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倪夏莲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倪夏莲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倪夏莲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倪夏莲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倪夏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战奥运,上海阿姨倪夏莲的传奇人生六次出征奥运会,混双决赛前主动给中国队当陪练,休息的时候喝两口可乐,击球的时候灵活地转身,输球的时候懊恼地跳脚,离场的时候含泪挥手,还有一口亲切的上海闲话……61岁的卢森堡乒乓球运动员、上海籍的乒乓名将倪夏莲,这几天给很多人带来了欢喜与感动。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倪夏莲取得女子团体和混双两个项目的冠军。这次巴黎赛场上,倪夏莲与孙颖莎的对战,是相隔40年两代世界冠军的交锋,不跨时空,胜跨时空。2018年,上海通志馆主编“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期间,采访了这位乒坛“常青树”。访谈之后一起用餐,有人点了一道粢饭糕,常年定居海外的倪夏莲两眼放光,直呼:“哎呀!哪能嘎懂我啦!在外面吃不到家乡的味道呀!”同桌人忙将转盘上的粢饭糕端到她跟前:“阿姐,搿盘侪是侬额!(这盘都是你的)”倪夏莲快乐地大笑,充满了感染力。倪夏莲:乒坛“常青树”少年时代我出生在上海杨浦区一个普通纺织工人的家庭中。1947年,父亲从浙江嵊县到上海谋生,在厂里当翻砂工,靠技术吃饭,朴实无华;母亲心灵手巧,一家四个孩子都穿戴得干净整洁。我是家中最小的女儿。我是从水泥地上开始学习打乒乓球的,又在电视里看到乒乓球赛的转播,获得冠军的人简直像英雄一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1970年,我进入上海市控江二村小学,得到启蒙老师郑申康的重视,他认为我是棵苗子,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我当时扔下喜欢的唱歌,一心跟他学打乒乓球,那时我八岁,上二年级,每天早晨6点钟爬起来训练一小时,天冷也不怕。1973年,我被推荐到江湾少体校。教练有名将池惠芳等,辅导能力很强,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训练时格外刻苦。从内部比赛的成绩看,我在小伙伴中排第二,但教练组嫌我个子矮,技术发挥有局限,就没有要我。我就像是一只在蓝天上飞翔的小鸟,一下子被折断了翅膀。1976年,我幸运地碰到了教练丁赛祯。她任职市少体校以后,已经不收我们这个年龄组的人了,但她想在上海再看一下,便召集了十人集训十天。第一天,大循环我得第一名;最后一天大循环,我还是第一名。当年的10月27日,我进了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其实,当时我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有一股劲,有一种状态。市少体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地方,大家读书、打球都很好,纪律性非常强,是为上海队和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后来,我将这个模式带到了卢森堡,他们也学了一些。我在这所学校里待了两年,丁赛祯教练怀孕的时候还帮着我训练,比赛时也不放心,这都促进了我技术的提高。我曾在文化课上写了一篇文章,说要成为世界冠军。这件事在少体校广播了,有人认为我有志气,也有人讥笑我说大话,我不为所动,心中默默地产生了一种信念,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因为个子矮,我击球时没有带动腰部和脚的力量,丁指导费了许多的心血才帮我纠正过来,这成为我以后重要的技术之一。圣地:中国国家队1978年,上海市举行第六届市运动会。我和高了两届的队友徐莉鸣搭档,代表杨浦区参赛。结果,我俩拿了团体、女双冠军。单打正是我跟她打决赛,我赢了她,共拿了三块金牌。那年我15岁,顺利地进了上海市队(1978年8月14日)。因为是专业队的体制,我们每天有五小时的技术训练,还有针对性的身体素质训练。我在上海队的教练是杨瑞华,他参加过第25届、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见过大世面,技战术经验丰富。他针对我个子小的问题,专门为我设计了一套战术上灵活多变、技术上结合多变的落点,特别是“小三角”的技术以及适合我的特殊打法。在上海队,我的风格逐渐形成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杨瑞华教练智慧型的创新和训练,就没有后来的我。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预选赛在南京拉开帷幕,上海队有老将黄锡萍和新秀曹燕华,夺冠呼声很高。队里让我出场参加单打比赛,我以两个3:0战胜黑龙江队的李淑英和削球手田静。八分之一决赛中,我以3:1赢了童玲,爆出了一个大冷门,因为童玲已是世界名将,而我是无名小卒。三个月后在天津比赛,我又以3:0赢了她。因为我的出色表现,上海市体委破例将我的工资从49元提到92元,连涨了三级。同时,国家队的调令也来了。那可是个乒乓球界的“圣地”啊,精英成群,各怀绝技。要在这里站住脚,成为主力队员,如同上天摘星星一样难。我是新来的,身体条件不好,技术也不出众,人又长得不漂亮,还没有一点背景,我应该怎么办呢?我越想越恐慌,最终想通了:只有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走好每一个步伐;我要付出更多的汗水,通过更刻苦的训练去感动教练。我把“笨鸟先飞”当成座右铭,每次训练,我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每捡一个球,都是带着小跑,我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我常常会从梦中惊醒,“快,接球,球来了”,仿佛手臂还在挥舞。我虽然好强,但当队里公布参加第36届世乒赛运动员的名单时,我以为自己在全运会上有这么好的成绩,前十名应该有我,可正式名单中根本没有我,连在食堂吃饭时,坐到主力队员饭桌上也被赶走,这真让我气愤至极。这让我明白了,必须要在技术上有突破、有长进。要不然,打退堂鼓回上海队,可不是我的性格啊。为国争光啦1983年春天,第37届世乒赛在日本代代木体育馆开幕了。12年来,日本队第一次战胜韩国队进入决赛,士气高涨,且占据天时、地利,故日本队扬言,要以“玉碎”的精神打败中国队。徐寅生团长来为我们鼓劲了,对于派谁上场,在京王饭店二十七层的房间里,教练组反复思考,最后一致决定的阵容是:曹燕华、我、耿丽娟。自第四届全运会以来,我和曹燕华的双打没有输过一场球,大概可信可靠了。中日大赛,前二场曹燕华和耿丽娟均战胜对手。接着,我和曹燕华的双打一左一右,配合默契,我的“小路球”,总是把球捅到对方难受的地方,曹燕华则瞄准机会,频频拉冲,中国队以3∶0的绝对优势战胜了日本队,第六次获得女子团体冠军。记得上台领奖的时候,我理了个很漂亮的蘑菇头,是我的双打搭档曹燕华帮我剪的。曹燕华不仅球打得好,干什么都行,我很佩服她。以后,她帮我剪了好几年头发,我欠她好多理发费呢!在混双比赛中,我与郭跃华合作,先是面对南斯拉夫的舒尔贝克和巴蒂尼奇。舒尔贝克驰骋乒坛近二十年,两次夺得男双世界冠军,他们也是欧洲混双冠军。但我们的前三板优势也不是吃素的,最终以3∶1的比分将这对欧洲最有希望的选手挤出了四分之一决赛圈。进入四分之一决赛后,我们碰到中国队的削球手刁明和卜启娟,他俩使用防弧胶皮,很难对付,我们以1∶2落后,第四局又以13∶17落后,这时裁判突然说,刁明的发球不标准,接着,裁判员又把地板拖了一下。怪了,这一停一拖,把我们俩拖醒了,趁此机会,我与郭跃华作了简短沟通,结果在此后的比赛中,脑筋变灵了,接发球也接好了,比赛好像换了风水,全倒过来了。最后我俩转败为胜,闯过了这一生死关。半决赛的对手是曹燕华和蔡振华,他俩是本届世乒赛中呼声最高的一对,我们沉着应战,配合默契,不轻易丢失每一分,最后以3∶1赢得了胜利。决赛来临了,对手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削球手陈新华和童玲,这对金童玉女不可多得,是我们夺冠路上最困难的一仗。女子团体赛没让童玲上,她憋着一股劲,对这块混双金牌是志在必得。恶战开始,每一分争夺都是艰苦的,我们既要辨别出不同的旋转,还要防备突然的反攻。我们每一分球都要打二三十个回合才能见分晓。比分交叉上升,我偷看了一眼看台上的教练组,他们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没有人下来面授机宜,因为这是中国人之间的比赛,仿佛有一个场外的声音在说,谁死谁活,就看“天意”了。2∶2后,第五局交换方位之后,尽管比分咬得很紧,我们甚至处于不利的地位,但郭跃华不愧是老运动员,他的每一个眼色、每一个微笑,都能让我明白他的意图,我不断给他制造机会,他连续二十几个漂亮的拉攻得分。终于我们以3∶2取胜。我看到教练们的脸上有一种释然的表情。在第37届世乒赛中,我还与曹燕华合作,获得了女子双打第三名的成绩。卢森堡,我的第二故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掀起一股“出国潮”,我周围的退役运动员接二连三地出去了。我也必须要做出选择了。苦练了这么多年的技术,放弃太可惜了。在马金豹教练的帮助下,我与德国拜尔公司属下的俱乐部签订了一份合同。1989年8月27日,我踏上飞往德国的飞机。当飞离上海时,我俯视生我养我的土地,潸然泪下。我就要离开祖国,开始新的人生之旅了。来到德国,因底子好,我打一场赢一场,尤其是与芙里赛可普的那场球,打成21∶5、21∶3,大家觉得特别神。但生活总是不易的,刚到德国,美景还没有去欣赏,就被重重敲打了一下。原先预订的房子被人租走,旅馆又不包餐,每天来往走几里路,骑自行车还摔了一跤……但是我不输球的表现让德国人非常惊讶,很多俱乐部纷纷向我伸出橄榄枝。我在德国俱乐部的出色表现,引起了邻近的卢森堡国家队的注意,希望我去他们那里打球。经综合考虑后,我决定到卢森堡去(我的身份是教练兼运动员)。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当车子开到边境时,彼尔·克劳斯市长已经在关口等候多时了,他张开双臂,一下子把我搂抱在怀里,仿佛拥抱着自己的女儿,我内心非常激动。这个世界太神奇了,打球既带给我痛苦,也带给我幸福与希望。彼尔·克劳斯市长对该市的体育文化建设功绩可大了。这座城市不过七八千人,却有很好的体育俱乐部,城堡、教堂林立,人们相见彬彬有礼。我离开了家,能够凭自己的技术得到一份工作,且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命运之神让我到了卢森堡,卢森堡有大片的森林,苍茫连绵,令人神往,社会福利排在全世界前列。同时,卢森堡人非常热爱体育运动,足球、自行车、游泳等开展得很好,这些年乒乓球也得到了卢森堡人的青睐。埃特勃鲁克市的电视、电台和报纸时常报道我的活动,不仅发布有关我的比赛信息,连我的生日也上了报纸。尤其因我第五次闯进了奥运会,他们把我看成卢森堡的光荣与骄傲。我上街买东西,他们会跟我打招呼。我的孩子问我是否认识那些人,我说不认识。姐姐与我长得很像,对老外来讲会分不清,他们便时常跟姐姐打招呼,姐姐会跟他们说,我不是“夏莲”。我在家里什么都要做,这不是别人强求的,我觉得很充实、很开心,这才是生活,而且是有责任感的生活。如此,我的训练时间并不太多,但是我的训练质量比较高,因为我很专心,很珍惜时间。中国是我的故乡,卢森堡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卢森堡乒协与奥运会卢森堡的乒乓球训练体制基本属于业余性质。以前一会儿在这个小学练,一会儿在那个中学练,最近才有一个固定场地,这一点根本没法跟国内比。再说卢森堡人口少,打球的人少,自然没什么对手。这种特定的条件决定了它基本达不到世界顶级队的水平。2000年的时候,我带一个搭档,双打进入了奥运会。迄今为止,单打就是我一个人。2008年奥运会后,我觉得年龄不小了,该休息了。但卢森堡乒协一直来我家找我,希望我重披战袍。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他们多次来劝我,他们认为我在伦敦奥运会上还有机会,我则认为世界重大比赛我都打过了,我也没有想要去拿什么牌,也拿不到什么牌。但我知道我能否参与对他们很重要,因为整个卢森堡能参加奥运会的人十个都不到,所以每一个有可能参赛的运动员,他们都非常珍惜。我想了想最后还是答应了,我的理念是“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同时,更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这么想心里就比较踏实了,也找到了动力。我代表卢森堡参加了伦敦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那次是输给了一个美国孩子,其实她是有中国人血统的运动员,训练得非常好。前一年我还曾以4∶0赢她呢!这次输球的原因,是我胆子太大了,离奥运会只有半年的时间,我改换了胶皮,尝试一种新的打法。训练的时候可能还不错,进入比赛碰到一些状况,调节能力就不够了。这场比赛中,亨利大公在贵宾席上为我喊“加油”,而为美国队喊“加油”的是比尔·盖茨。值得高兴的是,儿子和女儿来到了奥运村。奥运会是难得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了妈妈在干什么,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们说,妈妈,你要多打比赛,我们要多来。这句话极大地鼓励了我。在我39岁的时候,我以为打不动了,可56岁,我还在打,还能打。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以后,卢森堡乒协又来跟我谈,希望我打下去,他们说,只要夏莲拿起球板,全国人民都高兴。我真的好感动。同时,两个孩子的伦敦之行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那时女儿才九岁,她说,妈妈,奥运会很好玩,你下次再去打!我们的教练也很优秀,他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在队里是主力队员,年纪是“妈妈”级别的,只要我在场,年轻队员就觉得“妈妈”在,我总归是赢两分的,他们只要拼一分就行了。这个“妈妈”是很仁慈的,不会骂他们,总是给他们鼓励,他们都很高兴。这些年,卢森堡队真的有进步,从原来欧洲的三级队打到欧洲的第五名,创造了历史。奥运会四年一届,转眼又到了2016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奥运会。我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次比赛打得很不错。第一场我的对手是东道主巴西的选手,她名气不太响,排名也不太高,没想到她打得那么好,全场两千多观众从第一个球就开始沸腾起来,场地里的球声根本听不见,我上来时打得太松,直到第七局才以13∶11险胜。第二场我的对手是代表西班牙参赛的沈燕飞。她曾经是中国公开赛和日本公开赛的冠军,最好的成绩是世界前十位。她也来自中国,曾是中国队的队员。之前,我在德国联赛、欧洲杯决赛中都赢过她。但这一次能不能赢她呢?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她则越来越成熟,所以,我对这场球很重视。场上的比分咬得很紧,我打得筋疲力尽,最后以4∶2获胜。赢下来后我特别兴奋,因为我进入了奥运会乒乓大赛的前32名。那一夜我彻夜不眠,激动得睡不着。毕竟那一年,我53岁了。里约奥运会结束后,我应该挂拍了。卢森堡乒协又把我找去开会,我说不打了,他们表示出很惊讶的态度,连声说,这个不可以,全国人民不同意,全世界人民不同意。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讲出这种话来,原来一直是说,你行的,你一定行的。其实,挂拍后我的家庭生活也很安逸,很轻松。我回去跟先生一起想了想,卢森堡乒协那么热诚、那么信任我,便决定接受挑战,生活的节律便又改变了。2019年初,离开东京奥运会只有一年多时间了,我到那时是57周岁,绝对是奔六的人。但很多时候,我是不记年龄的。有许多上海的朋友鼓励我创造一个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的且充满活力的奥运会运动员。我的丈夫兼教练在我的乒乓生涯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我的丈夫托米·丹尼尔逊。他是瑞典人,青少年时代曾获瑞典冠军,十七岁进入瑞典国家队,与本格森、卡尔松、阿佩依伦、林德等人一起打球。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后,托米离开了瑞典队。1994年,托米到卢森堡来担任教练工作。他一眼看出我的训练与比赛是脱节的,于是帮助我调整训练方法。他熟悉欧洲打法,又善于处理弧圈球。我的表现强烈地吸引了他,用他的话说是“点燃了他”“世界上只有一个倪夏莲”,他给了我很多的鼓励。1998年的欧洲十二强比赛在瑞典举行,卢森堡乒协非常清楚托米的作用,高薪聘请他来担任我的教练,希望我第三次拿冠军。与我决赛的又是德国选手斯特鲁泽,两年前的欧锦赛,我就是输给她的。比赛非常激烈,决胜局我5∶10落后,交换场地时,托米做了一个暗示:要从反手突破!我忽然开窍了,找到了方向感,结果反败为胜。这次的胜利再次证明了托米的重要性,以后他带着我一起参加国际乒协组织的波兰公开赛、保加利亚公开赛等,均取得了好成绩。短短六年间,我的国际乒联排位从1993年的60名,上升到1998年的第4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托米的帮助。此后,托米成了我的私人教练。有时候,我们到德国、瑞典去集训,我设想了行程后由他安排,所以走起来很顺当。其实多是“临时抱佛脚”,今天想练就练,想多练就多练,想少练就少练,吃饭、睡觉都由自己安排,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像度假一样。我们之间也时常进行技术上的探讨,有时候聊到晚上十点钟,聊着聊着就穿着拖鞋下去试打,包括发球、接发球等很多细节都要探讨。因为他是欧洲式的,我是亚洲式的,他很自信,我也很自信。但是,他非常绅士,每一次都会满足我想赢的念头,目的是支持我。有时我在想战术,以至于做梦都在打球。等我醒来,他会幽默地来一句:打上了没有?他是一个开心果。这些年参加的各项比赛中,托米不仅是我技术进步的良师益友,生活上更是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让我始终有一个顽强拼搏的动力和愉悦的精神状态,对自己充满信心。中国人有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的人品好了,很多事情就容易解决,我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有时无理取闹,有意折腾他一下,他都可以忍受,并始终保持自己的风度。所以我很佩服他,自然从内心里去接受他。事实上,我们是在互相欣赏,是在享受着东西方的文化。海外拼搏史回顾在海外三十年的拼搏史,我感到人生的坎坷和起伏,觉得人总需要一种理念和精神支撑着。我无意创造奇迹,但我要展示一种来自大国运动员的风貌和襟怀。代表卢森堡乒协参赛,我感到有几场球是可以说一下的,因为我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品格,表现了一名海外中国人的尊严。1993年,在第42届世界锦标赛女双四分之一决赛的争夺战中,我已经拿到了赛点,对方发球出界,碰到了我的球板,没有人看见的。当时,裁判判了我方得分,我立即举手示意。正是这一关键球,让我们失去了进入前四名的机会。事情发生后,我得到欧洲以及卢森堡人的高度评价。为此,卢森堡大公接见了我,他说:“你表现得很好,我们感激你。”并授予我竞赛公平奖。1996年2月,我在欧洲十二强比赛中获得女单冠军。这次夺冠是我离开国家队专业训练十年之后取得的,接下来的三年,我连续获得第一名。这是不容易的,因为许多中国优秀的选手也在欧洲参赛啊。顾拜旦把体育看成“培养人类的沃土”。我,一个身居海外的炎黄子孙,通过实践和思考,归纳出几个自律的信条:第一,在人家的文化背景里生活,要融入其中又不失去自己;第二,中国人有自己的风度,不争地位,凡事有个度;第三,先把你的东西提供出来,不要索取,不要过分刁钻和狂傲;第四,我在中国受到的教育、养成的习惯,在西方也能够发扬。我愿以一首诗来表达此刻的心情——长长的旅途中我经历过艰困也品尝过命运的恩赐在欣喜落泪的时刻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在那永恒的力量之中我看到儿时跳动的火焰也看到青少年时伴随着的身影看到中年之后的火焰依然在燃烧那是奥林匹克之火也是一个中国人历经一生的跋涉后永恒的信念向上向上(部分内容摘自顾铁林:《乒乓大使倪夏莲》)“乒乓奶奶”倪夏莲:热爱可抵岁月漫长7月31日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32强赛女单头号种子孙颖莎4比0战胜卢森堡61岁老将倪夏莲倪夏莲却笑得比谁都灿烂她表示这场比赛可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乒乓球和中国的强大这比比赛本身更有意义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对决,23岁的小将锋锐依旧,61岁的老将机敏灵动。比赛结果大家都不意外,但所有人都感受到她是真的在享受这场奥运比赛。直播解说激动难抑地评价:“世界第一”和“世界唯一”在这一刻其实也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薪火相传。01“用我的打法,帮你战胜他们”而就在这场比赛前一天,倪阿姨还在用自己的打法给即将参加混双决赛的孙颖莎和王楚钦做陪练。混双决赛的对手是朝鲜组合李正植/金琴英,他们长时间没有参加国际比赛,被球迷们称为“神秘之师”。左手横板的金琴英正手反胶、反手长胶的特殊打法更是让很多对手不适应,而此次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中与她打法最为相似的正是倪夏莲。北京时间7月30日,“莎头”组合拿下中国乒乓球历史上首枚奥运会混双金牌。混双决赛开始前,倪夏莲出现在王楚钦和孙颖莎的热身台前,陪中国队员适应长胶的球路。倪夏莲的打法和朝鲜组合的金琴英十分类似,为了续写中国乒乓的荣耀,她无私地给王楚钦和孙颖莎做陪练。“我要给孙颖莎和王楚钦做陪练了,中国队跟我提出来,其实他们也挺有顾虑的,我都理解,因为我要跟孙颖莎31日打单项比赛,但是我呢,真的一点都没有犹豫,我觉得没有祖国的培养,没有中国队对我的培养,我算什么呢?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去回报祖国,回报中国队,为他们在夺取冠军的路上扫除那么一点点障碍,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是对手,也是可敬的“战友”,倪夏莲的表态感动了无数网友。混双决赛之后,倪夏莲又表示这是“应该的”,“拿下了金牌,多么不容易,现在大家都可以放心了。”不少人在其账号下留言,感谢她的“大格局”。02从花季到花甲,热爱可抵岁月漫长1976年,13岁的倪夏莲在上海业余体校的学习,随后在1978年加入上海队,并在1979年入选中国国家乒乓球队。1983年第37届的世乒赛中,她与队友曹燕华、耿丽娟以3:0战胜日本队,取得女子团体冠军,并与郭跃华搭档获得混双冠军。1986年,倪夏莲从国家队退役。离开国家队后,倪夏莲回到上海,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班读书。那时候,她依然时常做有关乒乓球的梦,始终未曾忘记自己心中的热爱。又过了几年,她决定出国,到卢森堡再打乒乓。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37岁的倪夏莲代表卢森堡出战,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2002年拿到欧洲女子单打冠军之后,倪夏莲渐渐淡出乒坛。然而,当人们一次次以为她要退役时,她又连续参加了四届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巴黎奥运会是倪夏莲的第6次奥运之旅。40余年的职业生涯,岁月改变了倪夏莲的容颜,隔网相对的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她对乒乓球运动的理解和热爱,似乎要比金牌更能打动人。“莎莎打得太棒了,打得我完全找不到边,但我很努力,你看到了吧。”走下赛场,倪夏莲笑言本届奥运会足够享受:“我的第一个梦想是参加奥运会比赛,第二个梦想是赢一场比赛,第三个梦想是与孙颖莎比赛,都实现了!”当最后一球打完,倪夏莲双臂张开,脸上未见丝毫沮丧之情。她先是依次与孙颖莎及其教练邱贻可握手致意,而后兴奋地与丈夫兼教练托米相拥庆祝。此刻,现场观众集体起立,向这位老将致以长久的掌声。在东京奥运会时,记者曾问倪夏莲:过去中国球迷叫“海外军团”,说狼来了,要抢中国人的金牌了;现在很多人叫你们“海外使团”,是在传播中国乒乓、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应该怎么看?性格开朗的倪夏莲回答:“奥运会确实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舞台,如今中国球迷、中国老百姓变得越来越宽容,越来越理性。我觉得,这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文化修养不断提升密不可分。”这位兼有“卢森堡媳妇”和“中国女儿”双重身份的乒坛老将虽然加入了卢森堡国籍,但始终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在奥运会展示的是中国人的形象:“我代表卢森堡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打球,我的脸和头发,代表的就是中国的形象,我永远都是一个中国人、上海人。”四十多年前,倪夏莲就为中国队拿到了最高荣誉,自己成为了混双、团体的双料冠军;四十多年后,她在欧洲的坚持以及在中国网络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她向全球推广普及乒乓事业的努力。中国网友对于倪夏莲的热情与喜爱,也就像一面镜子,照射出中国人对奥运精神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金牌和成绩阶段,而是在向生活和热爱延伸,显示出中国人当下更开放、更包容、更自信的心态。03“neversaynever”下一次奥运会还会再战吗?当这一问题再次被提起,倪夏莲依然没有用简单的是或否回答。“三年前我都没想到会在这里,neversaynever。”大家都明白,倪夏莲能打到这次奥运会,从体力与精力上来说已经几乎到达极限,始终支持着她向前走的,是对乒乓球事业纯粹的热爱。从竞技的角度来说,倪夏莲自己很清楚,她的打法不够先进,打不出高质量的旋转了。时间带来的重重壁障难以翻越,训练强度是最大的问题。她的体力已经远远不及年轻选手,每一次的训练都是跟逐渐衰老的身体对抗的过程,练得少状态达不到,练多了又非常容易受伤。而赛场之外,她还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爱人,一个花园的主人,她还有辽阔的人生,有需要她的家庭,不能轻易受伤生病。她已经尽量把最多的自己留给乒乓球了,这已经足够了。但就和体育竞技没有“应该”一样,没有人,包括她自己也并不保证,这就是她最终的谢幕了。而倪夏莲,还是舍不得去想那个问题的答案。她在直播中与网友聊天,说自己还是会保重身体,也尊重自己的年龄,能打一天就开心一天,享受每一刻。那就让这个答案仍然保持未知吧。倪夏莲阿姨,希望下次见!无论是在赛场,还是在你的花园。倪夏莲:乒坛不老松,奥运梦未央!一个华人运动员,竟然成为卢森堡的奥运旗手?

61岁了,竟然还在打比赛?今年已经61岁的倪夏莲,是本届巴黎奥运会年龄最大的乒乓球选手。曾经,她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员,现在,她是卢森堡队的骄傲。7月28日7月28日的首轮比赛,倪夏莲4:2战胜土耳其选手阿尔廷卡亚,昂首挺进32强。7月31日倪夏莲将与孙颖莎交手谈到怎样展望比赛,23岁的孙颖莎这样说:“倪阿姨是乒坛很多年轻一代的榜样。她身上体现了体育精神,能够在奥运赛场跟倪阿姨交手非常开心,我会全力以赴,也会享受比赛。”对莎莎对于交手的“期待”,倪夏莲玩笑说道:“我给孙颖莎扫清道路了,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向她学习,我争取多赢一分是一分,希望打得精彩一点。”孙颖莎和倪夏莲的比赛结束后,全场响起了掌声。

第一次是献给这场意义非凡的对决。23岁的小将锋锐依旧,4:0成功晋级。61岁的老将为她本次奥运带来完美的谢幕战。直播解说激动地评价:“世界第一”和“世界唯一”在这一刻其实也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薪火相传。离开赛场前,倪夏莲环场与观众们挥手告别。她的步伐越走越慢,手攥着毛巾捂住脸接住掉下的眼泪,挥挥手大声对观众喊出感谢。也是最长久的掌声与欢呼声中,倪夏莲结束了她第六次奥运之旅。倪夏莲的故事,还要比她的赛场表现更加传奇。

在2021年的盛夏,东京奥运会的乒乓球赛场上,上演了一场跨越41年光阴的“祖孙对决”。58岁的倪夏莲,这位乒坛的不老传奇,与17岁的韩国新星申裕斌同台竞技,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岁月与梦想的交响。起初,倪夏莲对于东京之行似乎并无太多眷恋。自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她已萌生退意,甚至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便有意挂拍。对她而言,国际赛场并非攀峰夺魁的战场,而是心中热爱与责任的延续。“我并非为外战而生,不为名次,不为胜负,只为那份对乒乓球的纯粹热爱。”然而,卢森堡乒协的诚挚邀请,如同三顾茅庐的佳话,再次点燃了倪夏莲心中的火焰。她决定,为了这份信任与责任,再搏一次。最终,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赢得了通往东京的门票。赛场上,倪夏莲以她那独特的“直板长胶攻拉推结合倒拍打法”,给年轻的申裕斌上了一堂生动的“经验课”。首局11:2的悬殊比分,不仅震撼了对手,也让全场观众为之沸腾。那一刻,倪夏莲的眼神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仿佛时间在她身上失去了效力,让人忘却了她已年近花甲。有球迷直呼:“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宝刀未老,看了倪阿姨打比赛就明白了。”不过,随着比赛推进,倪夏莲的体力劣势逐渐显露,但她始终以丰富的经验紧咬比分。“你可以赢我,但我不会让你赢得那么轻松。”最终,在经过7局长达66分钟的比赛后,倪夏莲才以3:4惜败对方。比赛结束后,倪夏莲笑着说:“毕竟年龄摆在这里,打到最后我都有点不集中了,唉,不能和年龄斗啊。”“我希望中国队能夺冠。”已经代表卢森堡征战多年的她补充道。38年前,同样在日本,倪夏莲代表中国队参加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获得了她人生第一个世界冠军。38年后的她,再次站在同样的土地上,却带着截然不同的心境。东京奥运会结束后很多人问她,“你还会参加巴黎奥运会吗?”在东京奥运会后,面对自己已58岁的现实,倪夏莲曾感慨万分。她深知,与那些比自己年轻三十多岁的选手同台竞技,不仅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更是对意志与决心的巨大考验。对她而言,超越自我、创造纪录虽令人向往,但保持健康、享受家庭与赛场外的生活同样重要。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那么出人意料。今年6月,倪夏莲站在自己精心打理的花园中,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通过一条新发布的视频,向世界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她即将第六次踏上奥运会的征程,向着巴黎的梦想进发。在这条视频中,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乒乓球无尽的热爱与不舍:“乒乓球,这个陪伴我走过无数日夜的朋友,已深深融入了我的生命。既然它还在这里,那么,再坚持两个月,又有何妨?”对她而言,无论是接受挑战还是选择安逸,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她更愿意选择那条充满挑战与激情的道路。在与孙颖莎的比赛后,她向记者坦言:“圆梦很重要哦!。”而在这场对决之后,她的三个梦想已悄然实现:“第一个是来奥运,第二个是赢一场,第三个是跟孙颖莎打。”其实第三个梦想,倪夏莲已经提前实现过了。乒乓混双决赛中国对阵朝鲜“神秘之师”,倪夏莲因为与朝鲜女选手金琴英打法一致,被邀请来做“莎头”组合的陪练。毫无保留为即将比赛的对手做陪练,无疑会令自己陷入不利,但她毅然接受邀请,她说:“如果没有中国队的培养,我算什么呢?

“我们一代一代人在传承着中国乒乓球的精神。虽然每个人平台不同,但我们的心又是相同的,我们从同一个地方来,心应该永远在一起。”与孙颖莎交手结束,倪夏莲的笑容一直持续到退场之前。到了该和赛场与观众们告别的那刻,她哭了。这次泪水的成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沉重更复杂,激动、快乐、不舍、感慨,或者有委屈……除了自己,没人能知道那一刻她释放了什么。有人说,这是她与自己奋斗了几十年的乒乓球作别的眼泪。1963年,倪夏莲出生在中国浙江省。1970年,乒乓球正式进入倪夏莲的人生,那年,她正在上海市。学校里有一支乒乓球校队。为了选拔队员,老师们会从各个班里挑选一些学生,让三四十个人去打擂台赛。每个人都拿一个小板凳坐在乒乓球桌前,输的人就要坐回凳子,赢的人可以一直在球场打。那时的倪夏莲也不懂什么技术,只知道自己如果想要多在赛场上打一会,就必须赢。等到小学毕业,她进入江湾体校,教练因为她个子矮,不让她进校队。后来来了一个新教练,想要再选两个新队员,于是组织了两场大循环比赛,而倪夏莲在两次比赛中都打出了第一名,才有了进校队的机会。从那时起,倪夏莲的目标只有一个——赢。“上帝从来没有给过我礼物,什么都没有的,生活里的每一步都是硬的,只能硬碰硬。”在体校时,老师让她们写一篇文章,今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倪夏莲写道:“我想当世界冠军。”在梦想刚刚发芽的时候,世界冠军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和目标。随后倪夏莲在1978年加入上海队。1979年,倪夏莲入选国家乒乓球队,因为身材矮小,在强手如云的国家队她机会不多。常常是坐在板凳上看着队友在场上奋战,久而久之,倪夏莲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她甚至有些后悔走了乒乓球这条路,担心自己永远没有上场打球的机会。但天性好强的她,不甘心就这样给别人当绿叶。为了在技术上有突破,她从直板正胶打法,改成了一面正胶一面长胶的“直拍长胶倒板全攻型”打法。改打法对一个技术已基本趋于定型的高水准运动员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一开始,倪夏莲在队内的成绩直线下降,很多时候还不如之前。好在倪夏莲并没有气馁,而是加大运动量,从每天训练五小时增加到八小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解决问题。终于,倪夏莲找到了窍门,她摸索出正手的8种接球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独门打法。那段时间,虽然没有比赛机会,但国家队并没有将她遣返。后来教练告诉她原因:“一直没有把你退回去,是因为你太刻苦了,你捡球都是小跑步,打扫卫生和文化课都是第一名,我们不忍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