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2_第1页
息烽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2_第2页
息烽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2_第3页
息烽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2_第4页
息烽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息烽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2.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如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B.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D.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3.在民国初年的教科书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性要高于鸦片战争。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对这两场战争影响重要性的表述发生了逆转,即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开端的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起点,并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则渐渐被忽视。这说明A.材料多寡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B.主观情感影响史家史事的评判C.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事和评判D.学术研究影响教科书叙述风格4.公元前5世纪后期,如果有人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与既有法律相抵触的议案,或者议案提出的方式违反法定程序,在此后的1年内,任何公民都有权起诉议案提出者,如果起诉者胜诉,则给予奖赏,违法议案提出者将被处理罚款。这一制度的设立A.凸显了法律建设的专业化水准B.保证了城邦政治决策的公正性C.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D.防止了行政官员对权力的滥用5.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地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充分地飞翔,又不被"笼”因死。“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B.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6.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A.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颇受尊崇 B.城邦对公民具有绝对的权威C.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D.帮助公民树立集体荣誉观念7.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组织全国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A.先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 B.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C.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 D.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8.(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9.西欧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王权进一步加强,司法和军事等权利已开始被中央掌控。此时的社会应处于A.封建制度产生时期 B.封建等级制时期C.等级君主制时期 D.君主专制时期10.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槟榔屿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C.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结合11.伴随着国家疆域的渐次扩张,罗马法也经历了历史的演进。下图所示疆域的历史时期,罗马实施的法律是()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C.万民法 D.习惯法12.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注)全国总人口数各家统计不一。笔者截取的原则是,如果某一年有修正后的数字则首取,没有则取最大的估略数字。1820、1840、1843、1893、1901年的全国总人口教职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1920、1931、1936年全国总人口数,参考姜涛前引书,及赵文林、谢激君:中国人口史》,以《中国人口史)修订后的数字为准。1949年的数据采自《中国人口年鉴.1985)——据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演进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4.(20分)“中学”与“人学”材料一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严复《论世变之亟》1895年2月材料二非为天地人三学,则无以尽事理之悠久博大与蕃变也,而三学之中,则人学为尤急切。——严复《原强》1895年材料三曩者吾人以西人所知,但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问题(1)材料一中“三纲”是指什么?(2)从材料一中概述西方是从哪些方面重视“人学”的?(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严复所言的西方“盛大之源”是什么?(4)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严复所持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试题分析: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学习西方局限在科技、军事、教育领域。①②是马克思主义著作;④是中国传统的医学著作,均可排除,故选C。考点:洋务运动点评:历时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洋务运动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工业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起步。2、B【解析】

王位世袭制是权力继承的制度,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权力的制度,井田制是权力的基础,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3、C【解析】

根据材料“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结合由于鸦片战争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开端而被赋予比第二次鸦片战争更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时代发展,即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对历史叙事和评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史料的多少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主观情感问题,,故排除B选项;材料强调历史叙事和评判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有关,而并非与学术研究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选项。4、C【解析】

材料反映的措施将促使雅典公民慎重提出议案,审慎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建设的进步,排除A项;B项中的“保证了”说法绝对,且这一制度的设立与“政治决策的公正性”无关,排除;这一措施不是针对行政官员,排除D项。5、A【解析】

陈云“鸟笼经济”指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际是要在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否定计划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未澄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没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不符合题意;只有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才科学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6、B【解析】

由材料“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可知,城邦对公民具有绝对的权威,故选B;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内容,与古希腊城邦无关,排除A;材料的主体在于强调城邦,而非个人,C项并非最佳答案,排除;对公民过于严苛的规定,有可能会激发公民的逆反心理,并不必然会帮助公民树立集体荣誉观念,排除D。7、B【解析】

据材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知,1954年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说明宪法制定是非常严肃的,并且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订,A错误;C说法片面,错误;宪法代表队是广大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D说法错误。【点睛】我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都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8、C【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9、C【解析】

材料“王权进一步加强,司法和军事等权利已开始被中央掌控”说明王权呈现加强的趋势,属于等级君主制时期,故C正确;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从6世纪开始,到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排除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指西欧封建主之间依据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排除B;君主专制时期是王权处于绝对领导地位,排除D。故选C。10、C【解析】

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当时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新派是否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是否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D。11、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伴随着国家疆域的渐次扩张,罗马的疆域不断的扩大,罗马人为了加强统治而实行了万民法,并且该图所示疆域是疆域最大的历史时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并不是突出上海市国际大都市,排除A;材料提到“电灯”,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故选B;材料将孟德斯鸠当作曹操,说明启蒙思想在中国没有广泛传播,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的信息,排除D。考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的表现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示例起步阶段(1840年—甲午战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口总量长期处于停滞徘徊状态,中国城市化率整体不高,但也有缓慢提升,且主要在沿海、沿江的部分地区进行。五口通商后,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各大商埠相继开辟,近代城市化进程启动。沿海、沿江城市内的近代工业逐渐兴起,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但此时的通商口岸以商业为主,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力不足,且从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直至中法、中日战争,许多城市、城镇不同程度地遭受战争摧残。初步发展阶段(甲午战后一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城市化获得初步发展。之所以把《马关条约》签订看作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转折点,是因为它不但刺激了通商口岸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分布区域的拓展,而且其中资本输出等条款刺激了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实业救国”高潮出现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铁路铺设、开矿设厂的时代。在19世纪末中国几个区域的城市系统中,出现了较有成效的经济、交通近代化变革。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随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和城市化均获得较快发展。曲折发展阶段(全面抗战爆发一1949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对城市化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上看,半壁河山沦陷于日寇之手,大多数城市,特别是若干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和近代兴起的主要工商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相继被日军占领,战火侵扰加之野蛮掠夺,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从局部看,东北与西南两个局部区域的城市化却得到了很大发展。日本为了适应对华战争的需要,将东北作为战争基地,加大了对东北的投资。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及其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全面抗战期间,中国东部人口大规模向西部迁移;推动了西部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但这远不足以弥补战争对整个中国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抗战胜利后,中国一度出现战后的复兴,经济和城市都出现较大发展,但蒋介石挑起的内战对经济的破坏相当严重,工农业生产与城市化水平严重下降。全国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及其军队撤退时,还掠走大量资源和黄金储备,破坏了许多重要的工厂和矿区,加之战争破坏,不少城市人口数量减少,百业萧条。这些都使城市化发展进程陷于滞缓。【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体现的是1820年到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率的变化,结合材料可将其大致划分为起步阶段(1840年—甲午战前)、初步发展阶段(甲午战后一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曲折发展阶段(全面抗战爆发一1949年),关于阐释可结合材料的数据特征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过及原因进行分析即可。14、(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社会政治、经济习俗、为学、自然与个人(对灾祸看法)(3)社会科学,或人学。(4)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多维度论述。能提炼出正确观点,并能对该观点产生的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评价。(如:对观点本身的认识;对观点产生背景的认识;对观点影响的评价)示例:提出要革新图强,必须重视社会科学,尤其重视人的作用。产生该观点是基于对西方的接触、观察、比较;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实践的认识;是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比较。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论述:论述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答案2:能从两个线索与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充分。视角:提炼观点较正确,能从两个纬度进行阐释和评价,但不能建立有效联系。如:纬度一,基于对西方“人学”学习的进步性认识纬度二,基于中国国情与西方比较的认识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和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少材料。视角:只单一纬度如基于对西方先进文化接触、观察、认识论述严复观点。叙述:仅能列举。答案4:观点不太明确,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答案5: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参考范例:综述上述材料,严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现中西差异和盛衰之源在于社会和人文,反映了其远见和卓识。首先,严复先生向西方学习,重视社会科学的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超越性的。他了不起的地方是通过与西方的深入接触与全面观察,突破洋务运动所认为的西方优势不过“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发现西方值得学习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等器物之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知晓了西方“立国以致强盛者”另有盛大之源,发现社会科学对国家强盛的巨大贡献,这在当时是一种远见。其次,严复先生的认识并非仅依靠其理论的思维,而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实践的认识,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