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济学家相信,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发生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向最明显的发生在制造业,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
虽然技术性失业只是一种短期冲击,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失调,但是,经济学家口中“短暂的过渡期"往往有几十年,对那些因自动化冲击而失业的劳动者个体而言,通常就意味着一辈子。
面对可能无法避免的未来工作变化,人们的顾虑主要是害怕机器会夺走他们的生计,或者机器会湮灭他们的人生目标。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收入潜力会持续弱化。“落伍”症状以及人们对这些症状的反应已经随处可见;就业朝不保夕,工资不断下降,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自动化及其幕后推手,保守主义者的抗议此起彼伏,就连乐观主义者也承认这是不可避免的。
诚然,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也天真地认为,这种失业者遭受的伤害可以通过大量增加的社会财富予以补偿。但实际上,技术带来的社会财富“增益"并不可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来完成角色转换。
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比较清晰,我们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创新是否可以节省劳动力、节省资本或完全“中性”,这取决于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主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配。采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的进程,从市场角度看,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成本变化所驱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创新和资本回报增加,但只有少数资本所有者受益。
我们应该努力使变革速度与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对此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减缓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和扩散幅度,确保其物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保持足够的需求水平:考虑到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后对工资水平的打压和对工作岗位的替代,还应当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一个总体原则,即需要权衡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或损失,只有在整体福利大于零的情况下,我们才应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
(摘编自郑器《自动化革命浪潮中的个人技能重塑》)
材料二:
就业是保障,科技是生产力,两者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必然导致大量技术性失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看待。
很多研究机构在提出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均指出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诸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短暂的过渡期"。麦肯锡指出,在其分析的800种职业所包含的2000多项活劝中,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有研究机构指出,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德勤的研究显示,虽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科技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
追溯历史,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一场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卢德运动”,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可供工业生产的生产机器,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更加标准化,也使得一些工作对工人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
就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的影响来说,首先,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微软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第一个能够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文的机器翻译系统,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但是高端化、私人化、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依然有更为广阔的需求。其次,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工作升级,人们可能获得更为高端的工作岗位。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很多基础性文字、图片等可以快速形成基础素材,人们可以有更多精力从事更为高级的策划、设计、创新等工作。最后,人工智能还将创造众多新岗位。
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科技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这种转换与革新必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运用,让我们工作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便利。事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
(摘编自张亚豪《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正从制造业蔓延到所有行业,这无疑会引发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恐慌。
B.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也一定会使失业的劳动者得到大量补偿。
C.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失业,这问题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来解决。
D.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彻底淘汰旧的工作岗位,一方面也会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长期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技术性失业不可避免;如果我们对这些失业者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他们有可能拥有新的技能并完成角色转换。
B.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造成工资水平被打压、工作岗位被替代,政府要有所作为,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
C.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人与机器争夺工作岗位的矛盾冲突,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非但未能让机器退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反而使机器越来越多。
D.人工智能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如果工作转换和革新的社会成本过高,那么某种人工智能技术可暂缓推广。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冲击,让工作不再是“术业有专攻”,职责边界被打破。未来是否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自身职场价值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B.一些年轻人总喜欢“跳槽”、美其名曰适应时代,好在他们还能找到工作,只是这样做会给积累具体的工作经验带来麻烦。
C.2016年起我国将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相关政策,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发展人工智能。
D.据经济学家预测,到2035年,部分知识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智能机器届时能完成1.1~1.4亿全职员工的工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用人工智能来取代劳动力,在“短暂的过渡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C3.D
4.①以问句开篇,引出人工智能是否导致技术性失业的论题;②破立结合(边破边立),先否定人工智能造成大量失业的观点,再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大批新岗位;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④论证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如“基本一致”“很多"一些”等。
5.观点一:利大于弊。人工智能虽然会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但也会带来很多好处:①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②促进工人整体素养的提升;③推进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或:改变职能);④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
观点二:弊大于利。人工智能虽然会推动技术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但也会带来很多弊端:①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失业,加剧收入不平等;②冲击原有的产业结构;③引起就业市场不稳定,甚至社会动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正从制造业蔓延到所有行业"错,原文是“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选项把原文的揣测变成了肯定。
B.“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错,原文是“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选项说成了已然;“也一定会使失业的劳动者得到大量补偿"错,原文是“一些经济学家也天真地认为,这种失业者遭受的伤害可以通过大量增加的社会财富予以补偿”,原文是一些经济学家的猜测,选项说法太绝对。
D.“能够彻底淘汰旧的工作岗位"错,原文是“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反而使机器越来越多"错,原文是“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原文表达的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使机器越来越多,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的第一段“经济学家相信,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发生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向最明显的发生在制造业,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和第四段“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并完成角色转换”的内容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会造成技术性失业,需要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
A.“让工作不再是‘术业有专攻’,职责边界被打破"与材料一强调拥有新技能不相符。
B.“年轻人总喜欢‘跳槽”’与材料一的强调拥有新技能不相符。
C.强调的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与材料一的观点不符。
D.强调知识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与材料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会造成技术性失业的观点相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特点可从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手法),论证的方式是什么等角度分析。
论点提出的方式:根据第一段“就业是保障,科技是生产力,两者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必然导致大量技术性失业?"两个问句,可知开篇以问句的形式引出人工智能是否导致技术性失业的问题。
论证的方式:根据第二段“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有研究机构指出,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可知第二段先否定人工智能造成大量失业的观点,再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大批新岗位,属于破立结合。
论证方法:
“例如,微软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第一个能够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文的机器翻译系统,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但是高端化、私人化、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依然有更为广阔的需求”,通过列举微软研究团队创造的机器翻译系统的例子,论证了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的观点。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一场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卢德运动’,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科技进步比喻成机器争夺工作,论证了科技进步是双刃剑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对比论证,通过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对比,突出人是无法阻止技术的进步的。
论证语言:“可能会被取代"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很多基础性文字、图片等可以快速形成基础素材”“事实充分证明”,中“可能会”“基本一致"很多”“一些"等限制词的运用,使得论证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
如果赞同利大于弊,就要侧重分析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优点。
如“均指出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诸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这是弊端。
优点有:
根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德勤的研究显示,虽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科技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
根据“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科技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接和革新问题,这种转换与革新必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运用,让我们工作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便利”,可知能促进工人整体素养的提升。
根据“政府应该对此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减缓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和扩散幅度,确保其物质益果得到公平分配,保持足够的需求水平:考虑到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后对工资水平的打压和对工作岗位的替代,还应当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可知能推进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根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一个总体原则,即需要权衡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成损失,只有在整体福利大于零的情况下,我们才应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可知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
如果赞同弊大于利,就要侧重分析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弊端。
好处有:“诚然,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非动经济增长"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可知能推动技术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弊端有:
根据“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收入潜力会持续弱化。‘落伍’症状以及人们对这些症状的反应已经随处可见:就业朝不保夕,工资不断下降,经济停滞不前”,“技术带来的社会财窗富‘增益’并不可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可知会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失业,加剧收入不平等。
根据“采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的进程,从市场角度看,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成本变化所驱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创新和资本回报增加,但只有少数资本所有者受益”,可知会冲击原有的产业结构。
根据“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可供工业生产的生产机器,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更加标准化,也使得一些工作对工人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可知会引起就业市场不稳定,甚至社会动荡。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
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外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
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处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
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
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浑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
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倒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老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
“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
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
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
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置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
B.第四段对云彩之美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又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
C.文章多次写到新清扫员的“口哨声”,不仅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更展现了他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替代老清扫员开始有些情绪,但后来也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更适合这个岗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
B.句子②将清扫员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了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其衰老、疲惫的状态。
C.句子③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
D.句子④巧用比喻,写出时间流逝之快,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
8.小说中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简要分析“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9.王蒙评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此评语的理解。
【答案】6.C7.D
8.①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②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③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④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
9.①小说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作者日常真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②作者侧重写“我”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我"是作家,对清扫员这个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予以关注,并施以援手,这反映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关切。③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在她离开后的怅然若失,种种幽微复杂的情感,被写得恰如其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鉴赏的能力。
C.“更展现了他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错误,由原文第七段“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第八段“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可见文中借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充满活力,但并没有展现“他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D.“内心的轻松"错误,由原文第十一段“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可知句子④含蓄表现了“我"对清扫员的同情心易逝的感叹,并不是“内心的轻松”。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的能力。
由原文第一段“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第三段“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第五段“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可以概括出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
由原文第二段“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第四段“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而“我"出于同情,在通过门镜窥见她的身体状态后,不断通过“制造垃圾”的形式帮助她,如送一双半新的鞋给她,送“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等,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可以概括出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
由原文第第二段“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外捡着什么"、第七段“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可概括出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中间多次写“我"通过门镜观察清扫员,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
“门镜”隔开了“我"和清扫员,门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隔阂的象征,而隔着门镜,“我”窥视清扫员,同情她,想方设法帮助她,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审美特点的鉴赏能力。
这篇小说的场景设置是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看到了清扫楼道的清扫员,看到了她的容貌、穿着,看到了她的贫困生活,也看到了清扫员心疼地捡起我放在门口的各种垃圾——鞋子、奶粉、核桃粉等“垃圾”,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
由原文第一段“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第十一段“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可概括出文中的“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迟子建却侧重写她生活中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文中的“我”对清扫员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这体现了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
文章前面写“我”给了旧清扫员的鞋子、各种食品,表达了“我"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原文第八段“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第九段“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是“我”得知旧清扫员被解雇后,心情由愤怒到怅然;原文第十一段“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表达了“我”对新清扫员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等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体现了迟子建的小说中“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庞葱①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
【注】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舜欲以乐传B教于天下C乃令重黎D举夔于草莽之中E而进之F舜以为乐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在文中的意思是“像、如”,与《诗经·卫风·氓》中“其叶沃若"的“若”字意思不同。
B.“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而《登泰山记》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干支纪月。
C.“质”在文中的意思是“做人质”,与《论语》中的“文质彬彬”的“质"意思不相同。
D.“罢”在文中的意思是“结束”,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既罢归国”的“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来论证“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B.材料一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使得文章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材料二中的庞葱用“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提醒魏王要信任自己,最后他回国后魏王果然依旧信任他。
D.材料一中阐述了人们断章取义使得信息失真或误传;材料二中阐述了谗言的危害性。两则材料颇有现实指导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14.以上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结合材料内容以及我们所学的《石钟山记》(苏轼著),请你谈谈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
【答案】10.ACF11.B12.C
13.(1)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
(2)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14.①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
②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
③实践出真知,最好能亲自探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向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
“昔者”,作状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A处断开;
“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状语后置句,“于天下”为后置状语,C处断开;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承前省略主语舜,“而”连接前后两句,句意联系紧密,单独成句,F处断开。
故在ACF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其叶沃若"的“若”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句意: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桑叶沃然茂盛。
B.“‘戊申’是干支纪月”错误。两者都是干支纪日。“戊申晦"指的是“戊申日正是月末最后一天”。句意:是己亥日过黄河/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
C.“文质彬彬"中的“质”是“质朴、朴实"的意思。句意: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文采和质朴相配合,就能做君子。
D.句意: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最后他回国后魏王果然依旧信任他”错误,最后魏王不再召见庞葱了,说明魏王不再信任庞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和”,谐和;“通”,调和;“而”,因而;“服”,归顺。
(2)“去”,离开;“议”,评论是非,多指责备;“感”,希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
结合“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可知,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
结合“‘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可知,听到传闻要结合现实情况多加思考,要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
结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内容可知,苏轼亲自到绝壁之下才探得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实践出真知,最好能亲自探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獲,獲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对于人都必须用事理进行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得失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人纷纷谈论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如今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唤,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材料二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评论他是非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石曼卿①
范仲淹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②间。
【注】①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路过范仲淹所在的陕西。②谭:通“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采用虚写的方式,想象友人将路过秦关,沿途会有山、河等壮丽之景为伴。
B.友人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暗示其定将大有作为,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
C.“旧隐”“亨途"两词,交代出了友人过去所处和现在所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D.诗人认为友人此行如果能够不辱没朝廷使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朝廷册封。
16.前人评价此诗:“此托送友以抒己志。”结合本诗主题,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B16.①诗歌通过写石曼卿敢于直言进谏,在国家危难之时投身仕途的行为,表达了对友人的肯定和赞赏;
②勉励友人此行不辱使命,并祝愿他能进一步得到朝廷重用;
③寄寓了诗人心系国家、为国分忧,期待建功立业的志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错误。“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表明友人会像贾谊能够用文章惊动朝廷,像谢安东山再起打败苻坚一样成功。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根据注释“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可知,诗歌通过写石曼卿敢于直言进谏,在国家危难之时投身仕途的行为,希望友人像“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一样,表达了对友人的肯定和赞赏;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间"如果这条明路圣朝能够坚持不倒,荣耀的封赏应该很短时间内就会送达。勉励友人此行不辱使命,并祝愿他能进一步得到朝廷重用;
“此托送友以抒已志”对朋友远赴战场的行为的肯定也寄寓了诗人心系国家得志向,祝愿他能进一步得到朝廷重用也寄寓了诗人想要为国分忧,期待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高举义旗后,天下众多豪杰志士积极响应,踊跃追随的两句是:“___,___。"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刚刚退休的陈校长创作了一幅书画作品,画面是一群鸥鸟在水面上翻飞。略一沉吟,他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前人的成句:“___,___。”
【答案】①.天下云集响应②.赢粮而景从③.忧劳可以兴国④.逸豫可以亡身⑤.舍南舍北皆春水⑥.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赢"景”“豫"鸥”“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知何时起,人们佐餐下饭的,从榨莱、卤蛋变成了一段段短视频。“电子榨菜”的名号由此而来。它可以是一段萌宠萌娃的搞笑日常,让人即刻实现“云将猫"云养娃”的快乐;也可以是时尚博主的“开箱视频”,①的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还可以是浓缩在几分钟内的影视解说……收获短暂欢愉之后,我们不禁心生警醒——看似鲜香爽脆、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榨莱”到底在榨干什么
无疑,“电子榨莱"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本②_________________。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电子榨莱”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享受闲暇的真正能力。另外,看似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莱”也反噬了视频创作的良性生产空间。如影视内容的过度浓缩或肢解,解说文案的“粗制滥造"、别字满屏,彼此间不计其数的抄袭、盗用冒用……甚至众多自媒体机构为追逐热点的一时流量,“批量生产”。因此,如何平衡追求消遣放松和探求价值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如何摆正“电子榨菜"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与定力的难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①琳琅满目②无可非议③蜂拥而上
19.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20.使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如同榨菜,能够为饭菜“增香提味”;
②双关:“榨干"一语双关,既照应“榨菜”一词(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又形象地描绘出“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光的高度挤占,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
③设问: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推断前文形容“彩妆服饰”应为量大并精美,可填“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第二空,“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可填“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批评指责的。指言行合情合理,没有错误。
第三空,依据“不计其数的抄袭”“批量生产"推断“电子榨菜”形成创作者众多,一起涌上来的局面,可填“蜂拥而上"。蜂拥而上:指(人或动物等)一拥而上,一轰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拥上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成分缺失,“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是主语,后缺少谓语,应在“电子榨菜"前加上“让”;
二是搭配不当,不是“通勤路途"成为“代餐”,而是“电子榨菜"(佐餐)成为“代餐”,应改为“通勤路途的‘佐餐’";
三是语序不当,应将“真正”放在“我们"后。
故改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电子榨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这些音视频如同佐餐的榨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短视频对人们的影响,就像榨菜能为饭菜“增香提味"。
“榨干”使用了双关的修辞。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一方面榨菜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另一方面“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间的挤占就好比是制作榨菜的过程。一语双关的表达了“电子榨菜”对侵占人们的时间,用语诙谐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到底在榨干什么?"一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通过问句来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故下文“无疑,‘电子榨菜’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先提问,再作答,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的甜味食品,但①____,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
无糖食品就代表食品零能量吗?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对于有减肥需求的消费者而言,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②____。
商家为弥补无糖食品甜味不足的缺陷,在食品生产中加入食用代糖这一甜味剂以提高食品的甜味。根据来源的不同,代糖可以分为天然来源的甜味剂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糖的甜味,③____,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防肥胖等食品中。实际上,代糖的使用与体重控制之间尚没有科学定论。单纯选择食用无糖食品并非减肥良策,消费者还得在能量平衡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
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
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D22.①加入了食用代糖(或“含有糖的替代物”)②更要关注食品的能量值③却没有糖的能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的词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
A.“大家”指的是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有公认成就的人,这里特指费孝通。
B.“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
C.指代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
D.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
D项与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阐述无糖食品的定义,根据第三段第一句,可知此处应表达“无糖食品含有食用代糖"的意思。故应填“加入了食用代糖”或“含有糖的替代物"。
第二处,根据前文“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以及上一句“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可知此处应填“还要关注食品的能量值”。
第三处,根据前文所述减肥与能量摄入之间的关系,以及下一句“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防肥胖等食品中”,可知此处应填“却没有糖的能量”。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期认识自我是很微妙的。或许汉字“我"的构成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汉字“我”似由两个“戈"组成,两个戈背对背,相击相连。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击”剥离,以“连"重塑
于自我“相击”中剥离,于自我“相连"中重塑,才写就汉字之“我”。在这横竖撇捺之中,我们亦能窥见青春期那颗跃动的心灵。成长不免有自我斗争的淋漓鲜血,亦有联结后的涅磐重生,人格之“我"乃在伤痛中重塑,在连结中挣扎向前。
两戈相击,剥离短板,鲜血中褪去懦弱自我。
兵戈相见,一试锋芒才可去短板;勇于执剑,不经历鲜血怎可断懦弱?“梦之芒芒,切切其真”,伤病过后,徐梦桃坚守梦想,直面脆弱,以雪中胜利一跃剥离过往心结,实现人生反转;“人生不在于屡战屡胜,而在于屡仆屡起”,拿破仑挥不屈之利剑,刺向世人的冷嘲热讽,斩断自己曾经的失意,终以不屈之姿驰骋于欧亚大陆;“谷底韧竹,风节依旧”,且看史铁生如何克服身体的残缺,消解过往的苦闷,纵被命运推向绝境,依旧在悬崖边浅斟低唱,拭去眼泪,如折翼之鹰在文学领域一飞冲天……纵曾或咎于自我,或困于过往,或苦于嘲弄,我们依旧要如前人一般,高唱自强之歌,剑指懦弱,以不屈之心姿、昂扬之青春矗立于人世间。
以连重塑,抚平伤痛,粘合中可就全新自我。
一如徐霞客立下“大丈夫应朝碧海而暮苍梧"之志,他的生命便注定了要在祖国的山川大河上行进。纵然一路上充斥着艰难险阻,他仍旧遍览山光水色、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重拾在困境艰难中的向前之勇,抚平伤痛,继续前行,借自然风光粘合起了一位永不停步的行者背影。一如苏轼,遍尝贬谪之苦,在抚平忧戚后重拾乐观,挥笔在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勾勒一位乐观豁达的智者形象。一如李白经历官场不公,向天撷取不屈之志,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唐代盛世中篆刻了一位不屈世俗的诗人形象。你我也应如此,于一次次的伤痛中拾起生活的细碎圆满,在连接中实现全新自我。
击连相接,相悖相承,前行中可见明日自我。
“山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光阴可贵,前路依旧,把握时机击连相接,烛照明日自我。且看陆鸿如何剥离自身残缺,于困境中汲取营养,以自信之姿粘合自我,在前行中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击连并举,方可在前行中窥见明日奋发之我。
以“击”剥离,以“连"重塑。无论兵戈相向,还是自我粘合;无论鲜血淋漓,还是浅斟低唱,提笔,写下汉字之“我”,起身,成就人格之“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审题时注意一下几点:
注意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和导向。“青春期认识自我是很微妙的”是整个命题的情境前提,青春期认识自我的微妙有两种可能,正确认识可能美妙,片面认识可能微渺。
第二句话通过汉字“我"的结构特点来给青春期的我们一些自我认知启示。“两个戈背对背,相击相连”是审题关键,意含两个戈既相互割裂,又相互依存。青春期的美好与不足,理想与现实,自律与懵懂,亦如两个戈的关系。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也是一样,主要是看哪个方面占主导地位。战胜敌人容易,人生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而不完美可能正是人最真实的一面。
要体现作者的主体意识,思考新时代青年的生命成长和自我发展。
写作时可由分析“我"字“两个戈背对背,相击相连”得出我们要想立大志,成大事,就要认清自己的中心论点;然后从“双戈相背,相击相连,青年当在矛盾中识‘我’,得觉醒之力"双戈相背,相击相连,青年当勇于挑战自我,与‘我’相击,破自身枷锁”“双戈相背,相击相连,青年的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足,怀纳己之心"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青春期的我们对自己要有个清楚的认识,双戈相击又相连,只有真正识“我”,我们才能得“我"之意,行稳致远,共赴未来。
立意:
1.矛盾的我与真实的青春。
2.认识自我,铸就独立人格。
3.悦纳自我,成就美妙人生。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济学家相信,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发生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向最明显的发生在制造业,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
虽然技术性失业只是一种短期冲击,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失调,但是,经济学家口中“短暂的过渡期”往往有几十年,对那些因自动化冲击而失业的劳动者个体而言,通常就意味着一辈子。
面对可能无法避免的未来工作变化,人们的顾虑主要是害怕机器会夺走他们的生计,或者机器会湮灭他们的人生目标。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收入潜力会持续弱化。“落伍"症状以及人们对这些症状的反应已经随处可见;就业朝不保夕,工资不断下降,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自动化及其幕后推手,保守主义者的抗议此起彼伏,就连乐观主义者也承认这是不可避免的。
诚然,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也天真地认为,这种失业者遭受的伤害可以通过大量增加的社会财富予以补偿。但实际上,技术带来的社会财富“增益”并不可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来完成角色转换。
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比较清晰,我们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创新是否可以节省劳动力、节省资本或完全“中性”,这取决于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主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配。采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的进程,从市场角度看,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成本变化所驱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创新和资本回报增加,但只有少数资本所有者受益。
我们应该努力使变革速度与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对此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减缓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和扩散幅度,确保其物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保持足够的需求水平:考虑到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后对工资水平的打压和对工作岗位的替代,还应当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一个总体原则,即需要权衡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或损失,只有在整体福利大于零的情况下,我们才应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
(摘编自郑器《自动化革命浪潮中的个人技能重塑》)
材料二:
就业是保障,科技是生产力,两者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必然导致大量技术性失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看待。
很多研究机构在提出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均指出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诸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短暂的过渡期”。麦肯锡指出,在其分析的800种职业所包含的2000多项活劝中,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有研究机构指出,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德勤的研究显示,虽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科技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
追溯历史,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一场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卢德运动”,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可供工业生产的生产机器,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更加标准化,也使得一些工作对工人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
就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的影响来说,首先,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微软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第一个能够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文的机器翻译系统,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但是高端化、私人化、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依然有更为广阔的需求。其次,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工作升级,人们可能获得更为高端的工作岗位。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很多基础性文字、图片等可以快速形成基础素材,人们可以有更多精力从事更为高级的策划、设计、创新等工作。最后,人工智能还将创造众多新岗位。
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科技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这种转换与革新必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运用,让我们工作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便利。事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
(摘编自张亚豪《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正从制造业蔓延到所有行业,这无疑会引发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恐慌。
B.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也一定会使失业的劳动者得到大量补偿。
C.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失业,这问题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来解决。
D.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彻底淘汰旧的工作岗位,一方面也会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长期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技术性失业不可避免;如果我们对这些失业者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他们有可能拥有新的技能并完成角色转换。
B.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造成工资水平被打压、工作岗位被替代,政府要有所作为,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
C.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人与机器争夺工作岗位的矛盾冲突,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非但未能让机器退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反而使机器越来越多。
D.人工智能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如果工作转换和革新的社会成本过高,那么某种人工智能技术可暂缓推广。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冲击,让工作不再是“术业有专攻”,职责边界被打破。未来是否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自身职场价值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B.一些年轻人总喜欢“跳槽"、美其名曰适应时代,好在他们还能找到工作,只是这样做会给积累具体的工作经验带来麻烦。
C.2016年起我国将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相关政策,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发展人工智能。
D.据经济学家预测,到2035年,部分知识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智能机器届时能完成1.1~1.4亿全职员工的工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用人工智能来取代劳动力,在“短暂的过渡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
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外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
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处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
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
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浑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
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倒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房屋买卖合同中的税费分担约定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力工程监理劳务分包合同范本2篇
- 基于2025年度预算的网络营销与电商平台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行业特色农产品配送与扶贫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定金交易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环保净化设备销售与排放监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船舶制造车间通风除尘系统合同3篇
- 物业管理委托合同2025年度版18篇
- 二零二五年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整改服务合同规范文本283篇
- 全新2025年度体育用品生产加工合同:体育用品设计公司与制造商之间的生产加工协议3篇
- 历史-广东省大湾区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和答案
- 2024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
- 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考级代理合同范文大全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态变化-讲核心(原卷版)
- DB32T 1590-2010 钢管塑料大棚(单体)通 用技术要求
- 安全行车知识培训
- 2024年安徽省高校分类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
- 第12讲 语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原卷版)
- 2024年采购员年终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