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确中国古代史主线: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勃兴→中华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中华文明的兴盛与转折→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成熟→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标*代表背诵部分*中国古代史分析*前221*618*960*1368*1644“兴周800年姜子牙,兴汉400年张良”公元前1046公元200年左右构建·时空坐标万邦时代华夏认同、铸刑书礼乐制、世官制重农抑商、契约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先秦: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与战国)井田制、工商食官制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时1: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2:

巨变与转型——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3:

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先秦: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与战国)铁器牛耕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必备知识(需要掌握和熟记):①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特征?

②典型文化遗存有哪些?③私有制产生与文明产生有何关系?④早期国家的含义及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什么?⑤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典型代表有哪些?⑥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有什么特征?※课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二、家国同构——早期国家的治理与特征三、以唯物史观视角析夏商西周社会经济与文化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阶段划分(依据一轮书及历史纲要上第1课)农业革命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物。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源头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良渚文化*1.结合一轮复习书及历史纲要上第1课,归纳典型的文化遗存有哪些?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P4第2自然段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P4第3自然段2.查找课本关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的论述,并简要分析其逻辑关系X贫富未分化精美的礼器反映贫富/阶层/阶级分化规模宏大的都城反映政治权力中心大墓、随葬品多反映出贫富/阶层/阶级分化目的:通过神权强化公共权主体: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2.查找课本关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的论述,并简要分析其逻辑关系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文献史料:主观性*分析:①时代背景、作者身份②立足唯物史观司马迁处在汉武帝时期,《史记》受到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司马迁对启继位是站在儒家思想角度来看待这一历史。《战国策》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列侯纷争,新兴地主阶级及崛起,法家思想占据主流。世袭取代禅让可能存在激烈的斗争—(阶级镇压的工具)国家初始形态出现—争夺财富和权力2.查找课本关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的论述,并简要分析其逻辑关系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阶级镇压的工具)国家初始形态出现—争夺财富和权力①这段文献记载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P5第1自然段②有巢氏、燧人氏和大禹因何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综合两段材料,除了阶级斗争,还有什么因素推动国家(公共权力)的形成?

这段材料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战胜自然的艰辛,物质生活的发明和改进的重大意义,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过渡的历程。生产力相对落后—与大自然斗争—部落联盟越来越紧密—公共权威(王)出现(公共管理的工具)国家开始出现*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特征?——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P5史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范围广,多源性可信性沿河沿江分布史料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②。……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③。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兼收并蓄、延绵不断*中华文明起源特征小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河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考古依据、可信性;兼收并蓄、延绵不断。【*深化认知】根据中华文明起源及特征,请同学们概述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与“一体”的认识。(提示:可从空间、特征等角度思考)多元性一体性空间: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均有分布。(代表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特点:不同文化遗存有各自的特征。空间:中原核心,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共性: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一些相似特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命题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练•高考真题//明考向】1.(2023·湖南高考,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C命题点2.(2023·山东高考,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实证私有制的出现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必备知识(需要掌握和熟记):①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特征?√

②典型文化遗存有哪些?√③私有制产生与文明产生有何关系?√④早期国家的含义及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什么?⑤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典型代表有哪些?⑥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有什么特征?二、家国同构——早期国家的治理与特征二、早期国家的治理与特征④早期国家的含义及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什么?⑤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典型代表有哪些?⑥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有什么特征?*核心概念:早期国家含义: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根据这一观点,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已经具备国家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仍然滞留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国家形式概括为“早期国家”。——家国同构根本动因:生产力的发展。夏商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有什么特征?(一)“信而待证”的夏朝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_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2)国家治理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______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____________。(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兵讨桀,夏朝灭亡。世袭制直接二里头遗址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出现公共权力机关设立国家机构与官职部族统治(2021福建高考)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信而待证”的夏朝√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在癸巳第一天进行占卜,问接下来这一旬(十天)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王通过甲骨上的裂纹判断,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到了第五天,丁酉这天真的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有一个小的部落(可能依附于商)来报告,说土方征于我东边,并侵占了我们两个邑,同时,工方也侵占了我们西边的一些田地。《甲骨文合集》第三册,881页6057正材料:甲骨卜辞问题:根据以上卜辞并结合所学,概括商朝统治的特点特点:1.弥漫着神权色彩;2.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有的附属国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二)神权政治的商朝商朝对地方治理实行什么制度?服的原始意象:手按住一个跪着的人,后在左边添加了枷锁符号。内外服制度:以军事武力为依托而形成的支配关系,松散联盟,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商王实力下降就无法威慑地方、维系统治。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三)封邦建国的西周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权力分配:分封制权力继承:宗法制权力认同:礼乐制传统高频考点西周分封制1.概念:“封邦建国”,古文中“封建”的原始含义。2.目的:镇守疆土;拱卫王室;巩固统治。3.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4.*影响:对当时:打破了夏商时期国家政权是松散联盟的局面;政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周朝的版图;经济: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文化: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对后世:作为一种地方管理体制,在后世几度被采用,影响深远。5.*局限性:(1)尚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淡薄后难以有效维持关系;

*过基础分封制的考察角度2.:西周分封诸侯国的分布特点(考察读图能力)西周分封示意图*考查1:西周分封诸侯国的分布特点(考察读图能力)方法指引:1.读标题抓主体、时间等2.看图例3.重细节4.关联教材把历史地图与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分布状况,文字材料等分封制的考察角度2.:西周分封诸侯国的分布特点(考察读图能力)西周分封示意图*1.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长江以南较少;2.分封的地区以平原和盆地为主,大多沿河流分布;3.同姓封国拱卫王都,异性封国大体处于外围地区,形

成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4.同姓诸侯占据交通要道,占据中原等富庶地区;5.以中原为中心的统一文化圈,与周边游牧民族对峙。

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分封”的这一变化A.建立了中央集权治理秩序B.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C.改变了原有社会治理结构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1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材料反映了分封制()A.扩大了西周文化的作用和影响B.以变革地方习俗礼制为主要目的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和等级特权制度2《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为也。”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据此推知,当时()A.分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统治策略影响诸侯国的发展D.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感增强AC分封制的考察角度2:不同封国治理方式的差异及影响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分封制的考察角度3:从长时段看西周分封的影响——地缘和血缘的结合促使不同族群之间融合,进而推动文化交流和“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ACC西周宗法制*过基础1.概念: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内部秩序法则。2.目的:解决家族成员在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3.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4.评价:(1)有利于维持贵族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与团结;加强和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2)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影响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③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材料:商朝建立后,王位开始在同代兄弟之间传承。当最小的王室兄弟过世之后,王位归还到长兄的长子手中,并且在他的儿子之间传递。此后,兄终弟及和嫡长子继承两种方式并用,至商代晚期,嫡长子继承制才稳定下来。与此不同,西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一直沿用。

这种有趣的继位(兄终弟及)模式的原因并没有在历史记载中流传下来,但由于它是和商朝的建立连结在一起的,因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个规定是为了确保王位永远在成人之间传承,这对商代国家政治的巩固来说非常重要。——李峰《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台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初版,第131页从制度自身优劣角度推论: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稳定统治秩序;且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更纯正,王位正统性更强;从与之相关制度角度推论: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统治不稳固,常与方国处于战争状态,而西周因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统治,所以放心让年幼儿子即位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尝试解释周朝和商朝王位继承方式不同的原因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宗法制的考察角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和联系,政治制度伦理化影响深远C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国家制度有以下特点:一、君统宗法化;二、封国宗亲化。下列记载中,能对应说明两者的是()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同姓不婚”“贵族内婚”C.“天下为公,选贤举能”;“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D.“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分土建邦,子弟相沿”A西周礼乐制P5针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目的:*乐:和谐*礼:秩序

礼和乐是相互关联的,其功能和作用也是相补相用的。礼用来区别人的尊卑长幼的等级,起“异别”的作用;乐用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起“和同”的作用,“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天下便安宁。

礼乐教化反映了宗法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尊”与“亲亲”的统一关系,礼乐结合既可以使人们保持等级差别,又可使人们和谐共处一个社会共同体中。*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礼乐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均重视礼乐教化和礼乐制度,试图以此规范社会生活,维护统治秩序。(三)封邦建国的西周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权力分配:分封制权力继承:宗法制权力认同:礼乐制权力分配:分封制权力继承:宗法制权力认同:礼乐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家族生活政治化——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①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夫”政治等级认同,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②减少内部纷争,形成宗族内部文化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凝力。*③等级确认,文化认同,促进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④为中国长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二、家国同构——早期国家的治理与特征三、以唯物史观视角析夏商西周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历史解释的首要出发点。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分析历史的重要视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势造英雄。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唯物史观看待历史的基本观点包括:①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②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③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与方法;阶级分析的原则与方法;历史地分析问题的原则与方法等等。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共主)

——《诗景·小雅·北山》礼乐制(权力认同)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分配什么?继承什么?如何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井田制:西周时期,把土地分隔成方块,表面归国家所有,实质归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并不得买卖和转让,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强迫奴隶集体耕种的一种土地私有制度。(一)夏商周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多为木、石、骨、蚌质,主要有矩形有孔石刀、有孔石斧、长条形石、石铲,青铜农具极少。(2)土地制度:商周时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名义上是周王的且不能随便买卖,集体劳作。礼乐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保障:准则基础:王土里表王臣血缘文化政治经济(一)夏商周经济的发展天下归心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王商代统治阶级嗜酒成风生产工具进步,粮食产量提高P5※历史纵横

夏商时期的历法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夏朝的《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像、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3)历法发展体现农业生产发展。(2020·江苏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一)夏商周经济的发展√√(一)夏商周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一轮书P7)图文证史——商周青铜器及特征史料一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①思考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具有什么特点?具有生产规模大(1.生产规模or数量)、铸造工艺水平高(2.制造技术水平)、风格古朴大气、造型美观精致(3.外观特点)、种类繁多等特点。(4.种类)*手工业品特点思考角度:5.实用性6.目的(作用)7.功能8.主体等等⑤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2)四羊方尊在当时的功能是什么?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它代表着权力和地位。(一)夏商周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一轮书P7)图文证史——商周青铜器及特征史料二周礼规定,各级贵族在祭祀及各类大典仪式中所使用的成组青铜祭器,必须严格规定不同的数量、形制和大小,以符合各级使用者的等级身份与政治地位②。大致来说,等级越高的贵族能够使用的祭器越多,也就能享用到更多的享祭品。具体到鼎、簋的使用上,鼎的组合以奇数为主,簋的组合以偶数为主,从高到低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的鼎、簋数目,呈递减的趋势: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黄爱梅《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西周》(2)根据史料二有关信息,在祭祀中青铜器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学术前沿

青铜器多动物纹样,古代以动物纹样为主的艺术实在是通天阶级的一个必要的政治手段,他在政治权力之获得与巩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以与战车、戈戟、刑法等统治工具相比的。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的必要手段。铸鼎象物是通天工具的制作,那么对铸鼎原料即铜锡矿的掌握,也便是从基本上对通天工具的掌握。商业①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链接·选择性必修2·P36】②中国在商朝就使用贝作为货币,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选择性必修1·P87】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__________的记载【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④商周时期出现契约【链接·选择性必修2·P40】借贷纠纷(一)夏商周经济的发展材料1:据《礼记》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人为祭祀鬼神、祖先、天、帝而肆无忌惮、毫不吝惜地杀牲甚至杀人进行祭祀或殉葬。且商代的刑罚名目繁多,极其残酷。如捆绑、断足、割鼻、砍头、活埋、水溺、火焚等商:鬼神(天)主宰世间,商王能感应鬼神,因此得到恒常的天命,残民以事天;周:天命无常,唯有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命。原因:纣王临时凑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