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路改扩建项目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1页
长天路改扩建项目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2页
长天路改扩建项目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3页
长天路改扩建项目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4页
长天路改扩建项目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天路改扩建项目S3-1PAGE12第1页共13页第三篇路基路面设计说明PAGE121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2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2.1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设计以安全、稳定为原则,兼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充分体现安全、环保、协调、舒适的设计理念。2)路基设计应根据项目区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考虑机械化施工方法,应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简化施工环节,缩短工期,节省工程造价。3)路基横断面形式和几何形态应与项目区地形、地物、地貌等相适应,与周边人文、自然景观相协调。4)路基设计应根据公路所在地区的自然因素与地质条件,设计完善的排水设施和防护工程,采取经济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5)边坡坡率应根据路基填土高度、填料类型、岩土性状、岩层产状、破碎及松散程度等确定。对于高填土路堤、陡坡路堤、深挖方路堑、顺层边坡等应进行稳定性验算,选择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6)将动态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实施。2.2路基横断面布置路基横断面:0.5m(土路肩)+6.5m(2×3.25m)+0.5(土路肩)=7.5m。2.3路基超高平曲线半径小于90m时均设置超高,超高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或缓和曲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将超高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过渡段长度的一半。超高渐变率采用1/75,超高旋转轴为中央分隔带边缘线,行车道横坡采用2%。超高旋转方式:先将外侧车道(含路缘带)绕旋转轴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含路缘带)再绕旋转轴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3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说明3.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25。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高程,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之和。3.2路基设计标高路基设计标高采用未超高加宽前的路中线高程。3.3一般填方路基设计填方路堤基底视地形、土质、地下水位、填方边坡高度等不同进行相应处理。一般填方路段应进行清表处理,清除表土厚度按0.3~0.5m计(应集中堆放,用于绿化或还耕),一二级公路基底压实度不小于90%,三四级公路压实度不小于85%,夯实厚度以10cm计;如原地面潮湿,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压实度;为保证路基边缘部分的压实度,路堤两侧填筑宽各增加50cm进行填筑,碾压完毕后进行削坡处理。路堤填方路基压实标准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填料应逐层摊铺,分层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小于30cm、填石路堤上路堤小于40cm,下路堤小于60cm。台背及挡墙后的填料应有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一般采用碎石土。挡墙基底、涵洞基底换填和涵洞基底回填压实度要求达到90~95%。当地面横坡或沿路线纵向坡度陡于1:5时,填筑前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m、向内倾斜2~4%的台阶;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对路堤进行整体性滑移的稳定性验算,视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地基表层为松散土(旱地等),厚度不超过30cm时,可清除杂草后碾压至90%压实度;当松散层厚度大于30cm,应将其翻开,分层压实至90%压实度。水田、堰塘地段,应视具体情况采用排水清淤或晾晒压实。若水塘还保留一部分,则按浸水路堤的要求修筑。填土高度小于路基工作区深度的路基视为低填路基,设计按照低填路基处理。填土路基,当边坡高度H≤12.0m时,坡率为1:1.5一坡到底;当边坡高度12.0m<H≤20.0m时,采用台阶式横断面型式,8.0m以上边坡坡率为1:1.5,8.0m以下边坡坡率为1:1.75,变坡处设2.0m宽平台。护坡道:护坡道宽2.0m,均设外倾横坡3%。边坡平台:宽度为2.0m,均设外倾横坡3%。3.4一般挖方路基设计不论土质或石质挖方,都应首先清表,即清除树根、杂草和覆盖土,避免混入填料中。土质路堑根据挖方路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组成边坡的土体性质、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及土石方调配平衡等因素合理确定坡率。一般为1:0.75~1:1.5。岩石路堑根据挖方路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组成边坡的土体性质、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和地貌形态及自然稳定边坡的情况对比确定。在完整性很好、倾角基本水平的石灰岩路段,可将边坡坡率降至1:0.3,一般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边坡坡率1:0.5~1:0.75,泥质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1:0.75~1:1.0,局部将根据软岩的不利结构面的产状确定。路堑边坡分级一般按8m一级进行,并尽可能将台阶设在各地层分界面处,每一级间设置平台。对于土质(或软质岩)边坡高度H≥20m、石质路堑挖方边坡高度H≥30m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根据结果确定是否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并按深挖路基工点进行设计。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在挖方一侧宽度不足一幅行车道时,应将路床深度内原有土质全部挖除换填,以保证行车道内土基的均匀性。3.5地基表层处理a、稳定斜坡上地基表层处理:地面横坡缓于1∶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0m,向内倾斜2~4%;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保留。b、对于地表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或基底下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对于稳定性差的路堤填方在基底软弱接触带附近设置土工格栅进行处理。c、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在一般土质地段,一二级公路基底压实度不小于90%,三四级公路压实度不小于85%。当路基高度小于路面与路床总厚度时,清表后,地面高程仍然位于路床部分,应进行超挖并分层填筑压实,其处理深度不低于路面和路床的总厚度。3.6陡坡路堤及填挖交界处理3.6.1陡坡路堤陡坡路堤应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置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当陡坡路堤稳定性较好时,采取土工格栅、开挖台阶等措施处治;当路堤不稳定或其坡脚为软弱土基时,应采取反压、插板、换填、碎石桩、挡土墙、抗滑桩板墙等措施强化处理。3.6.2纵、横向填挖交界半填半挖应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置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应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对挖方区路床0.8m范围内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内铺设三层土工格栅。对于原地面松散风化层,应先清除再按设计开凿台阶。路基纵向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挖方段土工合成材料铺设长度不宜小于8m,填方段土工合成材料长度要覆盖过渡区(≥3m),延伸至一般填方区的长度不宜小于5m。岩石路段的路基填挖交界处,宜采用高强格栅,且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当路基范围内有地下水时,为避免地下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填挖交界处应酌情设置排水盲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土工格栅采用双向型,极限抗拉强度≥50KN/m,2%伸长率时抗拉强度≥20KN/m。土工格栅(以下简称“格栅”)施工工序为:a.平整场地对地基土有其它配套处治措施(如设置片石排水沟,塑料插板等),则需完成这些措施后再进行土工格栅施工,并应保证与格栅接触的土层表面平整,无尖锐凸出物。b.格栅上下8㎝以内的填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6㎝。c.按设计拟定的位置,沿路基铺设格栅,并注意格栅浅度高的方向与主受力方向一致。在主受力方向上以避免链接,应根据设计长度确定格栅的裁剪长度,必须连接时要保证连接处的强度不低于材料设计抗拉强度。其他接缝采用U型钉连接的方法使格栅间连成整体,格栅间互相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不同层面的搭接位置应相互错开。格栅严禁扭曲、皱折、重叠,铺设时应严格控制张拉力用手拉直,使格栅平顺均匀,铺好的土工格栅每隔2.0m用U型钉固定于填方表面。d.填土在铺完格栅后,应及时填筑填料。每层填筑应按"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对称进行,严禁先填路堤中部。填料不允许直接卸在土工格栅上,必须卸在已摊铺完毕的土面上,卸土高度不大于1m。一切车辆、施工机械不得直接在铺好的土工格栅上行走,只容许沿路堤轴线方向在土面上行驶。e.反卷格栅在第一层填土达到预定厚度并经碾压到设计压实度后,将格栅反卷回包2m绑扎于上一层土工格栅上,并人工修整锚固,在反卷端外侧培土1.0m,保护格栅,防止人为破坏。f.按上述工序完成了一层格栅铺筑,并按同样方法步骤进行其它各层格栅铺筑。所设格栅铺完后,即开始上部路堤的填筑。3.7低填浅挖路基设计路堤高度H<1.50m的低填路基,应超挖至H=1.50m并进行填前碾压,压实度(重型)不小于95%;土质及全风化石质路堑路段,应在路面底面超挖80cm并进行填前碾压,压实度(重型)不小于95%。超挖范围换填碎石,粒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00mm,压实度(重型)不小于95%。3.8涵洞、通道过渡段路堤与横向构造物(涵洞、通道)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采用透水性好的碎石土(开山毛渣),内摩擦角不小于35°,最大松铺厚度按土石路堤质量控制标准办理,采用轻型机具压实,压实度要求不得小于96%。路基与桥梁过渡段应设置桥头搭板和埋板。3.9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的说明3.9.1路堤的压实标准及压实度本项目路堤的压实标准及压实度采用一级公路测设标准进行设计,且无特殊土组。路基范围内路基压实标准必须采用重型压实,路堤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局部角落可采用小型压实机具进行压实,填挖交界处必要时可采用强夯或冲击碾压。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规定,详见下表:根据低等级路面路基设计标准的要求,本工程路基强度及压实度要求参照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中四级公路规定执行,列表压实度以《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填料强度要求及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路基部位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CBR(%)压实度(%)填料最大粒径(cm)上路床0~305≥9510下路床30~803≥9510上路堤80~1503≥9415下路堤>1502≥9215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床压实应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碾压。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15mm;横坡:±0.3%。路基强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得小于40Mpa。3.9.2路堤填筑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路堤两侧应超宽填筑50cm,路基填筑完成后再进行削坡处理。对于路堤基底,路堤填筑前先清除表土,对于斜坡地形应做反挖台阶处理。填料应分层摊铺,分层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小于30cm、填石路堤上路堤小于40cm、下路堤小于60cm。对于填石路堤,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度和压实控制标准,并且应该严格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严格执行。填石路堤顶部最后一层填石料的铺筑层吼不得大于0.40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0mm,其中小于5mm的细料含量不应小于30%且铺筑层表面应无明显孔隙、空洞。台背及挡墙后的填料应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压实性,一般采用挖余石渣进行回填。3.9.3路堤与结构物基底的压实路堤基底在填筑前应进行压实:一般路堤施工,一二级公路基底压实度不小于90%,三四级公路压实度不小于85%。部分高填方路堤在填筑前进行强夯处理。挡墙基底、涵洞基底换填和涵洞、通道基底回填后的压实度要求达到90~95%。桥台、涵洞、通道与填方路堤连接处按2~3倍路基填土高度设置过渡段,其路基压实度为96%。桥台与填方路堤连接处应作特殊处理。3.10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为防止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根据沿线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等,本项目采用了挡土墙、护肩等多种工程防护措施。3.10.1防护工程设置一般原则填方地段对于横坡较陡、填方边坡坡脚不易收坡,且路基压实困难,路基不易稳定路段,采用仰斜式路肩挡土墙进行支挡防护;在沿河地段和局部地势低洼处排水不畅地段,为防止水流冲刷应采用实体式护坡进行防护,边坡坡脚可设置护脚,隔断路基以外的水源。3.10.2路基挡土墙(1)本次挡土墙设计系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及车辆荷载标准进行计算,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I级。(2)挡土墙砌筑材料强度要求:片石强度不低于MU30,厚度不小于15cm。(3)挡土墙伸缩缝沉降缝宽2~3cm,每隔10~15m设置一道,缝内沿墙顶、内、外侧填塞沥青麻絮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20cm。(4)泄水孔尺寸为10×10cm方形孔或ф10cm圆孔,最底排在离地面或常水位0.3m以上,间隔2~3m上下排交错布置。进水孔底部铺设20cm厚的夯实粘土层,粘土层上设50cm碎石反滤层(外包土工布)。(5)地基承载力必须大于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基底摩擦系数不小于0.3,墙背填料内摩擦角不小于35°。基础底面埋置深度应满足:土质地段、软质岩石地段为天然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0m,受水冲刷地段应置于局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0m,硬质岩石地段为风化层以下0.5m。按照以上原则,施工时如发现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够,应予调整或采取处理措施。(6)当墙背地面横坡≥1:5时,须开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挡土墙应分层砌筑,每层砌筑高度不大于1.2m,砌体强度达到75%以上时方能分层回填碾压,两者不同步进行。碾压时压路机边缘距挡土墙内侧不小于1.5m,此范围内用人工夯实。(7)挡土墙两端除接护肩外,应伸入填方路堤不小于75cm。3.11.3护肩当零填路基为收缩路基减少占地,或半填半挖路基填方高度不大但边坡伸出较远不易填筑时,可以修筑护肩。护肩高度一般不大于2.0m。(1)护肩的内外坡面均直立,基底面以1:5的坡度向内倾斜。(2)护肩全断面采用M7.5砂浆砌MU30以上片石,墙顶为25cm厚C20混凝土预制块。3.11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说明3.11.1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系统由排水沟、边沟、截水沟、急流槽等组成。路基排水不与农田灌溉、水塘鱼池相干扰,易产生积水的地区均置涵洞排水。一般路段边沟和排水沟采用普通尺寸,边沟为0.4m×0.4m矩形。边沟、排水沟详细尺寸、设置段路和相关工程数量详见《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和《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当挖方边坡山坡汇水面积较大时设置截水沟,将水流引离路基。路基填挖交界处,路堑边沟沟底标高与路堤排水沟沟底标高落差较大时,设置急流槽将边沟水引入到排水沟。其设置的一般原则:全挖路堑中段若处于竖曲线变坡处,在两端边沟出口均设置;全挖路堑两端边沟出口有一端处于上坡或下坡,则在低的一端设置。半填半挖路堑路段急流槽的设置参照上述要求执行。路基排水汇水通过设置急流槽引入到临近排水沟附近的沟渠中。急流槽设置的地点除按《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中具体位置设置外,还可根据现场施工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3.11.2路面排水路面排水主要采用分散排水方式,对填方边坡大于8m的通过路基护坡上的泄水槽等排出路基。本项目路段路线纵坡均大于0.3%,纵向排水顺畅,局部地方若出现排水雍堵,在施工时适当调整沟底标高。4路面设计4.1设计原则路面设计根据公路等级、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交通量,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的综合比选和方案设计。4.2设计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201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F20-201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4.3主要设计参数(1)标准轴载:BZZ-100;(2)设计使用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8年;(3)自然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划V2区;4.4设计原则(1)功能要求:要求建成后的公路能够提供全天候、快速、安全、舒适的服务。(2)交通荷载特点:要求路面材料的抗剪切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耐久性和稳定性好。(3)表面抗滑性能:从沥青混凝土类型的选择、集料选择和混合料级配设计着手,提高面层抗滑性能,要求达到一级公路路面抗滑特性的要求。(4)高温稳定性:考虑该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在42℃左右,路面沥青混凝土的最高使用温度可达到65℃~70℃,对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求路面要有较高的抗车辙能力。(5)沥青混凝土结构层与基面的粘接问题: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与沥青混凝土层间的粘接、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间的粘接以及沥青混凝土层间的粘接是该工程设计的重点之一。设计应采用可靠的层间粘接材料,确保层间具有较强的粘接能力,以满足层间抗剪强度的要求。(7)水损害问题:该地区属于多雨地区,全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水是引起路面早期破坏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要求铺装层有较高的不透水性,面层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到5级,同时保证路面排水畅通。4.4路面结构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全线平、纵断面不做大范围调整。路基宽为7.5m。局部受限路段路基宽度不做调整或微调。本项目绝大多数路段路面情况较好,根据经济发展及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的需要,决定对全线路面进行全面改造。从整体上提高道路的营运能力和行车舒适性。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同时参考当地建设经验和经过计算、分析、比选后,确定本项目路面结构如下:上面层: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4cm厚下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砼AC-20c下面层5cm透层:改性沥青粘层基层:C25水泥混凝土22cm厚垫层:级配碎石垫层12cm4.5沥青面层4.5.1材料要求4.5.1材料要求1)沥青为满足有良好的路用性能,面层沥青应采用70号A级公路石油沥青。其技术指标应达到下表4.5-1的规定:表4.5-1A级公路石油沥青70号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70号(A)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JTJT0604适用的气候分区1-3针入度指数PI-1.5~+1.0JTJ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JTJ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JTJT0620延度(5cm/min、10℃)不小于cm20JTJT0605延度(5cm/min、15℃)不小于cm40JTJ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JTJT0615闪点不小于℃260JTJ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JTJT0607密度(15℃)g/㎝³实测记录JTJT0603TFOT(或RTFOT)后JTJT0609质量变化不大于%±0.8JTJG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JTJT0604残留度(10℃)不小于cm6JTJT0605残留度(15℃)不小于cm15JTJT0605用于上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中的技术要求。改性沥青中改性剂剂量以内掺法计量为准。改性沥青混凝土沥青材料采用4%SBS改性沥青(96%AH-70石油沥青+4%SBS改性剂)。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技术指标SBS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0T0604软化点(R&B),℃≥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3.0T0625T0619闪点(℃)≥230T0611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2.5T0661溶解度(%)≥99T0607旋转薄膜试验(163℃×5h)质量损失%≤±1.0T0610针入度比25℃%≥65T0604应用于半刚性基层间透层油的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指标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PC-2PC-3破乳速度慢裂快裂或中裂粒子电荷++1.18mm筛上残留物%不大于0.1不大于0.1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不大于1%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不大于5%沥青标准粘度C25,3(秒)8~20恩格拉粘度计E251~6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针入度100g,25℃,5s0.1mm50~30045~150延度15℃cm不小于4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不小于97.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CH5)<5T0655粘度C25,3(秒)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指标单位次干路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0T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20T0312坚固性,不大于%--T0314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表4.9.2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表4.8.3、表4.8.5和表4.8.7对应于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在路面SMA-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中4.9.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2)粗集料技术要求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耐磨、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并检测与沥青的粘附性,粗集料技术要求见4.5-2表。表4.5-2表面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04坚固性,不大于%—Y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基中粒径大于9.5㎜,不大于基中粒径小于9.5㎜,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粗集料磨光值PSV不小于—40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T0616\T0663吸水率不大于%3T0304注:对S14即3~5㎜规格的粗料,会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3)细集料技术要求细集料应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砂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元杂质,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规格满足表4.5-3要求,技术指标满足表4.5-4要求。为了提高机制砂洁净程度,保证机制砂0.075mm筛孔通过率小于12%的规格要求及颗粒形状,应采用立式冲击破碎设备生产机制砂,同时必须安装有效除尘装置。细集料应搭棚遮盖、防雨。表4.5-3沥青面层细集料规格规格公称粒径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4.752.361.180.60.30.150.075S13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表4.5-4沥青面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28坚固性(﹥3㎜)不小于%—T0340含泥量(<0.075㎜的含量)不大于%5T0333砂当量不小于%50T0334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T03454.5.2填料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作为填料。拌和机回收的粉料均不得采用。矿粉必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4.5-5。矿粉在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表4.5-5矿粉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g/㎝³2.4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粒径范围﹤0.6㎜%100T0351﹤0.15㎜%90~100T0351﹤0.075㎜%70~100T0351外观———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4.5.3透层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应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开始铺筑。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透层乳化沥青采用高渗透性乳化沥青,满足下表的技术要求。表4.5-6透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筛上残留物(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公路标准粘度计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4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50~300T0604延度(25℃),不小于㎝40T0605与粗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月3日T0654常温贮存1d,不小于%1T0655稳定性:5d,不小于%5T0655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洒布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立即撒布石屑或砂吸油,必要时作适当碾压。透层油洒布后不得在表面形成能被运料车和摊铺机粘起的油皮,透层油达不到渗透深度要求时,应更换透层油稠度或品种。其他未尽事宜应严格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9.1条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4.5.4沥青混合料要求本次设计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要求如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规格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25C10090-10075-9065-8357-7645-6524-5216-4212-338-245-174-133-7AC-20C10090-10078-9262-80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AC-13C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在调查以往同类材料的配合比的设计经验和使用效果的基础上,按以下步骤进行。=1\*GB3①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中附录B、附录C、附录D的方法,优选矿料级配、确定沥青最佳用量,符合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和配合比设计检验要求,以此作为目标配合比,供拌和机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以及试拌使用。=2\*GB3②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对间歇式拌和机,应按规定方法取样测试个热料仓的材料级配,确定各热料仓的配合比,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同时选择适宜的筛孔尺寸和安装角度,尽量使各热料仓的供料大体平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OAC、OAC±0.3%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和试拌,通过室内试验以及从拌和机取样试验综合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对连续式拌和机可省略生产配合比设计步骤。=3\*GB3③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从路上钻取芯样检测空隙率的大小,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标准配合比的矿料合成级配中,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公称最大粒径筛孔的通过率接近优选的公称设计级配范围的中值,并避免在0.3~0.6mm处出现“驼峰”。对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宜再次进行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试验。沥青混凝土AC-20C的性能要求如下表所示: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AC-20C马歇尔稳定度(KN)≥8.0流值(mm)2.0~4空隙率VV%4.0~6.0矿料间隙率VMA%≥13.0沥青饱和度VFA%65~75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7560℃动稳定度DS次/mm≥1000渗水系数ml/min≤120低温弯曲应变-10℃微应变≥200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4.5.7施工注意事项1)备料各种材料除按本说明要求外,所有材料应有正式的质量检验报告;配合比设计遵循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试拌、试铺,验证三个阶段的原则;正式施工前必须铺筑试验段,以确定各项作业参数、施工机械间的配合;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按马歇尔试验进行,技术指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5.3条的配合比设计规定。2)拌和拌和温度通过直接测定沥青混合料的粘度~温度曲线确定,以沥青混合料粘度温度为0.17±0.02Pa.s时对应的温度为拌和温度;每个工作日必须取样一次,进行混合料抽提、筛分和马歇尔试验,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停机,排除故障后才能恢复生产;热拌沥青混合料储料筒的储料温度不能过高,热料储存时间<2h,不得储存过夜。同时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5.4条的规定。3)运输现场仔细检查混合料温度,低于摊铺温度的混合料应废弃,检测温度用长柄金属探针温度计,插入深度>15cm。并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5.5条的规定。4)摊铺雨天、下层潮湿或路表面温度低于10°C时,不得施工。采用具有非接触式找平装置的摊铺设备;摊铺厚度根据设计厚度、松铺系数确定,并用摊铺数量校核;摊铺速度控制在1.5~2.5m/min内,不得超过3m/min;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混合料在摊铺过程中离析;机械摊铺后,对局部、边角、接缝处采用人工补铺,补料采用较细的混合料,不得使用单粒粗料和低于压实温度的材料。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5.6条的规定。5)压实成型从路面横坡的低边开始,逐渐压向高边。压路机不得在刚压实的路面上转弯、调头,停止工作时,压路机应驶出作业区外;边、角等难于有效压实的部位,应该采用小型压路机补压;并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5.7条的规定。6)接缝施工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5.8条的规定。7)开放交通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需提前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其他未尽事宜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有关规定执行。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4.6水泥混凝土基层4.6.1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要求1、水泥:采用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要求水泥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符合下表2.2-1规定:交通等级中、轻交通龄期(d)328抗压强度(MPa),≥10.032.5抗折强度(MPa),≥3.06.5水泥的各项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水泥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指标要求水泥性能中、轻交通路面铝酸三钙≤9.0%铁铝酸四钙12.0%~20.0%游离氧化钙≤1.8%氧化镁≤6.0%三氧化硫≤4.0%碱含量怀疑有碱性活集料时,≤0.6%;无碱性活集料时,≤1.0%氯离子含量(%)≤0.06混合材种类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出磨时安全性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标准稠度需水量≤30%烧失量不得>3.0%比表面积宜在300~450m2/kg细度(80μm)筛余量不得>10%初凝时间不早于0.75h终凝时间不迟于10h28d干缩率不得>0.10%耐磨性不得>3.00kg/m22、细集料: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专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或混合砂,质量要求应符合表细集料的技术指标表的规定。细集料的级配要求应符合细集料级配范围表的规定,路面用天然砂宜为中砂,也可使用细度模数在2.0~3.5之间的砂。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否则,应分别堆放,并调整配合比中的砂率后使用。细集料的技术指标表实验项目技术要求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0含泥量(按质量计)(%)≤3泥块含量(按质量计)(%)≤1氯离子含量(按质量计%)≤0.06云母含量(按质量计%)≤2.0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0.5海砂中的贝壳类物质含量(质量计%)≤0.8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吸水率(%)≤2.0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400kg/m3空隙率≤45%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碱集料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结晶二氧化硅含量≥25.0细集料级配范围表砂分级方筛孔尺寸(mm)4.752.361.180.600.300.1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粗砂90~10065~9535~6515~305~200~10中砂90~10075~10050~908~308~300~10细砂90~10085~10075~10015~4515~450~103、粗集料:采用沿线各料场石灰岩轧制碎石,应质地坚硬、耐磨、洁净,符合规定的级配,最大公称粒径不应超过31.5mm,其技术指标应满足碎石技术指标表的要求。粗集料应按粗集料级配范围表控制级配。碎石的技术指标实验项目技术要求碎石压碎指标(%)≤30卵石压碎指标(%)≤26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2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20含泥量(按质量计%)≤2.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7吸水率(按质量计%)≤3.0洛杉矶磨耗损失(%)35.0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1.0岩石抗压强度岩浆岩≥100MPa,变质岩≥80MPa,沉积岩≥60MPa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3空隙率≤47%磨光值(%)≥35.0碱集料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用作路面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9.0mm;碎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6.5mm;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碎卵石或卵石中粒径小于75μm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1%。粗集料级配范围方筛孔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级配4.75~1695~10085~10040~600~104.75~1995~10085~9560~7530~450~504.75~26.595~10090~10070~9050~7025~400~50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粒级4.75~9.595~10080~1000~1509.5~16.095~10080~1000~1509.5~19.095~10085~10040~600~15016~26.595~10055~7025~400~10016~31.595~10085~10055~7025~400~1004、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杂质,饮用水可直接使用。对水质有疑问时,应检验下列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①硫酸盐含量(按计)小于。②含盐量不得超过。③pH值不得小于4。④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杂质。5、填缝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低温不脆裂、耐久性好的材料,建议使用满足下表要求的聚氨酯类填缝料。聚氨酯类填缝料技术要求使用项目技术要求湿粘(固化)时间(h)3~16弹性复原率(%)≥90流动性(mm)0(-10℃)拉伸量(mm)≥25与混凝土粘结强度(MPa)≥0.4粘结延伸率(%)≥4004.6.2平面尺寸板块平面尺寸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规定并结合行车道宽度确定。7.5米宽路幅的标准水泥混凝土板为长×宽=5.0×7.5m。路线终点处若长度不够满足标准板的要求,可将最后两块板的板块尺寸适当调整为2.0~4.0m。尺寸大小或形状不规则的板块(渐变板)等为非标准版。4.6.3纵缝本次扩宽后道路路面为7.5米宽路幅,标准水泥混凝土板为长×宽=5.0×7.5m。因本项目来老路拓宽改造项目,故无中间纵缝,存在拼宽施工缝。4.6.4横缝(1)缩缝分假缝传力杆型和假缝(不设传力杆)型两种。前者设于临近胀缝或路面自由端部的两条缩缝内,后者设于一般板块之间(渐变板块除外)。缝宽3~8mm,缝深50-60mm。(2)胀缝主要设置在临近桥梁或其他构造物处与其他道路相交处。对于上述各处胀缝,当两处胀缝之间的距离过短时可少设或不设胀缝,胀缝结构图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胀缝宽度2.0cm,缝内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胀缝传力杆施工时须用支架钢筋固定不得扰动。(3)施工缝这里指横向施工缝,施工缝不得单独设置,应与缩缝或胀缝重合。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该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设置在胀缝处的施工缝,构造与胀缝相同。4.6.5施工技术要求1、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混凝土拌和场地,材料准备及质量检查,混合料配合比检验与调整,基层的检验与整修等项工作。(1)选择混凝土拌和场地根据施工路线的长短和所采用的运输运工具,混凝土可集中在一个场地拌制,也可以在沿线选择几个场地,随工程进展情况迁移。拌和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使运送混合料的运距最短。同时拌和场还要接近水源和电源。此外,拌和场应有足够的面积,以供堆放砂石材料和搭建水泥库房之用。(2)材料准备及其性能检验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在施工前分批备好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包括水泥、砂、石料及必要的外加剂),并在实际使用时核对调整对已选备的砂和石料抽样检测含泥量、级配、有害物质含量、坚固性;对石子还应抽检其强度、针片状颗粒含量和磨耗等。如含泥量超过允许值,应提前1~2d冲洗或过筛至符合规定为止,若其它项不符合规定时,应另先料或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3)混合料配合比检验与调整混凝土施工前必须检验其设计配合比是否合适,如不合适,应及时调整。1)和易性(工作性)检验与调整。按设计配合比取样试拌,测定其工作性(或坍落度),必要时还应通过试铺实地检验。2)强度的检验。按工作性符合要求的配合比,成型混凝土抗弯拉及抗压试件,养生28d后测定强度,或压蒸4h快速测定强度后推算28d强度。(4)基层检验与整修基层的宽度、路拱与标高、表面平整度、厚度和压实度等,均须检查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有不符之处以及发现的质量缺陷,应予整修。(5)测量放样测量放样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一项重要工作。应根据设计图纸放出中心线及边线,设置胀缝、缩缝、曲线起迄占和纵坡转折点等桩位,同时根据放好的中心线及边线,在现场核对施工图纸的混凝土分块线。放样时为了保证曲线地段中线内外侧车道混凝土块有较合理的划分,必须保持横向分块线与路中心线垂直。(6)模板安设基层检验合格后,测量放样完成即可安设模板。模板宜采作钢模,长度3~4m,接头处应有牢固拼装配件,装拆应简易。模板高度应与混凝土面层板厚度相同。模板两侧铁钎打入基层固定。模板的顶面与混凝土板顶面齐平,并应与设计高程一致,模板底面应与基层顶面紧贴,局部低洼处(空隙)要事先用水泥浆铺平并充分夯实。无钢模时,也可采用木模,但厚度宜在5cm以上。模板安装完毕后,宜再检查一次模板相接处的高差和模板内侧是否有错位和不平整等情况,高差大于3mm或有错位和不平整的模板应拆去重新安装。如果正确,则在内侧面均匀涂刷一薄层油或沥青,以便拆模。2、混凝土的搅拌、运输(1)混凝土最大水灰比不应大于0.50,冬期施工不应大于0.46。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宜为l0mm~40mm。(2)投入搅拌机每盘的拌合物数量,应按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和搅拌机容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砂、石料必须准确过秤。2)散装水泥采用电子计量装置。3)严格控制加水量。每班开工前,实测砂、石料的含水量,根据天气变化。4)搅拌机装料顺序,宜为砂、水泥、碎(卵)石。进料后,边搅拌边加水。5)混凝土的运输,宜采用自卸机动车。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