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1页
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2页
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3页
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4页
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施工工艺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技术参数 11.1.1材料及搭设通用方法 11.1.2高大模板架体搭设梁体系技术参数 31.1.3高大模板架体搭设板体系技术参数 71.1.4主要梁模板搭设大样图 121.2施工工艺流程 231.2.1满堂支撑架搭设与构造要求 231.2.2梁、板模板 241.2.3混凝土浇筑 261.3施工要点 301.3.1立杆基础 301.3.2立杆的安装 301.3.3水平杆的安装 301.3.4剪刀撑的安装 313.1.1.1高大模板区域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 321.3.5爬梯及通道设置 351.3.6高大模板范围内满堂架与四周的连接 361.3.7高大模板拆除 361.4架体变形监测 381.4.1高大模板区域监测点布置图 39技术参数材料及搭设通用方法1、本工程支撑系统采用Φ48×3.5mm(验算取Φ48×3.0mm)扣件式钢管、标准扣件与可调托撑(底板厚度≮5mm,螺杆外径≥36mm)搭设,水平杆步距1200mm(已注明处除外),15mm厚胶合板,Φ14高强对拉螺栓,50×100mm截面木枋次楞(竖向构件也可选用Φ48×3.5双钢管作为背楞)。高大模板两侧普通支模区域架体步距同高大支模区域步距一致,以便于相互连接,控制高宽比,提高整体稳定性。2、梁下木枋平行于梁截面布置,板下及正对梁下立杆顶均为双钢管主楞,可调托撑节点,梁两侧伸至板底的立杆位于梁下为单钢管主楞,双扣件节点。3、梁支架每排立杆以梁竖向中线为对称轴,梁下横向两根外侧立杆间距=梁宽+500mm,横向立杆中间间距均分布置,当立杆横向间距计算值<300mm时按300mm设置,梁下立杆沿梁长方向纵距详见《梁模板搭设参数设计表》。4、本工程梁板共用立杆时,梁下每排根数内的梁两侧立杆可伸至板底梁板共用(不设梁板共用立杆时除外,且梁两侧板下第一排立杆离梁两侧距离均为250mm),梁下采用单钢管主楞和双扣件节点,扣件拧紧力矩、抗滑移扣件上的下顶紧程度均全部检查,且上下扣件间隙≤2mm。当梁高≥700时,设置对拉螺杆(双向间距均≯600mm)起步距底≯200mm,梁侧相邻楼板水平杆端部增加顶托顶紧梁两侧以保证梁侧向稳定。5、梁板下立杆均对接接长并按规范要求的位置错开布置,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至模板支撑点之间的(已注明除外)距离≯500mm(均已含螺杆伸出立杆长度≤250)。扫地杆距地≤200。可调托撑外露长度不大于400mm,插入钢管长度不小于150mm。6、支架水平杆双方向拉通并与周边竖向构件采用钢管抱箍、拉结顶紧等刚性连接(水平固结点竖向间距≤3m、水平间距≤8m),梁下等部位立杆加密区与相邻板下立杆的水平杆拉通。7、高大支模区域的支架外围周圈、大梁两侧、内部双向每5跨设竖向连续剪刀撑(底端与地面顶紧,水平夹角在45º~60º之间);顶层、扫地杆层与竖向剪刀撑交叉平面设加强型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每≯6m设置一道。8、支架高宽比均≤2(当局部不满足时,支架全高范围内向宽度方向延伸数跨直至其高宽比满足该要求,且延伸部分的支架构造不低于高大模板部位板底支架构造,且立杆对齐,水平杆、剪刀撑连通,)。如各自成为独立的满堂支撑架单元时,要求每个单元支撑架均满足高宽比≤2的条件下,各单元四周均应按方案概述的要求设置竖向剪刀撑,并在砼浇筑过程中加强该部位的监控监测。9、混凝土布料机位置3米范围表内支撑架进行加固,加固做法为:立杆横纵间距为450×450mm,步距为1200mm,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至模板支撑点之间的距离≯500。板底次楞50×100方木@150,主楞双钢管,同一或相邻部位、同期浇筑砼的所有梁板下立杆均纵横成行、双向水平杆拉通。10、板支撑体系搭设设计参数汇总:(1)一类板:(最大支模高度>8m,板厚≤300mm),立杆纵横间距为900×900mm,步距为1200mm,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至模板支撑点之间的距离≯500。板底次楞50×100方木@350,主楞双钢管,可调支撑托节点,且与梁下立杆对应成模数,同一或相邻部位、同期浇筑砼的所有梁板下立杆均纵横成行、双向水平杆拉通。(2)二类板:(最大支模高度<8m,板厚400mm),立杆纵横间距为600×900mm,步距为1200mm,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至模板支撑点之间的距离≯500。板底次楞50×100方木@350,主楞双钢管,可调支撑托节点,且与梁下立杆对应成模数,同一或相邻部位、同期浇筑砼的所有梁板下立杆均纵横成行、双向水平杆拉通。11、支撑体系搭设设计参数汇总:高大模板架体搭设梁体系技术参数分类梁截面尺寸支模高度m

(不大于)截面积(m2)相邻板厚mm

(不大于)梁两侧立杆间距(mm)梁底立杆数量(居中布置)梁下立杆纵距(mm)主梁钢管根数梁底次龙骨木方数梁侧主龙骨双钢管水平间距(mm)梁侧次龙骨木方竖向间距(mm)第一个螺杆与梁底之间的距离(mm)步距(mm)扫地杆离地高度(mm)扫天杆离木板距离(mm)一类梁地下负一层:600*900、550*1000、400*1400、500*1200、400*1500、1000*600、550*1100、775*800、500*1400;地下负二层:500*1200、600*1000、775*800、500*1250、400*1650、875*800;地下负三层:600*900、500*1200、775*800、875*800;D座一层:600*900、500*1150、500*1200、600*1000、600*1100、600*1150;D座二层:600*1000、700*1000;6.820.54~0.7300梁宽+500290024根或(@≤290)6002502001200200<500二类梁地下负一层:600*1200、900*800、400*1850、400*1950、700*1200;地下负二层:900*800;地下负三层:900*800;D座一层:650*1150、700*1200;6.820.72~0.84180梁宽+500290025根或(@≤250)6002502001200200<500三类梁地下负一层:600*1500、800*1200、500*1950、700*1400、500*2050、900*1200、800*1400、1000*1200、1100*1100、500*2450、700*1950;地下负二层:1200*1000;地下负三层:775*1200;6.820.9~1.365180梁宽+500360025根或(@≤175)6002502001200200<500四类梁D座二层:300*650、300*800、300*900、300*1000、400*800;10.950.195~0.32120梁宽+500290023根或(@≤200)6002502001200200<500五类梁D座二层:500*900、500*1000;10.950.45~0.5150梁宽+500290024根或(@≤167)6002502001200200<500高大模板架体搭设板体系技术参数分类区域位置搭设高度(m)构件尺寸(mm)支撑架类型立杆步距(mm)立杆纵横向间距(mm)水平剪刀撑间距(mm)竖向剪刀撑间距(mm)主龙骨次龙骨扫地杆高度及扫天杆(mm)超重梁下立杆布置一类板D座二层(Q2-1/A)-(Q2-b)/(Q2-18)-(Q2-22)、(Q2-A)-(Q2-2/A)/(Q2-22)-(Q2-23外)、10.95150扣件式钢管脚手架1200900×900扫地、扫天杆各一道,不大于6m设置一道4~5跨一道,宽度为3.6~4.5米φ48×3.5双钢管间距同立杆50mm×100mm木方,间距350mm200/500详见高大模板架体搭设梁体系技术参数表地下一层(Q-10)~(Q-11)/(D-1/C)~(Q-E)、(Q-10)~(Q-11)/(D-1/B)~(D-1/C)、(ATC-B)~(ATC-A)/AT-8)~(AT-10)10.52180二类板地下三层(D-1/14)~(D-2/16)/(Q-B)~(D-1/C)3.8400扣件式钢管脚手架1200600×900扫地、扫天杆各一道4跨一道,宽度为3.6米φ48×3.5双钢管短布置,间距同立杆50mm×100mm木方,间距350mm200/500详见高大模板架体搭设梁体系技术参数表D座一层高大模板区域脚手架布置图D座二层高大模板区域脚手架布置图地下室负三层高大模板区域脚手架布置图地下室负二层高大模板区域脚手架布置图地下室负一层高大模板区域脚手架布置图主要梁模板搭设大样图(1)一类梁搭设高度<6.82m,截面积0.54~0.7㎡,相邻板厚≤300mm;此类梁底木枋次楞4根或间距≤290mm,梁两侧立杆间距为梁宽+500mm,梁下每排设2根承重立杆,梁底立杆纵距900mm,步距1200mm,最上层纵横水平杆(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500mm。以LL13梁875×800为例,具体梁模板搭设大样如下图所示:一类梁搭设立面示意图一类梁LL13搭设剖面示意图一类梁搭设平面示意图(2)二类梁搭设高度<6.82m,截面积0.72-0.84㎡,相邻板厚≤180mm;此类梁底木枋次楞5根或间距≤250mm,梁两侧立杆间距为梁宽+500mm,梁下每排设2根承重立杆,梁底立杆纵距900mm,步距1200mm,最上层纵横水平杆(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500mm。以KZL8梁700×1200为例,具体梁模板搭设大样如下图所示:二类梁搭设立面示意图二类梁KZL8搭设剖面示意图二类梁搭设平面示意图(3)三类梁搭设高度<6.82m,截面积0.9~1.365㎡,相邻板厚≤180mm;此类梁底木枋次楞5根或间距≤175mm,梁两侧立杆间距为梁宽+500mm,梁下每排设3根承重立杆,梁底立杆纵距600mm,步距1200mm,最上层纵横水平杆(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500mm。以KZL12梁700×1950为例,具体梁模板搭设大样如下图所示:三类梁搭设立面示意图三类梁KZL12搭设剖面示意图三类梁搭设平面示意图(4)四类梁搭设高度<10.95m,截面积0.195~0.32㎡,相邻板厚≤150mm;此类梁底木枋次楞3根或间距≤200mm,梁两侧立杆间距为梁宽+500mm,梁下每排设2根承重立杆,梁底立杆纵距900mm,步距1200mm,最上层纵横水平杆(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500mm。以L18梁400×800为例,具体梁模板搭设大样如下图所示:四类梁搭设立面示意图四类梁L18搭设剖面示意图四类梁搭设平面示意图(5)五类梁搭设高度<10.95m,截面积0.45~0.5㎡,相邻板厚≤150mm;此类梁底木枋次楞4根或间距≤167mm,梁两侧立杆间距为梁宽+500mm,梁下每排设2根承重立杆,梁底立杆纵距900mm,步距1200mm,最上层纵横水平杆(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500mm。以WKL18梁500×1000为例,具体梁模板搭设大样如下图所示:五类梁搭设立面示意图五类梁搭设立面示意图五类梁搭设平面示意图(6)本工程高大模板区域梁高度范围为650~2450mm,梁侧主龙骨双钢管间距为600(mm),竖向方向布置;梁侧次龙骨木方间距为250(mm),水平方向布置,φ14对拉螺杆起步安装高度不得大于200mm,上下间距不得大于600mm一道。以KL203梁500×2450为例,具体梁侧模板安装大样如下图所示:梁侧模安装立面示意图(7)一类板搭设高度<10.95m,板厚≤180mm;立杆步距1200mm,立杆纵横向间距为900×900mm,主龙骨为φ48×3.5双钢管,间距同立杆间距;次龙骨为50mm×100mm木方,间距350mm;最上层纵横水平杆(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500mm。以地下一层板,具体板模板搭设大样如下图所示:一类板模板搭设立面示意图一类板模板搭设平面示意图(8)二类板搭设高度<3.8m,板厚≤400mm;立杆步距1200mm,立杆纵横向间距为600×900mm,主龙骨为φ48×3.5双钢管,间距同立杆间距;次龙骨为50mm×100mm木方,间距350mm;最上层纵横水平杆(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500mm。以地下一层板,具体板模板搭设大样如下图所示:二类板模板搭设立面示意图二类板模板搭设平面示意图施工工艺流程满堂支撑架搭设与构造要求1、高大模板采用钢管扣件式满堂脚手架支撑系统。2、钢管使用前要调直,保证支模的平整度。3、脚手架支撑支设前,应按本施工方案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并要签字确认。4、对各层楼面进行清理干净,不得有杂物。5、钢管支模架的搭设应根据轴线统一规划,为保证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观感,本工程要求钢管立杆纵横应通线,水平杆应高低一致。6、支模架搭设注意事项:(1)立杆纵横向间距必须按方案进行,不能加大间距,立杆必须在同一垂直线,水平方向纵横成线。梁底加密钢管的位置和尺寸必须按照方案进行。立杆底部支承结构必须具有支承上层荷载的能力。(2)当组装完两层横杆后,首先检査并调整水平框架的直角度和纵向直线度(对曲线布置的脚手架应保证立杆的正确位置);其次检査横杆的水平度,并通过调整立杆可调座减少横杆的水平偏差逐个检査立杆底脚,并确保所有立杆不浮地松动。当底层架子符合搭设要求后,检査所有扣件接头,并锁紧。7、必须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剪刀撑采用普通扣件式钢管搭设。(1)剪刀撑应纵横两个方向设置。(2)每组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º~60º之间。(3)剪刀撑斜杆应尽量与立杆进行连接,底部斜杆的下端严禁悬空。(4)剪刀撑斜杆的连接均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m,设置3个旋转扣件。(5)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水平杆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8、搭设架子必须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按50%错开接头,所有立杆必须落地,不得在水平杆上加悬空立杆。立杆接长严禁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接头处增加水平系杆进行拉结。相邻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c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大于步距的1/3。9、根据层高选择立杆,并配以可调支座来调节高度,普通扣件式水平杆必须采用直角扣件扣接在立杆上,不得相互扣接,扣件螺帽一定要拧紧。10、梁和楼板的脚手架跨距和间距必须按本设计方案布置。11、支撑安装完成后,应认真检查支架是否牢固,发现问题,立即整改。12、各区域架体搭设完成后,如后浇带处架体必须相连为整体,不得分开成独立架体,确保架体的整体性。梁、板模板1、梁底模、梁侧模均采用木枋作背楞龙骨,梁模板侧模与底模拼缝处用双面带胶海绵条贴缝,以防止梁模板漏浆,梁板采用梁侧模包梁底模,板底模压梁侧模的方法。梁侧模与板模相交处同样用双面带胶海绵条贴缝。根据工程结构实际情况,梁底模采用50×100木枋为龙骨垂直于梁截面布置,梁侧模龙骨采用50×100木枋,布置间距(中心距)不大于250mm。楼板模板以50×100mm木枋为龙骨,龙骨间距(中心距)不大于350mm;模板在加工房内完成后到现场拼装,模板接缝处必须进行刨平处理,采取硬拼并贴塑料胶带以防止漏浆。梁模板支设时,当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先支设梁侧一侧模板,待梁钢筋绑扎完毕验收合格后进行另一侧模板支设。梁截面高度小于等于700mm时,先将梁侧模板支设完毕后将梁钢筋用钢管架架空后绑扎,待绑扎完毕后放入模板中。2、梁净高小于或者等于600mm时,两侧采用钢管斜撑加固,水平间距为同梁侧立杆间距;当梁净高超过600mm时要加设对拉螺杆,具体加设方法为:第一道对拉螺杆距梁底不大200mm,上部每隔600mm设置一道对拉螺杆,沿梁长方向水平间距为600mm。例如,当梁净高超过600mm加设一道φ14对拉螺杆,超过900mm加设两道φ14对拉螺杆,超过1500mm加设三道φ14对拉螺杆,超过2100mm加设四道φ14对拉螺杆,以此类推。3、根据设计要求,梁跨度≥4m时,模板按跨度的0.3%起拱。悬臂梁时,按悬臂长度的0.6%起拱。4、梁模板安装要点:(1)采用梁侧模包底模,楼板模压梁侧模法施工。(2)立杆上端包括可调螺杆伸出顶层水平杆的长度不得大于500mm,可调托撑插入立杆长度不得小于150mm,可调托撑伸出钢管长度不得超过250mm,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3)梁侧模上口、下口要求拉通线找直。(4)梁底模支设在木枋小格栅上,当梁底板跨度≥4m时,跨中梁底处应按设计要求起拱3/1000。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5)边梁外侧必须搭设钢管斜撑,且与水平夹角不得大于60º。(6)要注意梁模与柱模的接口处理、主梁楼板与次梁模板的接口处理,以及梁模板与楼板模板接口处的处理,谨防在这些部位发生漏浆、错台或构件尺寸偏差等现象.(7)梁模板支设时应注意各种预留洞、盒的留置。(8)对于高度超过1m的梁,为便于梁底钢筋绑扎,梁侧模板支设顺序为:梁底模板支设→梁左侧模板安装→梁钢筋绑扎→梁右侧模板安装→梁侧模模板加固。5、板模板支设要点:(1)楼板模板应与梁模板相对独立,拆除板底模板时,梁的支撑体系可以保持不变。(2)楼板底模下设木枋作为纵向小梁,间距小于350mm,主梁采用钢管,放置于支撑立柱上部的调节支撑头,放置数量为2根。(3)按楼板尺寸,铺设楼板模板,从四周铺起,在中间收口。楼板模板压在梁侧模时,角位模板应通线钉固。(4)楼板模板拼缝应保证严密,且必须硬拼,在接缝确实较大且无法满足要求时可以使用双面胶带粘牢。楼板模板间拼缝不允许采用海绵胶条。(5)通线调节支柱的高度,将大龙骨找平,架设小龙骨。楼板模板铺设完毕,应用水平仪测量模板标高,进行校正。(6)支撑搭设时,应尽量保证上下层支撑在同一垂直线上。(7)板模板支设时应注意各种预留洞、盒的留置。混凝土浇筑1、本工程地下室及D座裙楼区域整体高度较低,因此使用地泵+天泵结合进行混凝土浇筑,D座裙楼区域则采用地泵配合布料机(YG-BYJ18)进行混凝土浇筑,对于侧墙及柱子区域则采用天泵进行浇筑。2、因本工程柱子混凝土柱混凝土标号与梁板混凝土标号相差1~2个等级,未避免柱子混凝土过程出现差错,造成混凝土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采用柱与墙梁板分开两次浇筑,采取先安装柱子模板,浇筑完混凝土柱子,拆完柱子模板之后,再进行墙、梁、板混凝土浇筑。3、混凝土从低处向高处分层浇捣,从中部至周边对称均匀浇筑,且不应超载。浇捣作业在白天且天气晴朗时进行,各专业负责人及施工人员、安全员跟班作业,负责检查督促,同时做好各方协调工作。4、梁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堆放厚度梁每层不宜大于400mm,楼板局部堆置高度不得超过楼板标高100mm,应自梁跨中往梁两端同时推进施工,以避免一端施工时立杆受到混凝土侧向推力而失稳侧翻、倒塌。高大模板区域较高梁混凝土需分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不大于400mm,同时应保证浇筑时间间隔满足不得初凝的要求。梁混凝土浇筑至板底标高时,混凝土出管口需在梁侧楼板处,人工推至梁部位,避免梁处荷载增加。5、有高低跨的位置先浇筑低处,再浇筑高处。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上严禁堆载其他不相关材料。7、混凝土泵的使用及操作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相关规定执行。8、所有泵的信号灯要预先设置好,混凝土浇筑人员要严格按灯亮送混凝土、灯息停的规定执行。9、泵启动后,应先泵送适量水以湿润泵的料斗、活塞及输送管内壁等与混凝土直接接触的部位。10、经过泵送水检查无误后应泵送少量水泥砂浆润滑泵和输送管内壁;润滑用的水泥砂浆应用塔吊吊斗接料,运出作业面外。11、开始泵送时,混凝土泵应处于慢速、匀速并随时可反泵的状态。泵送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同时,应观察混凝土泵的压力和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待各系统运转顺利后,方可以正常速度进行泵送。混凝土自泵管出口送至作业面高差不得大于2m,以防止混凝土离析、分层。12、泵送混凝土时,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应经常保持充满水。13、安排泵位管理人员对设在现场的混凝土输送泵进行管理。监督工人下料,在混凝土输送泵边放一不漏水铁斗车,料斗上加设钢筋网,发现大石块料时,应立即取出掷入铁斗车中。14、泵送应尽量保持连续,斗中的混凝土要始终保持在1/3左右,避免空气被压入泵管中,遇有堵塞立即清除。现场禁止随意加水。15、随时注意信号灯的指示,不得随意开始或停止泵送。16、一旦混凝土输送出现故障,泵位管理人员要立即通知机修人员进行修理。估计一个小时内修复不好时,立即动用塔吊、吊斗以应急;并准备更换泵车或泵管。17、混凝土泵送即将结束前,应相对精确地计算尚需用的混凝土数量,并应及时告知混凝土搅拌站。18、泵送完毕时,应将混凝土泵和输送管清洗干净。19、混凝土浇筑时必须注意施工机械不得碰撞模板架体,如不小心碰撞应立即与安全及技术人员联系,根据碰撞情况决定采取何种加强措施。20、浇筑混凝土时,任何人不得进入架体之中。21、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指挥进出场车辆,尤其在出入口,避免发生碰撞。夜间施工时,在交通出入口的运输道路上,应有良好的照明。危险区域应设警戒标志。22、混凝土振捣器使用前,检查各部应连接牢固,旋转方向正确。振动棒使用前必须经电工检查,确认无漏电后方可使用。振捣器不得放在初凝的混凝土、楼板、脚手架、道路和干硬的地面上进行试振,如检修或作业间断时,应切断电源。23、浇捣作业在白天且天气晴朗时进行,各专业负责人及施工人员、安全员跟班作业,负责检查督促,同时做好各方协调工作。24、混凝土输送泵管应有效固定,尽量减小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对模板体系的冲击,避免发生整体倾斜坍塌。25、布料机安放位置应该尽量避开高大模板区域,并在布料机安设位置增设立杆和水平杆件,对架体局部进行加强。26、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看模,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生变形移位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27、布料机支撑脚模板加固(1)施工时,布料机支撑脚必须放置于支模立杆正上方,且不能直接搁置于模板或者钢筋上,每个支撑脚下铺设木跳板,木跳板下需加铺不小于600×600×300木垫块,木垫块下放置四个φ200混凝土柱支撑,具体详见下图。(2)每个支撑脚下模板支撑需在原有模板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四根钢管立杆,分别在支撑脚所在立杆的前、后、左、右二分之一原立杆间距处增设,使支撑脚下支撑立杆纵横向间距缩小为原设计的一半,所增设钢管立杆必须与原模板支撑体系有效连接为一个整体。(3)布料机放置区域的周围四面架设竖向剪刀撑,形成加强型模板支撑架构,布置平面图详见下图。(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需挪动布料机位置,需保证每处位置按上述要求进行加固处理。(5)每次混凝土施工前必须检查支撑立杆的加固是否稳固。施工要点立杆基础1)因立杆基础座落在结构楼板上,在高大模板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以前,支撑高大模板支架的结构下层支撑不允许拆除;2)楼板上的洞口、跨越后浇带部位的立杆基础需要进行加强处理,利用I12工字钢搭设在洞口或后浇带两侧,并在工字钢两端固定好,根据排版间距在工字钢上焊接A25钢筋头,立杆直接套在钢筋头上;立杆的安装1、模板支架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固定在距离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时,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伸两跨与立杆固定,高差不大于1m。2、模板支架设置纵、横向扫天杆。扫天杆固定在立杆上。当立杆顶部模板支撑点不在同一高度时,将低处的扫天杆向高处延伸两跨与立杆固定。3、立杆顶部悬臂高度小于500mm,可调托撑伸出立杆顶面不超过250mm。4、立杆接头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立杆上的对接接头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2)立杆接长时,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水平杆的安装1、水平杆长度应设置在立杆内侧,单根长度不小于3跨;2、搭设间距应满足方案步距偏差要求。3、每步的纵、横水平杆应双向拉通。4、分阶段搭设的架体,后搭设架体的水平横杆向先搭设架体内延伸两跨,与后搭设架体内部立杆扣接。高低跨部位架体,高跨水平杆向低跨延伸两跨,与立杆扣接。5、水平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1/3;(2)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离不应大于150mm。剪刀撑的安装1、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第6.9.3条第2点要求,当满堂架立杆纵、横间距为0.6m×0.6m~0.9m×0.9m(含0.6m×0.6m,0.9m×0.9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跨(且不小于3m),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5跨。2、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应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当支撑高度超过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支撑架,扫地杆的设置层应设置水平剪刀撑。3、当模板支架高度大于4.8m时,顶端和底部必须设置水平剪刀撑,中间水平剪刀撑设置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8m,剪刀撑宽度应为3m~5m。4、当立柱间距小于或等于1.5m时,模板支撑架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中间纵、横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其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5m。5、剪刀撑的斜杆与地面夹角应在45°~60°之间,斜杆应每步与立杆扣接。6、剪刀撑斜杆接长采用搭接方式,搭接长度不小于1m,并采用不少于3个旋转扣件固定;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柱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7、规范要求剪刀撑搭设示意图如下所示:高大模板区域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D座一层高大模板区域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D座二层高大模板区域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地下室负三层高大模板区域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地下室负二层高大模板区域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地下室负一层高大模板区域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爬梯及通道设置每处高大模板架体均应设置供人员上下通行的爬梯及通道,为之字行或一字行。爬梯设置在架体的一侧,与通道相连。爬梯宽度间距为0.8m,爬梯坡度不应大于1:3,爬梯踏步间距不得大于0.3m,同一踏步内两根横杆间距应在满足操作面的条件下尽量减小,满铺脚手板,脚手板接头采用搭接,下面的板头压住上面的板头,搭接宽度不小于200mm。通过爬梯和通道,检查人员可以观察到架体各个部位的搭设情况。高大模板范围内满堂架与四周的连接高大模板范围内的满堂架支撑体系与相邻每层已施工完成的结构柱进行抱箍及有效的连接,以确保满堂架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抱箍沿架体四周及内部的每根柱子设置,水平间距应为6m~9m,竖向间距应为3m,采用钢管将柱四面箍紧,伸出钢管采用双直角扣件扣在主节点或水平杆上。满堂支撑架应在支架的四周和中部与结构柱进行刚性连接,连在无结构柱部位应采取预埋钢管等措施与建筑结构进行刚性连接。将采用抱箍的柱子分段提前进行混凝土浇筑,不得将抱箍设置在未浇筑混凝土的柱上。无法设置抱箍的部位设置连墙件,设置要求同抱箍。连墙件节点高大模板拆除1、支撑系统的水平纵横杆、剪刀撑等不得随意拆除。2、拆除支撑及模板前,应将该层混凝土试件送试验检测,当试块达到设计的强度并符合下表要求后,呈报监理公司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办理书面手续并确认不再需要时,方可拆除。普通砼拆模强度要求一览表结构类型结构跨度设计强度标准值百分率(%)梁、拱、壳≤8m≥75>8m100板≤2m≥50>2m、≤8m≥75>8m100悬臂结构——100备注:本工程普通区域的砼构件拆模参照表4.6.1所示强度进行拆除,但是针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砼构件拆除时,要求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方可拆除,必须严格执行高大模板区域的拆模管理审批程序,禁止私自拆除。3、高大模板拆除前,外脚手架与建筑物边设安全平网,预防物体高处坠落事故发生。4、侧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5、拆除时逐块拆卸,不得成片松动、撬落或拉倒。6、严禁站在悬臂结构上面敲拆底模。严禁在同一垂直平面上操作。7、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8、严格控制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顺序。9、拆除脚手架支撑前,应清除高大模板支撑上存留的零星物件等杂物。10、拆除脚手架支撑时,应设置警戒标志,并由专职人员负责警戒。11、拆除模板和支顶时,先将脚手架可调顶托松下,用钢钎撬动模板,使模板卸下,取下模板和木方,然后拆除剪刀撑及脚手架。模板拆除后,要清理模板面,涂刷脱模剂。12、脚手架支撑的拆除应在统一指挥下,按后装先拆、先装后拆的顺序及下列安全作业的要求运行:(1)脚手架支撑的拆除应从一端走向另一端、自上而下逐层地进行;(2)同一层的构配件和加固件应按先上后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3)工人必须站在临时设置的脚手板上进行拆卸作业,并按规定使用安全防护用品。(4)拆下的钢管与扣件,应成捆用塔吊吊运至地面,防止碰撞,严禁抛掷。架体变形监测本项目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在搭设和模板安装,混凝土浇捣前、施工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必须随时监测。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