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卷_第1页
艺术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卷_第2页
艺术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卷_第3页
艺术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卷_第4页
艺术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卷江西省上饶市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国维心目中,《红楼梦》的文学性明显是高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著作的。这大概源于《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从阅读的直接经验,我们就能感受到,《红楼梦》对女子的审美意识非常充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充分呈现出来。以《红楼梦》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女子没有审美意识,只有道德意识。换句话说,只有道德法庭,没有审美判断。不必说被道德法庭判为死刑的妖女“淫妇"潘金莲、阎婆惜等,就是被认为是英雄烈士的顾大嫂、孙二娘等也没有美感,甚至作为美女形象出场的貂蝉,亦非审美对象,而是政治器具,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放下直接的阅读经验,从理论上说,正如康德所点破的那样,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而无任何合目的”的判断心,他说的无目的,便是超越世间的功利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功利的目的性已经消失,悲剧的目的不是去追究“谁是凶手”,自然也不是一旦找到凶手,悲剧冲突就得以化解。《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对于这种悲剧,若要作出是非究竟的判决,或要问起元凶首恶,真是白费力气。因为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永恒冲突。

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它不像世间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法庭、战争、理性判断加以解决或随着现实时间的推移而找到凶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它也不跟《三国演义》那样,一方是“忠绝”“义绝”,一方是“奸绝”“恶绝”,善恶分明,然后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暗示一种绝对道德原则。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了不起之处是没有把好人写得绝对好,没有把坏人写得绝对坏。这便是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这也是《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所在。马克思所说的解开荷马史诗永恒之迷的难点,我们从《红楼梦》对世俗眼光的超越中,大约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大作家虽然也都站立在超越世俗眼界的高层面去创作,在精神上都有一种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但是在叙述方式上,他们都有一种贵族姿态,在描述中是以自身的高贵去照耀笔下人物。而《红楼梦》虽有高贵的贵族精神,但曹雪芹作为创作主体则是一种低姿态,这是《红楼梦》另一文学审美特点。

曹雪芹的“大观”眼睛并不是贵族嘲弄底层生命的眼睛,而是另外两种低姿态的眼睛:跛足道人的眼睛和宝玉的“侍者"的眼睛。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跛足道人没有“圣人言”的形式,只是唱着轻快的嘲讽之歌,这是最低调的歌,又是最高深的歌,是大悲剧的歌,又是大喜剧的歌,是没有哲学形式的哲学歌。《红楼梦》没有“圣人言"的方式,也没有“三言二拍”那种因果报应的“诚言"形式,而是“甄士隐言”(真事隐言)、“贾雨村言"(假语村言)、“石头言”等一些与读者心灵相齐相交的平常形式。在《红楼梦》里,宝玉是真正的圣者。他的天性眼睛把人间的污浊看得最清,所以才有“男子是泥,女子是水"的惊人之论。别人都为失去权力、财产而痛苦,他只为失去少女生命而悲伤而心疼。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所谓侍者,就是仆人、奴隶。而他来到人间之后,仍然是个侍者,身份是贵族府第中最受宠的贵族子弟,气质上也有贵族特性,然而他却拒绝贵族特权,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

这种低姿态奇怪吗?不奇怪。马克思所制定的巴黎公社原则就要求公社的官员要做人民的仆人,要以最低的姿态去对待世界与民众。宝玉正是拥有这种侍者的眼睛与姿态,所以他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也因此才对这些生命的毁灭产生大悲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自下而上的深深敬爱的大伤感与大痛惜。他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倾诉得如此动情,原因就在于此。晴雯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卑贱的女奴,但在宝玉眼里,她却是“心比天高"的天使。因此,在她生前,他尊敬她;在她死后,则仰视她。于是,便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摘编自刘再复《永远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充分呈现了林黛玉、晴雯、妙玉等一众女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因为《红楼梦)真正把女子当作了审美对象。

B.悲剧难以了结,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以及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相关互动。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体现的高精神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在作品中体现的是一致的,都是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

D.作者以马克思制定的巴黎公社要求官员做人民公仆的原则来类比宝玉的侍者姿态,充分肯定了宝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判断并非没有目的,只是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目的,进入了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

B.《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是不分忠奸、不辨善恶,没有绝对的道德原则,对众生一视同仁。

C.《红楼梦》中甄士隐在解读了跛足道人唱的“轻快的嘲讽之歌”之后,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D.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所以宝玉才会为那些世人眼中的卑贱女奴失去生命而悲伤。

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没有体现宝玉低姿态的一项是()

A.老嬷嬷指责藕官烧纸时,宝玉帮藕官打圆场。

B.凤姐泼醋,平儿无辜受辱,宝玉主动帮助平儿理妆。

C.金钏投井之后,宝玉低声下气求得玉钏原谅。

D.宝玉既能与秦钟交好又能与“呆霸王"薛蟠交往。

4.《红楼梦》的两大审美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有人说《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公坪

聂雄前

①“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里摘黄瓜。黄瓜有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快乐还是哀伤?谁都不知道。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就熟悉了这首童谣。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哥哥差不多大我十岁,父母每天都要出工。长斌呢,好多年好多年都和春婶叽相依为命。坪上其他的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更多的家庭有五六个孩子。

②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上学,五个女同学都比我年纪大,都比我聪明,都不太理我。六岁的时候,我接下哥哥的班,放养柘塘公社最大的一头水牛,同时,拾狗粪、割猪草。一点也不紧张,一点也不紧迫,日子像丝滑的泥汁一样流过。风吹过我的鹅公坪,我知道春天的泥土下蚯蚓蠢蠢欲动;夏天水塘边的苦楝树上知了在叫个不停;黄叶纷飞的秋天,残荷的孤勇让我颤抖;寒风凛冽的冬天,苦楝树光溜溜的枝干刺破青天。

③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大概八九个冬季都在火膛边的灰坑里度过。母亲出工的时候将一个红薯埋到火膛底下的灰烬里。我就盯着,聚精会神地盯着。三四个小时后父母散工回来,母亲第一时间从灰坑里把我扯上来,顺带把金黄金黄的煨红薯递给我,我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鹅公坪的乡亲和同学都感受过我的温暖和幸福。上双峰十四中的八里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人叫我“煨红薯”,他们觉得聂雄前和煨红薯就是一个音,就是一个快乐。特别是走到西祠坳的时候,每一次都有十几二十个小孩齐齐整整地喊“煨红薯”。

④父亲很早就看出我懵懵懂懂,到小学二年级我放下书包还要吃娘的奶,还穿着开裆裤自自然然地上学。父亲就很忧虑,担心我缺了一根筋。他偷偷地给我娘嘀咕:“这个满崽好像没有建四宝聪明,也好像没有建四宝强蛮呀!"我娘很生气,说:“要这么聪明干什么,要这么强蛮干什么。”然后,就看出我娘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⑤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个把月的医院,命垂一线,几次变相,终于活了下来。一个姓彭的医生在院子里,要我举手,要我踢腿,要我摇头,要我低头,要我眨眼,要我扣衣服……最后,他一脸严肃地讲:“小朋友,你一辈子都不要讲你得过脑膜炎,得过脑膜炎就不能参军、不能当工人、不能读大学,记住呵!"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话。回到鹅公坪,已是插秧季节。身体虚弱得不行,刘新乾老师来看我,说:“休个学,养好病就来报到。”我就把胡子德老师送给我的四只小鹅喂得膘肥体壮,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把鹅训练得归法归服,身体就完全好了。秋季开学之后,一二个月数学稍微差点,其他一切如常。到学期中段,好多同学用各种方式测试我是不是蠢了,但他们都悻悻而去。

⑥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年过五旬,每天都要出工干活,哪里有工夫管我呢。而我有无数的时间琢磨。青黄不接的月份听到父母的叹息,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伯伯家?细公公家?宋家?同新叔叽家?我总能一借而中。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娘大清早熬一锅红薯藤和糠为主的猪食,牵着我的手高一脚低一脚来到晒谷坪的牛栏房。我看到大水牯的惊喜,看到我娘的慈祥和怜悯,我就知道牛是农家宝,非把大水牯喂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不可。和那个年代的小孩一样,上树掏鸟窝的缺德事我做过,下塘摸鱼虾的开心事我做过,跋山涉水跟在大水牯的背后远征我做过,翻山越岭跟着哥哥看样板戏、电影我也做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⑦我坐在鹅公嘴上,那是一片坟地,我爷爷1961年草草埋在了那里。过了八年,我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一样的,有平地有山丘有水塘有稻田有房屋有树林有鸟兽有鸡鸭猪狗……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会晒着稻谷晒着我的脸蛋,还有我的大水牯……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活得像草木一样,无一例外的卑微。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

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消息传到鹅公坪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了。那个晚上,乡亲们绝大多数不敢在家里睡,有的背竹床,有的背席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晒谷坪上。上半夜无人入眠,有人讲地震就是地动,很危险的。有人讲,梅山坪底下有条阴河,好像也不对劲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冒黄水。一片人心惶惶。子时过后,皓月当空,一颗流星划过,所有的乡亲都安静了,痴痴地盯着水洗般的月华。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或许这是乡亲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洗礼,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看出“我"没出息而不喜欢“我”,娘对“我"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在爸爸面前极力维护我,一方面又对我的不成才很恼火。

B.第⑥段结尾说日子过去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重点强调的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日子几乎每天都一样,既新奇美好又波澜不惊。

C.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卑微地活着,有生活艰难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

D.作品以一种干净、明快且富有乡土气息的文风,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表达出中国人对故乡那种温暖、美好的情感。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将日子比喻为“丝滑的泥汁”,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从容平缓,也暗示了生活的苦楚无奈。

B.第⑥段中,直接列出四个选择疑问句,传神地再现了“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时的心理,也反映了“我"对村子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C.第⑦段中,句子中间没加标点,脱口而出,一气而下,反映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以及对自己持有的乡村认识的坚信。

D.第⑧段中,通过对乡亲们上半夜与下半夜情形的不同描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听到大劫消息后的惶惶心态与安顺本性。

8.选文叙事看似散乱,却自有章法。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9.书评说:《鹅公坪》有着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恃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王见A人B恭敬C慈爱D言语E呕呕F人有疾病G涕泣H分食饮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趁机,其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句中的“因"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均不同。

B.恨,指遗憾、后悔,其与《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飞星传恨”一句中的“恨"字词义不同。

C.三秦,项羽灭秦后,以关中之地分封秦三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因以称三王或其所辖地。

D.子房,是张良的字,“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名字,“名"字”在意思上并无关联。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命仪式结束,与汉王谦让之后,韩信便简明扼要地给汉王分析了当下的形势,极大地增强了汉王信心。

B.韩信一方面向汉王极力肯定项羽勇敢、强悍、仁厚,一方面又明确指出项羽只是施与小恩小惠,难得人心。

C.汉王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评价,折射出其知人善任而又驾驭有方,展现了他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D.“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此乃楚败汉胜一个原因的总结,也隐含汉王自负其胆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②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

14.李华在《鸿门宴》研读中提出“正方:刘邦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取决于一文一武两个助手”的辩题,请你以反方辩手的身份,结合两则材料与课文《鸿门宴》,简要陈述批驳正方观点的理由。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①

苏轼

其一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②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其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③,野花啼鸟亦欣然。

[注]①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入狱,贬谪黄州,渐生退隐之意。请求到江苏宜兴居住。得到应允后,路过扬州时,在竹西寺的墙壁上,写了这三首诗。②剩:更加。蜀冈:竹西寺山上的一口井,相传水通苏轼家乡的岷江。③苏辙作子瞻墓志:“公至扬州,常州人为公买田,公喜,作诗有闻好语之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第一、二句点明诗人十年来一直有一个回归田园的梦想,要去做庄稼汉。

B.其一第三、四句以点带面,写蜀冈井水没有“乡味”,突出诗人对家乡之水的喜爱之情。

C.其三第一、二句诗人以自己无官一身轻与当年庄稼的大丰收形成鲜明映衬。

D.诗人将眉山与江苏扬州两处叠合而写,既不忘老“家”,又建树新“家”。

16.“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作者为何“欣然”?请结合两首诗简要概括。

17.(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境虚缈,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___,___。”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2)《燕歌行并序》中“___,___"两句写出士兵们与敌军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3)“蝉"是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因其生活习性,在古诗文中常常用以表现高洁之意,如《屈原列传》中“___,”两句,借该意象表现了屈原主动远离污浊的耿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18.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19.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半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____"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20.将下列谚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B.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C.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D.豆子一条根,只要犁得深

21.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划线处作者为什么没有写成“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请说说你的理解。

22.选段以口语为主,夹杂了“绚丽多彩"美不胜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等四字成语,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万建领志存高远,他的理想是为祖国找矿。他在新疆奋战了16个年头,那万仞之高的昆仑山,是万建领眼中的“宝藏之山"希望之山”。这里环境恶劣,万建领和队员们只干一件事——找矿,只穿一身衣---冬装,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为祖国发掘出一处处宝藏——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萨岔口超大型铅锌矿……

提起万建领,同事们都说,他有一双能看见地下宝藏的“火眼金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你能练成这样一双‘火眼金睛’”万建领的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说道:“是执着、无畏,还有一点不甘心。不辜负任何一次找寻,不让任何一次野外找矿工作留下死角、遗憾,就是支持我前行的动力。"

万建领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D

4.①《红楼梦》具有超越世俗的审美的视角。②《红楼梦》具有高精神低姿态的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

5.同意这个观点。①晴雯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如贾宝玉的爱惜、王善宝家的挑唆、娘家人的无情等,加上各种关系的互动,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②晴雯追求生命自由,生性张扬、不懂收敛又无心机;而王夫人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重生活秩序"的典型代表。所以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因此晴雯的悲剧不可避免。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错,原文说的是《红楼梦》,而非泛指所有悲剧。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分忠奸、不辨善恶"错,原文说是“它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低姿态是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宝玉与秦钟、薛蟠是友伴关系。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可知,《红楼梦》具有超越世俗的审美的视角。

②结合“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红楼梦》具有高精神低姿态的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

故答案为:①《红楼梦》具有超越世俗的审美的视角。②《红楼梦》具有高精神低姿态的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回答同意。

然后了解晴雯的形象特点和命运:首先,从晴雯的出身看,她是不幸的,低贱的出身为她最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患。其次,宝玉的纵容让晴雯的性格越来越骄纵,这是她引火上身,被王夫人注意到的一个主要原因。再次,不可否认的是,晴雯很优秀,这就招来了其他人的嫉妒。当然晴雯的悲剧命运除了这些主观因素外,还有客观因素,而最主要的客观管因素就是王夫人对她的讨厌。

再结合材料分析:

①结合“《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可知,晴雯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如贾宝玉的爱惜、王善宝家的挑唆、娘家人的无情等,加上各种关系的互动,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

②结合“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可知,晴雯追求生命自由,生性张扬、不懂收敛又无心机;而王夫人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重生活秩序”的典型代表。所以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因此晴雯的悲剧不可避免。

故答案为:同意这个观点。①晴雯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如贾宝玉的爱惜、王善宝家的挑唆、娘家人的无情等,加上各种关系的互动,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②晴雯追求生命自由,生性张扬、不懂收敛又无心机;而王夫人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重生活秩序"的典型代表。所以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因此晴雯的悲剧不可避免。

【答案】6.A

7.A

8.①以时间为序,从出生到长大,将成长经历中看似杂乱的许多事情进行了有序串联,使行文散而不乱。②点面结合,将“我"的个人经历与童年伙伴以及乡亲们的命运相连,展现“我”的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展现了鹅公坪整个村子的发展命运。③虚实结合,实写自己生活的鹅公坪,虚写所有的中国村庄,展现了乡村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史"。

9.①个体生命难免搁浅,只要不放弃,坦荡、坚韧地活着,事情才有转机。例如,“我”从小瘦弱,不聪明,但没有怨天尤人,养身更养心,认识自然,体悟人情,顺利度过自己的艰难期。②乡村的生活并不总是安稳的,但乡亲们顺天安命,相互扶持,在获得自身安详心境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亲善和谐的乡居氛围。③不管是个体还是乡亲们,其实都体现出了中国人身上一贯的生活哲学和奋进的精气神,展现出了绵延不断的中国乡土文化脉络。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爸爸看出‘我’没出息而不喜欢‘我’,……一方面又对我的不成才很恼火"错误。爸爸没有认为“我”没出息,更没有不喜欢“我”,只是忧虑“我”的现状;妈妈也没有很恼火,而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也暗示了生活的苦楚无奈"错误。这一比喻句是对前一句“一点也不紧张,一点也不紧迫”的形象描绘,之所以以“泥汁"为喻体,是由乡土孩子的认知决定的,“泥汁”在孩子眼里不带贬义。且后文紧接的对四季的描绘也是客观而富含生命气息的,没有渲染或凸显苦楚无奈之意。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以时间为序,我出生在鹅公坪,“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快乐还是哀伤?谁都不知道”,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就熟悉了这首童谣,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上学,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年过五旬,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消息传到鹅公坪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了"。从出生到长大,将成长经历中看似杂乱的许多事情进行了有序串联,使行文散而不乱。点面结合,“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长斌呢,好多年好多年都和春婶叽相依为命。坪上其他的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更多的家庭有五六个孩子”,长斌是我童年的伙伴,坪上其他的家庭都有三五个孩子。青黄不接的月份,“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伯伯家?细公公家?宋家?同新叔叽家?我总能一借而中。"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将“我"的个人经历与童年伙伴以及乡亲们的命运相连,展现“我”的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展现了鹅公坪整个村子的发展命运。虚实结合,“我"出生在鹅公坪,生活在“鹅公坪”,实写自己生活的鹅公坪;“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虚写所有的中国村庄,展现了乡村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史”。全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我就熟悉了这首童谣。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我开始上学,五个女同学都比我年纪大,都比我聪明,都不太理我"我的童年是孤独的”“我坐在鹅公嘴上”,讲述了我的成长经历,也向广大读者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鹅公坪乃至更广阔乡村的生活图景,文章看似散乱,却有内在的章法逻辑。

故答案为:①以时间为序,从出生到长大,将成长经历中看似杂乱的许多事情进行了有序串联,使行文散而不乱。②点面结合,将“我”的个人经历与童年伙伴以及乡亲们的命运相连,展现“我"的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展现了鹅公坪整个村子的发展命运。③虚实结合,实写自己生活的鹅公坪,虚写所有的中国村庄,展现了乡村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史”。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个体生命难免搁浅,只要不放弃,坦荡、坚韧地活着,事情才有转机。小学二年级时我还要吃娘的奶,还穿着开裆裤去上学,父亲担心我缺了一根筋,“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个把月的医院,命垂一线,几次变相,终于活了下来”,回到鹅公坪时身体虚弱得不行,老师让我养好病就来报到,“秋季开学之后,一二个月数学稍微差点,其他一切如常”。“我"从小瘦弱,不聪明,但没有怨天尤人,养身更养心,坦荡、坚韧地活着,顺利度过自己的艰难期。“我爷爷1961年草草埋在了那里。过了八年,我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一样的”,爷爷是草草埋在了那里,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消息传到鹅公坪时,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但是“那个晚上,乡亲们绝大多数不敢在家里睡,有的背竹床,有的背席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晒谷坪上”,乡村的生活并不总是安稳的,但乡亲们顺天安命,相互扶持,“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活得像草木一样,无一例外的卑微。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在获得自身安详心境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亲善和谐的乡居氛围。“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孩子的心目中,日子几乎每天都一样,既新奇美好又波澜不惊,不管是个体还是乡亲们,其实都体现出了中国人身上一贯的生活哲学和奋进的精气神,“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会晒着稻谷晒着我的脸蛋,还有我的大水牯……”,展现出了绵延不断的中国乡土文化脉络。故答案为:①个体生命难免搁浅,只要不放弃,坦荡、坚韧地活着,事情才有转机。例如,“我"从小瘦弱,不聪明,但没有怨天尤人,养身更养心,认识自然,体悟人情,顺利度过自己的艰难期。②乡村的生活并不总是安稳的,但乡亲们顺天安命,相互扶持,在获得自身安详心境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亲善和谐的乡居氛围。③不管是个体还是乡亲们,其实都体现出了中国人身上一贯的生活哲学和奋进的精气神,展现出了绵延不断的中国乡土文化脉络。

【答案】10.DFG

11.D

12.A

13.①项羽军队所到之处,没有不残害毁灭的,天下人怨声载道,老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不过是被他的强大所控制罢了。

②但是陛下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攻下城池夺得地盘,您就顺势赏赐给他,这是与大家共享利益啊。

14.①项羽优柔寡决,策略失误;②项羽虽拥人才,然不善用;③项羽认为实力悬殊,尚未构成威胁,没有杀他的必要;④项羽考虑到杀掉刘邦可能在众路诸侯军中产生不良影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封拜大将的仪式结束后,韩信被请入上座。刘邦说:“萧丞相多次提起您的大才,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韩信先是逊谢,趁机问刘邦:“大王如今出兵东向争夺天下,您的对手不是项羽吗?”刘邦说:“是的。"韩信又说:“大王您自己估计您的勇猛、仁德,以及您军队的强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沉默了半天,说:“比不上他。"韩信起身向刘邦拜了两拜称赞他的自知之明说:“我也觉得您比不上他。可是我曾经在他手下做事,请让我来说说项羽的为人。项羽大吼一声,可以把上千人吓得瘫在地上,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样他就不过只有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恭敬有礼,仁爱慈祥,说起话来和和气气,有人生了病,他能含着眼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可是等到人家立了功,该封官颁赏了,他却能把印拿在手里摩挲得棱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发出去,这样,他那所谓的‘仁爱’不过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做了霸主,所有诸侯都对他俯首称臣,可是他不建都在关中,而建都在彭城。他又违背了当初义帝宣布的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规定,还把他的亲信都封了王,因此各路诸侯都心怀不满。诸侯们看到项羽把义帝赶到了江南,也都学着样赶走自己过去的国君而占据了好地方称王了。项羽军队所到之处,没有不残害毁灭的,天下人怨声载道,老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不过是被他的强大所控制罢了。项羽现在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他已经丧尽了人心。所以说他的强盛是很容易变弱的。现在您如果真能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是勇敢善战的人,您就大胆信任使用,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打败!只要打下了城邑,您就把它封给您的有功之臣,那还有什么人不对您忠心归附!您再以那些来自沛县一带的老兵为中坚、为前锋,让你现有的全部人马跟在后面一起东进,那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被打垮!现在被项羽封立在关中的三个诸侯王当初都是秦朝的将领,他们统率关中的子弟好几年,为他们而战死的和逃亡的不计其数,后来他们又欺骗这些士兵投降了项羽,结果走到新安时,项羽竟把这二十多万降兵全都活埋了,就留下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现在秦地的父老们对这三个人简直恨之入骨。如今项羽仗着他的武力硬是把这三人封了王,秦地的百姓其实根本没人爱戴他们。而大王您当初进入武关以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严刑酷法,给秦地百姓们定的法律只有三条,秦地的百姓没有不乐意让您在秦地称王的。按照诸侯们的事先约定,大王您也应该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们也都知道。后来您被项羽剥夺权利,排挤到汉中,秦地的百姓们没有一个不对此遗憾的。现在如果您举兵东下,三秦地区只要发上一个通告,不用打仗就可以回到您手中。”刘邦听了大喜,感到自己今天才真正地认识韩信实在是太晚了。于是就按照韩信的谋划,部署各位将领的进攻目标。

材料二:

高祖在雒阳南宫大宴群臣。在宴会上说:“各位彻侯(官职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呢?"高起、王陵回答说:“虽然您傲慢爱侮辱人,项羽为人宽厚,但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给他,这叫‘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则妒贤嫉能,有功的他就嫉恨,有本事的他就怀疑;打了胜仗的他不奖励,得了土地的他不赏赐,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粮草,保证供应不断,我不如萧何;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所以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最后被我制服。"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项羽待人恭敬有礼,仁爱慈祥,说起话来和和气气,有人生了病,他能含着眼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主谓结构,“见人恭敬慈爱"为谓语,句意完整,D处断开;

“言语呕呕”也是主谓句,是项羽的另一个特点,F处断开;

“人有疾病"是后句的状语,单独成句,G处断开。

故答案为:DF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趁机/沿袭。句意:趁机问刘邦。/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

B.正确。遗憾、后悔/愁怨。句意:秦地的百姓们没有一个不对此愤懑不平。/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

C.正确。

D.“无关联”错误,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着内在的关联。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简明扼要"分析不当,从材料内容可知,韩信是从多个角度,全面细致地给汉王作出了全面的分析。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怨”,埋怨,怨恨;“特”,只是;“特劫于威强耳”,被动句式,“于"表被动。

(2)“使”,派;“因”,顺势;“同”,共享。

故答案为:①项羽军队所到之处,没有不残害毁灭的,天下人怨声载道,老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不过是被他的强大所控制罢了。

②但是陛下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攻下城池夺得地盘,您就顺势赏赐给他,这是与大家共享利益啊。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先确定反方的观点,应是刘邦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取决于项羽。据此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的意见和再三暗示,最终放走刘邦,优柔寡决,策略失误;

由“不能任属贤将"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项羽虽拥人才,然不善用;

由“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分析可知,项羽认为实力悬殊,尚未构成威胁,没有杀他的必要;

结合“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分析可知,项羽考虑到杀掉刘邦可能在众路诸侯军中产生不良影响。

故答案为:

①项羽优柔寡决,策略失误;②项羽虽拥人才,然不善用;③项羽认为实力悬殊,尚未构成威胁,没有杀他的必要;④项羽考虑到杀掉刘邦可能在众路诸侯军中产生不良影响。

【答案】15.B

16.①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终于实现;②蜀冈井水的乡味让诗人感到亲切;③诗人贬谪之身得以解脱;④适逢庄稼丰收。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写蜀冈井水没有‘乡味’"错误,应是其一第三、四句以点带面,写蜀冈井水有“乡味”,突出诗人对新“家"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

欣然:欣喜、愉快的样子。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这十年来漂泊在外,寄托思念之情于西风,如今真的归回乡村,像一个平凡的农家人。诗人欣喜于归隐田园的愿望终于实现;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寻觅蜀山的新井水,希望带着乡土的味道过江东去。蜀冈井水的乡味让诗人感到亲切;

“此生已觉都无事”,我已经觉得此生终于解脱,没有什么大事可做。诗人欣喜于贬谪之身得以解脱;

“今岁仍逢大有年”,今年依然是丰收的一年。适逢庄稼丰收,让人甚是愉快。

故答案为:①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终于实现;②蜀冈井水的乡味让诗人感到亲切;③诗人贬谪之身得以解脱;④适逢庄稼丰收。

17.【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易错字:濯、淖、蝉、蜕

故答案为: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答案】18.七个字独立成段突出下午时光的沉静和停滞,与后文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和看到的大雨滂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天气的变化之快。

19.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比拟成刚离开病床的虚弱病人,但笑着在天空漫步,突出作者所见景物的美丽和活力。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时光仿佛凝固了”,“凝固"二字突显时光的沉静和停滞,与上文的“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相承接;同时这种时光的凝固又与下文的“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七个字独立成段,有强调语意,进一步突显了下文天气变化之迅速。

故答案为:七个字独立成段突出下午时光的沉静和停滞,与后文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和看到的大雨滂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天气的变化之快。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把“纤弱的月亮"形容为“刚离开病榻”之人,“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漫步”更是人的行为,此处用来形容月亮,采用了拟人手法,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启发了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突出了作者所见之景的美丽和活力。故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比拟成刚离开病床的虚弱病人,但笑着在天空漫步,突出作者所见景物的美丽和活力。

【答案】20.A

21.①原句不用顿号,读来一气呵成,加快整句话的阅读速度;

②原句不用顿号,能让人感觉农人需要盘算的内容多、时间长,从而体现了勤劳农人的忙碌感、紧迫感;

③改句加上了顿号,整句话显得绵长,阅读速度也减缓了很多,变成只强调农入盘算耕种的时间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农人的忙碌。

22.①以口语为主,使语段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②使用四字成语,语言简洁凝练,增加了语段的文化内涵。

③二者结合,语段富有跳跃性和节奏感,文字呈现出变化和多层次的美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心生惬意和温情。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的衔接;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词语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语境“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可知,此处应填写节令农谚。

A.是节令农谚,符合语境;

B.属于天气谚语,不含节令;

C.属于生活谚语,不含节令;

D.属于农业谚语,不含节令。

故答案为:A。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此题得分析顿号的自身作用和语境作用。顿号是点号之一,用于并列的词语之间,起到停顿作用。

原句中“每一季”“每一月"每天”每个时间段中间都没有使用顿号,读来一气呵成,加快整句话的阅读速度,能让人感觉农人需要盘算的内容多、时间长,从而体现了勤劳农人的忙碌感、紧迫感。

改句在“每一季"每一月”“每天"中间加上了顿号,把这几个表示时间段的词语隔开,整句话显得绵长,阅读速度也减缓了很多,变成只强调农人盘算耕种的时间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农人的忙碌。

故答案为:①原句不用顿号,读来一气呵成,加快整句话的阅读速度;

②原句不用顿号,能让人感觉农人需要盘算的内容多、时间长,从而体现了勤劳农人的忙碌感、紧迫感;

③改句加上了顿号,整句话显得绵长,阅读速度也减缓了很多,变成只强调农入盘算耕种的时间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农人的忙碌。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口语和书面语(成语)各自的作用:以口语为主的语段,更贴近生活,语言更通俗易懂;四字成语,属于书面语,简洁凝练,增加了语段的文化内涵。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口语和书面语结合使用的效果:如以口语为主“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使语段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再加上四字成语,“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语言简洁凝练,增加了语段的文化内涵。

这样语段富有跳跃性和节奏感,文字呈现出变化和多层次的美感,阅读时心生惬意和温情。

故答案为:①以口语为主,使语段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②使用四字成语,语言简洁凝练,增加了语段的文化内涵。

③二者结合,语段富有跳跃性和节奏感,文字呈现出变化和多层次的美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心生惬意和温情。

23.【答案】例文:

志存高远,报效祖国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无数英勇的儿女怀揣着崇高的理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英勇奋斗。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骄傲。而今,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应该志存高远,报效祖国。

志存高远,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精神。它代表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更是为了国家的进步。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报效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报国的精神依然是我们要坚守的。我们要用我们的知识和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去志存高远,报效祖国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去。我们要明白,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个人的梦想也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其次,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最后,我们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当然,志存高远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我们要明确,个人的价值是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的。只有当我们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志存高远的精神,以报效祖国的信念,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的青春在祖国的怀抱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梦想在祖国的天空中翱翔!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时事类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把握材料,叙述了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万建领一生甘居新疆,历尽艰险为祖国找矿的传奇经历。材料首先指出万建领志存高远,拥有为祖国找矿的远大理想。为了这个远大理想,材料还从两个角度分别展现了万建领为此做出的准备或努力。

第一段,“奋战了16个年头"环境恶劣”“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充分说明万建领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总会充满千难万险,面对困难,有的人可能会知难而退,有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但万建领选择了知难而进,以“只干一件事——找矿,只穿一身衣——冬装”的斗志和毅力,与困难作斗争,最终在斗争中实现了理想。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也要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第二段还特意指出了万建领“有一双能看见地下宝藏的‘火眼金睛’"的实力和本领,而这也正是他实现理想的利器。这启示我们想要实现目标,光有努力还不够,还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本领。而最后,万建领的自述“是执着、无畏,还有一点不甘心”则体现了他精益求精、不断精进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反思自身不足,不断完善提升自己,最终臻于至善,在追梦路上行稳致远。

写作任务要求思考万建领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的启发,因而写作时不能仅仅针对万建领本人就事论事,而是要以此为契机,进行拓展与生发。可以只针对其中一点进行重点阐述,比如我们在追梦路上、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挫折,然后分析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逆境,克服困难等等。也可以综合权衡上述审题分析中的几个要点,首先说明我们要志存高远,然后再从锤炼本领、知难而进、精益求精三个角度分别展开,不断深入。

参考立意:

①志存高远,报效祖国。

②学万建领精神,以执着无畏勇敢追梦。

③知难而进,永不止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江西省上饶市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国维心目中,《红楼梦》的文学性明显是高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著作的。这大概源于《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从阅读的直接经验,我们就能感受到,《红楼梦》对女子的审美意识非常充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充分呈现出来。以《红楼梦》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女子没有审美意识,只有道德意识。换句话说,只有道德法庭,没有审美判断。不必说被道德法庭判为死刑的妖女“淫妇"潘金莲、阎婆惜等,就是被认为是英雄烈士的顾大嫂、孙二娘等也没有美感,甚至作为美女形象出场的貂蝉,亦非审美对象,而是政治器具,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放下直接的阅读经验,从理论上说,正如康德所点破的那样,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而无任何合目的”的判断心,他说的无目的,便是超越世间的功利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功利的目的性已经消失,悲剧的目的不是去追究“谁是凶手”,自然也不是一旦找到凶手,悲剧冲突就得以化解。《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对于这种悲剧,若要作出是非究竟的判决,或要问起元凶首恶,真是白费力气。因为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永恒冲突。

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它不像世间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法庭、战争、理性判断加以解决或随着现实时间的推移而找到凶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它也不跟《三国演义》那样,一方是“忠绝”“义绝”,一方是“奸绝”“恶绝”,善恶分明,然后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暗示一种绝对道德原则。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了不起之处是没有把好人写得绝对好,没有把坏人写得绝对坏。这便是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这也是《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所在。马克思所说的解开荷马史诗永恒之迷的难点,我们从《红楼梦》对世俗眼光的超越中,大约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大作家虽然也都站立在超越世俗眼界的高层面去创作,在精神上都有一种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但是在叙述方式上,他们都有一种贵族姿态,在描述中是以自身的高贵去照耀笔下人物。而《红楼梦》虽有高贵的贵族精神,但曹雪芹作为创作主体则是一种低姿态,这是《红楼梦》另一文学审美特点。

曹雪芹的“大观”眼睛并不是贵族嘲弄底层生命的眼睛,而是另外两种低姿态的眼睛:跛足道人的眼睛和宝玉的“侍者"的眼睛。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跛足道人没有“圣人言”的形式,只是唱着轻快的嘲讽之歌,这是最低调的歌,又是最高深的歌,是大悲剧的歌,又是大喜剧的歌,是没有哲学形式的哲学歌。《红楼梦》没有“圣人言"的方式,也没有“三言二拍”那种因果报应的“诚言"形式,而是“甄士隐言”(真事隐言)、“贾雨村言"(假语村言)、“石头言”等一些与读者心灵相齐相交的平常形式。在《红楼梦》里,宝玉是真正的圣者。他的天性眼睛把人间的污浊看得最清,所以才有“男子是泥,女子是水"的惊人之论。别人都为失去权力、财产而痛苦,他只为失去少女生命而悲伤而心疼。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所谓侍者,就是仆人、奴隶。而他来到人间之后,仍然是个侍者,身份是贵族府第中最受宠的贵族子弟,气质上也有贵族特性,然而他却拒绝贵族特权,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

这种低姿态奇怪吗?不奇怪。马克思所制定的巴黎公社原则就要求公社的官员要做人民的仆人,要以最低的姿态去对待世界与民众。宝玉正是拥有这种侍者的眼睛与姿态,所以他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也因此才对这些生命的毁灭产生大悲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自下而上的深深敬爱的大伤感与大痛惜。他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倾诉得如此动情,原因就在于此。晴雯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卑贱的女奴,但在宝玉眼里,她却是“心比天高"的天使。因此,在她生前,他尊敬她;在她死后,则仰视她。于是,便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摘编自刘再复《永远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充分呈现了林黛玉、晴雯、妙玉等一众女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因为《红楼梦)真正把女子当作了审美对象。

B.悲剧难以了结,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以及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相关互动。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体现的高精神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在作品中体现的是一致的,都是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

D.作者以马克思制定的巴黎公社要求官员做人民公仆的原则来类比宝玉的侍者姿态,充分肯定了宝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判断并非没有目的,只是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目的,进入了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

B.《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是不分忠奸、不辨善恶,没有绝对的道德原则,对众生一视同仁。

C.《红楼梦》中甄士隐在解读了跛足道人唱的“轻快的嘲讽之歌”之后,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D.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所以宝玉才会为那些世人眼中的卑贱女奴失去生命而悲伤。

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没有体现宝玉低姿态的一项是()

A.老嬷嬷指责藕官烧纸时,宝玉帮藕官打圆场。

B.凤姐泼醋,平儿无辜受辱,宝玉主动帮助平儿理妆。

C.金钏投井之后,宝玉低声下气求得玉钏原谅。

D.宝玉既能与秦钟交好又能与“呆霸王"薛蟠交往。

4.《红楼梦》的两大审美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有人说《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B

2.B

3.D

4.①《红楼梦》具有超越世俗的审美的视角。②《红楼梦》具有高精神低姿态的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

5.同意这个观点。①晴雯悲剧的背后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如贾宝玉的爱惜、王善宝家的挑唆、娘家人的无情等,加上各种关系的互动,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②晴雯追求生命自由,生性张扬、不懂收敛又无心机;而王夫人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