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昌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计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如数据等。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二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选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也要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摘编自《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摘编自《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已经历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科技革新,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B.当前出现的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了技术的革命性创新。

C.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D.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当前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应抓住这一机遇,从实际出发,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B.一个人如果不能创造新质生产力,就不能适应当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也就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生存。

C.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D.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有了巨大提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发挥出较大作用。

3.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分析,但两者的切人点有所不同:前者从生产力的几次变革切入,后者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切入。

B.材料一引用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说法,为接下来论述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使观点更加可信。

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毛泽东、邓小平的言论,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事实为论据,并且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使得论证生动、具有深度。

D.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生产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根据材料内容和下面的图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

B.生产关系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C.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当下的社会生产。

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物质内容反作用于社会形式。

5.我们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B2.B

3.A4.D

5.①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积极应对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②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保障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③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的发展。④积极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当前出现的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错。由原文“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可知,是“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因果关系有误,是“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创造了新产业新业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就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生存"说法绝对化,根据文意可知,文中是针对“人才”而言的,但对普通人而言,这种说法言过其实。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有关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为接下来论述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错,后文论述新质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发展”,二是“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引用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说法并不只是为前者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两者是并列关系,“主要体现在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发展”表述也是错误的。

C.“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错,材料二第一段没有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

D.“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生产力进行了对比分析”错,材料二并没有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也没有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进行对比分析。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物质内容反作用于社会形式"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可知,“物质内容”对应“生产力”,“社会形式”对应“生产关系";而材料一中指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选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可知,应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积极应对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

②由材料一“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知,应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保障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③由材料一“也要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可知,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的发展。

④由材料二“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可知,应积极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

②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

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笔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

“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

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

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

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

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

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

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

海,是心海。

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

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

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

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

C.“径山茶宴"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但繁复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望而却步。

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

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拟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

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

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的比喻是说画面温馨舒适,平易近人。

8.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

【答案】6.C7.A

8.①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②品第三道茶时,作者领悟到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③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望而却步”曲解文意,“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但是“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作者并没有对径山茶道望而却步,反而在点梅过程中心生亲近之感。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运用比拟”说法错误,“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应该是运用“比喻”手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标题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对鹅黄色的香莲茶的描写和对“水丹青"茶道的描写可知,“海”的第一个意蕴是指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的感受,“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海,是心海”,这里“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是指茶里边包含的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可见,“海”的第二个意蕴是指作者品第三道茶时,领悟到的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海"的第三个意蕴是指作者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稻秆子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计3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9.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木直中(合乎)绳②非能(擅长)水也,而绝江河③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

④举酒属(嘱咐)客⑤古时登山,循(顺着)东谷入⑥稍(稍微)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⑤D.②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正确。句意:木头直得合乎墨绳。

②正确。句意:不是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③正确。句意:他们低于圣人很远。

④属:劝请。句意: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

⑤正确。句意:古时候登山,顺着东面山谷进入,

⑥稍:逐渐。句意:逐渐看到云中有几十个像白色的骰子竖立的(东西)。

排除④⑥。

故选C。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拘于时

B.吾尝跂而望矣/侣鱼虾而友麋鹿

C.蚓无爪牙之利/固一世之雄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均表被动。句意: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不被时俗拘限。

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跟往远处看。/把鱼虾当作伙伴,把麋鹿当作朋友。

C.“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D.“乎”,介词,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浩浩荡荡的,像凌空驾风而行。

故选A。

11.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⑦或曰,此东海也;⑧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A.①⑤/②④⑦⑧/③/⑥B.①⑤/②④⑥⑦/③/⑧

C.①⑤/②④⑦/③/⑥⑧D.①③/②④⑦/⑤⑥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②判断句,“……者,……也”是标志。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理解文句知识,疑惑得不到解决。

④判断句,标志是“非……也"。句意:借助车和马的人,不是他走得快。

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者,其声呜呜然。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

⑦判断句,“也"是标志。句意: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者)崖,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意: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

①⑤状语后置/②④⑦判断句式/③宾语前置/⑥⑧定语后置

故选C。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魏武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1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A将乱B非命C世之才D不能济也E能安F之者G其在H君乎!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认为)与众不同,与“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中的“异”字含义不同。

B.举,推举,推荐,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以任官职,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孤,古代君王、诸侯的自称,谦辞。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无区别。

D.属,指委托,与“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机敏警悟,年少有谋珞,被桥玄、何看重,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议郎。

B.曹操深受张绣反叛之害,交战失利,曹操一怒之下,所向无敌,立马将张绣击败。

C.《短歌行》和《求贤令》都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之情,但前者多含蓄表达,后者多直接抒发。

D.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能有德行,并举陈平等例加以阐述。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16.曹操善用贤才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2.BEG

13.D14.B

15.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16.①曹操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结果魏种逃走,后来魏种被活捉,曹公认为魏种是个人才,仍然任用他为河内太守。②曹操让毕谌离开去救亲人,之后毕谌归附吕布,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擒,曹操认为毕谌孝顺双亲必忠诚君主,便封他为鲁国国相。③曹操以“唯才是举”的观念招揽人才,包容人才的缺陷,不拘一格,大度容人。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

“天下将乱"是主谓短语,结构紧密,不断开,“乱”后B处应停顿;

“也"是句末助词,E处应停顿;

“其”作副词,放在句首,表揣测,G处应停顿。

故选BEG。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异:认为(他)与众不同/特殊。句意: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君子的秉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B.正确。句意: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C.正确。

D.错误。属:嘱,委托/接连。句意: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一怒之下,所向无敌,立马将张绣击败"错误,原文“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大意是:曹公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可见不是“立马"击败了张绣。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其”,祈使语气,要,应当;“佐”,帮助;“仄陋”,指有才德而地位卑微的人;“唯才是举”,宾语前置句,应为“唯举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文章思想内容及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初,公举魏种孝廉"唯魏种且不弃孤也”“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得出答案①:曹操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结果魏种逃走,后来魏种被活捉,曹公认为魏种是个人才,仍然任用他为河内太守。

由“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以为鲁相"得出答案②:曹操让毕谌离开去救亲人,之后毕谌归附吕布,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擒,曹操认为毕谌孝顺双亲必忠诚君主,便封他为鲁y国相。

由“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得出答案③:曹操以“唯才是举"的观念招揽人才,包容人才的缺陷,不拘一格,大度容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想要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要特别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为农①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②,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官军和叛军正在紧张对峙,作者深感忧虑。②勾漏令:勾漏在今广西,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勾漏令,帝许之。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烟尘"代指战争,而锦里处于干戈烟尘之外,点明当时的时局特点。

B.第二句写作者目之所及,江村一带散落着八九户人家,呈现出一派安宁静谧之象。

C.颔联写池塘中浮起小小荷叶、麦花随风飘落的景象,动静结合,写出其清新质朴。

D.诗人甘愿在此处定居终老,但做农民生活贫困,只能在他乡赊账谋生,艰难度日。

18.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此诗中抒发的感情充满了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7.D18.①既有对战乱时局的担忧,又有能够定居下来的欣喜。

②既想终老江村,又担心离国都太远无法实现政治理想。

③既羡慕葛洪的归隐遁世,又不能放任自己一心求丹炼药、不问世事。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只能在他乡赊账谋生”理解错误,赊是“遥远"的意思,句意为在此务农却离长安很远。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首联“烟尘”“江村”,安史叛军几乎把战火烧遍了整个北方,未被战火波及的锦官城江村仿佛是一处世外桃源,诗句既有对战乱时局的担忧,又有能够定居下来的欣喜。

②颈联“从兹老”“去国赊”,在定居于江村之后,诗人的心也随之安定,甚至产生了在此终老的想法。然而,诗人又转而想到,在此务农却离长安很远,就永远失去了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于是,诗人又陷入了犹豫彷徨之中,又担心离国都太远无法实现政治理想。

③尾联,“远惭”“不得”,想像葛洪那样去炼丹砂,但又感到非常惭愧,因为自己不能如葛洪一样忘掉一切,弃世求仙。这是诗人无奈的自嘲,表现了诗人无论何时都放不下国事的忧国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在论述学习方法时,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两句与《夜筝》中“弦凝指咽声停处”相似,写出乐声暂停之状。

(3)在《赤壁赋》中,苏轼指出清风与明月不但可听可看,而且“___________,_”,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人们可以共同享受。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将出时,云霞色彩变化,为即将到来的日出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

【答案】①.君子生非异也②.善假于物也③.冰泉冷涩弦凝绝④.凝绝不通声暂歇⑤.取之无禁⑥.用之不竭⑦.极天云一线异色⑧.须臾成五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生"涩”“竭"须臾”“采"等。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计16分)

(一)(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

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他说:“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一边抽烟。他抽烟也是①,从不大口猛吸。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动感情。

画家来了。画家②,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的人,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③。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我问过老王和老聂:“他的画怎么样?”

“没见过。"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句中的“和”与“我问过老王和老聂"中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

B.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C.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D.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答案】20.①慢条斯理②风度翩翩③彬彬有礼

21.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空,结合“他是喝慢酒的"从不大口猛吸”“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等内容,可知此处介绍其抽烟也是慢的,可填“慢条斯理”,慢条斯理: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②空,根据后文“一丝不乱"入时而且合体”“一表人才"等内容,可知,画家颇有风度,可填“风度翩翩”,风度翩翩:举止言谈优雅自然,超逸洒脱。

③空,承接前文“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可知画家举止有礼,可填“彬彬有礼”,彬彬有礼: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词异境的含义的能力。

“我问过老王和老聂"中的“和”,是连词,表并列。

A.介词,表相关的人、事。

B.介词,表比较。

C.连词,表选择。

D.连词,表并列。

故选D。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暴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急性发作性支气管哮喘,多发生在花粉季节。患有雷暴哮喘的病人会突然出现喘息、气促或咳嗽等症状。

为什么雷电天气易引发哮喘?雷雨天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气中花粉浓度快速升高,花粉会因巨大的湿度差而吸水、溶胀、崩裂,释放出大量具有变应原性且直径更小的颗粒或碎片,这些颗粒或碎片会随下降气流或雨滴返回地表,更易进入人的呼吸道,A。

①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是雷暴哮喘的易感人群。②9月初是北方秋天高峰期的花粉季,③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蒿属、葎草属等杂草植物的花粉致敏。④秋季是这些植物的盛花期,⑤它们的花粉量大体轻,易于播散。

B,不必恐慌。雷暴哮喘与其他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式相似,包括口服抗过敏药、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患者经过正确治疗后,C。在明确患者过敏原后,可采用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的方法,采取少量递增法进行脱敏治疗,以提高患者对该过敏原的耐受力,使患者的过敏症状减轻甚至不再发病,这也可以有效预防雷暴哮喘的发生。

22.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材料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2.A.导致哮喘发作B.雷暴哮喘可防可治C.症状都可以很快缓解

23.②9月初是北方秋天花粉季的高峰期;

③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蒿属、葎草属等杂草植物的花粉。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前文提出问题“为什么雷电天气易引发哮喘?”,后面解析原因,“更易进入人的呼吸道”的结果就是会引发哮喘。应填:导致哮喘发作。

B前文分析了雷暴哮喘的发生情况,下文提出治疗方法,“不必恐慌"意味着这种病是可以防控和治疗的,应填:雷暴哮喘可防可治。

C前文说“雷暴哮喘可防可治”,“患者经过正确治疗"就能够缓解症状,应填:可以很快缓解症状。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9月初是……高峰期的花粉季”主宾不搭配,改为:9月初是北方秋天花粉季的高峰期;

③“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的花粉致敏"句式杂糅,删掉“致敏”,改为:空气中飘散的主要是……的花粉。

五、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是否意味着越容易作出判断?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知识之光与判断之秤:知多易判乎?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与丰富。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人知道得越多,是否意味着越容易作出判断?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并非全然如此,知识的丰富并不直接等同于判断的准确与果决。

知识的丰富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与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然而,知识的增多也带来了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使得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分析,而非简单地作出判断。因此,知道得多并不意味着判断就更容易。

首先,知识的丰富可能引发认知的困惑。当面对众多相互矛盾或相互冲突的信息时,我们可能会陷入思维的困境,难以作出明确的判断。这时,知识反而成了我们判断的障碍,而非助力。因此,知识的积累并不总是带来判断的便利,有时甚至会让我们在判断中迷失方向。

其次,知识的深浅与判断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仅仅知道得多,并不足以保证我们判断的正确。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我们能否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只有当我们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时,我们的判断才可能更加准确和果决。

再者,判断的准确性还受到个人价值观、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即使我们拥有大量的知识,也可能因为个人的偏见或情感倾向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知识的丰富并不总是能保证我们判断的正确性。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知识的积累对于提升我们判断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提高我们判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运用知识,避免陷入信息的泥沼,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独立的判断力。

综上所述,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并不意味着越容易作出判断。知识的丰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与视角,但也可能带来认知的困惑和判断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独立的判断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作出准确而果决的判断。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里,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知识,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判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经典的“是否"类作文题目,题目“越……越……”的关联词,承接起来本题关键的两个要素,一为“知道越多”,二为“越容易作出判断”。“知道越多"其实和2024年奉贤一模考察的“知识的岛屿越大,与无知海洋的边界也就越广阔。这是否意味着拥有越多的知识会越让人无所适从?”有相似之处。区别在于,本题知道越多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引申到知道事情的本质、事情的发展、事情的结果。“越容易作出判断”,容易可能意味着没有难度,轻易、速度快、果断。判断也包括判断的速度、判断的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讨论“知道越多”和“越容易作出判断"之间的关系。知道得多,可能为作出判断提供了更多的方法、角度,但同时,也有可能因此而需要判断到底选择哪个更为合适。

(一)赞同:知道得多,帮助做出判断的情况。

知道得越多,越能丰富方法论,简化思维难度,减少耗费的时间,以更为快捷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作对题目。例如微积分对导数的应用,减轻运算的复杂程度。由知道累计起的经验,也会让人对熟悉的内容作出判断时更游刃有余。如:熟能生巧、术业专攻。知道得越多,越容易洞察事物的本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避免自己成为伪科学的传播工具。知道得少,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甚至是人云亦云。

(二)批判:知道越多,但不一定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知道越多,越不容易作出判断是一种人的本能。如:心理学“双趋冲突”,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知道越多,越需要去综合考量各方因素,进行权衡。这些因素包括:a时间上的耗费。b对判断力的影响。c情感的取舍。

(三)如何更好地做出正确判断。

知道得多,有帮助做出判断的情况;同时也有不一定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隐患。做出正确判断,需要有果断的勇气,不盲目追求“多”而逐“精”,在专业领域深耕,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知道得越多,不意味着不好,它只是“不容易”,“知道"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参考意见”,事实上也对个人的独立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知道的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人们在千万年历史长河中,不断求知,何尝不是一种审慎的判断。

写作时可以先分析作出判断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分析“知道”的含义,再一分为二地论述“知道的多"对于作出判断的利弊。此类文章侧重考查思辨能力,要尽可能把各种情况分析到位,条理要清晰。

立意:

1.知道得多,帮助做出判断的情况。

2.知道越多,但不一定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3.判断并不仅仅取决于知道的多少。南昌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计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如数据等。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二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选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也要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摘编自《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摘编自《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已经历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科技革新,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B.当前出现的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了技术的革命性创新。

C.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D.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当前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应抓住这一机遇,从实际出发,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B.一个人如果不能创造新质生产力,就不能适应当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也就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生存。

C.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D.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有了巨大提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发挥出较大作用。

3.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分析,但两者的切人点有所不同:前者从生产力的几次变革切入,后者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切入。

B.材料一引用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说法,为接下来论述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使观点更加可信。

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毛泽东、邓小平的言论,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事实为论据,并且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使得论证生动、具有深度。

D.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生产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根据材料内容和下面的图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形成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

B.生产关系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C.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当下的社会生产。

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物质内容反作用于社会形式

5.我们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

②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

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笔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

“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

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

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

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

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

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

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

海,是心海。

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

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

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

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

C.“径山茶宴”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但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望而却步。

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

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拟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

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

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的比喻是说画面温馨舒适,平易近人。

8.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计3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9.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木直中(合乎)绳②非能(擅长)水也,而绝江河③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

④举酒属(嘱咐)客⑤古时登山,循(顺着)东谷入⑥稍(稍微)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⑤D.②④⑤⑥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拘于时

B.吾尝跂而望矣/侣鱼虾而友麋鹿

C.蚓无爪牙之利/固一世之雄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1.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⑦或曰,此东海也;⑧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A.①⑤/②④⑦⑧/③/⑥B.①⑤/②④⑥⑦/③/⑧

C.①⑤/②④⑦/③/⑥⑧D.①③/②④⑦/⑤⑥⑧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