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淄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阶段性检测试卷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阶段性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点极具影响力——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
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说服力,但是却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的谜题,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的过程。
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仅仅通过短暂的学习,新生儿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触外界语音刺激,逐个学习组成人类语言的语音,从而获得完整的语音感知能力。高级语言能力的学习有“普遍语法”的规律性知识起指导作用,而基础语言能力则是通过“点对点式"的逐一学习掌握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对象是出生当天的新生儿,这就把人类语言学习的起点拉回到了生命的最开端。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夏·库尔认为,婴儿出生后6至8个月才具备语音感知能力。
另外,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普遍语法”的存储场所——“语言获得装置”,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器官”。那么它的物理基础,即负责学习语言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呢?脑科学技术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者在实验中运用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观测到了新生儿语音感知信号的强度变化,也发现了这些信号的神经来源,从而揭示了负责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脑机制。这个脑机制由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称为“感知运动环路"的系统。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
众所周知,模仿大人说话是孩子学习说话的重要方法。从发育阶段来看,出生当天的新生儿显然不具备语言模仿能力,但是他们会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沉默性模仿"。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从基础语言能力的学习机制来看,负责语音模仿的“感知运动环路"系统,就是乔姆斯基理论中“语言获得装置”在人类大脑中的物理坐标。
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
(摘编自吴燕京《人类语言“超能力"是否与生俱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
B.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中的“这个结论”是指人类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先天性。
D.在幼儿学习语言时,“感知运动环路"能支持语音模仿过程,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类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和使用。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
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感知到语音,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D.新生儿能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
A.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B.《庄子·外物篇》中“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
C.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
D.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事例,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相同。
C.文章引人“沉默性模仿"感知运动环路”等学术概念,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关键信息
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者认为这还不能回答人类语言能力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问题。
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
2.B
3.A
4.B
5.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②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③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错,结合“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可知,文中说的是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
B.“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错,结合“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可知,文中说的是捉襟见肘,并不能说成却无法解释。
D.“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错,结合“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可知,“作用截然不同"太绝对化。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错,文中说的是“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并不是语言先天性的假说这一理论。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B.是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C.是动物不具有学习人类语言能力。
D.是支持条件反射机制。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引号的作用相同”错,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结合“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可知,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
②结合“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可知,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
③结合“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可知,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
故答案为: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②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③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
(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画记
第代着冬(苗族)
爷爷获得的神奇法力跟那年夏天的大水有关。黄昏时爷爷在河岸捞浮财,看到水面漂过一道黑影,便把它拖上河滩,才发现那是一具木雕菩萨。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
爷爷将菩萨丢在那里就回家了。寨子里的老人们坐不住了,纷纷劝爷爷:“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与那些喜欢按历书行事的老人不同,爷爷常说:“人得顺着生活,就像犁田得顺着牛,而不是跟牛拗劲。"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整个夏天,他像一只勤快的啄木鸟,在河滩上修一座庙。修好的木房子奇丑无比,如果不是里面稳坐着一个菩萨,定会被人当作没有做成功的两门橱。老人们像鸠占鹊巢的那个鸠,只顾焚香化纸,打躬作揖,把爷爷冷落一旁。爷爷孤独地蹲在河滩上,顺手捡起一块泡石,画电线上的水鸟。等他画完,再抬头,鸟不见了。
第一次知道自己拥有把东西画走的神奇法力,爷爷没敢声张,又悄悄画了别的东西,桃子,枇杷,昆虫……爷爷发现,每当他画完,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踪影。于是他在寨子里宣布这一惊人发现,其轰动程度不亚于当初他救起溺水的菩萨。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他救了一个菩萨。也有人说,能把我画走,我就信。爷爷说,我画人就相当于杀人,我不会杀人。
那年秋天,寨子里来了一个驼背。我常看到他像马戏团的魔术师,训练鸭子一只一只地过公路。几天后,驼背瞅准时机,吹响铁哨,一只鸭子便拍着翅膀撞向一辆汽车。直到第十只鸭子撞向汽车,我才知道他是个骗子。大家纷纷要求爷爷把他画走。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天天在家里画驼背。只是板壁上的人不像驼背,更像火柴棍拼出的人形萝卜。一连画好多天,驼背也没被画走。有人认为是爷爷画得不像,也有人认为是驼背法力太强。爷爷一路死缠烂打,一个月后,驼背从我们寨子里消失了。
人们开始流传爷爷已经打破不画人的禁忌。没多久,小河对岸的养蜂人像摸夜路的人见到灯盏,欢天喜地地提着蜂蜜来到我们家,要求爷爷把打鱼人画走。
打鱼人是初秋时节来到我们寨子的。他是年轻而漂亮的男子,如同刚出窑的精美瓷器。他又像牵丝的蜘蛛,不断地在河流上下网。我常看见养蜂人的女儿从打鱼人手里接过野花,还跟他一起品尝鱼汤。田野上的野棉花全部开了,大片紫红色的花瓣像从地下窜出的火苗,在草丛里摇曳,颤抖,升腾,燃烧。
有一天,打鱼人来到养蜂人的院坝,向养蜂人的女儿求婚。养蜂人悲怆地说,天老爷呀,这是啥世道哇?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想当我女婿。
正当养蜂人无计可施,爷爷的奇异本领让他看到希望。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我说,爷爷,你不是说你不愿杀人吗?爷爷说,我没那么大的功力,只是让他短暂地消失一下。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
当山坳上响起女孩嘤嘤的哭声,人们知道,打鱼人被爷爷画走了。
只是村里又来一个吆鸭子的人。我发现,养蜂人的女儿常来到河道上,坐在围栏边跟吆鸭子的年轻人闲聊。可能是说话投机,两人像两只发情的锦鸡叽叽喳喳。只是他长得很不好看,又矮又瘦,养蜂人便放松了警惕。
那个黄昏,灰云下面的山坳上,又响起女孩凄凉的哭声,原来吆鸭子的年轻人也走了。在她的哭声后面,是养蜂人的咒骂。
几天后,养蜂人强打起精神,又提着蜂蜜来了。养蜂人说,我的傻女儿被人骗了,现在要死要活。求求你,把打鱼人画回来吧,只有他还能让她回心转意。爷爷说,我只会把人画走,没学过把人画回来。养蜂人说,你试试吧,方法应该差不多。
这一次,爷爷心甘情愿无偿地帮助养蜂人。一个又一个像嫩黄瓜般大小的小人不断从板壁上冒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列,往远处迁徙。看着爷爷废寝忘食的样子,我总担心他把事情搞反了,会不会把打鱼人越画越远?
冬天还没过去,瑞雪降临了,打鱼人果然回来了,还用两副锣鼓,四支唢呐,吹吹打打地把养蜂人的女儿娶回老家。养蜂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了三十箱蜜蜂做陪嫁。至于那个吆鸭子的年轻人——那个骗子,养蜂人说一辈子不想见他,爷爷心领神会。
春风荡漾,河面又响起嘎嘎的鸭叫。爷爷气冲冲地来到河边,说,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吆鸭子的人说,我只是按照她和打鱼人的要求,合伙演了一出好戏。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
无数火柴棍般的小人又源源不断地呈现在木板上。养蜂人一路追赶花期,迟迟没回,吆鸭子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把鸭子放进梯田啄食泥鳅。等到梯田栽上秧苗,不能再放鸭子了,他才被爷爷画走了。
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身后的小房子里,那个原本嘴角挂满讥笑的木雕菩萨经过一段时间干燥,表情顺眼多了。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
(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18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寨子里的老人十分相信爷爷拥有神奇的法力,源自他们对菩萨的力量深信不疑。
B.用鸭子碰瓷的驼背和吆鸭子的人都有欺骗的行为,也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
C.养蜂人求爷爷把人画走又求爷爷把人画回来,矛盾行为的背后有着一致的动机。
D.盛开的野棉花不仅体现了乡村风光的明媚秀丽,也暗示着美好爱情的潜滋暗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交代爷爷、老人们的姓名,对养蜂人、打鱼人、吆鸭子的人也均以职业指称,有意通过他们折射乡村的芸芸众生。
B.“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故事连贯自然;同时孩童视角也使得故事有一种纯真稚朴的韵味。
C.小说先设置悬念,后面再通过吆鸭子的人之口,揭示之前的事件原来是三个年轻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使悬念得以解开。
D.小说中爷爷的神奇法力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失眠症"都显得荒诞不经,也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
8.小说开头与结尾两次写木雕菩萨的笑,表达的意味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9.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B
7.D
8.①开头:笑中带有讽刺的意味,预见到爷爷本想发财却摊上麻烦。②结尾:笑中带有开心的意味,为爷爷施展法力的滑稽表现感到好笑,也为爷爷施展法力迎来的圆满结局感到欣慰。
9.①作者写爷爷画了许多不同的对象,但每次画画,爷爷的动机不同,心理活动各异;作者描写爷爷糟糕的画技以及贪吃的心态时,语言诙谐有趣。②作者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但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的能力。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错,由“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可知,爷爷只是担心吆鸭子的的年轻人会被养蜂人报复希望他走,对他并不憎恨。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错,文中只是对爷爷的“施法”事件进行叙述来表达对“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的肯定,并没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的能力。
①由“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可知,爷爷将水中的菩萨捞出来之后将之放在一边就回家,引起了村里人纷纷指责说他对神灵不尊,由此可见刚被爷爷捞出来的菩萨嘴角露出的一丝讥笑是爷爷本想发财却摊上麻烦的预见。
②由“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可知,将打鱼人画的异常,表明爷爷不希望破了这桩姻缘,可又贪吃养蜂人的蜂蜜又不得不卖力地画,行为滑稽让人好笑,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消除了爷爷的担心,爷爷因之而感到舒心高兴,由此可见结尾菩萨的笑带有开心的意味,为爷爷施展法力的滑稽表现感到好笑,也为爷爷施感法力迎来的圆满结局感到欣慰。
故答案为:①开头:笑中带有讽刺的意味,预见到爷爷本想发财却摊上麻烦。②结尾:笑中带有开心的意味,为爷爷施展法力的滑稽表现感到好笑,也为爷爷施展法力迎来的圆满结局感到欣慰。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爷爷画用鸭子碰瓷的驼背,目的是憎恨他想将他赶走;爷爷画打鱼人,想促成一段姻缘;爷爷画吆鸭子的年轻人,是担心他受到养蜂人的报复;所记述的爷爷画画的事,所画的对象各不相同,其中的动机也不一样,心理活动也不相同。“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爷爷画技糟糕,只吃一口就迷上人家的蜂蜜,作者描写这些时用语诙谐有趣。
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使得我们不禁为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而好奇,作者实则想借这个悬念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也就是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
故答案为:①作者写爷爷画了许多不同的对象,但每次画画,爷爷的动机不同,心理活动各异;作者描写爷爷糟糕的画技以及贪吃的心态时,语言诙谐有趣。②作者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但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
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孔雀东南飞》“幸得广问讯"中“幸”意思不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当”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①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②相比武王,___;
③即便如此,____________。
推断:____________。
【答案】10.BEF
11.A
12.D
13.①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
14.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
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
陈兵亿万,又有飞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只是有
没有修明德行的结果。
材料二:
社会上流传的话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
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
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
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的多。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分夸大了。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
“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句中,“武王”是主语,“德虽盛"表条件,“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表示转折的结果,可于两者之间断开,即B处;
“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和“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是并举成分,故可于EF处断开。
故答案为:BEF。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施加、施以;更。句意:所以用兵的目的。/声音并没有更强,但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B.正确,都是被动用法。被宠幸;被诛杀。句意:都受到宠幸。/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C.正确。句意:这不是它的实际情况。/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
D.正确。抵挡;面对。句意: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否定了这一观点"说法有误。材料二针对的是“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进行讨论,与修行人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关。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兵”,名词作动词,用兵;“所以”,表目的,是用来……的。
(2)“称”,称赞;“贬”,被贬低;“少”,被小看。
故答案为:(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
(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
14.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信息有“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这里对应的是原文“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而原文后文中,“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这两者的比较,则是对两者所拥有军事实力的比较,由此可得出条件二: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
此后,原文进一步给出已知的高祖的现状“高祖……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充分说明了战事的艰巨,也就是说,高祖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最终打败了秦国。
而由高祖拥有更优越的前提条件尚不能避免惨烈的过程,我们可由此推出,武王条件不如高祖,按理说应该付出比高祖更惨烈的牺牲,才有可能同样取得胜利。
而前文给出的假设是“不血刃”,也就是武王兵不血刃就打败了纣王,这显然与我们推出的结论矛盾。由此,可推出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是: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故答案为: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注]。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描写了十多年来,战事频繁,秦地屡遭侵犯,战火遮天蔽日的场景。
B.“无来信”即音讯全无,表明岐阳城已经沦陷,自然引出下文对空城的描写。
C.尾联在呼天控诉中归罪于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有悲愤之情,也有无奈之意。
D.这首诗“合为时而著”,与杜甫诗一样关注民间疾苦,如“陇水东流闻哭声”。
16.颈联体现了全诗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5.C
16.①颈联描写了野草那样多情地拥抱着战死者的骨骸,残阳无意照耀着岐阳空城的场景。②以拟人手法赋予野草以人的情感——多情、同情、怜悯,表现了战士们暴尸荒野时间之久;赋予残阳以人的情感——没有心思、毫无心情,形容陷落的岐阳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惨状。③以野蔓、残阳之有情反衬战争之无情,深刻揭露侵略者的残杀罪行。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错误,蚩尤代指元军,五兵原意是指各种兵器,此处指发动战争。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意思是,战后的原野上,蔓生的野草缠绕着战死者的尸骨,似有无限深情;遍布兵燹的荒城兀然而立,如血的残阳不忍心将它那最后一道余晖洒向阒寂无人的城郭,像是不知晓人意。诗句描写了野草那样多情地拥抱着战死者的骨骸,残阳无意照耀着岐阳空城的场景。
以“有情"描述野草,赋予野草以人的情感,野草同情、怜悯战死沙场的战士,所以环抱住他们,实则表现了战士们暴尸荒野时间之久;以“何意”描写残阳,用拟人手法赋予残阳以人的情感,没有心思、毫无心情再去照那空荡荡的城池,形容陷落的岐阳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惨状。
“有情"何意”表明野蔓、残阳的情怀,以此反衬战争之无情,残暴的统治者没有感情,只知道以杀戮征伐达到私欲,深刻揭露侵略者的残杀罪行。
故答案为:①颈联描写了野草那样多情地拥抱着战死者的骨骸,残阳无意照耀着岐阳空城的场景。②以拟人手法赋予野草以人的情感——多情、同情、怜悯,表现了战士们暴尸荒野时间之久;赋予残阳以人的情感——没有心思、毫无心情,形容陷落的岐阳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惨状。③以野蔓、残阳之有情反衬战争之无情,深刻揭露侵略者的残杀罪行。
17.(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描绘了归有光潜心静默时,能听见自然界里各种声音。
(2)“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有些文人在诗文中却不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以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
(3)柳永《望海潮》和姜夔《扬州慢》都写到树木,而意境各异,前者中“”一句写杭州之美丽,后者中“"一句写扬州之荒凉。
(4)赵甲凝视着茫茫星空,想起古人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运行而选取的众多星宿,他不禁吟诵起高中古诗文中和星宿相关的“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1)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云树绕堤沙;废池乔木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籁"兀”“乔"的书写。
故答案为:(1)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云树绕堤沙废池乔木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垂花门是内宅与前院之间的重要过渡空间。前院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内宅则是宅主及家眷的生活居所,外人不可随意进入,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垂花门。在古时,除去家中重要时刻可以开启垂花门之外,其余时间垂花门都必须关闭。如此,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同一院落中有序地生活。从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看,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相较前院与内宅两个开间的空间,垂花门是一个较小的通道。人们从外至内行进,伴随空间明暗、宽窄、高低等的起伏变化。如此渐进转折,为合院式建筑带来一种韵律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同时,垂花门虽位于宅中醒目位置,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日常生活中,人们出入内宅多通过两侧的抄手游廊,垂花门在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又“拒人于千里之外”,无形中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张力。此外,垂花门本身有进深尺度,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屋檐能遮阳挡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8.下列句子中的“所谓”与文中加点的“所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B.咱们俩总是想到一块,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C.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所谓“援助”,实际上就是掠夺。
D.所谓的国际名牌,其实就是我们国内生产的,但因是用人家的名称,价格就能贵二三百元。
19.请根据以上文段内容,用三个短语概括垂花门的功能,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答案】18.B
19.界分内外;调节空间节奏;促进社交
【知识点】压缩语段;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理解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项和文中加点的“所谓”都是“所说的"之意,用于引证。
其余三项,均表否定,含有不承认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
文段主要介绍什么是垂花门及其功能,筛选关键句子提取信息即可。
结合“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可概括出“界分内外";
结合“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可概括出,“调节空间节奏";
结合“垂花门本身有进深尺度,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屋檐能遮阳挡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概括出,“促进社交"。
故答案为:界分内外;调节空间节奏;促进社交
(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是说冷了就加衣吗?那为什么有时多穿几件衣服反而不如少穿来得暖和?
由于人体和外部环境存在温差,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①,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因此保暖的本质,②。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甲】
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乙】我们穿的衣服,除了衣服材料本身的纤维间可以存储空气,层与层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储存空气。那是不是层数越多,③,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
事实上,空气层太厚会使空气层内外产生明显的温差,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①而一旦产生了热对流,热量就会加速流失。此外,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当层数超过某个值,②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散失,③想要保暖的愿望会背道而驰。所以,想保暖别穿太多层,也别穿太紧,尤其是外套要稍微宽松一些。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1.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
B.①处中“一旦"一词,引出“热量就会加速流失”这一结果的条件——产生热对流,增强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C.②处中应将“散失"改为“减少”。
D.③处中的成语“背道而驰"使用错误,应替换为“适得其反”。
22.热导率(导热系数)是衡量材料传递热量速度的指标。请根据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参照下面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得出一条概括性结论,不超过35个字。
不同材料的热导率
材料类型热导率/(W·(m·K)-1)
铁80.2
水0.599
棉0.071
羊毛0.055
羽绒0.048
静止空气0.026
【答案】20.①如果散热太快②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③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
21.A
22.材料的热导率越低,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保温效果就越好。
【知识点】压缩语段;搭配不当;逻辑推理;句子的衔接;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注意关联词、表情感态度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顿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还要注意所填句子的位置,综合相关信息,得出最佳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或图表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字数限制。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前面说“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后面说“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故此处应以“如果”开头,与后面的“就"构成假设关系,主要从“散热”的角度来说,故此处可填“如果散热太快"。
第②处,前面说“因此保暖的本质”,显然后面应说保暖的本质是什么,从后面“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这些语句来看,应从“减少散热”的角度来说,故此处可填“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
第③处,前面说“那是不是层数越多”,后面说“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这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从后面“事实上,空气层太厚会使空气层内外产生明显的温差,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和“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散失"等内容来看,此处应是说“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故此处可填“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
故答案为:①如果散热太快②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③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能力。
A.“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错。从上下文来看,前面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后面说“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可见,“热导率"这个概念是在【甲】处提出的,且“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甲】处比放在【乙】处更合适,既照应上文,又引出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从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保暖的本质是减少散热,最好的方法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如羽绒、羊毛、棉等;从表格中所给的材料来看,热导率越低,散热越慢。综合这些内容,可概括为“材料的热导率越低,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保温效果就越好"。
故答案为:材料的热导率越低,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保温效果就越好。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喜欢简单,认为人生的追求是从“不简单”到“简单"。其实,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通往“简单”的路并“不简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踏遍千山万水,方见至简乾坤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人生长路漫漫,从不简单走向简单,经历种种不简单,收获景色清朗的终点站,是青年发展自我、赓续文明的永恒命题。时代浪潮翻涌、青年当踏遍千山万水,方见至简乾坤。
“简单”,不是拈轻怕重、避重就轻,不是求四问舍、心无远志,也不是畏葱不前、知难却退;“简单”,是一种克服无数困难后的豁然开朗,是一种坚守初心、心无旁骛的璞真,是一种激流勇进后的柳暗花明,因而,“简单”不是嘴上功夫、而是大浪淘洗过后才熠熠生辉的人生境界。走向“简单"的路上,峭壁险滩数不胜数,名利陷阱防不胜防,坎坎坷坷不简单的路上,折射的是百屈不折的韧劲,彰显得的是刚强如磐的志向。
有人说:“便是安守这一隅小天地,也能获得简单纯朴的生活。“其兵非也,在这个“希望寄予青年”的新时代克服重重艰险、踏遍万水千山是青年责无旁贷的使命。穷守一隅的“简单”,是单薄、是浮浅,是为奋进时代所唾弃的佛系避世。真正堪称时代弄潮儿的青年,无一不是勇毅踏上前路,爬雪山过草地,一路采撷前进力量,最终以一纯粹清正的人格、以做精一事的简单回报国家的。不然,看似梨花院落闲适的生活,也不过是匆匆忙忙走半世、潦潦草草过一生。因此,只有敢于走“不简单”的路,青年才得以修成简单的人生状态。
然而,敢于走上不简单的路并非追求无所作为简单,能够在曲折萦绕的不简单的路上保持“简明"之心、最终达到“简淡”之境,又谈何容易?
从“不简单"中炼如“简单”,定力如基,理想如引,二者相辅、缺一不可。《菜根谭》有言:“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张雨霏的蝶变之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持之以恒,难以动摇的接忱理想筑就的。刘思远的英现律师之路,是以苦作舟却始终守卫至简至极的法律理想铺成的;李云鹤修复壁画时的得心应手、刘伶俐教授语言的循序渐近,都向世人昭示着:没有甘做冷板凳的定力,没有足以照亮远方的理想指引,通往简单的路只会更加困苦,追求人生的简单,走过沿途的不间单,需要我们坚如磐石,韧若蒲苇。
春云蕴瑞、光耀厅堂,培风图南、行远自迩。江流天地外、鸿献寰宇间,吾侪皆为青年豪俊,当秉承天心,踏遍千山方水、方见至简乾坤。为自己云程发韧,为文明生生不息,为大美至简,如海晏河清。
行不简之路,求至简大道
有人独爱简单的路,追求不简单到简单的条理与明晰,可即使大道至简,通向简单生活的路也并非容易。追求大道至简,也要行不简之路。
“简单"是个人追求的清晰与纯粹,是纲领性的指示与引导,是共性抽象来的理想化追求;而“不简单”,是追求路上个性化的现实与挑战,是复杂多变的状况与因素。喜欢简单无可厚非,但简单之下隐含着复杂化的过程铺就不简单的道路。
简单,彰显清晰与纯粹。简单的含义有很多种,可以是追求平凡顺遂、不要求作为的平凡;也可以是对理想志向极致追求的纯粹。步入小康后的人民希求简单平安的生活是一种平凡的简单;蝶后“张雨霏"于泳池漫游无数个日夜是追求个人、国家更高荣誉的纯粹。每个人对”简单的定义不同,但人们希望的那份简单是融合了个人理想与愿望后单一的、明确的、清晰表达个人诉求的词汇。这样彰显个人意志追求的明确内容,我们称之为“简单”,是简化的、抽象的大概念。
不简单,敲开简单的门。在每个人追求简单的背后,要面对的,是一条复杂而不简单的路。袁隆平院工在追求“丰产”的路上,面临的不仅有实验的压力,还有国外学术界的否定;花滑选手谢尔巴科娃在大奖赛上不仅有来自同队的强势队友的压力,更有新冠初愈、左腿伤病的烦扰。他们在通往简单的路上,往往被现实中缠绕的藤蔓、横生的荆棘所困。这条不简单的路正是通往简单留给我们的考验与挑战。唯有走过这条复杂多变的道路,才能迎来简单的喜欢。
当然,简单而纯粹的追求不能抹杀我们对复杂现状的考量,不简单的旅途也不能砍去我们的信念。如果一味追求简单,抛却了复杂的中间证明过程,我们就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而面对不简单的旅途直接放弃,不敢向前,也只能一事无成。如同苏炳添那般深知提速的艰难与辛劳,但依旧怀着“跑得更快"的简单追求坚持下去,才能成就“亚洲飞人”名号。而不是躺平摆烂,放弃对个人治疗。
生逢盛也,吾辈青年亦应有着“求至简大道"之心。对现实困境有所考量,为个人、国家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简单的路并不简单,但唯有走下来,才能收获简单之道。
就让我们行不简之路,求至简大道吧!
通达心境须简单,追梦之路不简单
有人喜欢简单,放下世俗名利,享受闲适生活便是其从不简单到简单的人生追求。然则简单并非触手可得,需以丰富的人生阅历,顽强的奋斗经历为基,因此,吾辈青年在不简单的追梦路上要秉特一颗简单的胸怀,实现人生追求。
简单是一种不计得失、宠辱皆忘的通达胸怀,是一种简约适度、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不简单是披荆斩棘,乘风波浪的奋斗岁月,是光辉灿烂如明星闪耀的伟大成就,简单是不简单之目的,不简单则是实现简单的途径。
持一颗简单的小阔步人生之路,为不简单的奋斗路提供精神指引。杨慎在长达半生的流放生涯中,始终秉持颗简单的心,非但没有沉沦于窘迫的现实泥沼,反而开悟出更高一重的精神境界,对月饮酒,树里闻歌、逍遥恣肆,细细品味简单生活的美好,这也为其不简单的诗歌创作提供源头活水,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成为千古绝唱。不简单若是充满苦难波折的人生路,简单则是精神的驱动力,助力吾辈莫在前行路上逡巡不前。
追梦之路波折起伏,不简单的毅力是吾辈孤勇前行的驱动力。晚清时局瞬息方变,在不简单的境况下,王国维先生却不曾在学问之路上懈怠,反而靠着简单的追求在书斋里伏案著书,清华园讲学论道,将近溺于学术研究作为一剂解脱心里苦闷的良药。看似简单的人生选择,价值取向,往往深耕于常人难以想象的不简单的心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在注定不简单的当下吾辈青年更应挺膺担当,把不简单变为简单。
然而,人生的追求不应被简单与否定义,实现人生价值,为民族、围家,人类作出贡献是吾辈青年之人生追求的应有之义。
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名利,插一支花,品一壶茶,尝一幅画的“简单"生活是人生的追求,而庸庸碌碌,朝九晚五,内卷疯狂的生活可能为人所唾弃。而对于吾辈青年而言,在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不应被一味“简单”或“不简单"的时代洪流裹挟,坚守自己的初心,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跳出一味追求简单或不简单的牢笼,爱民族,爱国家,爱人类,为这一追求而终身奋斗。
以不简单的毅力逐步梦人生追求,以简单的心境笑看风雨人间,以独立的思考跳出简单与否的牢笼。愿与诸君共勉,待他日回首,看春光满园。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这个材料构成稍微难一点,因为“简单”和“不简单"的主语不是唯一的。第一句后半句陈述了从“不简单”到“简单"的人生追求,后半句则是在努力的过程中加上了“不简单”。同时,两句由材料中间的关联词“实际上"连接起来,隐含着“实际上(事实上)应该如此”的意思,可见其引出的最后两句是作文的落脚点。对此,首先要看到前者从“不简单"到“简单”的相对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比如有时候我们因为外界的情况想把事情简单化,这可以理解,但是过分追求“简单"就意味着降低自己的要求,回避困难,这会让我们很难去追求生活。从“简单”到“不简单”,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降低标准、回避困难的状态。可见,作文意在鼓励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不轻易降低追求,继续奋斗。
写作时,首先可以适当退一步,说明从“不简单”到“简单"在某些层面上的相对合理性,然后反向出发,对此观点展开批判,从而进一步说明通往“简单”的道路也并“不简单”,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此后,则可考虑从目标和过程等角度进行分层论述,说明既然做好任何事都“不简单”,那么当代青年不如树立远大的理想,面对一时的困难,也不要轻易降低目标。最后,则可总结全文,说明其实,人生追求不应以“简单"或是“不简单”作为衡量取舍的标准而是应立足于自己的天性,迎合于时代的需求,落地于坚持不懈的奋斗。
【立意提取】
1.躬身入局,追寻不简单的人生。
2.将简单的事情做到精益求精,就是不简单。
3.简单不是草率,复杂更见匠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阶段性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临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点极具影响力——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
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说服力,但是却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的谜题,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的过程。
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仅仅通过短暂的学习,新生儿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触外界语音刺激,逐个学习组成人类语言的语音,从而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蝈蝈课程设计
- 美术《点连线》课程设计
- 数字秒表课程设计答辩
- 美术课程设计和说明
- 砌体房屋设计课程设计
- 触摸延时器电子课程设计
- LY329146-生命科学试剂-MCE
- LK-2-生命科学试剂-MCE
- 企业股东2024年股份回购及退股条款合同
-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 第3课时练习课 (含答案)(苏教版)
- 2024《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课件
- 职能科室对医技科室医疗质量督查记录表(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功能科、内镜室)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规范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背1000题题库【含答案】
- 《电路分析基础》说课课件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0道)(A4直接打印-每页100题)
- 【S】幼儿绘本故事《三只小猪》课件
- 后进生转化课件
- 公务员录用审批表
- 北京富力爱丁堡广场项目机电方案设计报告
- 锅炉运行安全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