式。操作评估结果可能因船舶航行环境和操作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必要时应重新开展操作评估,以防范航行情况的变化给船舶带来新风险,包括:(1)航行区域及航行时间发生变更;(2)船舶管理和操作发生变化,如船员的重大调整、船舶用途变化、承载货物重大变更等;(3)船舶结构、航行设备和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第4节证书和文件本节提供填写《极地船舶证书》相关内容、审批和/或重新审批SOLAS和MARPOL公约要求的其他相关证书和文件的指导。2.4.2《极地船舶证书》《极地船舶证书》要求阐明极地船舶的操作能力及相应的操作限制,包括的类别见表。表类别操作能力特征操作限制冰区操作冰级、船舶类别允许操作的冰状态低温操作极地服务温度(PST)操作区域和季节的最低日均低温(LMDLT)高纬度操作纬度配备的通信设备可覆盖的纬度范围偏远区域操作最大预期救助时间可用的SAR位置(仅纳入极地水域操作手册)《极地船舶证书》规定记载的操作限制标准描述格式如下:(1)冰况:限制在适应船舶冰区加强和主管机关批准在船上使用的冰区操作能力和限制方法/系统要求的极地水域:①方法/系统名称:如《极地操作限制评估风险指数系统》(POLARIS见附录2②参考文件号:PWOM章节号;③发布日期。《极地水域操作手册》是否阐述该方法/系统的使用指南和船舶专门的限制,以及应用计算实例。(2)温度:限制在操作区域和季节的预期最低日均低温(LMDLT)满足如下条件极地水域:①对于预期在低温操作的船舶,大于或等于《极地船舶证书》载明的PST加10℃;②对于不预期在低温操作的船舶,大于或等于-10℃。(3)高纬度:对于通信能力在高纬度覆盖范围有限制的船舶,阐明限制在具体纬度范围内的极地水域操作。偏远区域操作限制应根据《极地船舶证书》规定的最大预期待救时间,确定船舶可以联络的岸基搜救设施,并列入《极地水域操作手册》。2.4.3国际防污染证书(IOPP)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A和B类极地船舶应符合IMO“极地规则”第II-A部分第1章1.2条液舱保护的结构附加要求,并签发经MARPOL附则I修正的IOPP证书(格2017年1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如从事极地水域操作,可在原IOPP证书到期时,换发经MARPOL附则I修正的IOPP证书。对于不能满足IMO“极地规则”第II-A部分第1章1.1.1条禁止排放机器处所油类货含油混合物,并在北极水域持续操作超过30天的2017年1月1日之前建造的A类极地船舶,在2017年1月1日之后一年的地规则”第II-A部分第1章1.1.1条的要求,可签发一份批准信函,替代IOPP证书批准。2.4.4国际防止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证书(NLS证书)或适装证书和程序和布置手册经主管机关批准允许作为3型船舶载运《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第17章e栏中确定的有毒液体物质(NLS)或在3型船舶的液货舱中载运第18章中确定的NLS的2017年1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A类和B类极地船舶,可在NLS证书或适装证书中“载运条件”栏或备注栏中说明。现有船2017年1月1日或之后从事极地水域操作,其程序和布置手册可自行按MEPC.265(68)修改,予以自动批准并在NLS证书或适装证书的第1次计划检验之前保持有效。2.4.5垃圾记录簿垃圾记录簿格式按MEPC.265(68)进行修改,无需批准。2.4.6极地水域操作手册极地水域操作手册由船东负责编制,考虑操作评估结果。极地水域操作手册由本社签发《极地船舶证书》的验船师核查:(1)手册格式内容符合IMO“极地规则”附录2;(2)操作能力和限制得到本社批准,并与批准的图纸资料一致;(3)使用主管机关接受的冰区操作限制评估方法或系统,如适用;(4)操作程序满足极地规则PI-A第2章要求,并考虑操作评估结果。极地水域操作手册纳入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并在ISM审核时予以实施验证。第s节等效冰级评估2.5.1一般规定如果A和B类极地船舶不是按极地级(PC)进行设计,船东或船舶设计者应提出等效冰级申请并提供所需的资料,供CCS审批。等效冰级评估范围至少包括如下内容,见表。范围新船现有船舶船体构件强度XX推进机械强度XX材料选择XX破损稳性X液舱结构保护X2.5.2评估程序应考虑如下步骤,确定差异:(1)选择等效的目标极地级(PC(2)设计使用的材料与极地级(PC)材料最低要求进行比较,识别不足;(3)船体和轮机部件设计的强度级别与极地级(PC)的要求进行比较。如与选择的目标极地级要求存在差异,则应进行如下风险评估,证实等效性:(1)确定船舶设计业已采用任何超出极地规则和极地级(PC)的要求的风险减轻措施;(2)如适用,提供与等效目标冰级相关的现有船服役经历资料;和(3)根据上述信息,进行安全和污染风险评估,确定等效风险水平。等效风险水平原则如下:(1)基于事件发生概率升高可通过降低其后果平衡的风险控制原则,如果船体区域内部是空舱,因局部破损不会影响船舶整体安全风险或导致任何污染物的泄漏,可接受局部不足的强度级别或材料等级;(2)对具有极地水域操作经历的现有船舶,如存在缺陷区域没有任何破损记录,可以接受其在船体区域冰带范围内的缺陷,即一艘通常情况下符合PC5要求,但在有限区域仅符合PC7的船仍可接受为A类的PC5船舶。但所有此类情况,均应在《极地水域操作手册》或其他船舶文件中清楚阐明任何缺陷的性质和范围。2.5.3评估资料等效冰级评估申请所附资料应标识按2.5.2实施的各步骤,并提供充足的支持性信息以证实评估有效性。如果A类或B类船舶具有其船旗国提供的等效冰级,应在极地船舶证书中注明。第3章船体结构与设备极地水域航行主要后果之一是船体结构和部件遭受冰载荷和/或低气温环境的影响。极地船舶船体结构应选择适当韧性材料,以避免脆性断裂。尽管极地船舶设计取决于预期操作条件,但其船体结构材料选择尽可能考虑极地级(冰级)和极地服务温度的匹配:(1)A类极地船舶通常设计用于长期在极地水域最冷冬季月份操作,船体结构材料的极地服务温度一般选择-40℃及以下。(2)B类船舶通常设计用于季节性在极地水域连续冬季月份操作,船体结构材料的极地服务温度一般选择-15℃~-30℃之间。因碳素钢的韧性随温度下降而降低,低气温操作船舶结构使用A级低碳钢存在增加脆性断裂的风险。温度-18℃以下,不宜选择A级钢用于暴露结构。3.1.2材料选择A和B类极地船舶的冰带区域船体结构材料根据CCS“钢规”第8篇第13章第1第2节按极地级、构件材料等级和板厚选择适用钢级;机械装置材料应满足第13章第3节相关材料冲击韧性要求。C类B系列冰级的极地船舶冰带区域的船体结构材料根据CCS“钢规”第2篇第4章的相关要求选择适用钢级。对申请防寒附加标志的极地船舶,其船体结构材料和机械装置材料应满足CCS“钢规”第8篇第23章第2节要求,按极地服务温度PST(设计服务温度DST)、构件材料等级和板厚选择钢级。C类无冰级的极地船舶,如不申请防寒附加标志,其船体结构材料应满足CCS“钢规”第2篇第1章第3节的相关要求。极地船舶材料应满足CCS《材料与焊接规范》的要求。如果船东有额外要求,可以选择本指南附录8带有ARC-M(X)后缀的极地船用高强度钢。考虑到极地水域富含溶解氧可能导致船体腐蚀率增加,A和B类船舶位于冰带区域的船体外板建议使用具有高附着力、耐剥落和低摩擦特性的耐磨涂层(如聚氨酯和环氧型)。位于冰带区域的不锈钢船体外板可不使用涂层,但为防止发生电化学腐蚀,应考虑附加阳极或外加电流保护。低温环境下,船舶与露天区域直接相邻的边界外表面或内表面可应用低温涂层。低温涂层应能在低温下保持原有性能,防止涂层在低温下与保护表面脱落。如船舶预计长期在可能会发生严重结冰区域和季节内操作,为减少冰雪堆积对船体结构和设备的影响,船舶暴露表面(如甲板、甲板室和上层建筑两端和侧壁、栏杆、舷墙和甲板机械等)可考虑使用能够防冰雪附着的涂层。3.2.1概述极地船舶结构形式和布置应充分考虑其预期进入极地水域的任务,以确保其有效适应相关的寒冷环境、偏远地区及其存在的海冰状况等操作条件。船舶冰区航行能力选择取决于在冰覆盖水域相对于开敞水域航行的时间量、操作航线的冰状态,以及破冰船护航服务可用性和费用。通常,以破冰作业为主要任务的极地船舶期望达到的冰区操作性能如表所示。表冰况冰区操作性能正常冰状态达到10-12节常规航速较严重冰状态达到6节左右的较低航速给定冰厚度条件下维持最低2节的持续航速极地商业运输船舶的冰级选择直接影响构件尺寸和推进功率的增加,导致建造成本提升和载货量损失,这种影响随着冰级的提高而大幅增大。极地船舶总体布置应考虑如下方面:(1)因北极港口位置偏远和南极缺乏港口设施,船舶配备起货设备的需求;(2)因极地水域严格环保要求和适当续航力需求,船舶配置足够的液舱容积和备件和供给贮存量的需求;(3)因严寒和黑暗操作条件,船舶的内部通道、设备操作处所、以及生活设施需要适当加热、绝缘、空调和附加照明等措施;(4)因冰区操作,生活处所设计考虑破冰引起的噪声和振动;(5)因护航和拖带操作船舶,尾部甲板设置无障碍区域,包括尾拖带槽口和直升机甲板;(6)驾驶台应布置具有全方位清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聘用级建造师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协调合同
- 2025年度劳动合同终止通知模板与员工离职后续支持服务
- 2025年度广告投放合同解除通知函
- 2025年度私人公司股权转让与公司重组整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燃料油质量检测与分析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养老院护理区简易装修合同
- 2025年度餐厅股权激励计划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物流仓储中心经营托管服务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早幼教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软木留言板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4夏季广东广州期货交易所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省202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含答案)2
- 2024新人教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Were Family!(大单元教学设计)
- 材料力学之材料疲劳分析算法:S-N曲线法:疲劳分析案例研究与项目实践.Tex.header
- 中国医美行业2024年度洞悉报告-德勤x艾尔建-202406
-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
- 《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
- 重庆市渝北区2024年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保安服务项目信息反馈沟通机制
- 《团队介绍模板》课件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十一章运动技能的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