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2021年秋修订他是军事家、思想家、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创造了很多军事史上的神话;他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他用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势俯仰天地,独步古今;他还是一位战地记者,在烽火连天的战斗前线用如椽之笔写下一则则消息,向全国人民及时报道最新战况。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两则消息,感受他的伟大豪情。1

消息二则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学习目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必备知识走近作者经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做好了渡江准备。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必备知识创作背景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消息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消息一般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必备知识文学常识标题: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背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背景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歼灭(

溃退(

)芜湖(

泄气(

)签订(

荻港(

)督战(

jiānwúqiāndūkuìxièdí必记字词字音字形(

)要塞(

)瓶塞殷(

)阻塞(

)殷切横(

)横渡(

)蛮横(

)殷红塞sàisāisèyānyīnhénhènɡ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泄气:失去信心和干劲。歼灭:消灭(敌人)。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必记字词词义理解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认真阅读第一则消息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1.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层第三层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交代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角度按时间顺序对导语作了具体全面的阐述。结语:交代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第一层划分层次初读课文1.阅读课文,说说第一则消息的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点明何人(我三十万军)、何事(南渡长江)、事件的结局(胜利)。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第一则消息导语的特点及其作用。导语——新闻的第一句话。特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作用——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全文。3.第一则消息的“五要素”具体指什么?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始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试分析这个结语的作用。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执行任务的坚定,与国民党军队的溃散败退形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了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两句也补充了相关信息,使消息更加完整、全面。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赏析以下句子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义,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动词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揣摩下面句子的具体内涵和表达的情感。“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与实际作战时的不堪一击形成对比,客观地表现出国民党军队的虚弱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作者的喜悦、自豪之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句属于描写,描绘出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着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3.消息的特点是快、短、新、活,试分析本则消息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快: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及时向全世界做了报道。短:仅用193字就写出了我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新:4月22日当天及时报道了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活:在叙述中灵活穿插描写,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第一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课堂小结课文主旨导语:概括介绍渡江战役的成果主体:具体介绍渡江战役及其成果结语:指出胜利进军的原因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小结板书设计“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谢谢观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感受了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英勇气概。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进一步了解并感受渡江战役的实况。1

消息二则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新闻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2.新闻的特点:新、短、快、活。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前三个是主要部分,后两个是辅助部分。学情回顾文体知识创作背景就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突破长江防线,渡过长江而言,4月22日的战斗具有决定性意义,22日下午,国民党军开始全线退却,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了战况。学情回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认真阅读第二则消息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1.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层导语: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主体:具体报道三路大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区域以及战果。第一层初读课文划分层次1.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具体指什么?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22日夜。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何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何事: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初读课文自主探究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渡江三路大军时间兵力渡江人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九江—安庆南京—江阴20日夜—21日夜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30万35万35万30万三分之二大部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为准确,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标红的字词的含义。“不含”指不包括,确地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百万”写我军阵容之强大,“一千余华里”写战线之长。“冲破”“横渡”两个动词充分表现出我军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写出我军的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既含有对我军的赞美之情,又含有对敌人的嘲讽之意,同时也报道了我军频频取胜的战况。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些动词精准地概括了东路军的战果,字字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势,饱含着胜利的豪情。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①时间上,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②中、西两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即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将东路军的激战放在最后写,可使文势掀起高潮。③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东路军,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2.汤恩伯对战况作了哪两点判断?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句子并加以分析。

汤恩伯作了两点判断:(1)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2)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而实际情况是:“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分析:汤恩伯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事实表明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

3.两则消息中作者为何多次使用第一人称“我”?“我”代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受苦百姓;毛泽东反复用“我”来表达,表现了他对解放军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战况等,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即将彻底崩溃。课堂小结课文主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报道渡江战况赞扬我军气势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文侧栏问题这里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1)从词语看,描述人民解放军,均用褒义词,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描述国民党军,均用含贬义的词语,如“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泄气”等。(2)从称呼语看,称呼人民解放军为“我西路军”“我军”;称呼国民党为“国民党反动派”,称呼国民党军官汤恩伯为“战犯”。拓展阅读积累拓展阅读毛泽东渡江战役之时写的另外两则消息——《国内和平协定草案已拟定》《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详见《教材帮》“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谢谢观看!大家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他们分别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和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2.学习诺贝尔为科学艰难而又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诺贝尔奖本身的人文精神。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学习目标

诺贝尔诺贝尔(1833—1896),1866年发明安全炸药。他先后在瑞典、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350多项发明专利,积累了一笔很大的财产。

诺贝尔必备知识知识链接

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的遗产的一部分,共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奖励给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诺贝尔奖增设了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颁发(

遗嘱(

渗透(

授奖(

)仲裁(

)巨额(

)卓有成效(

)bānshènzhònɡzhuózhǔshòué必记字词字音字形

()()yí()()当遗嘱遗之千金当然wèidānɡdànɡ遗当铺建树:建立(功绩);建立的功绩。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如国际仲裁、海事仲裁、劳动仲裁等。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必记字词词义理解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1.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导语。概括消息的主要容——首次颁发诺贝尔奖,交代颁奖机构、时间、办法及颁发对象等。第二部分第三部分(2-3)主体。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发机构、奖金来源及颁奖时间与地点。(4)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离的制度。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交代了强调了暗示了首次颁发消息的主要内容本则消息叙述的角度下文需要详写的内容自主探究初读课文2.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简要说说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导语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3.找出消息的主体部分,简要说说主体部分的内容有哪些。主体部分——第2、3段。内容有——①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得奖项;②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③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分析讨论精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

2.赏析下面的句子。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引用诺贝尔的遗嘱,简要介绍诺贝尔奖项与获奖者的条件,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促进人类科研、文学创作与和平事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简要说说句中短语“卓有成就”“颇有建树”的作用。“卓有成就”,意思是成绩、效果显著,高度评价了贝林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颇有建树”,意思是很有功绩,很有分寸地评价了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获得的成就。这两个词准确地报道了获奖者的情况,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客观性与严谨性。品味第二部分

理解下面的句子。1.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充分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特点。2.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介绍颁奖机构及奖金来源。3.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交代授奖仪式举行的时间与地点。“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揭示了颁奖日期的特殊意义。本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写了首届诺贝尔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等。这样安排能更好地突出中心。品味第三部分介绍诺贝尔的国籍、身份与发明成果。“巨额”突出了他发明炸药后的收入之多。理解下面的句子。1.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2.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具体报道诺贝尔奖金的来源。3.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的制度,体现了评奖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4.本文的最后一段在整则消息中起什么作用?这一段是本则消息的背景。首先,为读者具体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其次,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离的制度,显示了诺贝尔奖评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本段补充了相关信息,使消息更加完整、全面。本文通过对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等方面的简要报道,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于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赞扬了诺贝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课文主旨课堂小结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主体背景具体介绍获奖者的情况明确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诺贝尔奖金管理权与评议权分离的制度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文侧栏问题关注电头和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教材P6)电头交代了新闻发布的单位、地点及时间;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是首次颁发诺贝尔奖,交代了颁奖机构、时间及颁发对象等。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教材P7)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议的公正性。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诺贝尔奖(特别是科技类奖项和文学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制度的保障密切相关。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但如果明确写出,需要大量文字(比如介绍评奖者的专业水准和道德操守等),并非消息所能承担。因此,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体现诺贝尔奖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既客观又简洁。拓展阅读积累拓展阅读《诺贝尔》一文,加深对诺贝尔的了解。详见《教材帮》阅读帮“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谢谢观看!这是什么运动?跳水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跳水队优秀运动员。1982年、1986年连续获得亚运会女子跳台冠军,1987年世界杯跳水赛女子团体冠军成员。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她用“5136”自选动作,仅1.7秒的时间赢得了金牌。她用精湛的技艺征服了自己,也征服了世界!她是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飞天”凌空》,去了解她,去感受她的魅力。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体会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3.学习本文为增强新闻特写的文学性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学习目标夏浩然、樊云芳,前《光明日报》社记者。樊云芳,女,1945年生,上海人,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代表作有长篇通讯《追求》(与丁炳昌合作)、《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与丁炳昌、张祖费合作)等。樊云芳较早提出了中国新闻要突破某些“禁区”,摆脱平面报道模式,走向“全息摄影”的概念,并撰写一批论文发表。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以较大优势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创作背景必备知识吕伟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称她为“跳水皇后”。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本文是很有特色的一篇。新闻特写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文学常识必备知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凌空(

掠过(

敛声(

一刹那(

敦煌(

慷慨(

由衷(

悄然不惊(

)字音字形必记字词lüèqiǎozhōnglíngkǎihuángliǎnchà()从容不迫pò()翘首()翘尾巴翘qiào()屏息()屏障屏()迫击炮()绷带pǎi()绷脸绷迫qiáobǐngpíng

běngbēng()绷脆bèng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酷似:好像。慷慨:大方,不吝惜。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词义理解必记字词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特写吕伟起跳前的场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人物。(2-4)具体描述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过程。第一部分第三部分(5-8)交代比赛结果。侧面描写观众的反应,赞美了运动员高超的技术水平。划分层次初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吕伟跳水前的场景,跳水时动作的全过程,以及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内容。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自主探究初读课文入水2.全文着重刻画了吕伟跳水的几个镜头?试着找一找。四个镜头。准备起跳腾空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品味镜头一:准备分析讨论精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以动衬静。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之静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吕伟起跳前镇定从容的神情与优雅迷人的风姿,以动衬静,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画卷。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品味镜头二:起跳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用“飞天”比喻吕伟起跳时美妙的身姿,生动地描绘出她优美轻盈的姿态与动作,赞美了她高超的技术。“托”字夸张地写出吕伟起跳后身体犹如定格在空气中一般的姿态;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品味镜头三:腾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这句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特写镜头展现吕伟跳水时的精彩表现,把她在空中转体的速度比作旋风,把她翻腾的动作之快比作流星,夸张地写出了她跳水动作的迅捷与娴熟,满怀赞美之情。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品味镜头四:入水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用一个比喻“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个动词“插”,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的水花之小,作者抓住跳水动作每个阶段的独特之处,把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写出吕伟精彩瞬间的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谢谢观看!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重点分析了文章的四个镜头:“准备—起跳—腾空—入水”。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吕伟跳水的精彩瞬间。学情回顾1.除了吕伟跳水的四个镜头,作者还描写了观众的反应、裁判评分等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其作用。分析讨论精读课文语句1: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的状态;“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描写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衬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语句2: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用裁判的评分来侧面烘托出吕伟跳水的完美表现。语句3: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借印度观众“惊讶”的神态和赞美的语言,侧面烘托出中国运动员跳水技术之高,赞美了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2.标题“‘飞天’凌空”能换成“吕伟跳水夺冠”吗?为什么?不能。飞天是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以“‘飞天’凌空”比喻跳水运动员如仙女般优雅的身姿,增添了文采,新颖动人,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通过学习本单元第1、2、3课,我们了解了消息和新闻特写两种新闻文体。与消息相比,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呢?1.从新闻描写来看,新闻特写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更有感染力。2.从新闻受众来看,新闻特写能满足读者对新闻事件“具体如何”的要求,使报道更丰满、立体、有层次。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姑娘吕伟在1.7秒的时间跨度中优美的跳水动作,展现了其精湛的技术,赞扬了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品质。课文主旨课堂小结“飞天”凌空准备—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起跳—舒、举、蹬、飞,凌空翔舞入水—展开身体、轻盈笔直腾空—向前翻腾、空中转体眼花缭乱惊叹不已为国争光奋勇拼搏屏息敛气运动员观众(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写作特色课堂小结1.角度独特,中心突出本文选材很独特。作者选取了跳水运动员由腾空到入水的那一瞬间,对其进行详细生动的描写,突出了吕伟完美的跳水技术,表现了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2.善用修辞,生动形象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运动员的跳水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如“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这里作者将运动员比作“箭”,形象地表现了她动作的敏捷与轻盈。3.特写镜头,动静相衬文章以特写的方法,按“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具体描绘了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极具镜头感。描写时,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如准备阶段写静中之动,起跳阶段写动中之静等。我国古代的跳水运动——水秋千积累拓展“水秋千”是古人把秋千游戏引入水游戏中而创造的一种游戏,可以说是水上运动和秋千运动相结合的游戏形式,一般在农历五月左右举行,通常还伴有龙舟竞赛。我国在宋代以前,就有“水秋千”的运动项目。有诗云:“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诗中描绘了争夺“锦标”的跳水竞赛活动,可见,更多拓展详见《教材帮》跳水运动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了。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水秋千有所描述:水秋千的木架分立于两条画船之上,游戏者荡起秋千,奋力蹬踏,待到荡得与架平行之时,顺势腾空而起,再翻身入水。显然,这种水秋千的难度比较大,属于一种观摩性的游艺活动。《“飞天”凌空》描绘了吕伟跳水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放大美、再现美、展示美的过程。文章运用动中有静、动静互衬的写法,既将转瞬即逝的跳水动作放慢,以“定格描写”展现美,又让读者感受到吕伟跳水动作的敏捷与娴熟。请你也试试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写作培优动静相衬【写法指导】1.可以化静为动,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突出它的生机与活力;2.可以化动为静,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与神态,突出其神韵;3.可以以动衬静,通过描写、渲染动态,突出静态;4.可以以静衬动,通过描写、渲染静态,突出动态;5.可以动静结合,同时描写静态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优秀示例】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mì)。雪花簌(sù)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líng)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yīn)湿在墙壁上,像梦呓(yì)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选自任随平《冰窗花》,有删改)“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谢谢观看!“一旦选择了舰载战斗机飞行,就意味着从零开始迎接未知的巨大风险。”“做出这个选择,我不后悔!”戴明盟说。同学们听到这有血性、有担当的话有什么感受呢?戴明盟又是谁呢?他就是“一着惊海天”的主角!中国航母成功起降第一人!今天,我们就来一睹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风采!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了解通讯的基本常识以新闻采访的过程。2.体会、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3.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目标创作背景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因保密需要,原文以“××”代替一些具体数据。必备知识通讯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种类: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文学常识必备知识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舰体通常拥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于右侧的舰岛。航空母舰一般是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他船只为其提供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能力。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利器,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知识链接必备知识澎湃(

桅杆(

浩瀚(

)娴熟(

默契()咆哮()镌刻()湛蓝()殚精竭虑()字音字形必记字词pàiwéihàn

xiánqìxiàojuānzhàndān着(

)着陆(

)着凉(

)着数()走着载()承载()记载降(

)降落(

)投降堪(

)堪称勘(

)勘探殚(

)殚精竭虑惮(

)肆无忌惮zhuózhezháozhāozǎizàixiánɡjiànɡkānkāndāndān澎湃: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这里形容发动机的轰鸣声。凛冽:刺骨地寒冷。娴熟:熟练。镌刻:雕刻。咆哮:形容人暴怒喊叫或水流奔腾轰鸣。词义理解必记字词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认真阅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第二部分(1—4)交代场景和着舰前准备。(5—21)具体介绍舰载机着舰的过程。第一部分第三部分(22—26)写着舰后的现场。初读课文划分层次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并找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几个主要环节。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初读课文自主探究时间顺序精读课文分析讨论1.这则通讯的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交代了通讯的主要内容,能否去掉主标题“一着惊海天”,直接以副标题为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让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给读者带来震撼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2.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的环境?对海域环境作全景式的描绘,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做铺垫。3.本文主要报道的是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第3、4段内容是否多余?为什么?不多余(1)插入两段背景资料,指出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对中华民族、人民海军官兵的重大意义,并以具体的数据直观反映了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2)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进一步渲染庄严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着舰成功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做铺垫。4.阅读课文,找出正面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并认真品读。(1)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航母比作“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眼中”,海中航母是极其渺小和起伏不定的,突出了降落难度之大。(2)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转弯”“放下”“调整”“对准”“下滑”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描写舰载机接近航母、逐渐下降的过程;用“凌波海燕”比喻舰载机,形象地写出舰载机下降时的英姿;“几近完美”表明舰载机着舰过程非常顺利,从侧面表现了飞行员技术的娴熟。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舰载机下降、下滑的过程,营造了紧张的氛围,饱含作者的赞美之情。(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化用诗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和磅礴气势。同时,引出下文对着舰过程的详细报道。(4)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这段话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安全、平稳的状态。(5)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这段话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了阻拦索的形状,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并为下文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蓄势。“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谢谢观看!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分析了正面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章,感受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学情回顾1.课文除了正面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还穿插了语言描写和搜集的资料等作为细节补充和内容延展。找一找,并分析其作用。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运用具体数字,举例说明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危险性。(2)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一个“揪”字将着舰的难度和紧张的气氛做了更深一步渲染。寥寥数字,虽无声,却将个人情绪融入着舰过程,渲染了着舰工作人员紧张、激动的心情。(3)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一双双”表明不是一个人,“布满血丝的眼睛”表明人们为这次着舰做了辛苦的准备工作,“紧盯着”表明人们对这次着舰很重视。(4)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的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阐明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承载着中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3.作为一篇新闻,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1)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让读者感受当时人们从期待到紧张再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强情感冲击力。用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情感的爆发,以感染读者。(2)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读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心,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4.本文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简要谈谈这篇通讯具有怎样的美感。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1)动态美。文中的很多动态描写,呈现出活跃热闹的场面,产生了视觉上的冲击。如开头先是对海域环境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出一幅壮美的图景。在描述舰载机着舰的最后动作时,一系列细微动作的描摹、人物表情的刻画,使这次舰载机着舰过程在具有宏观的壮美之外,还具备了微观的细节之美。(2)情感美。如第3段字里行间透露着这次着舰的重大意义,展现出人民海军官兵的家国情怀,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再如第7段“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作者将个人情感融入对着舰过程的描写中,感情厚重。这样的美,是情感之美。(3)语言美。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气势恢宏。如把舰载战斗机着舰的过程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战斗机比作“凌波海燕”等,语言优美,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阅读美感。这篇通讯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惊心动魄的一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课文主旨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一着惊海天着舰前准备——一丝不苟着舰过程——气氛紧张着舰后——激动万分惊心动魄充满自豪积累拓展强军报国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司马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海不嫌滴水,故能成其大;兵不畏艰苦,方能炼成钢。我从甲板上起飞(节选)——中国航母舰载机之歌宽阔甲板连接茫茫大海,蓄势待发我已做好准备。日出东方为梦想定位,肩负使命我从甲板上起飞。我从甲板上起飞,迎接风云际会。俯瞰万里海疆谁与争锋?海天砺剑砺剑扬我军威。波涛汹涌为我欢呼赞美。超越极限我在呼啸惊雷。旗帜飘扬为青春导航,铁血男儿我从甲板上起飞。我从甲板上起飞,身披太阳光辉。海天间我向祖国敬个军礼,请等着我等我凯旋而归。更多拓展详见《教材帮》侧面描写本文作者在直接报道主要新闻事件的同时,巧妙地进行了侧面描写。请你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文字,以衬托中心。写作培优【写法指导】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运用侧面描写时要注意:(1)慎重选择侧面描写的对象(人、物、环境);(2)侧面描写刻画的人、物、环境是为了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人或物的特征的;(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优秀示例”见《教材帮》“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谢谢观看!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篇评论,谨记这段屈辱的岁月。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把握述评中史料的特点,感受严谨、缜密的论述语言。3.培养正视历史、热爱和平的情感。学习目标“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警世钟声”的寓意。《人民日报》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这一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震撼人心的评论。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谋的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评述等都属于新闻评论。文学常识必备知识国殇(

铭文(

悼念(

)篡改(

警惕(

呓语(

)缅怀(

矢志(

)字音字形必记字词shāngmíngdàocuàntìyì

miǎnshǐ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课文中指死难的军民。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词义理解必记字词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认真阅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2-5)第一部分(1)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点出“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核心观点。列举全世界和平爱好人士为控诉战争做出的努力和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的可耻行径。第三部分(6)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再次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针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隆重仪式悼念死难者同胞的新闻事件而写。自主探究初读课文1.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分析讨论精读课文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品读第一部分2.第1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3.第1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直接指出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意义:牢记历史,维护和平。“永远”一词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忘历史,誓死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1.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品读第二部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文章第2-3段所写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第2段列举大量事实,论述全世界珍爱和平的人民正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是从正面论述。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战争,是从反面论述他们的错误。3.分析第3段中“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一句的作用。此句为过渡句。引出下文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日本右翼分子不能正视历史,从而阐明日本右翼分子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性。进一步论述全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日本右翼分子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4.文章第4段写“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等事例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我国举行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品读第三部分1.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整体归纳探究(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运用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与宰割的旧中国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中国科技已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祖国已经腾飞,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青少年应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读完了这篇评论,结合中国现今在全世界的地位,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这篇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介绍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扭曲历史的事实,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表明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的态度。课文主旨课堂小结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引用新闻事件,提出观点列举事实,阐明观点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强化观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热爱和平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为正义事业献身为什么叫“牺牲”现在我们往往用“牺牲”来表示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身利益或献身,其实“牺牲”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牲畜。最常用来祭祀的牲畜有牛、羊、猪等。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古人积累拓展对宗庙祭祀非常重视,不但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制规仪,对于祭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牲畜必须是纯色,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只有纯色、完整的牲畜,才能叫作“牺牲”。如《曹刿论战》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后来,“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正是由于“牺牲”最初是指用作祭祀的祭品,而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为大家祈福,故“牺牲”一词后来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奉献的意思,用来指为正义事业献身。更多积累拓展详见《教材帮》“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