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阶段评估复习检测题2_第1页
高三语文阶段评估复习检测题2_第2页
高三语文阶段评估复习检测题2_第3页
高三语文阶段评估复习检测题2_第4页
高三语文阶段评估复习检测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年,国产影片年产560部左右,加上电影频道生产的电视电影107部,实际上中国电影年产已近700部。如果把投资成本3000万元以上的影片称为大片的话,那么,声势赫赫、引人注目的所谓国产大片年产只有几十部,而中低成本则是绝大多数,占年产影片的85%以上。大片起到焐热市场、拉动中国电影产业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作为常态的中低成本国产电影,它们所掩盖的国产电影的问题已成为国产电影发展的瓶颈。为数不少的粗制滥造之作,裹挟在中低成本电影之中。30%的中低成本电影,观众无法看到。因质量低劣,影院拒放,电影频道亦不收购。究其原因,一是投资人不理性,只是为圆少时的电影梦,集结草台班子所为。二是谁找到钱谁拍片,不按电影艺术规律创作。三是盲目创作,粗制滥造。这些制作送审前,又缺少专业把关,加之电影审查又是底线审查,只要不违背国务院颁发的电影管理条例,只能放行。中低成本电影的脊梁之作为中国电影引来尊严。脊梁之作来源有三:一是主旋律作品,因有政府资金扶助和主管部门掌控质量关,普遍达标,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二是新锐编剧和导演,尚无大资本介入,凭借中低成本电影锐意创新,电影新人和后继力量借助中低成本电影而诞生。三是有成就的主创,借助中低成本电影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潜心打造艺术电影。中低成本电影普遍的困局是进入电影市场难。电影市场突出的问题是抓大放小,急功近利。所谓抓大放小,是一窝蜂地抓大片,一个影院即使多厅,也在重复放映那些大片。因为大片票房高、利润大。中低成本电影极少数能够实现市场突破,创造奇迹,少数佳作能在市场“一日游”,而多数中低成本影片则被影院拒之门外,创作者只能望洋而兴叹!在影院放映自己的影片已成为电影创作者的光荣与梦想。然而这个光荣的梦想,因缺少发行费,因电影市场重利轻义,而绝难实现。电影主管部门应利用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贴补中低成本电影中的精品佳作,给它们发行费,也奖励那些为中低成本电影中的精品佳作的发行提供放映便利的部门,不让它们因此而亏损。扶助中低成本电影,既要靠政府之手也要靠市场之手。同样重要的是,电影主管部门应狠抓艺术扶助这个环节,建立健全艺术扶助机制,特别是对剧本的扶助。电影行业应重建并尊重电影编剧队伍,加大对剧本的扶植力度。电影生态链的各个环节都应摒弃抓大放小、见利忘义的浮躁之风,守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低成本电影的整体提升才庶几有望!(选自2011年9月30日《人民日报》)1.下列不属于“为数不少的……中低成本电影,观众无法看到”的原因的一项是()A.一般投资成本3000万元以下,谁找到钱谁拍片,不按电影艺术规律创作。B.拍摄、制片等集结草台班子所为,质量低劣,影院拒放,电影频道亦不收购。C.缺少专业把关,盲目创作,粗制滥造,勉强通过国务院有关电影审查的低控制线。D.电影市场急功近利,追求大片的票房高、利润大,一窝蜂地抓大片。2.下列各项中,对“脊梁之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产只有几十部,焐热市场、拉动中国电影产业的作用,功不可没。B.有政府资金扶助和主管部门掌控质量关,普遍达标,弘扬社会主旋律。C.锐意创新,有新锐编剧和导演,诞生了不少电影新人和后继力量。D.为艺术而创作,潜心打造艺术电影,演职人员借助电影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低成本国产影片的发展需要利用好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B.建立健全剧本等艺术扶助机制,可以促进中低成本国产影片的发展。C.抓好电影市场,摒弃重利轻义,这是中低成本国产影片发展的出路之一。D.放弃抓大片,打压票房高、利润大的大片,可以推动中低成本国产影片的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通政参议。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其经略甘肃,则言:“永昌、西宁、镇番、庄浪俱有险可守。惟凉州四际平旷,敌最易入。又水草便利,辄经年宿留。远调援军,兵疲锐挫,急何能济。请于甘州五卫内,各分一千户所,置凉州中卫,给之印信。其五所军伍,则于五卫内余丁选补。且耕且练,斯战守有资,兵威自振。”又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上,皆从之。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犹发军四千人供役云,十四年加太子少保。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及邹干、薛远。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之,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声容宏伟,善敷奏敷:陈述B.且恐以侥幸启衅衅:争端C.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靖:安定D.犹发军四千人供役云发:发展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分)()①声容宏伟,善敷奏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③建置墩台如延绥④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⑤今不宜创此制⑥据守黄河,万全计也A.①②⑤B.②④⑤C.③④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上奏皇帝,曾被提升为通政参议。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袭河套部众,皇帝先前同意了,后在王复的劝谏下,皇帝才改变看法。B.王复建议在甘州五卫之内,各分一个千户所,设置凉州中卫,给予印章。这五所的士兵,就在五卫内余留的壮丁中挑选补充。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C.王复从边疆返回朝廷后,谏官说带兵不是王复的长处,于是特地命令白圭代替了王复,改派王复到了工部。D.王复衰老了,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由于汪直的弹劾,皇帝传旨命令王复、邹干及薛远一起辞官归乡。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双调]折桂令·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8.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曲也有“曲眼”,这首小令的“曲眼”是什么?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曲最后三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3)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________,________。(关汉卿《窦娥冤》)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麦子的味道郭凯冰老邵是位城市园艺师。这个城市的美丽,让老邵感觉很自豪。因为工作出色,老邵还曾经被市长戴过红花。那朵大红花一直摆在老邵家的电视上方,老邵说,自己一辈子最大的荣誉,就是美化了这个城市。老邵理所当然地喜欢这份工作。园艺师天天接触的是什么呢?是那些花花草草啊。城市里到处钢筋水泥,灰硬的柏油马路,要是没有这花儿草儿,城里人还能感受到点灵气儿吗?老邵觉得,自己就是给这城市灵气儿的人。再说了,从乡下出来的老邵,要是不弄这花花草草,也绝对在这城市待不下去。这年春天,老邵开始负责一种兰草的推广,这是市长出国考察带回来的。市长说,这种兰草能净化空气,能大大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夏天来临的时候,城市里便到处开放着兰草深蓝的小花。那股芬芳,是极清冽的,让老邵想起了老家的田野。兰草种植很成功,老邵因此受到了表扬,还得了一千五百元的奖金。老邵就用这笔奖金,给要来城里的老父亲,买了一张席梦思床。老父亲一直待在乡下,七十岁的人,走起路来还能震得地面呼扇。每顿饭一个大馍,要是麦收秋收田里忙起来,每顿还能多吃一个。老邵回家也爱吃馍,爷俩喝点小酒,兴致上来了,就比赛吃馍。老邵觉得家里的馍比城里馒头香,有麦子味儿,有柴草味儿,有烟火味儿。妻子就笑,说馍也是馒头,哪有这么多区别,这么多味儿。五月里,镇上统一征收村里的田做育花基地,村里人就不能种庄稼了,改做花农。市长为此还下乡做了工作,说如今麦子玉米大豆不值钱了,种花草能挣大钱,看着还美气。没粮食可种的老父亲待在村里,看着那一片片长势很好的麦子被翻耕铲除,心里憋闷,就来城里散心。老父亲在家里坐不住,每天吃过饭,就跟在工作的儿子身边溜达。城里很多人认识老邵,也就认识了老邵的父亲,就有很多人跟老父亲夸老邵:“老人家,养了个好儿子,你看,咱这城市打扮得这么漂亮,有你儿子的功劳哩!”父亲这时候搓着两手笑:“他有啥能耐,乡下长大的,谁不会种麦子呢!”周围的人就笑,这兰草,麦子咋能比呢?只有老邵明白,这兰草开花前的确像乡下的麦子啊,自己每天侍弄着城里的兰草,也像侍弄乡下的麦子一样尽心呢。冬天来临,所有的兰草都死了,可是隔不远,还绿着一丛兰草。城里人很奇怪,大冷天,人出来都怕冷,这兰草绿得可真是稀罕。老邵手下那帮年轻人,都问老邵种了新品种,咋没跟大家说。老邵红着脖子说,自己根本没种啥新品种。老邵父亲出来得更勤快,沿着街上的绿化带,一边走,一边看着那一丛丛绿。“这老头精力可真旺盛,到底是乡下人,勤快惯了。”认识老邵父亲的人都这么说。春天来临的时候,老邵领导挨批了。接着,老邵也挨批了:那绿了一冬天的草,竟然是长在乡下的麦子。作为一个地级城市,把麦子当做绿化植物,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老邵父亲被老邵的领导“请”去的时候,很理直气壮。他说,你们城里人爱种花就种花,俺管不着,可你们咋能把俺们乡下种粮食的地都用来种花呢?花再好,再挣钱,能吃?没了粮食,你们城里人能活,能看花草?这话很快传遍了这个城市,很多年轻人笑得肚子疼,更多的人想起了乡下的老家。于是,这个春天,更多的人在绿化带里的一丛丛麦子前留恋。真奇怪,知道它们是麦子的时候,许多城里人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香味,他们跟老邵一样,闭上眼,深吸气,很陶醉的样子。年轻人和小孩子很奇怪,他们也闭上眼,深吸气,可是他们什么味儿也没有闻到。那些陶醉着的人们说:“是田野的香味!”“是泥土的香味!”“是柴草的香味!”“是老家的味儿!”又一年,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路口,都有了个一米见方的特殊绿化点。中央竖一块牌子,上面有一个大字——“根”。在牌子周围,蓬蓬勃勃长着骄傲的麦子,乡下的麦子!(选自《201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篇突出老邵因为受到领导表扬,激发了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所以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喜爱,如果不从事城市园艺工作,他很可能就回老家去了。B.市长亲自下乡做工作,推广兰花的种植,目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和进步性的一面,这种想法是应当肯定的。C.老邵父亲反驳领导的话,让城市里很多年轻人笑得肚子疼,他们没经历过饥荒岁月,所以不认同老邵父亲的观点。作者强烈暗示了这一代人观念有问题。D.老邵喜欢城市生活,他已经逐渐把“根”移到了城市,虽然他也眷恋着故土,但已经迷失在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之中了,所以他没有父亲的清醒认识。E.许多移“根”到城市的人们陶醉在麦香中,他们一面享受着城市文明带来的好处,一面又怀念着故土的纯净美好,作者揭示出他们有点儿虚伪的心理。(2)“父亲这时候搓着两手笑:‘他有啥能耐,乡下长大的,谁不会种麦子呢!’周围的人就笑,这兰草,麦子咋能比呢?”这段话中的两个“笑”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说中老邵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说结尾写到“牌子……上面有一个大字——‘根’”,探究其有哪些含义。(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伍连德:永远的防疫战士慕景强几年前,我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记得在校部图书馆和分子生物学馆之间,矗立着一座半身人物石雕像。雕像不算高大,人物面容平和。由于座基周围有一个圆形的花坛,在花坛外流连的人们并不容易看清楚雕像的介绍信息。有些来图书馆办事的人,看到雕像总会好奇地问一句:“这个人是谁呀?”在场的老同事便会直言相告:“伍连德。”如果提问的人一脸茫然,老同事便会加一句:“哈医大的老校长。”提问的人多半依然一脸迷惑,然后若有所悟地走掉了。其实,这也多少体现了伍连德在当代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要说普通人,即便身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了解甚至知道伍连德的也为数甚少。真实的伍连德是个什么样子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伍连德,东北三省不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甚至可以说,没有伍连德,中国历史的轨迹也会改变许多。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骇人听闻的瘟疫。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数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一时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当时有“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千人,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的记载。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很快,伍连德便探明传染病源自于旱獭,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在回忆录中,他如此生动地描述自己的角色:“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这场可怕的疫情方才告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31岁。之后的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起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于当年4月在盛京(沈阳)召开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著名鼠疫专家。伍连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冠以“鼠疫斗士”的称号。上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后在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onaldRoss门下学习。1903年,他又前往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在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ElieMetchnikoff教授指导下研究破伤风。24岁时,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先后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学校20余所,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等10余个学会,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在他的倡议下,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他曾在1914年积极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进言,要求在北京地区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伍连德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对于预防医学,伍连德也有独到的见解。在1928年给国民政府的建议中,他首先对国内公共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我国倡行公共卫生的障碍、前景及办法进行了论说。他认为,对于医界中人,不能只一味地专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观念即便现在提起,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我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1960年,与瘟疫搏斗一生的科学家伍连德永远地安息了。回顾他的生前语录,其中鲜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科学家伍连德在医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而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B.在作者看来,伍连德不仅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C.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型瘟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D.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兴办都与伍连德有关,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平中央医院就是在伍连德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办的。E.伍连德认为医界中人不仅要专注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指导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2)伍连德在回忆东北鼠疫防疫的经历时曾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请结合传记内容,概括伍连德为东北鼠疫事件所做的工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认为伍连德是“永远的防疫战士”,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伍连德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传记内容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库克和乔布斯一样是完美主义工作狂,对细节锱铢必较,这也是他棒的因素。但和乔布斯相比,据说和库克共事比较容易。B.北大招办负责人解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学生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情况就一目了然。C.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时间考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巴关系依然坚如磐石,颠扑不破,这是双方真心相交、患难与共、相互支持的结果。D.中国队的神勇表现让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日本选手开始患得患失,这场世锦赛历史上最激烈的中日对抗,以中国队再次笑到最后而画上句号。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学校食堂一名厨师长说,由于有些人一次性买很多食物,导致部分学生买不到早餐,实施限购是为保证学生能够买到主食。B.从去年的广州亚运会到今年的武汉亚锦赛,王治郅都是这支球队中的核心球员,他是队友们眼中的定海神针,每当比赛到了关键时刻,他总是能够挺身而出成为球队的救星。C.印度和日本敲定了明年初举行首次双边海上军事演习,这将是两国加强安全和防务合作举措的一部分。D.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详细登记,对自己团队的行动能力是否有准确的判断等,这些对他人权利的关注和维护,不仅是文明社会的必需,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生命安全保障。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①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②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③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④教育很难独醒⑤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⑥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A.②⑥①⑤③④B.①④⑤③②⑥C.①②③⑤⑥④D.④②⑥③①⑤16.2011年9月3日上午,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市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请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谈谈,如果你遇到这类事情怎么处理?为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三句话,使文段前后衔接自然。(6分)山,若逢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方美娇给瘫痪在床的母亲喂饭菜安徽滁州学院2008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大学生方美娇,新学期把瘫痪卧床的母亲带到校园照顾,恪尽孝道。2008年参加高考前夕,方美娇的哥哥因患重病去世;2010年,方美娇外出打工的父亲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今年3月,母亲因事故造成颈椎受伤下身瘫痪。在医院陪护母亲治疗几个月后,方美娇毅然决然地把母亲带到校园照顾。她的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班主任老师主动将自己在校内的单身宿舍腾出,无偿提供给方美娇母女俩居住;学院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及贫困生助学金等方式为方美娇提供帮助;同学们也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据2011年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在我们身边,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令我们心生感动。“最美妈妈”“最美奶奶”“最美天使”“最美仙女”“完美扑救”……越来越多的“最美草根”,向我们传递着人间的真善美。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以“最美草根”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阶段评估检测(七)1.C[解析]偷换概念,不是“勉强通过……低控制线”,原文是“是底线审查”。2.A[解析]张冠李戴,“年产只有几十部”的是“所谓国产大片”。3.D[解析]无中生有,“放弃抓大片,打压票房高、利润大的大片”文中无据。4.D[解析]发:派遣。5.B[解析]①是王复的外貌个性特点,③是王复的政绩。6.D[解析]“王复衰老了”是谏官的说法,“由于汪直的弹劾”有误,是汪直授意谏官弹劾这三个人的。7.(1)也请像延绥那样建置墩台,共计建墩台五十八个。(2)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参考译文】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上章奏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升为通政参议。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袭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他治理宁夏时,就说:“中路灵州以南,本来没有瞭望台和烽火台。东西两路,堡垒相隔很远,音信不通,致使敌人每次都能深入。也请像延绥那样建置墩台,共计建墩台五十八个。”他治理甘肃时,就说:“永昌、西宁、镇番、庄浪都有险要之地可以防守。惟独凉州四面平旷,敌人最容易进入。又有方便的水草,就常年留下来。从远处调遣援军,士兵疲惫,锐气挫折,怎能救急。请在甘州五卫之内,各分一个千户所,设置凉州中卫,给予印章。这五所的士兵,则在五卫内余留的壮丁中挑选补充。一边耕种一边训练,这样战斗防守都有资本,兵威自然振作起来。”又说:“洪武年间建立东胜卫,它的西路直达宁夏,都设置有烽火瞭望台。自永乐初年,北部的寇贼逃远,于是将军队移至延绥,放弃黄河不守卫。如果确实能使兵强粮足,仍然遵守祖先的制度,据守黄河,这也是万全之计。现在河套还未安定,岂能仓促恢复?然而也应因时间有所变化。延绥的将校比其他镇少,不足以调遣,请增加设置参将两人,统率军队九千人,使其驻扎在重要的地方,互相支持,实在是今日的紧急事情。”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王复在边疆的建置,大多符合时宜。到返回朝廷时,谏官说带兵不是王复的长处。特地命令白圭代替他,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做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札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十四年,加官太子少保。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与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汪直授意谏官又弹劾王复及邹干、薛远。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们一起辞官归乡。很久以后,去世。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8.[答案]思。(2分)一个“思”字贯穿全篇,作者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3分)[解析]“曲眼”和“诗眼”“词眼”一样,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时要抓住曲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曲的意境、传达作者情感上所起的作用。9.[答案]最后三句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伤感及倦客之心、思乡之情。(3分)用了化用典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分)[解析]“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化用宋词人秦观《满庭芳》中“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词意。最后三句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寓情于景。10.(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苌弘化碧望帝啼鹃(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11.(1)[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A项“因为受到领导表扬,激发了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所以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喜爱”错;C项“这一代人观念有问题”表述不太正确;E项“作者揭示出他们有点儿虚伪的心理”错。(2)[答案]①父亲的“笑”表面上看来是嘲笑儿子,认为种兰花就像种麦子一样简单,不值得夸赞,实际上内心深处流露出对儿子的自豪感;②周围人的“笑”是嘲笑老邵的父亲居然不认识兰草,农村人实在有些落伍;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嘲笑那些真正分不清兰草和麦子的城里人,都丢掉了自己的“根”。(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父亲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这种“笑”是对儿子工作成绩的认可与自豪;周围人的“笑”显然是一种嘲笑,认为他不认得兰草,还竟然和麦子相比。这样写的目的是反衬城里人不认自己的“根”这一主题。(3)[答案]老邵的父亲是一位勤快、朴实、执著的老农形象。①勤快,如老邵的父亲到了城里也闲不住,“每天吃过饭,就跟在工作的儿子身边溜达”;②朴实,如别人表扬他儿子时,他总是“搓着两手笑”并以为这就像做农活一样不值得夸赞;③执著,如老邵的父亲被领导批评后,不但理直,而且气壮。(每答对一点给2分;性格特点1分,理由1分)[解析]从“没粮食可种的老父亲待在村里,看着那一片片长势很好的麦子被翻耕铲除,心里憋闷,就来城里散心。老父亲在家里坐不住,每天吃过饭,就跟在工作的儿子身边溜达”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从别人夸奖他儿子,他却显得不好意思,而且还说谁不会种庄稼啊,可以看出他的朴实;从和领导的理直气壮的对话,可以看出他的执著。(4)[答案]①粮食是所有人生存的“根”,没有粮食,无法生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忽视农业生产现象的关注和思考;②农村是城市漂泊者的“根”,表达了城市漂泊者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③“以农立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根”,作者意在告诫现代城市人在美化城市的进程中不要忘记文化的“根”。(答出①②各3分;答出③给2分)[解析]“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有深层含意:在城市里漂泊的人“根”在农村,这是一种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土地上生长的麦子等庄稼是人们生存的“根”,表达了要保护耕地,重视农业生产的含意;更高层次的是在追求经济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的“根”。12.(1)BE[解析]A项中“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属无中生有。C项基本正确,但“震惊全国”理解不当,应是“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D项中应为“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是伍连德的倡议。(2)[答案]①临危受命,担任防疫全权总医官;②探明传染病源,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③在疫区亲手实施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以查明病理病因;④设计并命令赶制防疫用加厚口罩;⑤征用公共建筑,改建临时消毒所和急救医院;⑥从理论上总结东北鼠疫防治经验,促进鼠疫防治的国际交流。(每点1分,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注意题干中“为东北鼠疫事件”这一限定词,扑灭鼠疫后的后续工作也要归纳进来。(3)[答案]①正式从医之前,伍连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