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2地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等2地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等2地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等2地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等2地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等2地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来宾市等2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②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

③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就算没有突然的打击,即便轻推几下也会有强烈的非线性变化,甚至进入混乱时期,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1990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

④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2℃,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读书》2023年第12期《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

材料二:

①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依靠化石能源,造成了环境、气候恶劣等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全球聚焦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等目标,共同致力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有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努力构建一个节能低碳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仅于2016年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而且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②为贯彻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的电能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电能的经济效率能达到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因此,中国从2013年陆续出台并落实电能替代政策,在各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升电能替代技术,以期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发展方向的转变。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革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在保证能源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2年第38卷)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是地球生命的总建筑师,它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纠缠在一起,在生物中流动。

B.自然界其实没有所谓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的持续性也不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

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之后全球碳排放仍然明显升高。

D.电能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且经济效率高,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碳含量原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工业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B.全球变暖已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

C.工业活动将人为因素强加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人类成为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的最有力推手。

D.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电能替代政策,主要目的是兑现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重要指示,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B.201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环保税,旨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C.云南省制定有利于火电(注:火电主要以煤作为燃料进行发电)稳定发展的政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火电机组大方式运行,力争统调火电发电量达420亿千瓦时以上。

D.告别产业单一布局和发展,以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多元布局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模式。

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及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建筑师”“碳的火焰"工业蜡烛”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第3段叙议结合,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大众和学者的认知是碳减排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C.材料二以时间为顺序,写到了我国在碳排放方面的严峻形势和应对措施,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大量与碳排放相关的详实数据,体现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颇具说服力。

5.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销售量逐年攀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汽车市场的电能替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九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张丙来了,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有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有意义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一定得意扬扬而去。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来,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

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

“看他敢惹洋人不敢!"……

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九》是一篇思想深邃的文章,作者通过塑造张丙这个底层人物形象,揭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黑暗,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心。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张丙深深的同情和失望。

C.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D.小说结尾借人物之口暗示“五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紧凑,主要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不枝不蔓。

B.小说以“五九”为题,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C.小说主要运用了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手法,并借助环境烘托塑造了勇敢、善良、爱国的张丙。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并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

8.开头一段的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外在特征?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9.“我"说完“五九”,为什么会流下泪来?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顾未有可以报君者”与“为之四顾"(《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顾”含义相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

D.“卫君屈而无辞”与“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穆公对子思回答感到困惑,而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

14.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献给池州牧的干谒诗,作者没有着意强调自己的才华抱负,而重在表达对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评价。

B.颔联、颈联写出了池阳凶年和战争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的兴盛场景。

C.颈联“惊断莺声"与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均以动衬静,意境相同,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其内容重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

16.儒家主张“仁政”,这首诗体现了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默写。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_,__”。

(2)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习近平在某次大会上告诫全党,前车之覆必须成为后车之鉴,否则如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剧则会反复上演。

(3)《谏太宗十思疏》中“”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而“”则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78亿千瓦,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业机械装备产业结构已经形成65个大类、4000多个机型品种的产品系列。①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为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其中,②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③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推进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高级化。同时,人工智能、北斗卫星、信息遥感、数字管控等现代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④智能育种、精量点播、叶龄管理、变量施肥、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农情监测等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广泛应用。

为加快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在2023年,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出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主导品种143个、主推技术176项。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2022年起,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部署,⑤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调配全国优势涉农科技人才资源,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主,遴选近1600位专家,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⑥重点开展产业技术结对帮扶、技术指导服务、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和农业产业功能拓展。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带,着力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技术骨干人才。2022年,科技特派团共累计下沉1.7万人次,线上线下培训超过11万人次。

18.语段中六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错误________处,修改:_____

错误________处,修改:_____

错误________处,修改:___

1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0.仿照下面示例,概括我国现代化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示例:农业装备提高了我国粮食的增产;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满一过,阳光变得火热,芒种牵着小满的手风风火火奔跑而来。①清晨,父亲扛起锄头走向田间,开始了一个夏天的故事。说起芒种,父亲就会讲起二十四节气,父亲没有文化,但是讲起来却A。父亲每年种地都会念叨“谷雨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父辈们就是靠这种时令的指导,一辈又一辈进行着农业生产。

②在我的记忆里,到了芒种,一般大田作物就不能再种了,可以种一些晚熟品种,比如有一种传统的玉米品种叫白头霜,不是杂交品种,可以年年留种,而且口感好、生长期短,可以用来补苗。

③父亲说五谷杂粮的播种也是有规律的,谷子在谷雨到小满可以随便种。而糜子生长期短,要在芒种到来时再种,根据父亲的经验,不可种太早,否则秋天太早成熟,会被麻雀吃光。

④芒种就是开铲的号角,父亲从不敢怠慢,每天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头忙活。因为北方气候寒冷,即使已经伸夏,早晚天气仍然很冷,不敢脱掉棉衣,天气B,随时都可能变天降温,芒种飘雪的极端天气也不是没有过。老百姓的经验是直到夏至才可以不拿棉衣。父亲C,“两头不见太阳”,一个夏天都在和杂草较量,直到立秋后放了秋垄之后挂锄,铲地的任务才算结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下列句子中“靠"与文中加点的“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刚这个人老实,靠得住。B.他太困了,靠着椅子打盹儿。

C.大家注意了,船快靠岸了。D.记住了,学习全靠自己的努力。

23.“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这句农谚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能益智、益德、益人。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来衡量国民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的同学说:“我们作业这么多,哪有时间阅读?”还有的同学说:“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经问世,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去阅读吗?"……这样的现状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阅读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来宾市等2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②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

③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就算没有突然的打击,即便轻推几下也会有强烈的非线性变化,甚至进入混乱时期,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1990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

④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2℃,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读书》2023年第12期《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

材料二:

①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依靠化石能源,造成了环境、气候恶劣等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全球聚焦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等目标,共同致力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有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努力构建一个节能低碳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仅于2016年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而且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②为贯彻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的电能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电能的经济效率能达到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因此,中国从2013年陆续出台并落实电能替代政策,在各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升电能替代技术,以期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发展方向的转变。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革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在保证能源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2年第38卷)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是地球生命的总建筑师,它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纠缠在一起,在生物中流动。

B.自然界其实没有所谓人类发展中心法则,人类的持续性也不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

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之后全球碳排放仍然明显升高。

D.电能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且经济效率高,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碳含量原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工业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B.全球变暖已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

C.工业活动将人为因素强加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人类成为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的最有力推手。

D.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电能替代政策,主要目的是兑现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重要指示,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B.201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环保税,旨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C.云南省制定有利于火电(注:火电主要以煤作为燃料进行发电)稳定发展的政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火电机组大方式运行,力争统调火电发电量达420亿千瓦时以上。

D.告别产业单一布局和发展,以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多元布局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模式。

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及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建筑师"碳的火焰”“工业蜡烛"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第3段叙议结合,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大众和学者的认知是碳减排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C.材料二以时间为顺序,写到了我国在碳排放方面的严峻形势和应对措施,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大量与碳排放相关的详实数据,体现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颇具说服力。

5.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销售量逐年攀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汽车市场的电能替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2.C

3.C4.A

5.①国家出台更多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配套措施,在研发、销售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②改进汽车电能替代技术,提升安全性,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③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解决电能供给侧压力;④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其使用新能源车过程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首要地位”错误。由原文“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的电能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可知,电能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温度变动为先导”错误,材料一原文“……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可知,“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

B.“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错误。由原文“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可知,是遏制气温“加速"上升。

D.“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张冠李戴。由原文“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知,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火电”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换为动能以生产电能,属于高污染行业,与材料二观点“低碳环保"议题不匹配。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叙议结合”错误。材料一第三段都是对事理的讨论,并不是叙议结合。

C.“时间为顺序"错误。材料二并没有明显的时间标志,所以并没有以时间为顺序。

D.“大量”有误,材料一在涉及碳排放的详实数据只有“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一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可知,国家出台更多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配套措施,在研发、销售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

由原文“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革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可知,改进汽车电能替代技术,提升安全性,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

由原文“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可知,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解决电能供给侧压力。

由原文“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可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其使用新能源车过程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九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张丙来了,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有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有意义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一定得意扬扬而去。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来,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

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

“看他敢惹洋人不敢!”……

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九》是一篇思想深邃的文章,作者通过塑造张丙这个底层人物形象,揭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黑暗,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心。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张丙深深的同情和失望。

C.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D.小说结尾借人物之口暗示“五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紧凑,主要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不枝不蔓。

B.小说以“五九"为题,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C.小说主要运用了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手法,并借助环境烘托塑造了勇敢、善良、爱国的张丙。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并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

8.开头一段的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外在特征?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9.“我”说完“五九”,为什么会流下泪来?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7.C

8.外在特征:①张丙外在特征是非常瘦弱,虽瘦弱但眼神充满力量的形象。②张丙在喝完茶后似乎获得了某种力量或自信。

写作用意:①突出人物特点,让读者对其有深刻的印象;②为后文铺垫情节,增强文章的吸引力;③反映当时社会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社会意义。

9.①五九是国耻纪念日。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以后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②为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这样的“中国人没希望”而落泪。③为“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表达了‘我’对张丙深深的同情和失望”错误。文章在最后交代张丙并没有再说“中国人没希望"可知张丙的意识在觉醒,可知“我”并没有对张丙失望。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并借助环境烘托"错误。文中并没有环境烘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外在特征:

这段文字描述了张丙的外貌和某些特定的行为特点。从“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可以看出,张丙的外在特征是非常瘦弱。同时,“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则进一步突出了他虽瘦弱但眼神充满力量的形象。

接着,在描述他喝茶之后的行为时,“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感受到张丙在喝完茶后似乎获得了某种力量或自信,他的眼睛发光,嘴唇颤动,似乎要发表他的见解或评论。

写作用意:

突出人物特点,作者通过对张丙的外貌和行为的生动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虽瘦弱但充满力量和见解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

铺垫情节,这段描述为后文张丙的言论或行为做了铺垫,让读者期待他接下来会发表什么样的见解或评论,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反映社会背景,从张丙的瘦弱形象和他喜欢发表见解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可能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有着自己独特见解和追求的人。这样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阶层或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社会意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情节的能力。

“我"说完“五九”,我的泪流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①首先结合注释可以知道“五九"这个日子的含义。“五九”即1915年5月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5月9日这一天被定位是国耻纪念日。

②结合前文的故事情节,那个具有筋肉优越感、当街打小孩子的小伙被张丙打了之后,再次见面时唆使他服侍的外国小孩踢张丙,还说“‘看他敢惹洋人不敢!’”这是让作者流泪的另一原因,这样的人展现的是一副欺软怕硬、奴颜婢膝的洋奴嘴脸形象,这样的人的存在让中国真的没有希望,作者为感到“中国人没希望"而流泪。

③结合后文的情节“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张丙的的语言描写,能让人想象在街道上许许多多的人们拉起横幅,口喊“打倒帝国主义”,这也是“我”流泪的原因,中国有很多的人在觉醒,不再沉沦,既敢怒又敢言,这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顾未有可以报君者”与“为之四顾"(《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顾”含义相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

D.“卫君屈而无辞”与“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而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

14.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10.CFI

11.B12.B

13.(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2)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

14.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

“先生鲁国之士”,判断句式,故A不断,C断开;

“然”,转折连词,与后文连接紧凑,故D不断;

“卫之褊小"是“以”的宾语,故E不断,F断开;

“而"连词,表修饰,“步玉趾”修饰动词“慰”,故G不断;

“慰存”是合成词,故H不断;

“之"是代词,作“慰存”的宾语,I断开;

动词“愿"和后边“有赐于寡人也”构成动宾短语,独立成句,故J不断;

“于寡人"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前边连接紧凑,故K不断。

故选CFI。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两个“恒”字的意思都是“常常"的意思。句意: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B.错误。“顾”第一个,副词,“只是";第二个,动词,“回头看”。句意:只是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为此举目四望。

C.正确。两个“贤"字的意思都是“贤良”的意思。句意: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亲近贤能之臣,疏远小人。

D.正确。“辞”,第一个,言辞;第二个,离开。句意: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离开自己的宫殿。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二“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可知,贤能人才没有得到重用的原因是卫君没有良好的国政。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义”,道义;“禄爵”,俸禄爵位;“非”,不是;“恶”,怎么。

(2)“羁旅”,寄居;“亟”,多次;“筚门”,谦辞,“寒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探究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可知,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他认为,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

(2)依据材料二“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可知,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是问,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并推荐李音,说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说历代有功勋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但同时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可见,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穆公向子思问道:“怎样做才能称作忠臣?"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作揖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噫,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材料二:

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人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就呵呵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取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却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献给池州牧的干谒诗,作者没有着意强调自己的才华抱负,而重在表达对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评价。

B.颔联、颈联写出了池阳凶年和战争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的兴盛场景。

C.颈联“惊断莺声"与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均以动衬静,意境相同,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其内容重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

16.儒家主张“仁政”,这首诗体现了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重视生产。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②以民为本。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③为官仁爱。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④反对战争。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路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意境相同”错误,“月出惊山鸟"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惊断莺声”是说人们都忙着采摘嫩柔的桑叶养蚕,黄莺的歌唱也因为受到惊吓而中断。并非以动衬静,而是绘出了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江路静来通客货"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作者描写的视角一个是商业贸易,一个是农业生产,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老百姓辛勤收割小麦、采摘嫩桑,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表明作者重视生产。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作者由眼前的国泰民安的景象联想到背井离乡的流民,也许他们听说家乡的仁政,不久就会回到家乡,说明作者以民为本,心系百姓,也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

由题目“献池州牧”可知这首诗是献给当地官员的。“大变凶年作小康"郡城安后绝戎装”“江路静来通客货"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等表达了对当地官员工作的钦敬和赞美,“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也表达了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说明作者为官仁爱。

前四句“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意思是池阳像渔阳一样,一扫以往年成不好的气象,成了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小康社会。水路交通顺畅,郡城安定,不见戎装,“绝戎装"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反对,也抒发了对“小康”的祈愿以及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默写。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_,__”。

(2)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习近平在某次大会上告诫全党,前车之覆必须成为后车之鉴,否则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剧则会反复上演。

(3)《谏太宗十思疏》中“”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而“”则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答案】①.短发萧骚襟袖冷②.稳泛沧浪空阔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萧、骚、襟、鉴、谦、牧、驱。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78亿千瓦,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业机械装备产业结构已经形成65个大类、4000多个机型品种的产品系列。①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为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其中,②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③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推进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高级化。同时,人工智能、北斗卫星、信息遥感、数字管控等现代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④智能育种、精量点播、叶龄管理、变量施肥、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农情监测等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广泛应用。

为加快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在2023年,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出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主导品种143个、主推技术176项。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2022年起,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部署,⑤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调配全国优势涉农科技人才资源,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主,遴选近1600位专家,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⑥重点开展产业技术结对帮扶、技术指导服务、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和农业产业功能拓展。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带,着力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技术骨干人才。2022年,科技特派团共累计下沉1.7万人次,线上线下培训超过11万人次。

18.语段中六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错误________处,修改:_____

错误________处,修改:_____

错误________处,修改:___

1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0.仿照下面示例,概括我国现代化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示例:农业装备提高了我国粮食的增产;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答案】18.①.①处,②.删除“根据”或“显示";③.④处,④.“广泛”移到“推广"之前;⑤.⑥处,⑥.“拓展”后加“等工作"。

19.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我国先进适用技术和主导品种之多,供种能力之强。表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0.①.互联网+推进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②.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了我国供种保障能力;③.科技特派团培养了大批本土技术骨干人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与“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两种句式杂糅,所以删除“根据"或“显示”。

第④句,“推广广泛应用"状语的位置不当,“广泛”应移到“推广"之前。

第⑥句,“开展……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和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定中关系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应在“拓展"后加“等工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普文段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列数字是使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使人们对所要说明的事物有具体化了解,同时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主导品种143个、主推技术176项"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等运用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我国先进适用技术和主导品种之多,供种能力之强,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和句式的仿写能力。

题目所给示例是对语段第一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