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美"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出自《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大美"在这里不指向“某一物”,而是指向宇宙中的“所有物"——天地万物。具体的“物”可以有具体的“美”,这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美”;抽象的“万物"就不会有具体的“美”,而只能有“大美"。在《庄子》的语境中,“大美”与“美"是并列的两个概念,《庄子·齐物论》中写道:“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庄子看来,人之所认为的“美"并非真正的“美”,这种“美"因为掺入了人的偏好而不具备全体的意义。真正的美就是天地之大美,是超越主体审美偏好的。可见,在庄子这里,“大美”是对具体之“美"的否定,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真实的“美”。然而,后世往往将“大美"与“美”的关系混淆,并由此带来了诸多误解。
“大美"和“美”这两个概念的混淆给理解中国美学研究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主要体现在庄子的美学思想研究之中。徐复观在研究庄子美学时,就将“大美"等同为“美”,他说:“若通过工夫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则将发现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将庄子之“大美”等同于艺术精神,就相当于将万物之美等同于某物之美,这显然会遭到批判。后来章启群、张节末等人对徐复观思想的批判正是认为徐在概念上有所混淆,因而误解了庄子。包兆会、孙中锋、杨径青、陈火青则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庄子是“反美学"非美学”的,其中陈火青专门著述说明:“如果说庄子哲学本身有美学,那也只能算是道德精神意义上的美学,而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学,它本身具有反审美性;但是它在后世(主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转化成为一种审美意义的美学。"陈火青等人的判断似乎更加符合我们当前美学理论的认识,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前的美学理论是以“美”为根基建立起来的,而“大美"作为一种对“美”的否定显然无法得到当前美学理论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火青等人的失误则在于以“美"排斥了“大美”,使“大美"的美学合法性失去根基。
其实,无论是徐复观还是后来的批判者,都坚持着一种“大美”与“美"不能并存的美学观点,即要么将“大美”与“美"混同,要么将“大美”排挤出美学的序列。这种做法之所以存在问题,是由于一种美学思想的根基往往是建立在具体的审美体验基础之上的。我们很容易接受“花是美的"这种显而易见的美学判断,却不太好理解“万物是美的”这种完全超越感官的审美体验,由此我们就倾向于否定“大美"作为美学观念的合理性。然而事实是,庄子之天地大美也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审美体验,一种超越了感官愉悦的审美体验。只要这种审美体验现实存在,美学就必须扩充自己的理论容量,去接受这种“超越性”的“大美”,而非自我封闭,去排斥这种“大美”。因此,从美学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重新反思建立在西方美学思想基础上的美学基础理论,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美学理论,突破美学对“美"的固守,将“大美”美学思想融入当前的美学理论体系之中。
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美"思想并非庄子之专属。“大美”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论述。《周易·坤》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此中“美之至”即是大美,君子感受万物之本然状态,融入其中,便可获得心灵之宁静,感受天地之大美;《孟子·尽心上》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中“乐”便是观“大美"而获得的审美体验,而此乐得之于人对万物之本然状态的感受。心灵从宇宙中获得的宁静就是一种切身的审美体验,人之生命在“大美”之中得养和谐。可以说,“大美"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对于人的意义是全方位的,而非仅限于感官之满足。
(摘编自张文《论中国古代“大美”观的美学内涵》)
材料二
在道德层面,庄子是极愿意用“大"来形容道德高尚的圣人。他将万世一遇的高人称为“大圣”:“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禹是古代的圣人,为了黎民百姓三过家门而不入,故称之为“大圣”。在《天道》篇中,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尧帝一心体恤百姓,做到谦虚仁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舜认为“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只有“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才可以称得上“大美”。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大禹还是尧舜,因为自己内心的高尚和品德的高洁,并且可以顺应自然,都可以用“大"来称赞。若仅仅人为而不顺应自然,则仅为“美”,而非“大"。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将“大”置于“美"之上。
《庄子》中自然之“大美”对于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很深,从魏晋始到清末,文艺理论家和美学阐释者都在孜孜不倦地构筑这座美学大厦。钟嵘《诗品》中提出以“直寻"为核心的“自然英旨”论,即诗歌内容皆由物之引发,即“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今流传下来的名篇,都是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却是妙得天成之作。在外物的感应之下,心中诗情便不可遏制地涌出,每每下笔,宛若神助。这样的诗作,一直最受文人的推崇。谢灵运的诗被萧纲称之为“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由于其鲜明活泼地写出春意盎然,而毫无人工雕刻之迹,古往今来,称赞不绝。经典之因在于谢灵运在书写这诗句时,定当即景会心,自然而然写得,由此走向了天地之间的大美。
(摘编自张晶《〈庄子〉“大美”思想论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一般理解的“美"是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美,而作者看来,在《庄子》语境中万物只能有“大美”。
B.在庄子看来,“大美"与“美”是并列的两个概念,人所认为的美是一种真正的美,是更加真实的美。
C.有学者因为其美学思想的根基是建立在具体的审美体验基础上,所以认为“大美"与“美”不能并存。
D.庄子认为的天地“大美"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超越了感官愉悦的审美体验,对人的意义是全方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用丰富的例证阐述了庄子对于“大美”的理解。
B.材料一用总分结构,层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大美"观的美学内涵。
C.材料二用尧舜禹的例子阐明仅仅人为而不顺应自然的美并非“大美”。
D.两段选文论析了“大美"思想,涉及该理论的起源、影响等多个方面。
3.下列观点中与庄子的“大美”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
B.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C.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
D.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4.材料一在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错误观点。请根据原文,找出这些错误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人物错误观点产生原因
徐复观“大美"等同于“美”①
陈火青②以“美"排斥了“大美”,使“大美"的美学合法性失去根基。
5.有学者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出了“大美"之境。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
叶圣陶
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淡蓝的天空浮着鳞纹的白云。朝阳射在几棵柳树上,叶色显得嫩绿,像是春光里所见的。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圆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
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孩子们异常害怕,因为饿死究竟是什么滋味实在不能料定,而它一定要来了!
这个当儿,从黑板旁边的门走进来一个人。他们对于这个人有点儿知道,但是不大清楚。这个人走进室内,随意看了一看,忽然眉头一皱,目光四注,像是侦察而带忿怒的样子。“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你们的先生呢?"
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他由一位绅士恳切地介绍,才得在学务委员处记个名。一线的希望就在他脑子里发起芽来,专等后继的好消息来到。这么希望了一年,梦里也不曾想到,学务委员竟写了封信来。里面的话是叫他到他家里去,有事面谈。
他第三回去的时候,那位学务委员居然在家了。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不情愿地说道,“教小孩子不是容易的事呢。”
吴先生汗珠被面,全身感觉不安,心想这确是不容易的事呵,便发出很轻的颤音答道,“是。"
“乡立第二国民学校缺一个教员,我想叫你去,——但是,你没进过师范学校吧?”
“没……"吴先生异常懊悔,但对方的问话逼迫着,不由得不回答。
“那就为难了!该校学生都是乡村人家的孩子,教员不懂得教授法,简直不会有效果。”
“讲教授法总该有书籍,我可以买一本看看。还愿意得到先生的指教。"
“再说吧,”学务委员的话就此止住了。
吴先生退出来的时候,觉得希望的芽遭到损伤了,失意引他回到昏暗的路去。他恐怖非常,惟有再去请托那位绅士。绅士替他写了一封信。由这封信的引导,他又坐在学务委员的客厅里。
“我们办学的规矩,非师范毕业生月薪六元。后天你就可以到校开学去。"
吴先生答应了几个“是”,便退出来,他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一个月后,他遇见一桩不可解的事情: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何以数目不符呢?"他这么想。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地优裕得多了。”他就把疑念埋藏在脑子里,带着三块钱回去。
小孩们听了学务委员的问话,三四个齐声嘈杂地回答道,“他买东西去,买豆腐,买葱。"
“不成个样子,这时候还不回来!”学务委员喃喃地自语。停了一会,他又问道,“他天天这样么?"
“天天这样,他要吃饭呢,”一个拖着大辫子的孩子说。
“不要信他,不过……"
一个耳戴银圈意气很粗的孩子还没有说完,吴先生已赶了进来,他看见学务委员含怒的样子站在黑板旁边,简直不明白自己应当怎样才是,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拱手俯首地打招呼。
学务委员点了一点头,冷冷地说,“上课的时间早到了,你此刻才来!”
吴先生很想说出几句适宜的话回答,可是哪里想得出,他的踢踏不宁的态度引得孩子们吱吱地笑。遮饰是无望了,只得颤抖而含糊地说老实话,“我去买东西,不料回来得迟了。"
“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
“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孩子们忽然大笑起来,指点着他互相低语道,“先生不吃东西了,先生不吃东西了。"
……
他忽又想起,“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么?去了两回没遇见,现在他走上门来了。”一种冲动使他随口就说,“上月的……"说到这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便缩住了。
“什么?”学务委员以劲捷的语音这么问。
“上月的……"吴先生无可奈何,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
“你尽管说就是了。”
吴先生硬着头皮说,“请把上月未发的半份薪金见惠。"他再也不能多说一个字了。
“你有什么用处呢?”
“吃用都等着这笔钱呢。"
“你刚才不是买了吃的东西回来么?怎么还等着?”
“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他们等着呢。"
学务委员放下右手,挺直上半身,上眼皮抬了一抬,表示庄严的样子说,“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你今天应当罚俸三分之一!”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他说,“这是你应得的,拿去吧。"
吴先生哪里料得到有这么一回事!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吴先生是一个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教师,他不安、无奈、屈服权贵。
B.从小说中学务委员对吴先生的偏见与剥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腐败。
C.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在孩子们回答学务委员问题时,达到了高潮。
D.小说结尾展现了吴先生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凸显了小说主旨,引人深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静穆秀美,营造了宁静诗意的氛围,与后文人们可能饿死形成反差。
B.作者冷静的观察、客观的描写、饱满的情感和直接的抒情,表现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C.小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反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小说通过巧妙的构思,触及了社会问题的多个层面,如教育公平、个体尊严等。
8.小说为何以“饭”为标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故张文节公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风雨服用饮膳与始为河阳书记时无异。其所亲或规之曰:“公月入俸禄几何,而自奉俭薄如此。外人不以公清俭为美,反以为有公孙①布被之诈。"文节叹曰:“以吾今日之禄,虽侯服王食,何忧不足?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习于奢,不能顿俭,必至失所,曷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家人犹如今日乎!”闻者服其远虑。此皆以德业遗子孙者也,所得顾不多乎?
(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
材料二:
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树生于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有偷生安而忘家族之庇乎?汉有兄弟焉,将别也,庭木为之枯。将合也,庭木为之荣。则人心之所合也,神灵之所佑也。鄂之咸宁有陈子高者,有肥田五千亩,其兄田止一千,子高爱其兄之贤,愿合户而同之。人曰:以五千膏腴就贫兄,不亦卑乎?子高曰:吾一房尔,何用五千?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其后,兄子登第,仕至太中大夫,举家受荫,人始曰:子高心地洁,而预知兄弟之荣也。然此亦为人之所易为者。
然此予闻见之远矣。又当以告耳目之尤近者:吾族居双井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帛栗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而其后妇言是听,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孜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安逸,资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
吾子力道问学,执书策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夫古人之气概风范,岂止仿佛耶?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若夫子孙荣昌,世继无穷,吾言岂小补哉!因志之曰:《家训》。
(节选自黄庭坚《家训书》)
【注】①公孙:汉代大臣公孙弘,《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居A堂室B不蔽C风雨D服用E饮膳F与G始为河阳书记H时无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违世,指去世,古代表示“去世”的词还有崩、卒、不禄、陨首、见背等。
B.遗,指遗留、留下,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中的“遗”意思不同。
C.始,指才,与《项脊轩志》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中的“始”意思不同。
D.志,指记载、记录,与成语“矢志不渝"壮志凌云”中的“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节的亲戚劝他不要过于俭朴,亲戚担心外人会认为张文节其实是像公孙弘一样欺世盗名。
B.黄庭坚希望年轻后辈们品质美好、才智出众,并且光耀门楣,不可苟且偷安忘记家族的庇护。
C.陈子高将田地与贫穷的兄长共享,面对他人不解,陈子高表示骨肉亲情和吃饱穿暖同样重要。
D.黄氏家族在双井已繁衍至第四代,自家用度富足,门庭荣耀显贵,家族分支亦世代绵延不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
(2)若夫子孙荣昌,世继无穷,吾言岂小补哉!
14.两篇家训的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上旅泊呈杜员外①
张祜
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
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
江郡风流今绝世,杜陵才子旧为郎。
不妨酒夜因闲语,别指东山是醉乡。
【注】①杜员外:杜牧。公元845年,杜牧任池州(今安徽省内)刺史,张祜慕名前去拜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写了诗人旅泊江上所见之景,照应标题,为下文做铺垫。
B.颔联借用“毛遂自荐”和“孟尝君"两个典故,委婉暗示诗人所求。
C.颈联由“江郡风流”联想到“杜陵才子”,今昔对比,诗人感慨万千。
D.尾联诗人建议两人相见后借酒畅谈,大醉一场,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16.请结合文本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来告诫自己要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
(2)小刚爬山,仰观山巅高耸入云,俯瞰江水湍急不息,不禁感叹:“这不就是《蜀道难》里的‘______,______’,古人诚不欺我!"
(3)朋友登门拜访,小明喜不自胜:“正如《客至》中所言‘______,______’,我这里不常人来,为了迎你,我特意将家中收拾了一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期而至"的意思是按照预定的时间或某种规律准时到来,“如”是按照之义。例如《朱子语类》卷八十六:“海边诸郡风极多,每如期而至,如春必东风,夏必南风,不如此间之无定。"迟子建《换牛记》:“而到了冬天,那种脆生生的寒冷如期而至,边防军巡逻起来就不那么惬意了……”在具体语境中,要有预先确定的开会日期、预先约定的见面时间、预先测定的降温时间,也包括按照规律必然按时出现的现象等才能说“如期而至"。凡是不能事先测定、约定或准确规定的,突然发生甚至偶然发生的,都不能说“如期而至”。
理解和使用“如期而至”,关键是扣准“期”字。“期"就是预先规定或约定的时间。例如“太阳每天都会如期而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18.选文中多处使用了引号,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在选文中没有出现过的一项是()
A.古人写文章要求“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D.经济学家马歇尔有句格言:“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仿照选文第二段,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差强人意不足为训不以为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复兴中学举办了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顺境更有利于人成长,反方观点:逆境更有利于人成长。下面是反方一辩的辩词,请阅读文字,完成小题。
对方辩友今天犯的第一个错误是①。成长意味着一个人多样性的完善和人格的进步,成就是完成某种任务后取得的业绩,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假如世界著名短跑冠军博尔特在新一届奥运会上以比以前更差的成绩夺得了冠军,对他而言不是成长,只是获得了成就。对方的第二个错误是试图把顺境和逆境理解成一种绝对的概念。对方以为有一种境对所有人而言都是顺境,有一种境对所有人而言都是逆境,并非如此,(1)顺境和逆境是根据个人境遇而不同变化的,比如:我和博尔特一起参加奥运会,其他选手的实力摆在那里,(2)对我而言这百分百是逆境,对博尔特而言百分百是顺境。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绝对地看问题。②?要看这个境对人有没有造成障碍,有障碍就叫逆境,没有障碍就叫顺境。所以归根结底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③。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2.画波浪线两句话中有一句存在逻辑漏洞,请写出句子序号并且进行反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路上人来人往,一部分人追寻远方的召唤,一部分人走向家的归处,一部分人茫然与彷徨……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美"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出自《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大美"在这里不指向“某一物”,而是指向宇宙中的“所有物"——天地万物。具体的“物”可以有具体的“美”,这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美”;抽象的“万物"就不会有具体的“美”,而只能有“大美"。在《庄子》的语境中,“大美”与“美"是并列的两个概念,《庄子·齐物论》中写道:“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庄子看来,人之所认为的“美"并非真正的“美”,这种“美"因为掺入了人的偏好而不具备全体的意义。真正的美就是天地之大美,是超越主体审美偏好的。可见,在庄子这里,“大美”是对具体之“美"的否定,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真实的“美”。然而,后世往往将“大美"与“美”的关系混淆,并由此带来了诸多误解。
“大美"和“美”这两个概念的混淆给理解中国美学研究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主要体现在庄子的美学思想研究之中。徐复观在研究庄子美学时,就将“大美"等同为“美”,他说:“若通过工夫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则将发现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将庄子之“大美”等同于艺术精神,就相当于将万物之美等同于某物之美,这显然会遭到批判。后来章启群、张节末等人对徐复观思想的批判正是认为徐在概念上有所混淆,因而误解了庄子。包兆会、孙中锋、杨径青、陈火青则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庄子是“反美学"非美学”的,其中陈火青专门著述说明:“如果说庄子哲学本身有美学,那也只能算是道德精神意义上的美学,而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学,它本身具有反审美性;但是它在后世(主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转化成为一种审美意义的美学。"陈火青等人的判断似乎更加符合我们当前美学理论的认识,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前的美学理论是以“美”为根基建立起来的,而“大美"作为一种对“美”的否定显然无法得到当前美学理论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火青等人的失误则在于以“美"排斥了“大美”,使“大美"的美学合法性失去根基。
其实,无论是徐复观还是后来的批判者,都坚持着一种“大美”与“美"不能并存的美学观点,即要么将“大美”与“美"混同,要么将“大美”排挤出美学的序列。这种做法之所以存在问题,是由于一种美学思想的根基往往是建立在具体的审美体验基础之上的。我们很容易接受“花是美的"这种显而易见的美学判断,却不太好理解“万物是美的”这种完全超越感官的审美体验,由此我们就倾向于否定“大美"作为美学观念的合理性。然而事实是,庄子之天地大美也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审美体验,一种超越了感官愉悦的审美体验。只要这种审美体验现实存在,美学就必须扩充自己的理论容量,去接受这种“超越性”的“大美”,而非自我封闭,去排斥这种“大美”。因此,从美学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重新反思建立在西方美学思想基础上的美学基础理论,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美学理论,突破美学对“美"的固守,将“大美”美学思想融入当前的美学理论体系之中。
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美"思想并非庄子之专属。“大美”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论述。《周易·坤》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此中“美之至”即是大美,君子感受万物之本然状态,融入其中,便可获得心灵之宁静,感受天地之大美;《孟子·尽心上》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中“乐”便是观“大美"而获得的审美体验,而此乐得之于人对万物之本然状态的感受。心灵从宇宙中获得的宁静就是一种切身的审美体验,人之生命在“大美”之中得养和谐。可以说,“大美"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对于人的意义是全方位的,而非仅限于感官之满足。
(摘编自张文《论中国古代“大美”观的美学内涵》)
材料二
在道德层面,庄子是极愿意用“大"来形容道德高尚的圣人。他将万世一遇的高人称为“大圣”:“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禹是古代的圣人,为了黎民百姓三过家门而不入,故称之为“大圣”。在《天道》篇中,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尧帝一心体恤百姓,做到谦虚仁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舜认为“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只有“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才可以称得上“大美”。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大禹还是尧舜,因为自己内心的高尚和品德的高洁,并且可以顺应自然,都可以用“大"来称赞。若仅仅人为而不顺应自然,则仅为“美”,而非“大"。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将“大”置于“美"之上。
《庄子》中自然之“大美”对于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很深,从魏晋始到清末,文艺理论家和美学阐释者都在孜孜不倦地构筑这座美学大厦。钟嵘《诗品》中提出以“直寻"为核心的“自然英旨”论,即诗歌内容皆由物之引发,即“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今流传下来的名篇,都是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却是妙得天成之作。在外物的感应之下,心中诗情便不可遏制地涌出,每每下笔,宛若神助。这样的诗作,一直最受文人的推崇。谢灵运的诗被萧纲称之为“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由于其鲜明活泼地写出春意盎然,而毫无人工雕刻之迹,古往今来,称赞不绝。经典之因在于谢灵运在书写这诗句时,定当即景会心,自然而然写得,由此走向了天地之间的大美。
(摘编自张晶《〈庄子〉“大美”思想论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一般理解的“美"是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美,而作者看来,在《庄子》语境中万物只能有“大美”。
B.在庄子看来,“大美"与“美”是并列的两个概念,人所认为的美是一种真正的美,是更加真实的美。
C.有学者因为其美学思想的根基是建立在具体的审美体验基础上,所以认为“大美"与“美”不能并存。
D.庄子认为的天地“大美"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超越了感官愉悦的审美体验,对人的意义是全方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用丰富的例证阐述了庄子对于“大美”的理解。
B.材料一用总分结构,层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大美"观的美学内涵。
C.材料二用尧舜禹的例子阐明仅仅人为而不顺应自然的美并非“大美”。
D.两段选文论析了“大美"思想,涉及该理论的起源、影响等多个方面。
3.下列的观点中与庄子的“大美”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
B.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C.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
D.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4.材料一在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错误观点。请根据原文,找出这些错误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人物错误观点产生原因
徐复观“大美"等同于“美”①
陈火青②以“美"排斥了“大美”,使“大美"的美学合法性失去根基。
5.有学者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出了“大美"之境。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B2.B
3.D4.①将庄子之“大美”等同于艺术精神,相当于将万物之美等同于某物之美,概念混淆。
②庄子是“反美学"非美学”的。
5.
①这几句诗写出了自然的宏伟、壮观与和谐,没有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迹,仿佛是自然天成。符合庄子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不加人为干预的“大美"之境。
②在夜晚江上景物的感应之下,诗人不可遏制心中诗情,即景会心,自然而然写出的诗句,所以这几句诗有天地之间的大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人所认为的美是一种真正的美,是更加真实的美”错,由材料一第一段“在庄子看来,人之所认为的‘美’并非真正的‘美’,这种‘美’因为掺入了人的偏好而不具备全体的意义。真正的美就是天地之大美,是超越主体审美偏好的"可知,在庄子看来,人所认为的“美”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是天地之大美,是超越主体审美偏好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材料一用总分结构,层层深入”错,材料一并非使用总分结构,而是逐步深入探讨了“大美"与“美”的概念及其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为递进结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真诚,与庄子的“大美"观点不一致。庄子的“大美”观点强调的是超越个体偏好,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由材料一第二段“徐复观将庄子之‘大美’等同于艺术精神,就相当于将万物之美等同于某物之美,这显然会遭到批判。后来章启群、张节末等人对徐复观思想的批判正是认为徐在概念上有所混淆,因而误解了庄子"可知,徐复观将“大美”等同于“美”,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
(2)由材料一第二段“包兆会、孙中锋、杨径青、陈火青则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庄子是‘反美学’‘非美学’的,其中陈火青专门著述说明……”“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陈火青等人的失误则在于以‘美’排斥了‘大美’,使‘大美’的美学合法性失去根基"可知,陈火青等人的错误观点是:庄子是“反美学”“非美学"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这几句诗写出了天地之间宏大、辽阔、自然的美景。春江水与大海相连,明月与潮水共生,月光随着波涛绵延千万里,处处春江皆有明亮的月光。
诗句展现出了自然的宏伟、壮观与和谐,没有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迹,仿佛是自然天成。诗句中的自然景观和明月的映照,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伟大,与材料二中“若仅仅人为而不顺应自然,则仅为‘美’,而非‘大’”相呼应,符合庄子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不加人为干预的“大美"之境。
材料二中说“在外物的感应之下,心中诗情便不可遏制地涌出,每每下笔,宛若神助”“谢灵运在书写这诗句时,定当即景会心,自然而然写得,由此走向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张若虚的这几句诗即是作者在夜晚江上景物的感应之下,即景会心,自然而然写得,故有天地之间的大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
叶圣陶
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淡蓝的天空浮着鳞纹的白云。朝阳射在几棵柳树上,叶色显得嫩绿,像是春光里所见的。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圆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
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孩子们异常害怕,因为饿死究竟是什么滋味实在不能料定,而它一定要来了!
这个当儿,从黑板旁边的门走进来一个人。他们对于这个人有点儿知道,但是不大清楚。这个人走进室内,随意看了一看,忽然眉头一皱,目光四注,像是侦察而带忿怒的样子。“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你们的先生呢?"
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他由一位绅士恳切地介绍,才得在学务委员处记个名。一线的希望就在他脑子里发起芽来,专等后继的好消息来到。这么希望了一年,梦里也不曾想到,学务委员竟写了封信来。里面的话是叫他到他家里去,有事面谈。
他第三回去的时候,那位学务委员居然在家了。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不情愿地说道,“教小孩子不是容易的事呢。”
吴先生汗珠被面,全身感觉不安,心想这确是不容易的事呵,便发出很轻的颤音答道,“是。"
“乡立第二国民学校缺一个教员,我想叫你去,——但是,你没进过师范学校吧?”
“没……"吴先生异常懊悔,但对方的问话逼迫着,不由得不回答。
“那就为难了!该校学生都是乡村人家的孩子,教员不懂得教授法,简直不会有效果。”
“讲教授法总该有书籍,我可以买一本看看。还愿意得到先生的指教。"
“再说吧,”学务委员的话就此止住了。
吴先生退出来的时候,觉得希望的芽遭到损伤了,失意引他回到昏暗的路去。他恐怖非常,惟有再去请托那位绅士。绅士替他写了一封信。由这封信的引导,他又坐在学务委员的客厅里。
“我们办学的规矩,非师范毕业生月薪六元。后天你就可以到校开学去。"
吴先生答应了几个“是”,便退出来,他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一个月后,他遇见一桩不可解的事情: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何以数目不符呢?"他这么想。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地优裕得多了。”他就把疑念埋藏在脑子里,带着三块钱回去。
小孩们听了学务委员的问话,三四个齐声嘈杂地回答道,“他买东西去,买豆腐,买葱。"
“不成个样子,这时候还不回来!”学务委员喃喃地自语。停了一会,他又问道,“他天天这样么?"
“天天这样,他要吃饭呢,”一个拖着大辫子的孩子说。
“不要信他,不过……"
一个耳戴银圈意气很粗的孩子还没有说完,吴先生已赶了进来,他看见学务委员含怒的样子站在黑板旁边,简直不明白自己应当怎样才是,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拱手俯首地打招呼。
学务委员点了一点头,冷冷地说,“上课的时间早到了,你此刻才来!”
吴先生很想说出几句适宜的话回答,可是哪里想得出,他的踢踏不宁的态度引得孩子们吱吱地笑。遮饰是无望了,只得颤抖而含糊地说老实话,“我去买东西,不料回来得迟了。"
“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
“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孩子们忽然大笑起来,指点着他互相低语道,“先生不吃东西了,先生不吃东西了。"
……
他忽又想起,“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么?去了两回没遇见,现在他走上门来了。”一种冲动使他随口就说,“上月的……"说到这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便缩住了。
“什么?”学务委员以劲捷的语音这么问。
“上月的……"吴先生无可奈何,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
“你尽管说就是了。”
吴先生硬着头皮说,“请把上月未发的半份薪金见惠。"他再也不能多说一个字了。
“你有什么用处呢?”
“吃用都等着这笔钱呢。"
“你刚才不是买了吃的东西回来么?怎么还等着?”
“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他们等着呢。"
学务委员放下右手,挺直上半身,上眼皮抬了一抬,表示庄严的样子说,“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你今天应当罚俸三分之一!”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他说,“这是你应得的,拿去吧。"
吴先生哪里料得到有这么一回事!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吴先生是一个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教师,他不安、无奈、屈服权贵。
B.从小说中学务委员对吴先生的偏见与剥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腐败。
C.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在孩子们回答学务委员问题时,达到了高潮。
D.小说结尾展现了吴先生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凸显了小说主旨,引人深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静穆秀美,营造了宁静诗意的氛围,与后文人们可能饿死形成反差。
B.作者冷静的观察、客观的描写、饱满的情感和直接的抒情,表现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C.小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反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小说通过巧妙的构思,触及了社会问题的多个层面,如教育公平、个体尊严等。
8.小说为何以“饭”为标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7.B
8.①“饭"直接指向人们的生存问题,引导读者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②“饭”这一隐喻,小说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注。
③“饭"还连接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使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连贯。
9.①情节设置紧凑,没有冗长的铺垫,直接切入主题,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故事情境。
②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③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明显,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在孩子们回答学务委员问题时,达到了高潮”错误。孩子们回答学务委员问题,只是为下文吴先生与学务委员的矛盾冲突做铺垫,小说的高潮应是吴先生向学务委员索要薪水而遭到训斥和惩罚。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直接的抒情"错误。本文的叙述特点为冷静的观察、客观的描写、饱满的情感和含蓄的抒情,而不是“直接的抒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揭示故事背景与主题,“饭"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直接关联到人们的生存问题,小说通过描述乡村家庭因洪水而面临的粮食危机(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以及吴先生为了生计而挣扎的经历,凸显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
象征与隐喻,“饭"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尊严。吴先生因为领不到完整的薪水而无法保证家人的基本生活(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他们等着呢。),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冷漠。
推动情节发展,“饭”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吴先生因为需要领取薪水买饭而遭到学务委员的训斥和惩罚(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吴先生的困境,还连接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使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连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叙事特色的能力。
“淡蓝的天空浮着鳞纹的白云"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小说以中秋时节的美丽田园风光为起点,迅速转向描述农民因水灾而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吴先生为求教职而经历的挫折和无奈。情节设置紧凑。
“吴先生汗珠被面,全身感觉不安”“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拱手俯首地打招呼”,小说中通过细节描写如吴先生的汗珠、身体摇晃、低头打招呼等,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无奈和尴尬。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细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矛盾冲突明显,如农民因水灾而面临的生存困境(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吴先生为求职而遭受的挫折、吴先生与学务委员之间的误解和冲突等(吴先生哪里料得到有这么一回事!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这些矛盾冲突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故张文节公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风雨服用饮膳与始为河阳书记时无异。其所亲或规之曰:“公月入俸禄几何,而自奉俭薄如此。外人不以公清俭为美,反以为有公孙①布被之诈。”文节叹曰:“以吾今日之禄,虽侯服王食,何忧不足?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习于奢,不能顿俭,必至失所,曷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家人犹如今日乎!"闻者服其远虑。此皆以德业遗子孙者也,所得顾不多乎?
(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
材料二:
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树生于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有偷生安而忘家族之庇乎?汉有兄弟焉,将别也,庭木为之枯。将合也,庭木为之荣。则人心之所合也,神灵之所佑也。鄂之咸宁有陈子高者,有肥田五千亩,其兄田止一千,子高爱其兄之贤,愿合户而同之。人曰:以五千膏腴就贫兄,不亦卑乎?子高曰:吾一房尔,何用五千?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其后,兄子登第,仕至太中大夫,举家受荫,人始曰:子高心地洁,而预知兄弟之荣也。然此亦为人之所易为者。
然此予闻见之远矣。又当以告耳目之尤近者:吾族居双井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帛栗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而其后妇言是听,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孜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安逸,资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
吾子力道问学,执书策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夫古人之气概风范,岂止仿佛耶?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若夫子孙荣昌,世继无穷,吾言岂小补哉!因志之曰:《家训》。
(节选自黄庭坚《家训书》)
【注】①公孙:汉代大臣公孙弘,《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居A堂室B不蔽C风雨D服用E饮膳F与G始为河阳书记H时无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违世,指去世,古代表示“去世"的词还有崩、卒、不禄、陨首、见背等。
B.遗,指遗留、留下,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中的“遗"意思不同。
C.始,指才,与《项脊轩志》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中的“始"意思不同。
D.志,指记载、记录,与成语“矢志不渝”“壮志凌云"中的“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节的亲戚劝他不要过于俭朴,亲戚担心外人会认为张文节其实是像公孙弘一样欺世盗名。
B.黄庭坚希望年轻后辈们品质美好、才智出众,并且光耀门楣,不可苟且偷安忘记家族的庇护。
C.陈子高将田地与贫穷的兄长共享,面对他人不解,陈子高表示骨肉亲情和吃饱穿暖同样重要。
D.黄氏家族在双井已繁衍至第四代,自家用度富足,门庭荣耀显贵,家族分支亦世代绵延不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
(2)若夫子孙荣昌,世继无穷,吾言岂小补哉!
14.两篇家训的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C12.D
13.(1)可是人之常情是由俭朴转向奢侈容易接受,由奢侈转为俭朴就很难适应。我现在的俸禄怎会长久保有?
(2)至于子孙荣耀繁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的话也许会有一点作用吧。
14.《温公家范》更侧重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原则,而《家训书》则更侧重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居住的房屋,破旧到不能遮蔽风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担任河阳书记时没有什么两样。
“所居堂室"作主语,“不蔽”作谓语,“风雨"作宾语,因需强调主语,主谓间可以停顿,即可在BD两处断开;
“服用饮膳”作主语,“与始为河阳书记时"作状语,修饰谓语“无异”,谓语较长,可在主谓间停顿,即可在F处断开;
故应在BDF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即便我离开人世。
B.正确。遗留、留下;/送给。句意:这些例子都是长辈们把德行和事业给子孙后代的典范。/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C.错误。都是“才"的意思。句意:人们才说。/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D.正确。记载、记录;/志向、志愿;/志向、志愿。句意:于是记录这些话叫《家诫》。/立下志愿,绝不改变。/志向高远,直上云霄。形容理想宏伟远大。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家族分支亦世代绵延不绝”错,由原文“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可知,家族分支中居住在湖坊的不到两代就绝户了。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人情”,人之常情;“安”,怎么;“恃”,依仗、保有。
(2)“若夫”,至于;“荣昌”,荣耀繁盛;“继”,传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习于奢,不能顿俭,必至失所,曷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家人犹如今日乎!’……此皆以德业遗子孙”分析,司马光《温公家范》主要提出了教子以德的观点,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应该以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为主,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子女。所以,《温公家范》侧重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2)根据“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树生于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有偷生安而忘家族之庇"吾族居双井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帛栗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吾子力道问学,执书策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分析,《家训书》中,黄庭坚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声誉。黄庭坚还强调了孩子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黄庭坚的《家训书》侧重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新近去世的张文节公担任宰相的时候,居住的房屋,破旧到不能遮蔽风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担任河阳书记时没有什么两样。他的亲戚规劝他说:“您一个月的俸禄那么多,日常生活竟如此俭朴。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俭朴看作美德,相反还以为你像公孙弘一样在沽名钓誉呢!”张文节感叹道:“凭我现在的俸禄,即使要穿王侯的衣服,吃美味佳肴,何愁没有钱?可是人之常情是由俭朴转向奢侈容易接受,由奢侈转为俭朴就很难适应。我现在的俸禄怎会长久保有?一旦失去俸禄,家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不能马上转为俭朴,就必然会失去存身之地。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就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呢!即便我离开人世,我的家人也还能像今天一样生活下去。"听者都佩服他的深谋远虑。这些例子都是长辈们把德行和事业给子孙后代的典范,他们得到的难道不多吗?
材料二:
古代先贤把后辈们比喻成生长在庭院中的芝兰玉树,是想要他们品质美好。又称他们为骏马大雁天鹅,是想要他们才智出众。品质美好,他就能使家族荣耀;才华出众,他的成就使他的家庭显赫。哪能自己苟且偷安却忘了家族的庇护呢?汉代有两兄弟,将要分开时,庭院中的树木就枯萎。将要团聚,树木重新茂盛。这是靠人能齐心,也是靠神灵保佑。湖北咸宁有个叫陈子高的人,有肥沃的田地五千亩,他哥哥的田地只有一千亩,子高敬重他哥哥的贤德,愿意合为一家共同享有这些田地。有人说:凭借五千亩肥沃的土地去投奔贫穷的哥哥,不也很低贱吗?子高回答说:我有一间房子就可以了,哪里用得了五千亩的土地啊?人生除了吃饱穿暖以外,不过是亲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罢了。这之后,他哥哥的儿子考中了科举,做官到太中大夫,全家人都受到庇荫,人们才说:陈子高心地善良品性高洁,并提前知道兄弟的荣华富贵。然而这也是人们容易做到的。
然而这些我听说看见的太久远了。我又把我自己近来的所见所闻告诉你们:我的家族住在双井,有四代人了,没听说朝廷追债,自家用度不足的情况。钱财粮食堆满仓库,金印朱绶相继显露荣华富贵,大都是凭着礼法道义的积累,不会有分家的花费。但是后辈只听妻子的话,自己没有主见,交往的朋友都不好,只相信在一起的小人,不顾亲人,只好酒肉,以至于钻营自私,只知道享受眼前的安逸,恣意放纵口腹之欲,却忘记了长远的生存之道。居住在湖坊的不到两代就绝户了,居住在东阳的不到两代就贫穷了。
孩子们要致力于道义,勤奋学习,看书要明白古人遗留下的训导,观察世事的利害关系,不用等着我来说明白。古人的气概风范,哪像我说的这样呢?我只是说个大概罢了,我们家族亲善和睦应该从你们开始。至于子孙荣耀繁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的话也许会有一点作用吧。于是记录这些话叫《家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上旅泊呈杜员外①
张祜
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
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
江郡风流今绝世,杜陵才子旧为郎。
不妨酒夜因闲语,别指东山是醉乡。
【注】①杜员外:杜牧。公元845年,杜牧任池州(今安徽省内)刺史,张祜慕名前去拜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写了诗人旅泊江上所见之景,照应标题,为下文做铺垫。
B.颔联借用“毛遂自荐”和“孟尝君"两个典故,委婉暗示诗人所求。
C.颈联由“江郡风流”联想到“杜陵才子”,今昔对比,诗人感慨万千。
D.尾联诗人建议两人相见后借酒畅谈,大醉一场,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16.请结合文本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C16.①对杜牧的敬佩和钦佩,通过赞美杜员外的才华和品行,表达了对他对杜员外的尊敬之情。
②自荐的豪情,诗人用“野人未必非毛遂”暗示有自荐之意,表达了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前途的期许。
③对友情、知音的渴望,诗人愿意和杜员外肆意地醉饮和闲谈,表达了对与杜牧相识相知的真挚期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今昔对比"错,颈联没有今昔对比,而是通过对“江郡风流”和“杜陵才子"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杜员外的敬佩和钦佩。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由“远吟佳句望池阳”,即诗人在遥远的地方,望着池阳的方向吟诵佳句,“池阳"代指时任池州刺史杜牧,借此表达了对杜牧才华的赞许;由“太守还须是孟尝”,把杜牧比作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突出杜牧品行受人尊敬,表达出诗人对杜牧品行的赞美。
②“野人未必非毛遂”,诗人自比身处偏远之地的“野人”,运用“毛遂自荐"的典故,暗示自己也有满腹才华,有着自荐的心意,表达了出强烈的自信和对前途的期许。
③尾联“不妨酒夜因闲语,别指东山是醉乡”,表达了诗人愿意与杜员外畅饮闲谈,享受夜间的宁静和愉悦,把东山当作醉乡,享受人生,从中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知音的渴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来告诫自己要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
(2)小刚爬山,仰观山巅高耸入云,俯瞰江水湍急不息,不禁感叹:“这不就是《蜀道难》里的‘______,______’,古人诚不欺我!”
(3)朋友登门拜访,小明喜不自胜:“正如《客至》中所言‘______,______’,我这里不常人来,为了迎你,我特意将家中收拾了一下。"
【答案】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④.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⑤.花径不曾缘客扫⑥.蓬门今始为君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祸”“溺"逆”“缘"蓬”。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期而至"的意思是按照预定的时间或某种规律准时到来,“如”是按照之义。例如《朱子语类》卷八十六:“海边诸郡风极多,每如期而至,如春必东风,夏必南风,不如此间之无定。"迟子建《换牛记》:“而到了冬天,那种脆生生的寒冷如期而至,边防军巡逻起来就不那么惬意了……”在具体语境中,要有预先确定的开会日期、预先约定的见面时间、预先测定的降温时间,也包括按照规律必然按时出现的现象等才能说“如期而至"。凡是不能事先测定、约定或准确规定的,突然发生甚至偶然发生的,都不能说“如期而至”。
理解和使用“如期而至”,关键是扣准“期”字。“期"就是预先规定或约定的时间。例如“太阳每天都会如期而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18.选文中多处使用了引号,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在选文中没有出现过的一项是()
A.古人写文章要求“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D.经济学家马歇尔有句格言:“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仿照选文第二段,在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差强人意不足训不以为然
【答案】18.B19.凡是不能事先规定、约定或准确测定的,突然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事情,都不能说“如期而至"。
20.理解和使用“不以为然”,关键是扣准“然"字。“然”就是正确、对的意思。例如“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如期而至”“如"期”的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强调,“海边诸郡风极多,每如期而至,如春必东风,夏必南风,不如此间之无定"而到了冬天,那种脆生生的寒冷如期而至,边防军巡逻起来就不那么惬意了……”“太阳每天都会如期而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的引号的作用表示直接引用。
A.表示着重强调;
B.表示否定和讽刺;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测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曲靖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电子商务职业学院《推拿按摩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藏林芝地区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单科质量检查生物试题含解析
- 重庆市秀山县2025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
- 浙江绍兴诸暨市2025年数学四下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兰州交通大学《纳税筹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电子商务职业学院《各家学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广西桂林市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四代住宅白皮书-HZS
- 色卡-CBCC中国建筑标准色卡(千色卡1026色)
- (完整版)电线电缆载流量表
- 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卷
- 地质培训6-常用地质计算课件
- SOP标准作业指导书1
- 教练技术红黑游戏脱盔甲
- 数学作业登记表模板
-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收费标准
- 胸腔积液诊断治疗指南
- 国网商城商户入驻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