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事迹15篇_第1页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事迹15篇_第2页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事迹15篇_第3页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事迹15篇_第4页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事迹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15篇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扬材料,属于事务公文。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1)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的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的悸动,就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希冀。无法预定,无法奢求,但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静静触动你的心灵。

时间荏苒,白驹过隙。然而,在多日的匆忙中,心灵由于生活磨砺而变得坚硬,不再如过往一样细腻,而慢慢冷漠,习惯了这样高速运转的世界,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的声音,更不情愿去回味感动带给心灵的安慰。以往,我好像也遗忘了感动的味道。

今日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我的繁杂心灵……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__颁奖典礼》最终在20__年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仔细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潮湿。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我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一样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可是他们却布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我、看一看四周许多人,有时为了自我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当好好想一想今后怎样活着。

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此刻过上了幸福平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宏大最无私的,母亲悄悄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埋怨“累”,这就是我们宏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宏大幻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需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2)

6月17日18时48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全网“沸”了。

6月17日,57岁的指令长聂海胜,和另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开头了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乌黑的皮肤是聂海胜一路携带的家乡印记。这个少言寡语的农村少年,用田野里生长出来的韧劲和生命力,一步步走向太空。

10多岁时,汤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当时,汤海秋承包了10多亩田,白天种水稻晚上烧砖,干活瞌睡了就吃个鸡蛋、喝几口补脑汁提神。

“双抢的时候,他跟在扮桶后面收谷子,满身都是禾灰,只看得清两个眼珠子。”在父亲汤海秋眼中,儿子从不叫苦叫累,小时候干得最淘气的事,就是偷偷躲在田地里看小说。

“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烧柴火做饭,做完家务后才急赶忙忙去上学。由于怕耽搁上课,他就抄近路,骑得比其他孩子快。”汤海秋说。

高三那年,儿子第一次向父亲吐露了自己的抱负:招飞入伍。汤海秋这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该出去闯闯了。不久后,村里传来好消息:飞栏村出了个飞行员!

“洪波伢子为国出力,是我们的傲慢!”,汤洪波成为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之一的消息传遍整个村子,很多村民聚集到汤洪波家。70岁的老母亲伍兰清忙着招呼邻里乡亲,家门口“光荣之家”的牌匾,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线。

三位航天员的人生经受也有着惊人的相像:都从小在农村长大,青年时吃了许多生活的苦;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读书,靠努力读书走出家乡;靠着过硬的身体素养、坚韧的意志力成为飞行员,最终成为一名航天员。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3)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全面呈现中国人所经受的波澜壮阔的20__年。这其中,包括华中师范高校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在内的“银发知播”群体走进聚光灯下,让人印象深刻。天文、物理、文学、美学……不管学科如何,都可以“万物皆可知播”;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高校,这群已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在网课直播间里,欢脱幽默地传授硬核学问。他们是老师、院士,正在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急躁播下学问的种子。

“苏东坡这个家伙,又幽默又豁达又和善,他贬到黄州还每天有酒喝有肉吃,愉快得要死,他一愉快,就在黄州写了许多好__好诗,《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什么大江东去都来了。”这就是戴建业在抖音为大家学问科普的风格,有网友留言称其是“好玩的灵魂万里挑一”。这位华中师范高校文学系的教授、博导,在抖音上有七百多万粉丝,他的一段抖音短视频,曾在一周内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的播放,成为现象级作品。教授“出圈”,实际上是一场“知”与“播”的双向奔赴。让传道受业走出课堂,让学问之花在平台绽放——这样的“学问网红”,怎不让人为之点赞。

在抖音平台上,像戴建业这样的“银发知播”,可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汪品先院士和褚君浩院士就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乐观用新的传播形式进行学问科普,受到青少年群体广泛欢迎;欧阳自远院士讲航天和探月的视频合集在抖音播放量达到2.3亿,是抖音最受追捧的科普合集之一;退休的同济高校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化身@不刷题的吴姥姥,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试验收获很多粉丝……专业的院士、资深的老师们借助短视频,输出好玩精确     的内容,让靠谱专业的学问得以举重若轻。这样的生动局面,正可谓是“华发与青丝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

“银发知播”之所以能感动中国,就在于他们以追逐潮流的姿势、事必亲躬的仔细、化繁为简的讲解,践行了学问科普的初心。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进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__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短视频成为用户猎取资讯、学问的重要途径。打造丰富的高质量学问内容,让青少年拥有越来越好的上网体验,这越来越成为平台和传播者的共同理念。当我们看到老师和院士们主动投身短视频科普,他们身上那份严谨与热忱,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短视频科普,“银发知播”用行动收获感动。如今,情怀是一个热词,但与之有关的一切,无不是有着最为详细的鲜亮注脚。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科学院的院士泰斗,还是一般退休老师,都在不舍昼夜地做着科普这件“小事”!虽然头发白了,但“银发知播”群体的心是好young的!就如《感动中国》颁奖辞所说:“白发人制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学问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拗口的古诗可以穿越千年,晦涩的物理公式不再望而生畏,枯燥的科学学问也能平易近人——在短视频平台的无远弗届中,他们已是“桃李满天下”。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4)

为了打破“个子小跑不快”的说法,宁教练为苏炳添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安心留下来的苏炳添,在宁教练的系统训练中受益匪浅,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念。

苏炳添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他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总是仔细完成教练的每一个训练方案,无论多苦从不喊累。

他对自己的饮食也很严苛,家庭聚会中,他不吃猪肉、不喝酒,甚至连饮料都不会喝。

他的自律和坚持,成为他人生路上的法宝,也为日后他成为亚洲飞人做好铺垫。

经过正规训练后的苏炳添,虽然伤痛不断,但他的成果突飞猛进。

20__年,苏炳添在学校的推举下参与了广东省运动会,这个不是专业运动员的选手,竟然以比冠军落后0.01秒的成果,夺得竞赛亚军!

这个成果让广东省田径队的教练们大吃一惊,也为苏炳添进入省队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省队中高手如云,苏炳添从前的优势不知什么缘由,始终没有发挥出来,训练成果始终在中游徘徊。

成果出不来,再加上日渐增长的年龄,苏炳添又一次产生了动摇,他怀疑自己的短板可能真的阻挡了短跑事业的进展。

眼看苏炳添的运动生涯又要画上句号,是队友的一句话让他再次燃起向前奔跑的斗志:

把目标定得低一点,每次就要求自己提高0.01秒,每年进步几个0.01秒,那夺冠不就在眼前吗?

为了0.01秒的突破,苏炳添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训练上,他除了在训练场上,基本上没有任何消遣生活,不抽烟不喝酒,每天10点准时上床休息。

如此自律的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很是难能珍贵。

努力付出的结果,是收获一枚枚象征荣誉的奖牌:20__年,苏炳添在国内外竞赛中,累计获得11枚金牌。

金牌代表着苏炳添的进步和实力,一年后,他走进国家队的大门,这个农村娃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向田径运动的最高殿堂。

国家队有着全国最顶级的训练方案、设备和教练,苏炳添在这里还有着自己远大的目标,盼望可以将成果提高到9秒。

百米9秒是个什么概念?全球能跑出这个成果的,只有区区几十人,亚洲至今还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成果。

9秒不仅是苏炳添的心愿,更是国家队的目标,为了让自己的运动员积累更多的国际大赛阅历。

国家队斥巨资将运动员送出国参赛,与此同时还请来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田径教练来为运动员训练,这其中就有苏炳添的教练兰迪。

针对苏炳添的短板,兰迪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调整了他跑步时的整体节奏,对他整个身体机能进行了解并改善,加强他的爆发力。

20__年,经过苦练后,苏炳添征战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赛场上他以0.01秒之差,打破张培萌保持的10秒00成果,成为第一位在百米赛道冲破10秒大关的亚洲运动员,这次竞赛也被人们称为苏炳添的成名之战。

继此之后,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像是被命运打开了好运之门:

他两次闯进世锦赛决赛,与短跑名将博尔特这样的体育巨星同场竞技,就连亚洲人难于突破的9秒成果,苏炳添也轻易打破,还多次在国际竞赛创下9秒92、9秒91的亚洲纪录,成为国际闻名运动员。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5)

叶嘉莹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x月x日,96岁的她例行给南开高校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坐在轮椅上,她中气十足,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

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同学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刚回到南开讲课时,她的课,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始终加到了讲台上。还有人靠墙边窗口站着,或坐在地上。数学家陈省身、吴大任夫妇也和同学挤在讲台下。

她在台湾教书时也是这种场面。后来,她带着诗词讲遍了半个地球。

她没有高校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诗,也给学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妇讲。92岁那年,她选择了218首古诗词,给儿童作古诗读本,转年又为这些诗词录制了讲解和吟诵。

91岁时,她还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给讨论生上课。博士生、硕士生,加上来旁听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课有二三十人。后来,课程和讲座的视频被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她一下子成了讲诗词的“网红”。

90后网友评价“这位90岁的老太太讲课好玩”,认为她的书“不卖关子,娓娓道来,文学学问和历史典故很丰富,两口气便读完了三五百页”。

她被称作“穿裙子的‘士’”。她的生日,国内外讨论诗词的学者聚在她身边开会,许多大人物都发来贺信。早些年,不喜喧闹的她最多与几位好友一起吃个饭。有一年过生日,她负责切蛋糕,南开高校的两任校长母国光和滕维藻坐在旁边。陈省身肯定要把给她的祝寿诗藏到生日当天,提前一天到的杨振宁也没得到“剧透”。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贵族。”诗人席慕蓉形容,叶老师在讲台上像个发光体,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妙、高洁的世界”告知年轻人,她盼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6)

【颁奖词】幻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芳香,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盼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幻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觉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供应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头,乡亲们称赞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月,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月,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学问。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状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看,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讨论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__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创造专利证书。20__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__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旧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终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立刻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全部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幻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或许得渐渐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7)

1983年,空军来到枣阳一中招募飞行员。招飞考试中,聂海胜的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部顺当过关,考入长春飞行学院。

聂海胜被录用后,金邦才才恍然大悟,他有当飞行员的潜质:平衡力量强。金邦才介绍,学校四周田地里有一根浇灌管,长10余米,宽度只能容下一只脚。别的同学走几步,就会失去平衡,跳进田里;张开双臂的聂海胜每次都能走完,而且通过时间越来越快。

同学刘为众也认为,聂海胜的平衡力量强,是为飞行而生的人。“我觉得他的平衡力量超强,有天生的缘由,也离不开刻苦训练。”

刘为众和聂海胜一同考入长春飞行学院。6月17日,刘为众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彼时,训练设备不如现在先进。训练时,手和脚简单磨起泡是常有的事,血水不停地渗,聂海胜从来不叫苦。他和聂海胜开的是歼击机,对平衡力量要求极高。1985年,他由于平衡力量欠缺,只好转业。但聂海胜还留了下来,还是同行中第一个单飞的人。

公开报道显示,聂海胜驾着歼击机飞向4000多米的高空时,只听座舱外“砰”的一声爆响,发动机停车了。瞬间,飞机转速、高度下降,舱内温度急剧上升。他一边镇静地向地面报告,一边试图排解故障。全部的方法都尝试过了,飞机还在下坠。这时,地面指挥同意他跳伞。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线盼望就要把飞机开回来。

他试着让飞机滑行,但因距离太远没有胜利。此时,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动一下都很困难。最终,他不得不按下弹射开关,此时他已消失了瞬间黑视,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睁开眼,自己已落在稻田里,飞机摔在离自己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深,着火了。

后来经查明,事故缘由是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鉴于聂海胜以良好的心理素养镇静冷静处置险情,想尽一切方法挽救飞机的英勇精神,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

聂海胜先后驾驶过歼五、歼六、歼七3种机型,平安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8)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学校生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犹如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芳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行。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终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学校生。因肿瘤集中至脑部组织,20__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打算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学校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集中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打算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由于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盼望能尽自己的力量给别人生的盼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20__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始终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同学之类的荣誉奖状。20__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9)

原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_同志夫人卓琳。1937年,卓琳离开北平,转到延安。1939年熟悉_并与_结为连理。为着支持抗日,鼓舞士气,卓琳跟随_不避炮火连天。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斗到解放战斗,_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卓琳在解放后,_成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后,依旧悄悄无闻甘当无名英雄,遵循着党的原则,有着共产党人不行动摇的信仰;卓琳陪伴_在江西度过流放生活,1997年_逝世后,她仍旧以坚韧精神,赴港见证香港回归。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把个人的积蓄10万元全部捐给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10)

陈家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全部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事迹】人物介绍:1968年诞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__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化多家用工企业,以农夫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在许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夫工眼里,陈老师似乎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学问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当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扬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状况和听到的宣扬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一般农夫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夫工的生活工作。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夫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夫工吗?他说刚开头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由于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头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头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举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严肃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支配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埋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供应的用工信息与实际状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希望大伙儿信任你?我们当官的,假如今日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希望让老百姓信任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许多农夫工伴侣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夫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夫工伴侣,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11)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中国》,一个个鲜亮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亮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急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芜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国旗,国歌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厉 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国旗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渐渐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最终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艳丽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由于天气状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__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打算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圆满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立刻潮湿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由于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班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爱护海岛,喜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试验胜利!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终的胜利。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散的人能胜利,能拥有现在的美妙!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12)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学校的一名老师。

20__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高校,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飞外网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学校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终一个通大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来回;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同学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同学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始终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熟悉她了。20__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老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日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高校、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优秀事迹(精选篇13)

王亚平就读的中学是烟台其次十三中学,就在镇政府旁边。记者来到中学时,值班门卫感叹地说:“哎呀,今年秋天就没有二十三中了。”原来,依据当地教育部门规划,张格庄镇包括烟台二十三中在内的6所中学,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将合并为崇文中学。现在的二十三中校址,将成为新的张格庄学校校址,镇里原有的多个学校将合并于此。

几经查找,打听到王亚平的`学校班主任曹美娜。此时曹老师已经离开中学,在区政府部门任职。说起同学,曹美娜透着骄傲:“我当时教语文,王亚平正好是我的语文课代表。那时候班里50多个同学,男生略多些。王亚平的语文成果很好,而且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别的课目也都很好,很全面,每个学期都是班里前几名。难得的是,别看她是女孩儿,体育成果也很好,每次开运动会,她都是运动员,跑长跑的。”

二十三中一位老师说得实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