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1页
梁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2页
梁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3页
梁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4页
梁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重庆市梁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微博橙子辅导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病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有删改)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微博橙子辅导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经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是苏轼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党争不断,士人贬谪流离,个体该如何在变化中安身立命?这对宋词的表达功能提出了新的思考。

B.苏轼和欧阳修都创造了大量雅词,这是因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C.早期的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这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有鉴于此,苏轼认为要变革词风。

D.苏轼在创造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由此,诗与词双峰并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C.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

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你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理解与分析。

【答案】1.D

2.A

3.B

4.①类比论证。将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诗词创作进行类比,以此证明宋代士人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②举例论证。列举欧阳修在贬谪中创作出“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的诗句,以澄明的诗境反映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证明了宋代士人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

5.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陡峭的石壁插入云层,激起的浪花如卷起的千万堆的白雪,“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②创作心理的雅化:在苏轼看来,眼前的雄奇壮阔之景就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置身其中,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力挽狂澜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③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通过描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内容,把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带入词中,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用文本理论来赏析古诗词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再分析题干的古诗词名句,用理论观点来阐释赏析名句,注意分成多个角度切入,分条作答。

1.D项“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分析错误,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第6段“‘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由此可知并非李侗以“光风霁月”来形容黄庭坚的人格气象,而是黄庭坚以此形容周敦颐之人品。此外,文中并未涉及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养是否给予高度评价。

故答案为:D。

2.本题需要逐一排除错误选项。B项“这是因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分析错误,不符合原文。材料一第4段说“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人存在差异而不是“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C项“早期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这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错误。材料二第一段说“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可知,词的音乐特质是有利于词的创作传播的。

D项“使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由此,诗与词双峰并立”因果分析错误。选项由“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得出“诗与词双峰并立”,逻辑判断缺乏文本依据,原文并未提及这一点。

故答案为:A。

3.本题解答,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诗人之雄”,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要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据此判断,选项中此句必须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一“志"。A项出自范仲淹《渔家傲》,征人们思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这体现了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B项出自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非“言志”,故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

C项出自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蕴含了传统士人面对国破家亡之景的内心沉痛之情,同样体现了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D项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体现了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故答案为:B。

4.本题要求分析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①首先“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这里作者罗列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三人的词作比较,三人都被贬,都写下了对风雨的认知,但抒发的情感、审美的认知又有所不同,属于类比论证。②其次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庭坚的“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显然属于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

5.本题解答需把握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苏轼词句进行赏析作答。

①材料二第一段说“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是创作执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可知,创作技法上的雅化,采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据此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穿”“卷"千堆雪”等来分析整合作答。

②材料二第二段“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可据此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这句词,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

③材料二第二段“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可据此从创作内容角度分析。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彩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微博橙子辅导《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小《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游泳时的视角和感受行文,虽很少直接写“我”,但读者又能处处感到“我”的存在。

B.作者富有生活情趣,他会想象水会被挠得发痒,也会担心镜面般的湖水被小船压得倾斜甚至翘起。

C.作者写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是为了赞扬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文章在静的大境界中包含了动,既有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又有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可以给韩少功以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他的随笔中,其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创作的巅峰。

C.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D.韩少功的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所以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

8.请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9.文本一是怎样体现韩少功随笔“哲学的散文化,生活常态的文学化”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C

7.A

8.①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贴切。②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9.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的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这样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小说;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手法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文学文本。

(3)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①抓住散文的文体特征,快速找到鉴赏入口。如赏析意象、意境、线索、语言的韵味、意趣以及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法;②明晰文学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对其一般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切忌堆积术语,空洞无物。

(4)本题考查文本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鉴赏能力。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整体理解原文,同时调动关于作者创作风格和相关作品主题的知识储备。②反复品读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及有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句子,体悟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③正确分析艺术形象。透过人物刻画,揣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倾向,从而体会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思想感情。

6.C项“作者写老人和少年……水边垂钓,是为了赞扬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赏析错误,无中生有。由文本一第5段“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可知,作者并不确定少年是否处在人生磨难中。

故答案为:C。

7.本题要求选正确项,需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B项“其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创作的巅峰”说法不当,于文无据。文中只说韩少功随笔写得好,文本二第一段说“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并不能据此判断他“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C项“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表述错误,曲解文意。我们说“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但并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

D项“韩少功的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所以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文本二第二段说“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据此可知,写得好的原因是“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而不是选项所说“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8.本题要求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本一划线语段。“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从修辞、描写等角度展开。注意结合语段实际具体分析,并点出其表达作用。

①修辞角度,“优雅的贵妇”,恍若“玉雕”,成了“银箭”,组成“数十道白光"等,运用比喻,多角度刻画白鹭的形态。

②描写角度,写白鹭“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写鹭鸣“撒出去”,;“稳稳地”“纹丝不动"描写白鹭的静态等等。

9.本题首先要理解“哲学的散文化,生活常态的文学化”两句话的含义,意思是作家在作品中将哲学思考以散文化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据此,回归文本筛选文句加以分析。

文本一第四段“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第五段“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第12段“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等,呈现了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再看划线句子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结尾第12段,“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哲思妙想。

据以上分析,结合文本整体特点整合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文言文阅读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迁将作大匠。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①,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节选公众号重庆一诊《后汉书选练》)

(注)①不造,不幸。指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在位不到一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B.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C.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D.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即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刺史,汉武帝时全国分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部或牧,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所属郡国。东汉时战争频仍,刺史或州牧都掌兵权。

C.斧锧,斧子与铁砧,是古代刑具,行刑时置人于铁砧上,以斧砍之,故以斧锧指诛戮之事。文中借指刑具。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文中指的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固年少好学,很受重用。他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广泛结交贤能的人,后被朝廷征召为大司空的属官,但他并未就职。

B.李固恩威并重,治贼有方。任荆州刺史时,派人慰问境内百姓,赦免盗贼原有过错,盗贼或自缚归降或自杀谢罪,州内安定。

C.李固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他揭发南阳太守贪赃枉法,高赐等人买通梁冀为他们说情,而李固追究这件事越发紧急。

D.李固很有名德,遭人忌恨。他任宰相时,深得民心,却遭到了梁冀的猜忌。刘文、刘鲔谋立刘蒜为天子,梁冀借机诬陷李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

②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

14.李固被太后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

11.D

12.B

13.①李固提出要纠正的事情,太后常常听信采纳,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从此太平。

②梁冀听到这件事情,很是吃惊,害怕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详细陈奏以前所诬陷李固造反的事,朝廷就杀掉了他。

14.①王调等人为他积极申诉冤情②太后对他信任,了解了事情真相后赦免了他③法律宽容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实际是文言阅读的综合理解能力,需要把握句子结构特点,动宾式、主谓句、联动式、省略句等等,其次把握一些常用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最后注意结合语意准确分析。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10.本题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处,“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其中“举”是推举,“固对策"作其宾语,故应在“对策”后断开;且“诏"的主语是“皇上”,故在“诏"前必须断开,据此先排除AD;再看第二处,“顺帝览其对”,主谓宾齐全,句中“览"为动词谓语,“其对”是指李固的对策,应在“其对"后断开,再排除B。故答案为:C

11.D项“‘京’‘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解说错误,“师"无国都意。“文中指的是当时的首都长安”也不对,东汉时期的首都是洛阳而不是长安。

12.B项“盗贼或自缚归降或自杀谢罪"分析不当。原文说的是“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可见并没有“自杀谢罪"的。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1)“匡正”,纠正;“从用”,听信采纳;“咸”,都。

(2)“名德”,名声品德;“为”,成为;“具”,详细。

14.本题注意围绕太后赦免李固一事回归文本进行筛选提取相关原因的信息,原文是“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据此整合作答即可。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山鸡

许浑

珍禽暂不扃①,飞舞跃前庭。

翠网摧金距②,雕笼减绣翎。

月圆疑望镜,花暖似依屏③。

何必旧巢去,山山芳草青。

(注)①扃:jiōng从外面关门的门闩。②金距:装在斗鸡距上的金属假距。③依屏:屏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暂不扃”即暂时不被禁锢,既引出了下句的“跃前庭”,又呼应了尾联中的“何必旧巢去”。

B.“翠网"雕笼”写出珍禽被囚的场所之华丽,与珍禽失去自由的悲惨境遇形成对比。

C.“月圆"花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界环境的幽静美丽,暗含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D.诗歌表面上写山鸡,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借“山鸡"来表达诗人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16.从诗歌中可以体会到山鸡情绪的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山鸡的情绪变化及相应的原因。

【答案】15.C

16.情绪变化:①诗歌开篇写山鸡无比兴奋;②颔联中山鸡的情绪转为悲伤③颈联中山鸡的情绪又有了几分欣喜。相应原因:①山鸡获得短暂的自由②山鸡发现自己被囚禁时爪子和“绣翎”受到伤害③山鸡看到圆月与花开等美景。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

15.C项“暗含了诗人的归隐之情"赏析错误。这两句写的是山鸡出笼看到外界美景后愉悦的心情并没有“归隐之情”。故答案为:C。

16.本题审清题干,关键在于分析山鸡这一物象的情绪变化及其原因。这首诗以物喻人,借物自况,用长久被囚禁在笼子里的山鸡喻指自己,抒发无限感慨。首联写山鸡被放出来,“飞舞"跃”点出山鸡被放出笼子时的活泼和神气。颔联写山鸡的爪子和“绣翎"受到摧残,表达了山鸡的悲伤。颈联写山鸡出笼看到四周环境幽美,与笼子中的生活有天壤之别,感到愉悦。尾联是诗人的劝慰之语,他劝解山鸡不要再回到笼子中去,外面的生活也很美好。

据以上分析整合情绪变化及其原因。

17.(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名篇名句默写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2)作为中国传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士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写道“___"苏轼《赤壁赋》中有“___”。

(3)在《师说》中,韩愈对当时缺乏从师学习风尚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

【答案】(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来确定,关键字“残";(2)注意情境提示语“二十八星宿”确定,关键字“徘徊"扪参”“胁息";(3)注意情境提示语“对当时缺乏从师学习风尚的现象发出慨叹”确定,关键字词“欲"惑”。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进入我国私家车市场,因其环保属性而备受热捧,一路高歌猛进、__。2014年—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7.5万辆攀升至136.7万辆。但废旧电池处置乱象丛生,不仅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在环保路上疾驰的“绊脚石”,更会使国家推行新能源车低碳环保的初衷和努力_。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旧电池处理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末端处置问题,实则是新能源汽车实现长远发展的前置条件。我们把新能源汽车推上快车道的同时,面对壮观的动力电池“退役”大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矣。

()面对_的回收市场,_应是规范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资质标准,微博橙子辅导认为,以强制措施限制不正规回收企业的野蛮生长,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淘汰没有环保资质的小作坊,净化回收市场;其次,还应健全赏罚机制,以制度促成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间的通力合作,形成从生产到回收再造的全链条合作共赢模式,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激励并约束责任企业对动力电池负责到底。研究机构测算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规模有望逾370亿美元。电池回收的蓝海,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应抓紧时机完备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经济和环保成就“双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势如破竹付之一炬江河日下当务之急

B.势不可挡付之一炬江河日下首当其冲

C.势不可挡付之东流泥沙俱下当务之急

D.势如破竹付之东流泥沙俱下首当其冲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废旧电池解决有道,新能源车必能行稳致远。

B.新能源车欲行稳致远,废旧电池须解决有道。

C.新能源车行稳致远的同时,废旧电池须解决有道。

D.不仅新能源车要行稳致远,而且废旧电池也要解决有道。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电池回收的蓝海,促使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应抓紧时机完善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经济和环保成就“双赢”。

B.面对电池回收的蓝海,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应抓紧时机完备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经济和环保成就“双赢"。

C.电池回收的蓝海,促使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抓紧时机完备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成就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D.面对电池回收的蓝海,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应抓紧时机完善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成就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答案】18.C

19.B

20.D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及成语的正确使用。辨析词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的辨析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8.第一组,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势不可挡:来势凶猛,不能抵挡。此处语境强调新能源汽车受到热捧,销量攀升,形势一片大好,故应选“势不可挡”;第二组,付之一炬:一把火烧掉。付之东流: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此处语境是说处理不好废旧电池会使国家推行新能源的初衷和努力都白费,故应选“付之东流";

第三组,江河日下: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落,情况一天天变坏。泥沙俱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此处语境强调电池回收市场混乱,好坏混杂,故应选“泥沙俱下”;

第四组,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蒙受灾难。此处语境是说规范电池回收市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规范回收企业的资质标准,故应选“当务之急"。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语句复位,需要注意整个文本的思路脉络。括号句子正好位于两段话之间,承上启下的衔接句位置,因而要把握第一段语意脉络,然后可以做出判断。第一段首先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形势很好,然后提出了废旧电池的处理问题,指出“新能源汽车的旧电池处理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末端处置问题,实则是新能源汽车实现长远发展的前置条件”。可见处理废旧电池问题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A项表达绝对不合逻辑;B项较好体现二者关系;CD项强调重点落到了“废旧电池解决"上。故答案为:B

20.本题首先弄清原句有哪些语病:“电池回收的蓝海,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结构混乱,中途易辙,这里应强调“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的做法,可在“电池回收的蓝海”前加上介词“面对";“完备回收技术”搭配不当,可将“完备"改为“完善”;“经济和环保成就‘双赢’"语序不当,可把“成就”调至句前。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言简意丰。

品读先贤对联,恰如读史、读家训,让我们受益匪浅。《孔子家语》云:“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做人应如水,至柔至刚,谦逊包容又保有纯净;做事当如山,踏实稳重,不骄矜而有风骨,自然可览风景无限。

赏鉴今人佳句,亦如阅世、阅人生,令我们回味无穷。“①_____________,门无俗字德为邻”,“尚读书、崇高洁"乃家族传统;“为人明义良心善,②”,人于世间行走,明道义,仁爱在心,格局自会阔大。

21.“山不矜高自极天”,有人认为“天”字改为“月"字更好,你同意吗?请根据对联的平仄要求说明理由。

22.根据上下文及拟写对联的相关规则,将下列字词填入文中横线①②两处,组成两副完整的对联。

家宽梅有怀仁做客处世境界藏书

【答案】21.不同意,对联遵循平仄相对,这里用月就是仄音了,不符合对联规则了。

22.①家有藏书梅做客;②处世怀仁境界宽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之对联撰写及修改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般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①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句意,据此在头脑中寻找并确定好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②对所给出的对联细细分析,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③根据所想好的要写的对联的内容,与该对联在位置相同的地方的找出词性相同、词语结构特征相同的词语与之相对,就这样一个一个词语搜寻下去直到找到满意的为止;④从整体上把握,做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21.本题解答要求首先明确观点,不同意。然后分析原因,“山不矜高自极天”是下联,对联有仄起平收的要求,“天”,为平声,符合;“月”,四声,为仄声,不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

22.本题注意首先要把握对联的规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协、结构相似。据此判断选择合适的字填入横线处。

第①空,“门"名词,对“家”;“无"对“有”;“俗字"偏正结构,对“藏书”;“德”,名词对“梅”;“为邻"动宾结构,对“做客”;据此整合组成一联。

第②空,“为人"动宾结构,对“处世”;“明义"动宾结构,对“怀仁”;“良心善"主谓结构,对“境界宽”,据此可组成下联。

四、写作(60分)

23.(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学生需要综合材料所有信息,辩证地去分析判断并准确立意。首先分析材料,材料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这一现象,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有人否定,有人认为无可厚非,还有人认为“躺平"是淡泊名利,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材料接着引述了某大学教授看法“可不敢一直躺平”,认为一直消极逃避是不可取的;接下去引述两位名人的观点。他们三人的观点更加中肯、积极而理性,都指出“躺平"还是需要警惕的。据此我们可以把握立意的方向。

参考立意:

①躺平并非向生活缴械,重在适己而行。

②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

③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

④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

⑤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

【点评】本题为多材料作文,一般含有两个以上材料文题的写作,立意时应先概括每段文字的中心,然后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确定立意。如果是并列关系,应对各段立意进行合并总结。注意遵循三大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意旨。最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立意成文。②多向性原则。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③最佳性原则。选准角度,选取最佳角度立意成文。

1/1重庆市梁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微博橙子辅导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病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有删改)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微博橙子辅导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经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是苏轼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党争不断,士人贬谪流离,个体该如何在变化中安身立命?这对宋词的表达功能提出了新的思考。

B.苏轼和欧阳修都创造了大量雅词,这是因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C.早期的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这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有鉴于此,苏轼认为要变革词风。

D.苏轼在创造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由此,诗与词双峰并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C.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

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你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理解与分析。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彩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微博橙子辅导《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小《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游泳时的视角和感受行文,虽很少直接写“我”,但读者又能处处感到“我"的存在。

B.作者富有生活情趣,他会想象水会被挠得发痒,也会担心镜面般的湖水被小船压得倾斜甚至翘起。

C.作者写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是为了赞扬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文章在静的大境界中包含了动,既有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又有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可以给韩少功以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他的随笔中,其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创作的巅峰。

C.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D.韩少功的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所以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

8.请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9.文本一是怎样体现韩少功随笔“哲学的散文化,生活常态的文学化"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1高三上·梁平月考)文言文阅读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迁将作大匠。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①,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节选公众号重庆一诊《后汉书选练》)

(注)①不造,不幸。指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在位不到一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B.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C.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D.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即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