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广东专用)(含答案)专题07文言文阅读
【题型解读】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主要以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题型主要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对比分析等,以下是具体的题目类型:
1.词语解释:要求考生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或重点词语的含义。
2.句子翻译:要求考生将文中的某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内容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写作手法等。
4.对比分析:要求考生对两篇文言文的某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知识导图】
【解题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注意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重点词语,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3.对于句子翻译,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尽可能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写作手法等。
5.对于综合分析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1.(2023·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②闻寡人之耳者③时时而间进
【答案】(1)偏爱(2)使……听到(3)间或、偶然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2)句意: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闻:使……听到。(3)句意: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案】(1)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臣,我;诚,确实;知,知道。(2)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想。
【乙】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选自《贞观政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多次/数数;B.对……说/认为;C.当面;D.国君/国都;故选C。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答案】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太宗并嘉纳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之”后断开;“帛五百匹"黄金一斤”是赏赐的东西及数量,应在“匹"后断开;“以励承乾之意”表目的,应在“以"前断开;故断句为: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答案】(1)邹忌进谏是因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2)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因为自己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徐公美,使自己受到了蒙蔽,他由此想到了掌握国民生杀大权的齐王受到的蒙蔽肯定很多。根据【乙】文“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可知,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让齐王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性。邹忌设身处地,从生活小事推到治国大事,设喻说理,对齐王进行委婉讽谏。根据【乙】文“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蒙国厚恩,死无所恨"可知,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
【甲】(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授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乙】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
2.(2023·广东东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宴酣之乐③树林阴翳
【答案】(1)居高面下(2)尽兴地喝酒(3)遮盖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临:居高面下。(2)句意:酒宴上的乐趣。酣:尽兴地喝酒。(3)句意:树林茂密荫蔽。翳:遮盖。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答案】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芳,花;发,开放;佳,好的;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这里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时,季节。
【乙】
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赡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③。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④。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阖:闭,意为天阴。④骋骛:驰骋战场。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流奔放肆大/虽乘奔御风B.与海相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以览观江流之胜/岳阳楼之大观也D.余兄子赡名之曰/名之者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奔腾/飞奔的马;B.类似/比得上;C.观看/景观;D.命名/命名;故选D。
(4)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答案】D
【解析】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犹言惊心动魄。“昼”和“夜"代表两个时间段,“其前”和“其下"句式相似,都表方位,故在“其前”和“其下"断句;“变化倏忽”和“动心骇目"结构相似,前者是景色,后者是感受。故断句: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5)阅读【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的“乐”和【乙】文中的“快哉"在情感内涵上有何不同?
【答案】【甲】文欧阳修的“乐”是游览领悟山水的乐趣、与众宾宴酣之乐和以百姓的快乐而快乐的与民同乐情怀。【乙】文的“快哉"一是观赏雄奇的长江胜景而感到心胸开阔愉快,二是在观赏胜景时所联想到的历史人物所流传下来的风范事迹而称快。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结合甲文第一段可知,具体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写滁州百姓愿意跟随太守出来游玩,侧面表现了滁人生活安居乐业、敬爱太守,说明太守治理有方,结合“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志趣;故可知,欧阳修借游览醉翁亭,抒发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而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
【乙】文。结合乙文最后一段“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可知,张梦得处于被贬的境况之中,却能够修建快哉亭、在亭子上欣赏美景,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故由此可概括:借在快哉亭所视美景,表达张梦得不以贬谪为忧,旷达自适的乐趣。结合“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从亭了里能看古代英雄豪杰驰骋之地,联想到他们的风范和事迹,因此也感到“快哉"。
【参考译文】:
【甲】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邪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峰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欣赏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大概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犹言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夜间,水中生物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我能在小桌旁边的座位上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至于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3.(2023·广东东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②念无与为乐者③怀民亦未寝
【答案】(1)门(2)考虑,想到(3)睡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月光照进了门户。户:门。(2)句意:想到没有人可以和我一起享受这种乐趣。念:思考、想到。(3)句意: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寝:睡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般澄澈,水里仿佛有藻、荇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水草交错纵横。盖:大概、原来是。(2)重点字词:但:仅仅,只是。如:像。吾:我这样的人。者耳:罢了。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插,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3)下列各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徙知徐州/鹏之徙于南冥也B.轼诣武卫营/诣太守,说如此
C.尾属于城/属引凄异D.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动词,调任/动词,迁徙;B.动词,到……去/动词,拜访;C.相同。动词,连接;
D.动词,搭建庐舍/名词,房屋;故选C。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答案】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重点字词:河:河流。害:危害、损害。事:河水泛滥。急:紧迫、危急。矣:句末语气词,了。虽:即使。为:这里指禁军为守城而尽力。尽力:竭尽全力,这里指禁军将全力守城。句子结构:“河将害城”,表示河水将要危害到城池,表达完整语义,可独立成句。“事急矣”表示情况非常紧急,同样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在其后断句。“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表示即使是禁军也需要尽力,在意思上可以独立。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5)【甲】【乙】两文分别体现出苏轼怎样的性情品质,请结合选文分析。
【答案】甲文遭遇宦途失意苦闷时安闲自适的心境,体现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体现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根据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够欣赏自然之美,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被贬官,他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这种品质体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根据乙文“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面对洪水泛滥的危机,苏轼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果断地指挥百姓抗洪筑堤,保卫城池。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此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品质体现了他的勤政爱民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轼在大堤上建了一座房子(独自居住),每天经过家门而不进入,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4.(2023·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不为苟得(___)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
③蹴尔而与之(___)
【答案】苟且同“德”,感恩,感激踩踏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苟且。(2)句意: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3)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①由此可见(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②(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故:由此可见,因此;所欲:所喜爱的;甚于:超过;所恶:所厌恶的;(2)万钟:优厚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乙】
《春秋》之所治①,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②,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③。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④,而以义设⑤人,诡其处而逆其理⑥,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仁之法⑦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注释:①治:研究。②该句大意:“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③该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④裕:这里是宽待的意思。⑤设:这里指要求。⑥该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⑦法:标准。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鲜不乱矣()②弗予为义()
【答案】少不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社会)却很少不混乱。鲜:少。(2)句意:也不能称为义。弗:不。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答案】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
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却大多常常混乱,因为不明自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所以不明白仁义(分
别施用)在何处。第一个“而"表转折,在其前断一处。“以”,因为;与第二个“而"表因果关系,在“以”
“而"其前断一处;故断为: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5)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常从反面着笔,如《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就从反面强调了静的重要性。【甲】文和【乙】文也有类似的写法,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甲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中,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乙文:“鲜不乱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中,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意思是: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如果人们追求的只是“生”,厌恶的事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意思是: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又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意思是:仁义的要求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点明了混淆了“仁"与“义”的对象(二者的关系),违背“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的道理,社会就会混乱,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强调“仁"与“义”的受用对象。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所以“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义”说的是自己该如何做,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又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却大多常常混乱,因为不明自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所以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仁义的要求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5.(2023·广东河源·一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夫君子之行B.何夜无月/百姓何由安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A.行走/操守、品德;B.哪个/怎么;C.寻找/随即、不久;D.都是“交错"的意思;故选D。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答案】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本句句意: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天灾流行”与“民虽乏食”,结构一致,“缩衣节口”动宾动宾短语,与“犹可以生"构成假设复句。故断句为: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1)重点词:庭下,院子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2)重点词:而,然而,却;畏,害怕;乃,竟然;甚,比……厉害,超过。
(4)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答案】“乐天派"的理解:作者在写作甲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以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流露出词人赏月的欣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少"是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闲人”,体现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是词人用自嘲排遣情绪的一种方式;结合前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又表现出自己与朋友高雅情趣的自得之意。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乐天派"。根据乙文“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臣亦不觉流涕”可知,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他也落泪。根据"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可知,苏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据此分析,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和我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宫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就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早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早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土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6.(2023·广东珠海·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不错意也②岂直五百里哉③以头抢地尔
【答案】(1)在意。错,同“措"。(2)哪里只是。(3)碰,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①句意: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错意:在意。错,同“措”。②句意:哪里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岂直:哪里只是。③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碰撞。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案】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吾:我;以:用;广:增广、扩充;逆:违背;轻:轻视。
【乙】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①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曰:“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事无大小,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②,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注]①跽(jì):长跪。②蠹(dù):蛀虫。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间,秦王复请/其间千二百里B.若是者三/猛浪若奔
C.范雎谢曰/长跪而谢之曰D.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悉如外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一会儿/之间;B.都是“好像”的意思;C.都是“道歉"的意思;D.都是“都”的意思。故选A。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答案】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一朝有变,危害秦国的,没有比韩国再大的。王不如使韩归附于秦。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同时,注意找名词,名词往往作主语或宾语,“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句中“韩"作宾语,其后要停顿,“王不如收韩”“王"作主语,“韩”作宾语,“韩"后要停顿,所以可断句为: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5)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乙】文中的秦王形象。
【答案】①礼待贤士,重视人才,从“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亲自迎接范雎、执行宾主之礼的描写可以看出。②谦虚求教,从“跽”长跪的动作,“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虚心求教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③善于听取建议,从秦王听取范雎的分析后,“善”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乙文第一段“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对待范雎的表现可知秦王是一个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人;根据乙文第二段“秦王跽曰"的长跪的动作和“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事无大小,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语言描写可知,秦王是虚心求教的人;根据乙文第3段范雎提出远交而近攻并收韩建议后“王曰:‘善。’"可知,秦王是一个善于听取建议的人。
【参考译文】:
【甲】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对范雎说:“我早就应该来聆听您的言论和教诲了。现在义渠国的事务处理完毕,这才能够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跪身请求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睢只是“啊啊”了两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睢还是“啊啊"了两声。就这样一连三次。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秦王说:“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事不论大小,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国,这不是好的计谋。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土是王的尺土。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秦旁友韩国存在,就像树木有蛀虫,人有心腹之疾一样。天下一朝有变,危害秦国的,没有比韩国再大的。王不如使韩归附于秦。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好。"
7.(2023·广东深圳·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乙】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军士吏被甲/同舍生皆被绮绣___B.固可袭而虏/求之下流,固颠
C.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___D.任座趋出/尝趋百里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A.都是通假字,通“披”,穿戴的意思;B.一定/本来;C.均译为:到;D.均译为:快步走。故选B。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②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答案】(1)天子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2)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而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为(被),改容(表情严肃起来),式(同“轼”,扶着车前横木)"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向(刚才),言(话,言语),直(耿直),是以(因此)”要理解正确。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答案】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分析,“文侯悦"是主谓短语,故在“悦”后断句;“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中省略了主语,“使翟璜”“召任座"同为动宾短语,“使”“召"是连续动作,“而反之”充当补语,故在“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文侯非常高兴,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可断句为: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4)试分析选文是如何刻画文帝、文侯这两个人物特点的。
【答案】甲文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把群臣“惊"与文帝“称善者久之”形成对比突出文帝贤明、识大体;乙文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文侯求贤若渴、知错就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结合【甲】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知,【甲】文将汉文帝至霸上及棘门军长驱直入受到将士的欢迎与汉文帝至周亚夫的细柳军营不得入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可知,面对周亚夫在细柳军营对待文帝的态度,大臣们都感到惊诧,但文帝却对他赞许有加;据此可知,群臣的“惊"与文帝的“称善者久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故【甲】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帝贤明、识大体的明君形象;结合【乙】文“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文侯曰:‘何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可知,【乙】文通过文侯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出一个求贤若渴、知错就改的文侯形象。
【参考译文】:
【甲】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仁德君主。"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8.(2023·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②委而去之③亲戚畔之
【答案】(1)兵器(2)放弃(3)同“叛”,背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3)句意: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域民(使人民定居下来),以(凭借,靠),固国(巩固国防)威(威慑)”要理解正确。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则非其上矣___②然而不王者
【答案】(1)诋毁,讥议(2)称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就会诋毁他们的国君。非:诋毁,讥议;(2)句意: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王:称王。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答案】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分析,“乐民之乐者"有标志性词语“者”,故在“者"后断句;“民亦乐其乐”中“民"是主语,“乐”是谓语,“其乐"是宾语,故在“乐”后断句;“忧民之忧者"有标志性词语“者”,故在“者"后断句;再结合句意“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可断句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孟子认为君王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实施仁政,人民归顺于他,支持帮助他。②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把人民放在心上。③人和(或得民心)才是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孟子认为君王能得天下的原因是实施仁政,人民归顺于他,支持帮助他;人和(得民心)才是得天下的主要原因;结合【乙】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认为君王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君王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这样的君王就能得天下。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9.(2023·广东汕头·一模)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②人恒过,然后能改③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1)使……痛苦(2)犯错误(3)了解,明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痛苦。苦:使……痛苦。(2)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犯错误。(3)句意为:(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喻:了解,明白。
(2)翻译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1)通过这些办法来让他内心惊动,性格坚强,不断增加他的才干。(2)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1)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2)入:在国内;法家:懂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明人士;出:在国外;敌:敌对;外患:侵扰;恒:常常。
【乙】
鲁人烧积泽①,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②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③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趣:同“促”,督促;③降北:投降败北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哀公惧(恐惧)B.尽逐兽而火不救(都)
C.乃召问仲尼(于是)D.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禁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D.句意为:追逐野兽的人,参照进入禁止场所的罪名论处。禁:动词作名词,禁止的场所。故选D。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答案】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可先梳理句子大意,再结合语法等进行断句。本句句意为:事情紧急,来不及进行赏赐。如果救火的人都进行赏赐,那么国家的财富不足以赏赐救火的人,请只是施行惩罚的办法。其中事急"和“不及以赏”构成主谓句,“救火者"和“尽赏之”构成主谓句。据此断句为: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5)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_____________,【乙】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忧患意识赏罚分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①空,依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作者阐述的治国道理是“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即要有忧患意识。
②依据“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可知,孔子建议当权者要做到赏罚分明。据此填空即可。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痛苦,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鲁国人放火烧草木丛生的沼泽,天刮起了北风,火势向南蔓延,恐怕将要烧到国都。鲁哀公害怕了,亲自率领众人立即去救火,但是左右没有可用之人,都去追逐野兽而不去救火。鲁哀公于是召见孔子,孔子说:“追逐野兽非常快乐却得不到惩罚,救火非常痛苦却得不到赏赐,这就是火为什么得不到扑救的原因。"哀公说:“好。”孔子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进行赏赐。如果救火的人都进行赏赐,那么国家的财富不足以赏赐救火的人,请只是施行惩罚的办法。"哀公说:“好!”于是孔子就下达命令说:“不救火的人,参照投降逃跑的罪名论处;追逐野兽的人,参照进入禁止场所的罪名论处。"命令下达后还未传达完而大火就已经被扑灭了。
11.(2023·广东佛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课件】体积单位的换算
- 《药品管理制度》课件
-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课件
- 《红楼梦》的英文简介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呈现汇编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汇编职工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大全人员管理篇十篇
- 智慧农贸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审批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职员管理十篇
- 中东及非洲空气制水机行业现状及发展机遇分析2024-2030
- 煤矿立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
- 房地产项目开发合作协议书
- QCT457-2023救护车技术规范
- 《中国大熊猫》课件大纲
- 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
- (正式版)HGT 4339-2024 机械设备用涂料
- 2024年医疗器械销售总结
- 基于物联网的支护机械远程监控系统
- SLT278-2020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 心灵养生的疗愈之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