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单元人物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单元人物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单元人物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单元人物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单元人物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第四单元测试卷测试范围:人物传记阅读时间:60分钟分数:56分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一、(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雷蕾)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厚美丽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马思聪1912年诞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今,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抗日斗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马上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很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激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美丽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家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与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闻名音乐家,仍旧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苦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由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抗拒日寇的侵略。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与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与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与了大量的音乐沟通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心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化、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欢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头末50年头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峻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终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酷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切。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缘由,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觉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有删改)相关链接:①我是音乐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酷爱和敬重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遇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革”)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乎其微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②《思乡曲》分三部分,一、表达思乡心情;二、表达对家乡酷爱;三、表达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③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精确的一项是(3分)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家乡深厚的怀恋之情。B.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欢乐的日子”。C.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遇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缘由。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酷爱音乐、酷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宏大人格。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戏剧是时代演化中的人生(陆怡彤远山)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夸夸其谈中,她的话语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索,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决之光。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印象。前不久,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8天的演出。这位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戏剧探究,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2024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头。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她顺着他们的思路相识了一个愁闷的王子“哈姆雷特”。20世纪80年头初,陈薪伊起先学习导演专业,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相识渐渐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与“大师”的含义。在中心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1986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与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引起剧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时隔30年,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如何才能排演出别出心裁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雷特》?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翻译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一个火花出现,“答案就在这里”。朱生豪,32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剧作。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自己:“从今日起,我安葬了青春的嬉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在日本侵华斗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确定要坚持翻译莎翁剧作,就似乎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他一个人在轰炸机的威逼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当《哈姆雷特》的手稿被炸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舞在半空中。如同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译本中读到更多的是共鸣。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姆雷特。于是,她在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二角来完成。她说明说:“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志向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志向人——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备人性。”“在剧中朱生豪坚韧的生命力、坚毅的意志力与哈姆雷特怠惰延宕的性格、软弱迟疑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推断那个被粉饰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曾执导过京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旧选择了舞台第一线,“言出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这版《哈姆雷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微环节。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如何令中西文化和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或许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究的时代命题。陈薪伊说:“虽然很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名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因而,我用名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特别相像的。”“最重要的是,你必需对自己忠实。”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正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或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微环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化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化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化中的人生戏剧。”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5日,有删节)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话剧《哈姆雷特》融入陈薪伊对人生理解和对戏剧探究,因此显得别出心裁。B.研读戏剧让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相识渐渐成熟,使她相识了愁闷王子“哈姆雷特”,懂得“经典”“大师”的含义。C.陈薪伊在她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究戏剧的时代命题,融入了很多中国建筑元素,使得中西文化有机融合。D.“你必需对自己忠实”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倾注于舞台,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戏剧。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开头运用细微环节描写,如“童心未泯”“正午阳光一般的”“睿智”“坚决”等词,浓墨重彩地描写陈薪伊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B.其次段交代了文章的缘起是陈薪伊胜利执导话剧《哈姆雷特》,其中“长达8天的演出”“韵味悠长”等词语饱含作者褒扬赞美之情。C.文中插叙朱生豪矢志翻译莎剧的事迹,这并非闲笔,因为陈薪伊在阅读他的《哈姆雷特》译本中产生共鸣,才确定导演《哈姆雷特》。D.陈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乐,就是为了证明她“言出必行”的艺术人生。E.陈薪伊在她所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朱生豪的故事,意在诠释其为自己所崇尚的志向人性,即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备人性。陈薪伊导演的《哈姆雷特》有哪些别出心裁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用一辈子改善自己(一慈)他是这个浮躁年头一开口就令人宁静的人,他说人生最重要就是改善自己。就像年轻时爱喝可乐,可中国人终会在岁月里明白茶的味道。你走过的路越长,越接得住胡德夫歌声中的错综困难。他的很多歌,乍一听是山河,细听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傲慢和感伤,还有足以克服这个喧嚣时代的宁静。胡德夫说。“其实我的歌就是写我经验过的事情,对大自然的那种赞美。在那个歌里面,我尽量用直白的方式,用咏叹。”胡德夫说自己一个“意外歌手”。20世纪70年头初,他去台北一家咖啡厅驻唱,只是为了多赚一点收入,来为身患癌症的父亲筹措医药费。那时候胡德夫唱的主要是西方的民谣,他很少用麦克风的豪迈歌颂,被余光中形容为“犹如在厚壮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深厚大风箱。”然后,在咖啡厅的角落,他遇到了李双泽,“李双泽这个挚友,他不是唤起我去唱我自己卑南族的歌的人而已,他对我说:‘你可以写歌。’”但当时,胡德夫怀疑,说,大家都是拿个吉他唱英文歌,谁会情愿听一个原住民的歌,谁会情愿听台湾民谣呢?李双泽很坚持,他对胡德夫说:“你经常讲的,你小时候的那个山谷,你说你很欢乐、你很惦念那个地方,你说你在牛背上是一个王,天空的老鹰是你的向导……这个就是歌啊。”胡德夫回去之后,把整个在山上的事情想了很久。“我早上四点钟就起来去喂饱我的牛;这时候老鹰飞上了天空,相互‘咦——’呼喊着在学习飞的小鹰,一家全在天上翱翔。我还可以跟它们对话,那‘咦’声响彻山谷。那时我躺在那个贫瘠的山坡上,但是我把它看成是我的草原,我是个骑士,腰系弯刀啊这样子。那个我不能遗忘的,很得意……”“我每次在大陆唱《牛背上的小孩》的时候,一个个小孩子会一副怅然的样子,欲哭无泪的样子。后来我问组织者:‘为什么底下有孩子哭呢?’他说:‘胡德夫你不知道,很多的小孩,都是逃出农村来的。你欢乐地唱农村的事,对他们来讲不肯定是那样的。哪个孩子不想跟都市的孩子平起平坐啊,或者是得到的学问一样多啊。所以你唱稻米、水牛、香蕉……会勾起他们的乡愁。’”胡德夫很感慨,他写的只是一个岛的乡愁,却引来这些孩子们很大的、浓浓的乡愁。后来,胡德夫投身原住民权益运动,寂静了很多年没有唱这首歌。始终到2005年、他55岁的时候,才再次把《匆忙》拿出来唱,“这时候感受和味道又不一样了。”如今,在台东老家,胡德夫开了一家牛肉面店,在那里会挚友,写东西。他想告知每天匆忙来去的都市人:“没有擦肩而过就结识到的挚友”,“从不相识,从那么繁忙,从根本不必打招呼,特别匆忙的脚步,乒乓乒乓当中,茫茫的人海里,能够结识到挚友,结识到好的事情,在里面觉得有在改善自己,我想说的是这个”,“连我这么老我都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改善自己。”两个月前,胡德夫当祖父了。在《我们都是赶路人》一书里,他这样写道,“他(祖父)来山谷看我的时候,常把我抱在腿上唱古谣给我听。他每次唱的内容都不一样。虽然曲调相同,但歌词都是他当时的内心所想。就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千年古谣,我现在把它唱给你听。”现在,那个“牛背上的小孩”也当祖父了。那个厚壮沧桑的身体里住着的深厚悲伤的大音箱已经在唱给孙子的歌了。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其次段中“可乐”和“白茶”分别比方胡德夫青年时代内心的激情躁动和经验岁月沧桑之后的淡定平和。B.胡德夫走上歌颂生涯完全是一场意外,他须要钱给父亲治病而兼职唱歌,但后来他投生原住民权益运动,寂静了很多年没有唱歌。C.胡德夫在大陆唱《牛背上的小孩》很开心,但台下很多小孩欲哭无泪,因为他们是不得已才逃到城市,模糊的歌声引起他们对家乡的思念。D.依据文章,胡德夫所说的“改善自己”应当是改善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让自己对他人、对故土文化的传承更有价值。8.下列对文章结尾一段理解,最恰当两项是(5分)A.“厚壮沧桑的身体里住着的深厚悲伤的大音箱”这个比方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胡德夫歌颂技巧的困难多变,既厚壮沧桑又深厚悲伤。B.这句话体现了胡德夫在艰难岁月中已经长大成熟了,懂得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懂得了对岁月的宽容,对自己的乐观。C.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前者体现胡德夫艰苦岁月中的悲伤,后者体现他对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的坚决信念。D.这句话连接了童年的天真自由和晚年的深厚悲伤,给读者带来生命的沧桑感,但更多的是生命持续带来的希望。E.我们应当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生命的博大与深厚,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后悔。9.“他是这个浮躁年头一开口就令人宁静的人”结合全文简析古德夫的歌让人宁静的缘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刘心武)(1)北京有两座闻名的金刚宝座塔。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闻名作家,而五塔寺好比尚未引人留意的作家。(2)至今还记得19年前深秋到五塔寺写生的情景。那天下午,在空旷的寺庙里,我把对沟通的憧憬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中。(3)而后,我懒懒地漫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觉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搭没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设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最终发觉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随意一翻,才知却是小说,作者署名王小波。(4)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读完。(5)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电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异,因为我的主题是:“你能告知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知了我一个号码:“不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6)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个懒懒声音:“谁啊?”(7)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想相识你,跟你聊聊。”他尽然懒洋洋的:“好吧!”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信息却令我欣慰。(8)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样。可是一起先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忠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或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美丽的灵魂。(9)我把在小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我拍着那书告知他:“你写得实在好。不行以这样好!你让我嫉妒!”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10)那一年我54岁,他比我小10岁。我自己也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11)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爱好盎然。我们并没有多少争辩。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特别坚韧。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特别温柔,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猛烈,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12)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遗忘时间,也遗忘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13)1997年初春,下午两点,我按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跟你喝了。”我没大在意,叮嘱了一句:“你还是留意别喝高了好。”也就算了。(14)大约一周以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是“王小波的哥儿们”,直截了当地告知我:“王小波去世了。”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不能这样开呀!”但那竟是事实。(15)隧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哀思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喧闹非凡。(16)面对着我在五塔寺的写生,那银杏树里仿佛出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呼喊: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有删节)10.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理解,不精确一项是(3分)A.文章中多次写到“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既呼应了文章标题,也表明白作者对王小波的深切怀念和因王小波已经去世的失落之情。B.前文写到两座寺庙,后文又提到两座寺庙,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上以比方和对比的手法,对王小波的人生遭遇进行了形象的概括。C.第(2)段画线句子在行文上是对自己的动作描写,实质上是内心情愫的一次抒发;句中“银杏树”既是眼前之树,也是心中王小波先生形象象征。D.第(10)段中的“共同语言”表明虽然作者与王小波彼此立场想法不同,但依旧能够欣然接纳对方的看法。1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对王小波的介绍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无论是对其作品《黄金时代》的看法由误会到欲罢不能,还是对其人的接触和相识,都说明白这一点。B.作者很喜爱王小波的作品,但也嫉妒王小波的才情;两人因《黄金时代》这一作品而最终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挚友。C.作者在阅读完《黄金时代》后,向很多的挚友询问了王小波的电话,既表明作者想见王小波的迫切心情,也说明白王小波先生在当时并不是很出名。D.文章第(10)段和第(11)段的内容表明,作者与王小波先生会面后的谈话其实是话不投机的,但两人并未因此而有争吵,反而成为了挚友。E.文章多次提到喝酒,说明两人都是性情中人;作者与王小波因酒而结缘,也是因酒而有了对彼此的深化相识,酒成为了文章的一条行文线索。12.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王小波的相识。(6分)第四单元人物传记阅读一、1.C【解析】“马思聪认为,……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缘由”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无中生有。①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厚和苦痛,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②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③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解析】留意从内容上分析表现了传主见学良思念家乡的深厚和苦痛,从侧面表现了《思乡曲》艺术感染力,从结构上分析: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3.①抗战时就主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②北平和平解放后,参与了大量的音乐沟通和演出活动,并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化、音乐创作和表演,作出了重要贡献。③虽受政治迫害被迫流亡国外,但始终心系祖国和祖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并为民族音乐的发展静默奉献。④临终前依旧在创作思乡题材的作品,一生对祖国忠诚不渝。【解析】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看法的题目,是好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留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留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留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文章的开头,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留意从抗战时、北平和平解放后、文革期间、临终前等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概括。二、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实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推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留意“答非所问”等。依据原文相识愁闷王子“哈姆莱特”,是在她看过两部莎翁的电影之后。5.BE【解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A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