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1页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2页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3页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4页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

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式: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

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

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

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蹒了十四年。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

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

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藤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

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

《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端木藤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词

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蠕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

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

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

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

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

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

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

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

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

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

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

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

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二」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

教法:

点拨法、情感感染法、谈话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素材准备

1、交待主题:围绕“外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主题来收集相关资料

2、活动布置:

教师准备:影视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历史事件的视频录像、东北的

相关相片

学生准备:作者相关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国破家亡的事例;美国“九一一”事

件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过程:

(-)屏气凝神听誓言

学生交流准备的素材,教师出示媒体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

引出对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之后让学生谈初步感受,教师激情过渡----------

听誓言:

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同时提出要求:

a整理字词积累卡;

b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作者对着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二)酣畅淋漓品誓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发出的誓言,并提出具体要求:

(1)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东北的了解,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

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

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1)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和句子

(2)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3)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师适时点拨,并提出学生未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

为什么文章开始用“关东大地”,后来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却又改口说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

(三)声情并茂读誓言

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朗读磁带总结朗读提示,可以从“语速、语

气、语调、感情、停顿”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悟,选择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

(1)学生朗读体验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断句进行朗读指

导。

(四)荡气回肠宣誓言

在学生激情朗读后,师与生面对面会谈:

(1)作者对土地持一种什么态度、情怀?

(2)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作者,请用一举富于激情的话表示对心中热土、对

祖国的情怀

(3)从本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土地深刻的眷恋,源于对祖国深深

的热爱,在文坛上不乏许多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章篇,同学们的资料库中还有那

些名家名篇------

结合以上的交流,让学生用文字,宣传广告等多种形式对祖国庄严宣誓一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

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螭,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

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

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

资料)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

作手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

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具:小黑板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流程:

一、导语: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

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

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

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蹒了十四年。在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藤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

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词语()

藤()

汉字:gd。头()默qi()污hui()蚱meng()斑Idn()田

16ng()

解词:炽痛泛滥词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藤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

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

草原》、《大地的海》。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

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

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

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一一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

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

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

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

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

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

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

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

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

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

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

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

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

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

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

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

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

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归纳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

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

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

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

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

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

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

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知识小结与拓展

1、作者端木藤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

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一句五言古诗概括家乡在一个人生命旅途

中的无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

2、扩展阅读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

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

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

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

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

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

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

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

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

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

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

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

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

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

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

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

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

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

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

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

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

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

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

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

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

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

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

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

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

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

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

里。

思考题:

(-)《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乡明》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

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

动人心,而《月是故乡明》是用怎样的写法打动你的?

(二)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

即“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三)文中最使你爱感染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四)“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

句。

(五)作者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见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

面,渗透了浓浓的情感。请你写一段描写月的文字。

参考答案:

(-)《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

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

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二)思乡之情是苦的,但是故乡生活的甜美却让人无限回味,感受无穷的幸

福。

(三)能够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即可。

(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等。

(五)意境优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业:

1、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录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语句在积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

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

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1、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

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

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

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

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

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

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

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

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

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

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

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

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

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

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藤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

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出示

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九一八

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那个时

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藤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

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端木藤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

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

红、萧军、端木藤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

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

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

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

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端木藤良(hong)炽痛(chi)嗥鸣(hdo)词语(16n)斑斓(Idn)

怪诞(ddn)浆液(ye)亘古(g©n)默契(qi)田垄(Idng)蚱螭(zhd

meng)污秽(hui)白桦树(hud)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词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奇怪,古怪。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誓言,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请大家认真欣赏课文朗读视频,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

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

由战斗而牺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点拨: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

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

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讨论: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

强烈的爱国色彩。

活动二:大声朗读,触摸挚爱的土地

同学们,当我们的国土沦丧时,你不悲痛吗?当我们的人民被蹂蹒时,你不伤

心吗?下面请你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给课文做批注,自主

探究下面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怎样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美丽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

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

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

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2)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富饶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红布似的高粱,金黄

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

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

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3)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我生活过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在那田垄里埋葬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螭,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

我自己种的白菜”。

4)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神秘独特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幽远的车铃,晴

天里马儿戴着串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