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知行之中,则一向更重行。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荀子曰:“知之不若行之。”许伸云总括说:“由孔子以下,所讨论知识者均着重力行,即身体力行。”宋明儒家大多主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重行在道理上跟“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的古训相连——既然行比知艰难,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行上。近世多数论者继承重行的主导精神,梁漱溟、陶行知等学者,不止在理论上继承重行的传统,而且积极投入现实,教育民众,改造社会。关于知行关系的说法以知为先行为后,这是常识的看法:我们先知道一个道理,然后应当努力实行之。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双翼”,但若分开来说,多半会持常识的看法,知先行后——“义理不明,如何履践?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需,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我们常常知道什么是善却不能行。知善而不能行是道德上的大弱点,因此,道德家反复强调知易行难,要求我们知行合一。然而,在有些哲学家那里,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普遍要求,更是一种“本体论刻画”。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的著名论断,照他的说法,没谁明知一事是恶而为之。中国传统中也有同样的提法,伊川说:“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之则至之。”这种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学说之一,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旦明白了道理,没有不行的。他又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些说法不只在劝勉人们言行一致或勇于实行所知的道德,而是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是知行原本就是一体———若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摘编自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材料二:王行环的微信签名是“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他说,“这种‘知行合一’是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之所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在雷神山,他将这种精神发扬开来。2020年2月8日早晨6点钟,王行环接到电话,说“需要你接管雷神山医院!”国有难,我必战。可跑到雷神山医院一看,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工地啊!各种施工的车辆、四处忙碌的工人,雷神山有32个病区,当时仅有2个病区即将完工。“那个时候真不能等,一张床救一个人的命啊。”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为尽快收治患者,临危受命的王行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就这样,经过10多个昼夜的奋战,来自全国各地的3202名医护人员、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13000名建设者,迅速建成了拥有32个病区、1500张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垒”。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为大家熟知了。雷神山医院从管理、后勤、感控、医护等层面锻造了一支抗疫精锐之师,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通过同质化管理,重症救治体系构建,创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迹,成为国际抗疫“中围力量”的象征。“我们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王行环所说的“指南”,是与王永炎院士共同制定的全球首部符合WHO方法学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英文版于2020年2月6日发表,阅读量超过33万次。“中国人很团结也很有情怀,都知道危险但还是逆行而来,很好地诠释了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的精神。”王行环说。经过67个日夜的鏖战,雷神山医院“关门大吉”。自嘲为“手术痴”的王行环,能重新站在手术台面前,别提有多开心了。从医30年,作为我国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王行环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创新的动力和方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百年来被视为前列腺增生治疗领域的“金标准”。然而,这一疗法面临诸多国际性难题:出血多、存在水中毒风险、手术死亡率高达8%‰……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使我国跃入该领域世界领先行列。迄今治愈超过200万例,未见死亡病例报道。(摘编自刘垠《王行环:知行合一是科学家精神重要内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特别看重作为伦理学核心内容之一的知行关系的讨论,可见儒家的有些学说属于伦理学范畴。B.梁漱溟、陶行知、王行环等学者都继承了重行的传统思想,积极投入现实,服务社会,造福百姓。C.对于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伊川与王阳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说,他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D.多方抗疫力量明知危险依然逆行而来,共助武汉抗疫,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自孔子以来,儒家各代论者多对“知行”问题有过讨论,因而“知行”问题是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B.儒家认为行比知难,还把重点放在行上,着重于力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行比知难的认识。C.雷神山医院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与其同质化的管理、重症救治体系的构建关系密切。D.全球首部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的发表,为全球各国摸索出抗疫的经验,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第2段“知为先行为后”这一说法的一项是()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兼爱》)B.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C.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当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张岱年《修辞立其诚》)D.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朱熹对知与行的关系有何主张?主要采用哪种论证方法来阐述其主张?请简要说明。5.王行环是如何实现知与行的“合一”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同时也强调知行相辅相成。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涵养、穷索比喻成车子的两个轮子,鸟的一双翅膀。将知行互相需要比喻成人的眼睛和脚。5.①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②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③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他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错误。由原文“这些说法不只在劝勉人们言行一致或勇于实行所知的道德,而是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是知行原本就是一体”可知,这三人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说,但都强调知行原本就是一体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可知,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但并没有说是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B.“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行比知难的认识”错误。由原文“重行在道理上跟‘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的古训相连——既然行比知艰难,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行上”可知,儒家死刑认为行比知艰难,并且把重点放在了行上,但并不是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认识。D.“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错误。由原文“王行环所说的‘指南’,是与王永炎院士共同制定的全球首部符合WHO方法学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英文版于2020年2月6日发表,阅读量超过33万次”可知,全球首部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的发表,为全球各国摸索出抗疫的经验,但并没有说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实践”为“行”,“真理”为“知”,因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所以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这是先行后知的体现。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双翼’”“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需,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可知,朱熹认为知行相成,二者不可偏废,相辅相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知行比喻成车的两个轮子、鸟的双翼,人的眼睛和脚,说明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原文“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为尽快收治患者,临危受命的王行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可知,王行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并且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实现了知行合一。由原文“‘我们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王行环所说的“指南”,是与王永炎院士共同制定的全球首部符合WHO方法学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可知,王行环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实现了知行合一。由原文“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使我国跃入该领域世界领先行列”可知,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实现了知行合一。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王剑冰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有人把伞折叠起来,有人还在打着。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能够想象当年气象。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三面环绕,庭院开阔。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一进大门,松柏夹道,殊有些清华工字厅一带情景。”(浦薛凤教授语)当时跟着父亲冯友兰的小女孩宗璞回忆:“园中林木幽深,植物品种繁多,都长得极茂盛而热烈,使我们这些北方孩子瞠目结舌。记得有一段路全为蔷薇花遮蔽,大学生坐在花丛里看书。”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水里鱼翔浅底,鸟儿扑飞,莲叶田田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那首感情淋漓的《南湖短歌》,淋漓得让人涌泪: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④武庙街的颐楼,是蒙自十分有特色的民居。楼高势险,古榕成荫,向南而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分幽雅闲静,被作为了联大女生的宿舍。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他们暂时的宁静,提供了一个读书的所在,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放轻脚步。那间教室,学生们还在上课吧。想起汪曾祺说的,金岳霖先生上逻辑课的情景:金先生一上讲台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阴丹士林蓝旗袍外套一件红毛衣在当时很流行,那些女同学听了又紧张又兴奋,下面的课自然不敢掉以轻心。逻辑是门新学,男同学也想听听女同学说的对不对,也会专心听讲。⑦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闻一多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见他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那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幅“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红烛》下楼远去了。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那心里,不仅是对景物的赞美,还有对故国的怀想。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的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后来成为作家的宗璞依然有着深刻的记忆:“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亲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⑩师生们已经熟悉了蒙自小城,并且喜欢上这个地方:“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崧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同学们还喜欢西门外的过桥米线,喜欢探访少数民族风情,喜欢他们的服饰他们的歌舞。⑪蒙自分校,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光,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⑫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树,叶子上缀着一穗穗红色的小花,小花像女孩子扎的红头绳,问了人才知道是合欢。而环绕着南湖和洋楼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美丽的南湖成为师生们的一隅精神家园。B.后生学子循着先贤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C.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D.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用叠词来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有异曲同工之妙。B.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C.“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请从修辞手法、思想内容等角度加以欣赏)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的一段特殊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第⑨段),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第⑤段)。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案】6.B7.D8.《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反复手法,与“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则表达对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9.“激流”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宁静”,指的是在蒙自宁静的环境,师生们宁静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但师生们心中同样充满激情,他们心系国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抗日救国。【解析】【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错误,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诗句“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运用反复的手法,我远道而来,是为的这一湖水,说明湖水风光优美,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诗句“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反复强调“我的家”,运用反复手法,结合文章“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可知,表现了我对家乡的思念。诗句“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诗句“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运用排比手法,“落花”入我胸,“湖风”“湖水”入我梦,表达对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同时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强烈的思念之情。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句子“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中的“激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汪曾祺说的,金岳霖先生上逻辑课的情景:金先生一上讲台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阴丹士林蓝旗袍外套一件红毛衣在当时很流行,那些女同学听了又紧张又兴奋,下面的课自然不敢掉以轻心。逻辑是门新学,男同学也想听听女同学说的对不对,也会专心听讲。由此可知,“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他们暂时的宁静,提供了一个读书的所在,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宁静”,指的是在蒙自宁静的环境,师生们宁静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但在师生们心中同样充满激情,他们心系国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抗日救国。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官名,主管文书的官吏),散财聚士,常思效用。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自拔来降,求立为魏主。高祖纳之,以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送元颢还北。颢于涣水即魏帝号,授庆之前军大都督,发自铚县,进拔荥城,遂至睢阳。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庆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垒,大千乃降。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庶子二万人来救梁、宋,进屯考城,城四面萦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生擒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仍趋大梁,望旗归款。魏左仆射杨昱率众,据荥阳拒颢。兵既精强,城又险固,庆之攻未能拔。魏将元天穆大军复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五千,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骑一万,据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一鼓悉使登城,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笺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选自《梁书•陈庆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B.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C.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D.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十二时辰之一。干支计时中十五时到十七时为申时,也称作“黄昏”。B.羽林,皇帝禁卫军。后改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意。C.赠,古代皇帝对故去的官员或其父祖的加封。文中指为陈庆之追封官爵。D.鼓吹,即鼓吹乐,古代一种器乐合奏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庆之忠心耿耿,深受高祖赏识。高祖喜欢下棋,常常通宵达旦,其余侍从都因疲倦睡着了,只有陈庆之通宵伺候闻呼即至,得到高祖的亲信、赏识。B.陈庆之孤军北上,护送元颢北归。北魏北海王元颢因本朝动乱,便投降梁朝,想借梁朝之力自立;陈庆之在高祖的任命下率军北上,护送元颢北归。C.陈庆之能征惯战,屡次摧折强敌。睢阳之战,敌人分筑九个城垒抗拒,陈庆之攻陷其中三个后,敌人终于投降;荥阳之战,陈庆之生擒敌军主帅。D.陈庆之善于抚慰,军士愿意效死。陈庆之性格戒慎小心,但善于抚慰将士,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死尽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2)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14.荥阳一战,陈庆之是如何消除将土们的恐惧的?结果如何?【答案】10.B11.A12.C13.(1)陈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建邺,逐渐升任主书,他散家财招募士兵,常思发挥功能和作用。(2)当敌骑未全到来时,须平定他的城垒,诸君不要狐疑,那样会自己贻误战机让人屠杀切成肉泥。14.第一问:陈庆之解下马鞍喂饱战马,并向众人宣传解释。第二问:攻克了荥阳城,大破魏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侯景于是进军淮上,送信给陈庆之让他投降。皇帝派遣湘潭侯萧退、右卫夏侯夔等人赴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当时下着大雪,侯景丢弃军用物资败走,陈庆之收取而归。“淮上”是“进军”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使降”是“贻庆之书”所说的内容,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也称作‘黄昏’”解说错误,申时又称作哺时、日哺,“黄昏”对应的是戌时,指十九时至二十一时。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荥阳之战,陈庆之生擒敌军主帅”错误,应为“考城之战”。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从”,意为“跟从,跟随”;“稍”,意为“逐渐”;“效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发挥功能作用。(2)“及”,意为“趁着”;“无假”,意为“不要”;“屠脍”,表被动,意为“让人屠杀切成肉泥。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找到原文“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一鼓悉使登城,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可见,他先“解鞍秣马”,再“宣喻众”,作了战前动员。结果结合“一鼓悉使登城,遂克之”“大破之”可见,是攻克了荥阳城,大破魏军。参考译文:陈庆之,字子云,是义兴国山人。幼年就随从高祖。高祖喜好下棋,每次下棋都是通宵达旦不停止,同辈都疲倦睡觉,只有陈庆之不睡觉,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被亲信赏识。陈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建邺,逐渐升任主书,他散家财招募士兵,常思发挥功能和作用。大通初年,北魏北海王元颢因本朝大乱,主动摆脱困境来梁朝投降,请求梁朝立他为魏主。高祖接纳了他,任命陈庆之假节、飙勇将军,送元颢回北方。元颢在涣水即魏帝号,授予陈庆之前军大都督职务,从铚县出发,进取荥城,于是到了睢阳。北魏将领丘大千有部众七万,分筑九个城垒相抗拒。陈庆之进攻他,自黎明至下午,攻陷了三个城垒,丘大千于是投降。当时北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皇家卫军、有爵者的服役人共二万来救梁、宋两州,进驻考城,城四面绕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活捉元晖业,缴获输纳租赋的车辆有七千八百辆。便直趋大梁,敌人望旗投降。北魏左仆射杨昱率领人马,占据荥阳抗拒元颢。北魏士兵既精强,城又险固,陈庆之攻城未能拔取。北魏将领元天穆的大军又将至,先派他的驃骑将军尔朱吐没儿带领五千胡骑,援助杨昱;又派右仆射尔朱世隆率一万骑兵,据守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当时荥阳没有拔取,士众都很恐惧,陈庆之便解下马鞍喂饱战马,向众人宣传解释说:“我认为与敌骑不可在平原以力气相竞争,当敌骑未全到来时,须平定他的城垒,诸君不要狐疑,那样会自己贻误战机让人屠杀切成肉泥。”就一鼓作气全都登城,于是攻克城垒。不久北魏军队在城外合拢,陈庆之率骑兵三千背城迎战,大破魏军。从经县出发至洛阳共一百四十天,削平三十二个城垒,交战四十七次,所去的地方,谁也阻挡不住。大同二年,北魏遗将侯景率众七万侵犯楚州,刺史桓和陷没,侯景于是进军淮上,送信给陈庆之让他投降。皇帝派遣湘潭侯萧退、右卫夏侯夔等人赴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当时下着大雪,侯景丢弃军用物资败走,陈庆之收取而归。五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追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给一部鼓吹。谥号为武。陈庆之性格恭敬而戒慎小心,衣不穿丝绸,不喜好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的马并不敏捷,然而善于抚慰军士。因此他们都能效死尽力。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快阁①黄庭坚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③,青眼聊因美酒横④。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快阁:地名,在今江西太和。②痴儿:诗人自指。③《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④《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B.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C.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了弹琴的兴致。D.颈联中“青眼”一句的意思是:没有了“佳人”的相伴,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16.诗中的“落木”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景和情作简要赏析。【答案】15.D16.(1)相同点:都是落叶飘零,都是秋天的典型意象。(2)不同点:①《登快阁》中,无数秋山落叶飘零,天地更辽远,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体现了诗人办完公事后的喜悦之情,侧面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②《登高》中,无数的树叶萧萧地飘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去,表达出诗人萧索凄凉的心情,以及时光易逝的感伤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D.“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理解错误。“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青眼”一句意思是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本诗颔联中“落木千山天远大”一句的意思是: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的意思是: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从中可以看出,在两首诗中,“落木”都指落叶飘零。“落木”是古诗中常用的秋天的典型意象。“落木”虽然同指落叶飘零,但在两首诗中却表达不同的情感。本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描绘的是一幅清朗辽阔的秋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喜悦。结合全诗可知,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办完公事后的喜悦之情,侧面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数的树叶萧萧地飘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去,再联系下文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知,此处诗人表达的是一种萧索凄凉的心情,又借江水的一去不复返表达时光易逝的感伤之情。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纶”“卑”“羞”“谀”“跬”“至”“蜉”“蝣”“渺”“粟”。六、选择题18.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檄文(xí)熨帖(yù)讪笑(sàn)B.孱头(càn)踟蹰(zhī)残羹冷炙(chì)C.蹩脚(bié)桂棹(zhào)平平仄仄(zè)D.潭柘寺(zhè)撅下(juē)窸窸窣窣(shuài)【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A.“讪笑”的“讪”应读“shàn”;B.“踟蹰”的“踟”应读“chí”,“残羹冷炙”的“炙”应读“zhì”;D.“窸窸窣窣”的“窣”应读“sū”。故选C。七、选择类1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端坐)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⑦郯子之徒(徒弟)⑧举酒属客(劝请)A.①③⑥⑧ B.②③④⑥ C.①③⑤⑦ D.②④⑥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④“稍”,应为逐渐的意思。句意为逐渐看见云彩中像几十个竖着的(博戏器具)骰子(或:色子)一样的白色山峰。排除BD.⑦徒,应为同类的人。句意为郯子这类的人,排除C.故选A。20.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孔子师郯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翻译为: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西”,向西,名词活用作状语。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翻译为:更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渔樵”,打鱼砍柴,名词活用作动词。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翻译为:对于他们自身,则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耻”,以……为耻辱,意动用法。D.“孔子师郯子”翻译为: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以……为老师,意动用法。故选B。21.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③而又何羡乎④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⑤多松,生石罅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凌万顷之茫然A.①④/②⑧/③/⑤/⑥⑦ B.①④/②⑤/③⑧/⑥⑦C.①④/②/③⑤⑧/⑥⑦ D.①②④/⑤⑥/③⑧/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判断句,“也”字表判断;②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之崖”;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羡何”;④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⑤省略句,“生(于)石罅”;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茫然之万顷”。①④是判断句,②⑧是定语后置句,③是宾语前置句,⑤是省略句,⑥⑦是状语后置句。故选A。八、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能获得斯德哥尔摩的________,除了大师级的叙事艺术之外,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又喜欢拳击、斗牛和狩猎,是个________的硬汉。他这种酷爱冒险的性格在早期的作品中展现得________,无论是《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里德里克·亨利,还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无不是极富男子气概的英雄式人物。甚至连安德斯·奥斯特灵也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说:“诚然,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有其残暴、愤世和冷酷的诟病,这有悖于理想文学作品对诺贝尔奖的要求。”但《老人与海》却有着明显的衰年变法的________:海明威这次要探讨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并试图传达一种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精神。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青睐名正言顺酣畅淋漓轨迹B.器重名正言顺酣畅淋漓痕迹C.器重不折不扣淋漓尽致轨迹D.青睐不折不扣淋漓尽致痕迹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如其人,对海明威而言这句话至少是适用的B.文如其人这句话,至少对海明威而言是适用的C.至少对海明威而言,文如其人这句话是适用的D.对海明威而言,至少是适用文如其人这句话的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诚然,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有其残暴、愤世和冷酷的缺陷,这有悖于诺贝尔奖对理想文学作品的要求。B.诚然,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有其残暴、愤世和冷酷的诟病,这有悖于诺贝尔奖对理想文学作品的要求。C.诚然,由于海明威早期的作品其残暴、愤世和冷酷的诟病,这有悖于理想文学作品对诺贝尔奖的要求。D.诚然,由于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有其残暴、愤世和冷酷的缺陷,有悖于理想文学作品对诺贝尔奖的要求。【答案】22.D23.B24.A【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青睐: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器重:(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看重;重视。本处指《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获得斯德哥尔摩的重视,所以选用“青睐”。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这里面根据海明威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真正的硬汉,所以选用“不折不扣”。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这里面是说海明威的性格在作品中表现得很充分,所以选用“淋漓尽致”。轨迹:一个物体按某种规律运动时,它所经过的路线就是这个物体运动的轨迹。也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残存的迹象。这里面指的是《老人与海》中有衰年变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