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概述(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1页
神经系统概述(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2页
神经系统概述(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3页
神经系统概述(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4页
神经系统概述(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概述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冲动。不能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等作用。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组织特殊染色

神经元

神经元:形态多样,但都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心;突起:树突:可有多个,接受刺激并转化为冲动传递给胞体。轴突:只有一个,将冲动从胞体传至轴突末梢。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长突起外包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分类:

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作用:传导兴奋,传导冲动。神经纤维

神经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束

神经系统的区分NSCNSPNS脊髓(椎孔---椎管)脑(颅腔)脑神经12对(与脑相连)脊神经31对(与脊髓相连)位置分布与功能PNS躯体N(体表、关节、骨骼肌等)躯体运动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内脏、心血管、腺体)内脏N交感N副交感N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NS常用的术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神经纤维集聚灰质皮质神经核白质髓质纤维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神经纤维集聚神经节神经1.灰质和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

在大、小脑,灰质集中于表层,称皮质。2.白质和髓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色泽白亮,称白质;分布在大、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称髓质。3、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称神经核;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内称神经节。4、纤维束和神经: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纤维束;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称神经。5、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间散在有神经元胞体,称网状结构。第一节神经元的机能和反射中枢一、神经纤维的传导机能1、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的一点兴奋后,动作电位可向两端传导,并不限于一个方向。2、绝缘性:保证冲动的准确性。3、完整性:N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完整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受损、麻醉----功能障碍)4、相对不疲劳性:长时间工作不易疲劳。这与冲动传递的原理相关。(跳跃式—节能)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一种细胞连接结构,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实质:N元轴突末端与其它N元的胞体或突起之间相互接触形成的特殊结构。二、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基本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分类根据接触部位不同分类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

突触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链接到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效应,而后被相应的酶分解失去活性,以保证突触传递的灵敏性.神经冲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电位变化称突触后电位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兴奋超级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抑制

根据突触后膜是发生去极化还是超极化,突触后电位分为两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的传递具体过程和原理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膜外Ca+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向突触间隙释放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Cl-和K+通透性增加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兴奋性降低(抑制)动作电位(兴奋)超极化去极化总和总和冲动去极化Na+局部电位变化Cl_突触的传递具体过程和原理示意图原因: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不同。(神经冲动所携带信息不同)

为什么神经冲动在突触中传递的过程相同,但会引起突触后结构不同的反应??

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冲动传至运动神经末梢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终板电位肌肉兴奋肌肉收缩三、反射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数量庞大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

反射中枢:指在CNS内调节某一反射活动的N元群。1.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2.突触延搁(中枢延搁):兴奋经过反射中枢时,传导变慢。(反射中枢内突触较多,冲动经过突触耗时长)3.总和:单一的冲动并不能引起中枢兴奋。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时间上总和空间上总和达到阈电位以诱发动作电位。4.易疲劳:同一中枢发生多次兴奋传递后,兴奋性降低,原因可能与递质耗竭相关。5.对内环境因素变化敏感: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如碱中毒、酸中毒、低氧、药物等,而发生传递能力的改变。6.兴奋的扩散:刺激增强,兴奋在中枢蔓延。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中枢抑制

任何反射活动中,既有兴奋也包括抑制的过程,中枢抑制也是主动的过程。只有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依赖,反射活动才能协调进行。

按形成原理不同分为两类:(1)突触后抑制(2)突触前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1)突触后抑制:通过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IPSP而实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2)突触前抑制神经元3之间冲动减少,产生抑制作用。轴-体突触轴-轴突触

轴突1产生的神经递质到达神经元3前,受到轴突2的兴奋冲动影响,释放减少,使得轴突1和神经递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