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新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李纨相信理,秦可卿沉醉于情,王熙凤痴迷于权力和财富,薛宝钗关心的是仕途经济,史湘云想把握当下的美好,妙玉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林黛玉执着于纯粹的情感。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当然,毁灭之后,作者仍然提供了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空门。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被视为觉悟的出口不过是另一种毁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姓的不可抗拒,无论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还是杀死一双儿女的美狄亚,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整部小说描述的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哲学家牟宗三曾经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红楼梦》的悲剧,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但真正说来,人生见地之不同只是导致某些不幸发生的具体原因,贾政、王夫人、元春、王熙凤等的人生见地和林黛玉、贾宝玉不同,直接导致宝黛之间的爱情无法得到亲人们的祝福。贾府主人们优先考虑的是家族权力和财富的延续,而不是两个年轻人的感受。
坚固的权力和财富等足以压倒一切柔软的东西,让有情之天下无法充分地实现出来。但根本说来,这种悲剧的核心是通过无常的变化呈现一切美好事物的稍纵即逝,以揭示生命、世界和价值的虚无本性。
《红楼梦》在真假有无的追问中把幻灭感渲染到极致。对“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越是执着,“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带来的心灵冲击就越强烈。“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由入世而离尘,是主人公贾宝玉的生命轨迹,也是无常和虚无的展开之所。
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波澜壮阔的情感冲突、悲欢离合的往复循环、生离死别的亲历旁观,宝玉一直感受着这个爱他、也被他所爱的世界,不断感受着爱在这个复杂世界的纠结和无奈。这个世界像一个巨大的网络,处在中心的宝玉被来自各个方向的力量撕扯着。他无法阻止任何不幸事情的发生,更谈不上对这个世界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改变。被无力感笼罩着的宝玉,对这个世界从热爱和执着变为失望和绝望。而在这种绝望中,宝玉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觉悟到世界虚无本性的自己,这个自己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呈现出来,不是如姽婳将军林四娘那样和这个世界的直接抗争,而是告别:觉悟到虚无的宝玉和贾府的告别,和自己“宝玉"身份的告别。告别也是一种抗争,是选择另外一种人生,这也是宝玉唯一能够自主选择的人生。在经历了世间的种种纷扰之后,炽热而跃动的心渐渐冷寂,宝玉只想在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下做一块无用的石头。
但是人的伟大在于可以通过思想创造一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的世界。在虚无的废墟和荒漠之上,美好的东西获得了一个更坚固的根基。这个坚固根基的核心是矛盾和紧张,在入世和离尘之间、在相信和怀疑之间、在真假有无之间。《红楼梦》帮我们清理了地基,矗立起什么,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一直相信,任何一种思考都通向一个更好的世界,其中有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有更适合保证这些美好事物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精神性的存在,人们深知这个世界永远无法完美,悲剧、残缺和遗憾无处不在,但对于它们的理解和接受就足以让我们更加强大,也更有力量去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东西。
(摘编自王博《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红楼梦》描述的毁灭是一种彻底的毁灭,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都毁灭了,在某种意义上,最后的出口也是一种毁灭。
最早的古希腊悲剧中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决定了人物命运,而莎士比亚作品中人性和社会的矛盾导致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对这个世界由热爱和执着变为失望和绝望的生命轨迹,突出体现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绝望让宝玉悟到世界的虚无本性,这时的他充满力量,从而与这个世界进行了直接抗争即告别贾府和自己的身份。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只有建立在相信某些价值基础之上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所以真正的悲剧即价值的毁灭。
悲剧的崇高来自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人对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以及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
《红楼梦》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无常变化,揭示了生命、世界和价值的虚无本性,可见其思想是消极的。
任何一种思考都通向一个更好的世界,这是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体现,也是人的伟大之处。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莎士比亚悲剧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在人物内心自审中揭示悲剧永恒的精神意义。
悲剧让观众在观赏中审视自我与世界的矛盾冲突,从而提升对世界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光彩。
悲剧中的人物命运往往是悲壮与无奈的,但是他们始终不曾屈服,这感召我们不屈不挠。
从《红楼梦》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文本分析其人生悲剧形成的原因。(4分)
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滑竿【注】
萧红
黄河边上的驴子,垂着头的,细腿的,穿着自己的破烂的毛皮的,它们“划"着无边苍老的旷野,如同枯树根又在人间活动了起来。
它们的眼睛永远为了遮天的沙土而垂着泪,鼻子的响声永远搅在黄色的大风里,那沙沙地足音,只有在黄昏以后,一切都停息了的时候才能听到。
而四川的轿夫,同样会发出那沙沙的足音。下坡路,他们的腿,轻捷得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够止住,蹒跚地他们控制了这狭小的山路。他们的血液骄傲的跳动着,好像他们停止了呼吸,只听到草鞋触着石级的声音。在山涧中,在流泉中,在烟雾中,在凄惨的飞着细雨的斜坡上,他们喊着:左手!
迎面走来的,担着草鞋的担子,背着青菜的孩子,牵着一条黄牛的老头,赶着三个小猪的女人,他们也都为着这下山的轿子让开路。因为他们走得快,就像流泉一样的,一刻也不能够止息。
一到拔坡的时候,他们的脚步声便不响了。迎面遇到来人的时候,他们喊着左手或右手的声音只有粗嘎,而一点也不强烈。因为他们开始喘息,他们的肺叶开始扩张,①发出来好像风扇在他们的胸膛里扇起来的声音,那破片做的衣裳在吱吱响的轿子下面,有秩序的向左或向右摆动。汗珠在头发梢上静静的站着,他们走得当心而出奇的慢,而轿子仍旧像要破碎了似的叫。像是迎着大风向前走,②像是海船临靠岸时遇到了潮头一样困难。
他们并不是巨象,却发出来巨象呼喘似的声音。
早晨他们吃了一碗四个大铜板的面,晚上再吃一碗,一天八个大铜板。甚或有一天不吃什么的,全靠抽一点大烟来支撑自己。所以瘦弱苍白,③有的像化石人似的,还有点透明。若让他们自己支持着自己都有点奇怪,他们随时要倒下来的样子。
可是来往上下山的人,却担在他们的肩上。
有一次我偶尔和他们谈起做爆竹的方法来,其中的一个轿夫,不但晓得做爆竹的方法,还晓得做枪药的方法。他说用破军衣,破棉花,破军帽,加上火硝,硫磺,就可以做枪药。他还怕我不明白枪药。他又说:
“那就是做子弹。”
“你怎么晓得做子弹"
他说他当兵,还当过班长。
这时候,前边的那个轿夫一声不响。轿杆在肩上,一会儿换换左手,一会儿又换换右手。后边的就接连着发了议论:
“小日本不可怕,就怕心不齐。中国人心齐,他就治不了。前几天飞机来炸,炸在朝天门。那好做啥子呀!飞机炸就占了中国我们可不能讲和,讲和就白亡了国。日本人坏呀!日本人狠哪!报纸上去年没少画他们杀中国人的图。我们中国人抓住他们的俘虏,一律优待。可是说日本人也不都坏,说是不当兵不行,抓上船就载到中国来……”
“是的……老百姓也和中国老百姓一样好。就是日本军阀坏……"我回答他。
就快走上高坡了,一过了前边的石板桥,隔着这一个山头又看到另外的一个山头。④云烟从那个山慢慢的沉落下来,沉落到山腰了,仍旧往下沉落,一道深灰色的,一道浅灰色的,大团的游丝似的缚着山腰。我的轿子要绕过那个有云烟的尖顶的山。两个轿夫都开始吃力了。我能够听得见的,是后边的这一个,喘息的声音又开始了。我一听到他的声音,就想起海上在呼喘着的活着的蛤蟆。因为他的声音就带着起伏、扩张、呼煽的感觉。他们脚下刷刷的声音,这时候没有了。伴着呼喘的是轿杆的竹子的鸣叫。坐在轿子上的人,随着他们沉重的脚步的起伏在一升一落的。在那么多的石级上,若有一个石级不留心踏滑了,连人带轿子要一齐滚下山涧去。
因为山上的路只有二尺多宽,遇到迎面而来的轿子,往往是彼此摩擦着走过。假若摩擦得厉害一点,谁若靠着山涧的一面,谁就要滚下山涧去。山峰在前边那么高,高得插进云霄似的。山壁有的地方挂着一条小小的流泉,这流泉从山顶上一直挂到深涧中。再从涧底流到另一面天地去,就是说,从山的这面又流到山的那面去了。同时流泉们发着唧铃铃的声音。山风阴森的浸着人的皮肤。这时候,真有点害怕,可是转头一看,在山涧的边上都挂着人,在乱草中,耙子的声音刷刷地响着。原来是女人和小孩子在集着野柴。
后边的轿夫说:
“整天忙生活……连报纸也不常看(他说过他在军队常看报纸)……整天忙生活对于国家就疏忽了……”
正是拔坡的时候,他的话和轿杆的声响搅在了一起。
对于滑竿,我想他俩的肩膀,本来是肩不起的,但也肩起了。本来不应该担在他们的肩上的,但他们也担起了。就如黄河北的驴子,垂着头的,细腿的,使马看不起的驴子,也转运着国家的军粮。
1939年春
(有删改)
【注】滑竿:是一种旧式的交通工具,由两个人抬着走。文中的轿子即滑竿。
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捷得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够止住”,以夸张的口吻写轿夫们下坡时的速度之快,反映了他们为生计而努力多干活的状态。
B.轿夫一天只吃两顿,有时一天什么都不吃,以抽大烟来支撑自己去抬滑竿挣钱,这些细节真实再现了轿夫艰苦生活的境况。
C.从“我”和轿夫关于“小日本"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到当时百姓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自己不能去前线抗日的遗憾。
D.文章通过描写各种声音,如轿夫上坡时的喘息、沉重的脚步、轿子破碎似的鸣叫,表现了轿夫讨生活的艰难。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以风扇扇动的声音来写拔坡时轿夫喘息的急促强烈,表现他们抬轿上山的艰难。
B.句②把轿夫抬轿上坡比作“海船靠岸时遇到了潮头”,表现轿夫行走于险境的困难和谨慎。
C.句③以“化石人"形容轿夫,生动地写出了轿夫因为营养不良而瘦弱苍白的形象特点。
D.句④以“游丝”写山腰,强调了山路的狭窄、曲折、陡峭,突出轿夫工作环境的危险。
8.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黄河边上的驴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9.有人评价说,萧红从不强行拔高笔下的人物,她的散文中没有高大的英雄,只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底层小人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苟其A侥一时之幸B从车骑C数十人D使闾巷小民E聚观F赞叹之G亦何以易H此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至《君奭》"的“书”与《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B.窃,私自、私下。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的意思相同。
C.执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执事"也是这个意思。
D.闻,听见。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闻"含义相同,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周公富贵不如孔子之贫贱,其原因是周公身边的人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
B.苏轼认为孔子虽然贫贱,但是有理解自己的贤能弟子陪伴,这就足够快乐了。
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要与有贤能的人为友,生活才是值得的。
D.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相礼;曾皙言志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4.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孔子对颜渊“油然而笑"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沧浪静吟
苏舜钦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
[注]庆历四年,苏舜卿被削籍为民,退居苏州沧浪亭,此诗便是闲居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题有“静吟”二字,全诗也紧紧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极力描写了所处环境的幽静,营造出澹泊闲静的意境。
B.首联交代了诗人独自在沧浪亭里闲步,绕过虚空的亭子,走到小石桥上,这种情味世间难觅,奠定了感情基调。
C.第三联诗人用两个典故和自己的情况相比较,诗人虽遭贬逐,但不会投江而死;也不会像伯夷、叔齐一样饿死。
D.尾联用夸张的说法,说明自己现在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只恨酒不满缸,可见诗人已经完全适应了贬谪后的生活。
16.诗歌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概述并摆出对方(司马光)在来信中的指责和非难,给紧随其后的逐条反驳立了靶子,旗帜鲜明,一目了然。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因为其存在时间过于短暂,故而其被灭亡之后,只能由后人为之哀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文句发人深省,其讽谏意味颇为浓厚。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自己驾一叶扁舟行驶在洞庭湖上之时,其心境坦然宁静,个中滋味无法和别人分享,只能由自己体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史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从单一到复杂的发展历程。“背面敷粉"在《三国演义》和《水浒》里还没有被广泛运用。到了《红楼梦》里,成为塑造主要人物的基本手法之一。《红楼梦》开笔写作之前,作者已对全书结构有了通盘考虑,虽然后四十回是别人续补的,但并不妨碍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达到这么高的成就,这主要得力于作家把人物塑造放在第一位。①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又归功于对人物正面的和“背面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众多的人物成为名副其实的圆形人物。
《红楼梦》的作者要突出林黛玉的单纯、真挚,却处处写她的嫉妒、尖刻,越是写她嫉妒、尖刻,越显得她单纯、真挚。要突出薛宝钗的胸有城府,却处处写她的宽厚、随和,越是写她宽厚、随和,越显得她胸有城府。在《红楼梦》之前、同时和之后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无一例外的是才子佳人,结果只是使读者生厌。而《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天出现在荣国府,众人观察她“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却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如此而已。这么一个怯弱少女,②_________________。
这种人物描写技巧的依据是什么呢现实生活里的人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完全单色调的人。人性、人心总是③_____________,其中包括彼此对立的方面。
18.请根据语段内容,解释“背面敷粉”的内涵。(3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中国的俗语有很多令人费解的矛盾之处。如虽有相助之心,却无拔刀勇气,于是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又说“各自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___。___。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俗语的矛盾性,中国人心理的矛盾性,中国人自古以来仿佛都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生活得非常没有原则,没有逻辑,生活得非常马虎而且自欺欺人,很容易对自己妥协,表现得很耿直又很圆滑,因此外国人永远也不能理解中国人真实的心理。但是这么看中国人就失之偏颇了,中国俗语里的矛盾性其实更多展现的是中国人看问题的思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如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俗语又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意思是说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反而有害。
在俗语的对立矛盾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不同语境下,正反都有理,并非非黑即白。这就避免了看问题绝对化。你可以选择此,也可以选择彼,你的思维方式在矛盾的分析中不断改变。一切都要你自己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如有“众口铄金”,也有“清者自清”,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基本上会达成共识:既不能无视流言,也要相信自己的人格。
20.下列对文中加点处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耿直又很圆滑"可以表述为“很圆滑又很耿直”。
B.“失之偏颇"可以改为“有失偏颇”。
C.“达成共识:"处的冒号不能改成破折号。
D.“既……也……”不能改为“不仅……又……"。
21.请在横线处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两组恰当的句子,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形成排比,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4分)
22.文中画横线处两个关于读书的名句矛盾非常突出,请分析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30个字,句子简洁流畅。(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
2022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生活中,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我们都能看到逆行的青春身影:空难面前,有很多解放军战士迎难而上;疫情面前,有很多白衣天使逆行而去;失败面前,有很多青春的面庞逆行微笑……他们,用青春的身躯迎接挑战,用昂扬的斗志铸造青春!
“青春才有几年,疫情却占三年。”青春的我们,“在校学习"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居家学习”似一股“逆风"迎面而来,是做一张被风吹走的“白纸”,还是做一只逆风飞翔的“蝴蝶"?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想?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作为“逆行青春”的代表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
②作为学生代表,给“逆行青春"的榜样写一封信。
③在学校举行的“逆行青春”演讲会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新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D.“直接抗争"错误。从原文“被无力感笼罩着的宝玉,对这个世界从热爱和执着变为失望和绝望。而在这种绝望中,宝玉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觉悟到世界虚无本性的自己,这个自己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呈现出来,不是如姽婳将军林四娘那样和这个世界的直接抗争,而是告别”来看,宝玉并没有“和这个世界的直接抗争”,而是选择“告别”。故选D。
2.C“可见其思想是消极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虚无的废墟和荒漠之上,美好的东西获得了一个更坚固的根基。这个坚固根基的核心是矛盾和紧张,在入世和离尘之间、在相信和
怀疑之间、在真假有无之间。《红楼梦》帮我们清理了地基,矗立起什么,取决于我们自己”,可见无法得出“其思想是消极的”的结论。故选C。
3.A.只是强调了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与最后一段观点不符。故选A。
4.贾宝玉:
①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主人们关心的是家族权力和财富的延续,对贾宝玉寄予厚望;而贾宝玉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直接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②兴亡盛衰无常:贾宝玉生活在贾府由盛而衰的时期,不仅经历了家族的没落,也亲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林黛玉:
①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主人们关心的是家族权力和财富的延续,而林黛玉不仅自己追求纯粹的爱情,而且鼓励宝玉“离经叛道”,直接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
②兴亡盛衰无常:林黛玉家道中落、父母早亡、自身多病又寄人篱下,种种人生境遇让敏感自尊的黛玉始终处于自卑自怜中,导致其香消玉殒的悲剧结局。
5.①首先引用鲁迅的话阐释悲剧内涵,并分析《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的原因;
②然后结合西方戏剧具体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核心是无常和虚无;
③最后指出《红楼梦》的虚无帮读者清理了地基,从而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自己不能去前线抗日的遗憾”错。“我"和轿夫关于“小日本”的一段对话是文本第14段,结合“小日本不可怕,就怕心不齐。中国人心齐,他就治不了……我们可不能讲和,讲和就白亡了国。日本人坏呀!日本人狠哪!"可知,此处借轿夫之口反映出老百姓的想法,既有对日本侵略者(军阀)的痛恨,还有不能讲和,要团结抗日的愿望,并没有提到自身不能去抗日和遗憾。故选C。
7.D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D.“写山腰,强调了山路的狭窄、曲折…….突出轿夫工作环境的危险”错。结合第16段“一过了前边的石板桥,隔着这一个山头又看到另外的一个山头。云烟从那个山慢慢的沉落下来,沉落到山腰了……大团的游丝似的缚着山腰。我的轿子要绕过那个有云烟的尖顶的山,两个轿夫都开始吃力了"可知,此处“游丝”是用来形容云烟的,而不是山腰,随着前行,眼前云烟从山上沉落下来,可见山之高、陡峭,马上就要爬这么高的山,突出的是轿夫工作的艰辛。故选D。
8.①开头写黄河边上瘦弱、疲惫的驴子,引出下文的轿夫,展现了他们负重前行、吃苦耐劳的形象。
②结尾把轿夫比作黄河边上体格单薄、遭受轻视却运转着国家军粮的驴子,赞美了轿夫任劳任怨的精神。
③首尾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作品以不为人们关注的轿夫为描写对象,他们生活贫苦、生存艰难,是社会最底层最普通的百姓。为了谋生,他们自食其力,从事着辛苦而危险的工作。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们坚强生存,同时又关心国事,有团结抗日的愿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G【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凭一时的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着数十个车马随从,使街坊小民围观而赞扬,又怎能换取我与大贤相知的乐趣呢!
“苟其侥一时之幸"是假设的前提,且句意完整,独立成句,所以B处断开;
“从车骑数十人”动宾结构完整,“从"是使动用法,作句子谓语,“使”是后一句的开头,所以D处断开;
“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中间停顿,“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是前文“苟其侥一时之幸”这一假设的结果,“亦何以易此乐也"是作者的感叹,所以G处断开。故选BDG。
11.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不同,《尚书》;/奏书,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言劝谏的一种文书;/书信。句意:读到《尚书》的《君奭》篇。/劝谏(秦王)不要逐客的奏书。/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B.正确。句意:总是私下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我私下里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C.正确。句意:先生您的名声传遍天下。/我怎么敢来劳烦您做这件事呢?
D.正确。动词,听见;/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我希望听到先生对我这种看法的教诲。/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故选A。
1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错误。根据“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可知在苏轼看来,人不能无条件地享有富贵,也不能无理由地守着贫贱,而不是“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故选C。
13.(1)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本色。
(2)(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然”,虽然这样;“容”,被容纳;“病”,担忧;“见”,体现。
(2)“居”,平日;“不吾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吾”,没有人了解我;“何以”,打算怎么做。
14.颜渊的话表明了他对孔子学说价值的理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为此感到欣慰。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颜渊的话“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并结合“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等内容,可知颜渊的话表明了他对孔子学说价值的理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为此而感到欣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篇,读到《尚书》的《君奭》篇,总是私下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弹琴唱歌的声音依旧没有断绝,并且与颜渊、仲由等学生相问答。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难道是我的政治主张和做法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颜渊说:“先生的理想和做法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本色。"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他们师徒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于是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
退下来我想一想这件事,人不可以无条件地享有富贵,也不能够无理由地守着贫贱。世有大贤而能够成为自己的知己,那也足以作立身的依托了。如果凭一时的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着数十个车马随从,使街坊小民围观而赞扬,又怎能换取我与大贤相知的乐趣呢!《论语》上说:“不抱怨上天,不怨恨别人。"大概就因为自己有“从容悠闲、自得其乐可以过一辈子”的那种情趣。先生您的名声传遍天下,而官级不过五品,您的脸色温和而没有怒气,文章宽厚淳朴而没有怨言,这一定有乐于此道的缘由。我希望听到先生对我这种看法的教诲。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叹息着说道:“我赞同曾皙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诗人已经完全适应了贬谪后的生活”错)
16.①颔联前一句以动写静,后一句化静为动,更显出“沧浪亭"的幽静和诗人此刻平和自乐的情绪。②“山蝉带响”利用蝉声来突出环境的清幽宁静,反衬其静,给人以极为真实贴切的感受。③“野蔓盘青入"将藤蔓这一静物动态化,写出了它在盘旋回绕中偷偷伸进破旧窗子的“动”的过程,更深化了沧浪亭中安静的气氛。(6分。每点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18.背面敷粉是一种写作技法,是指不用全力对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作正面刻画,而是着力去写其特征的相反面,互相映衬对照,使某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19.①它的(主要)人物塑造的成功
②却使(千千万万)读者倾心
③由若干方面构成的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句,根据后一句解释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归功于对人物正面的和‘背面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众多的人物成为名副其实的圆形人物”,可知此处指出《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成功这一事实或结果,故此处可填:它的(主要)人物塑造的成功。
②句,总结本段关于所举的林黛玉这一事例,林黛玉虽然是“一个怯弱少女”,“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吸引着读者,故此处可填:却使(千千万万)读者倾心。
③句,此句补充“人性、人心总是”的宾语,结合前文“没有一个完全单色调的人”,后文“其中包括彼此对立的方面”,可知“人性、人心总是"复杂的,或者包含多个方面,故此处可填:由若干方面构成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20.D
21.示例1:虽推崇舍生取义,却总是明哲保身,于是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信善恶有报,却总怕吃善亏,于是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示例2:虽主张大度宽容,却总是有仇必报,于是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虽认可倾心交谈,却又讲究谨慎开口,于是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每组2分,内容正确贴切1分,句式一致形成排比1分)
第一句强调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侧重知识积累与写作的关系;第二句意为读书多而无所适从,侧重读书后的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第一句写出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2分,第二句写出读书缺乏思考、主见,不学以致用会带来危害2分)
四、写作(60分)
23.例文:
青春的逆行
同学们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的逆行”。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微视频《青春的逆行》为我们记录下大战大考中那些“青春的逆行"。逆流而上的新时代青年,用奋不顾身的实干和不服输的“倔强”,把青春写在了战“疫"战“贫”一线的大地上。“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青春的逆行中”,他们“放手一搏"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成为了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
新时代青年在“战贫实践”中走在前列,磨炼为民品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广大青年以一场青春的“逆行"把青春书写在祖国的田间地头,他们是回村创业的大学生,是驻村的青年干部,是扶贫的网格员,是贫困地区希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在为民造福的生动实践中,他们是朝气蓬勃的战贫青春力量,用青春之我在基层一线创造了青春之中国。新时代的青年用更加无畏的勇气和更加无私的付出,扎根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了解基层、了解群众、了解实践。广大“80后”“90后"青年干部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在脱贫一线冲锋陷阵践行为民初心使命,带领贫困群众向“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发起冲刺。越是在艰苦环境下,越能磨炼青年干部的为民品质,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服务在脱贫攻坚最前沿,为贫困地区电商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参与到农产品电商销售中来,他们为贫困地区“代言"带货”,“从无到有"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在战贫的生动实践中,广大青年走在前列踏尽崎岖,在广袤的田野乡村历练成长,不断开辟战贫事业新天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股份合作协议书新
- 厂家电池采购合同
- 并购交易居间协议(与卖方财务顾问签)
- 保温材料公司劳务协议书
- 工地杂工承包合同范文
- 餐饮经营合作协议范文
- 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 工程项目招标自查自纠报告
- 湖南省郴州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
- 4.1 陆地水体及其关系-河流的补给类型 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高二上学期
- 探究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
- 三废环保管理培训
-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一章
- 工程机械租赁公司管理制度
- 《日月潭》示范课教学PPT课件第1课时【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剪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统计学-数据与统计学
- 非煤地下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方案
- 成立职业健康企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如何进行市场走访》课件
- 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要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