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解答_第1页
初中物理知识解答_第2页
初中物理知识解答_第3页
初中物理知识解答_第4页
初中物理知识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上好概念课

徐辉(湖北省黄冈中学)编者按湖北省黄冈中学是闻名全国的重点中学.该校全面贯彻教

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校学生在国际中

学生数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获得3金、3银、1铜共7枚奖牌.高考成绩显著,

多年来该校高考升学率、优秀率一直位于湖北省前列.

为了系统总结黄冈中学的物理教学、教改和教研成果,由徐辉老师主持了《怎样上好物理

课》的课题研究.该课题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并撰写出有关物理课

堂教学的系列文章.本刊自本期开始刊出《怎样上好物理课》系列研究文章,每期一篇,目的

是使大家都来探讨和研究物理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达到提高物理教学水平的目的.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

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

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

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

概念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总结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下面就怎样上好概念课进行具体分析: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概念引入的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

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

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

间内位移不同,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体位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体位置变化慢(如自行

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二)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

引入概念,不要千篇一律,只用同一种方法.引入概念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

的方法.

1.演示实验引入概念

如:在“浮力”概念引入之前,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重物,手向上托

重物,弹簧秤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了.据此引入“浮

力”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2.用类比法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电压”概念之前,讲清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

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

3.通过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惯性”概念时,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当汽车刹车、加速、拐弯

时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4.通过问题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老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对吗?”让学

生讨论,有的学生说铁比木头重,还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有的说不一定,但又讲不出道理;有

的则没有办法肯定.老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物重与跟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有关外,

还跟其体积有关.指出: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重.据此引入“密度”概念.这种方法,引起学

生争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收效甚好.

5.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时,可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在引入“磁场”

的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6.从旧概念引入新概念

如:从“平均速度”引入“瞬时速度”.要确定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可在该点附近取一小段

位移,求出平均速度,当位移足够小,或者说时间足够短,所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该点的瞬时

速度.

7.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新概念

如:在引入“力”的概念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抽象出力的物体性,

进而引入力的概念.这样做,学生对力的概念体会深刻,易于理解.

8.由逻辑推理引入新概念

如:“电场"和’‘磁场”这两个概念是由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入的.由力的概念可知:力是物

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都是直接接触的,而电荷对电荷的作用、磁极

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直接接触.那么电荷间、磁体间是怎样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由逻辑推理可

知,电荷周围和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一一电场和磁场.这样引入电场和磁场

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总之,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

较好的效果.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另

一方面能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再一方面还能起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二、概念的建立

物理概念是由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

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

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

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

(-)概念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性

一个概念,如果在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准确、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并且能留

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遗忘.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准确性,如果学生第一次接受某概念时,模糊

不清,将会影响他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2.直观性

物理概念是从直观的感性认识经过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直观性是相对于抽象性

而言的,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来源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直接反映.直觉能使学生获

得感性认识,教师要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建立桥梁,就能激发学生

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住概念的基本属性.

3.简洁性

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的表述应该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及简洁性.应该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完整

的物理意义,少一字就不准确,多一字显得口罗嗦.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短短的几个

字就能阐明力的本质.”力是作用力是什么作用呢?由“物体对物体的”几个字揭示出力的

物质性.有人认为有两个“物体”不是重复吗?这里两个物体,说明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

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二)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

1.直接定义法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物理现象直接给它下定义的.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等等.

2.比值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如密度(P=m/v)、速度(v=s/t)、加速度(a=Av/At)、

电阻(R=U/I)等等.这类概念一般来说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些比值的大小是由

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式中的各量无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比值必然是一个

恒量.

3.乘积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如电功(W=UIT)、电功率(P=UI)等等.对于这

类物理概念应从它所能产生的效果去认识它的特性.

4.差值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如位移(S=x2-xl)、电势差(Uab=Ua-Ub).

5.和值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和.如合力(F=F1+F2)、总功(W=W1+W2)等.

6.极限思维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数学极限表达式.如瞬时速度(v=1imAT-0AS/

AT),瞬时加速度(a=1imAT-0AV/AT)等.

7.函数定义法

物理量的概念的定义式是物理量的函数表达式.如正弦式电流(i=fmsin3t)等.

三、概念的理解

一个物理概念建立以后,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个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有深刻

理解,才能记忆牢固、运用自如.

(-)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理解概念物理概念建立以后,首先要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要

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观察事物,做好演示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头脑中对物理现象和事

物构成一幅物理图象,抓住主要的本质特征,建立一个物理模型.

如:对“电阻”概念的理解时,由R=U/I可知,对一个确定的导体而言,这个比值是个

恒量,它表示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篇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通过实验可知:当电压U

恒定时,R增大,I将减小.说明R可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

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此时必须用实验证明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强度

无关,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的,即:R=PL/S,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导体来说,不

管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

(二)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一个物理概念,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

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

如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历来是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概念.向心加速度只能改变线速度的方

向,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不少学生对向心加速度

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但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这种特性不能理解.其原因还是对向心加速度

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此时应引导学生从向心加速度特点出发,认清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方向

间的关系,即互相垂直,故向心加速度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三)理解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物理学中,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其意义却有本质的区别.在

教学中既要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采用找联系、抓类比的教学

方法,来讲清这些概念,让学生知道其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有

很大的作用.如电场和磁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可以激

发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整体一一电磁场.

四、概念的深化

概念是发展的,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

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它是随着

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深化的.

(-)概念的阶段性

有些物理概念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不相同.因

此,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深化物理概念.例如,在“力”

的概念教学中,阶段性十分突出:初中阶段只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高中阶段又分为力学

中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热学中的分子力,电磁学中的电场力、磁场力,核物理

中的核力,对力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深化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二)概念的发展性

有些物理概念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些概念的教学中注意不要把

发展中的概念讲死.如:人们对核力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关于核力的本质,目前科学家们还没

有弄清楚,因此,在“核力”概念的教学中,要讲清已经认识到的一些内容,还要讲清其发展性

五、概念的运用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

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概念的运用中,又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

成自然记忆,并借此可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对概念的

进一步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物理概

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只有

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怎样上好物理现象课

物理现象十分广泛,如声现象、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全反射现象、惯

性现象、静电感应现象、磁现象、电磁感应现象等等.面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

学生们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的谜,总想把它解开.物理学家正

是从这些物理现象入手,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逐步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

律去解释这些物理现象.因此,物理现象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搞好物

理现象的教学呢?为此我们教研组进行了专题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物理现象课教学的一般规

律.具体介绍如下: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

1.自学法

有些物理现象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是可以掌握的,教师设计几个有关该物理现象的思

考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讨论思考题,得出结论,

从而达到认识和理解该物理现象的目的.

例如在“噪声”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题:

(1)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2)噪声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零分贝的含义是什么?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通过认真的自学,一般都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

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噪声”现象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演示实验法

有些物理现象,先用生动具体的实验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该物理现象,使学生获得感性

认识;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看书来解释这个物理现象;最后由教师总结现象,使学生从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惯性、惯性现象”的教学中,先把课本(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

人教社版)P105图9.2所示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被打飞的棋子飞出去后,

上面的棋子仍然留在原处,接着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这

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看书和分析,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了这是因为上面的棋子具有惯

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仍然留在原处.再将课本P105图93所示的实验演示

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静止的小车被突然用力一拉,小车上竖放的木块倒向后方;运动的小

车突然停止时,小车上竖放的木块倒向前方.教师提问:木块为什么会倒?为什么两种情况下

木块倒下的方向不同?这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看书和分析,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

当用力突然拉动静止的小车时,由于木块和车面间有摩擦,木块底部立即随小车运动;但木块

具有惯性,其上部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然静止,所以木块倒向后方.当运动的小车突

然停止时,由于木块和车面间有摩擦,木块底部立即随小车停止运动;但木块的上部要保持原

来的运动状态,仍然继续前进,故木块倒向前方.最后由教师总结:静止的物体有惯性f运动

的物体有惯性f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再让学生根据亲身体会,谈一谈惯性现象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对惯性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就较深刻了.

3.探索实验法

有些物理现象,教师设计一些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探索研究物理

现象,观察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理解物理现象的意义.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组有如下器材:一个

检流计、一个线圈、一个条形磁铁、一个马蹄形磁铁、一个直铁棒、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课

本上的实验电路图去研究、探索电磁感应现象.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大

多数学生都能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和条形磁体穿过闭合线圈的情况统一起来,认识到产生

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和观察物理现象,理解

得深,掌握得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物理知识的方

法.

4.讲述、讨论法

有些物理现象,学生认识和理解它十分困难,此时,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精心

设计的演示实验,详细完整地进行理论分析,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

些物理现象.

例如“静电感应现象”的教学.

第一步,要做好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将A、B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用绝缘支架固定,且

相互接触,然后将带电体C靠近A但不接触.学生发现,A、B导体下面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这说明A、A导体均带了电,这种现象就叫静电感应现象.

第二步,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由电场知识可知,带电体C周围的空间存在电

场,导体A、B处在电场中.导体A、B中有自由电子,它们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发生移动.开始时A端电势比B端高,故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要向A端移动,即A端有多余

的负电荷,则B端有多余的正电荷.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A、B两端电势相等,内部场强为

零,自由电子不再向A端移动.

第三步,设计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静电感应现象的理解.针对上面的实验可设

计如下的讨论题:

(1)将导体B接地会出现什么情况?将A接地呢?

(2)用手摸一下B会出现什么情况?摸一下A呢?

(3)将A、B分开会出现什么情况?

(4)A、B不分开,将C拿开,会出现什么情况?

(5)将A、B分开,再拿走C,会出现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分析、讨论,有利于理解静电感应现象.

第四步,由教师归纳总结静电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本质及其物理意义.

第五步,指导学生运用静电现象去分析、解释有关的物理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对比较抽

象的物理现象,从实验和理论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研究,便于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

物理现象.

以上四种方法是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结合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二、物理现象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物理现象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

各种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种物理现象产

生的条件.有些物理现象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更应引起注意.

如蒸发现象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如果温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达到沸点,液体就沸腾了,

变成了沸腾现象.

2.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

物理现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在这种联系中,有

的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有的是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也有的实际上是完全无关的.因此,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把现象的本质显露出来,

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它的本质.

如,烧开水的水壶冒出的“白气”,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有人认为这是汽化现象,其实

是错误的.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沸水的蒸气和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

形成雾状物,人眼看来就是“白气”.

又如,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3.理解物理现象的意义

各种物理现象都有各自的物理意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各种物理现象所揭示的

物理问题,弄清其物理意义.

如,失重现象和超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了变化,使物体间的作用力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超重和失重的物理现象.

4.注意物理现象间的联系与区别

有些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同时又有区别.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

这些物理现象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蒸发和沸腾这两种现象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

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蒸发只能在液面上发生汽化,而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

化;蒸发过程缓慢,而沸腾过程剧烈.

5.注重物理现象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物理现象来解释我们生活和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投出去的篮球能继续飞行;射出的子弹能继续飞

行;各种交通工具高速运动时,遇到紧急情况,不易停下来,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

又如,各种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冬天要穿棉衣;夏

天要穿衬衣等等.

只有运用物理规律去解释各种物理现象,才能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谈谈初中物理说理题的教学

现用初中教材选编的习题中,题型较以前丰富多了,尤其出现了大量的说理题,大约占习

题总量的38.2%。自从教材改革以来,我市每年物理中考试卷中必有1-2题是说明题。但限于

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往往回答得不够理想,成了学生的难题。本人通过教

学实践,对解答说理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重视说理题的作用

说理题所描述的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现象。搞好说理题的教学,

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搞清物理概念,掌握和运用物理中有关定义和规律,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且有助于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现物理学科从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物理说理题的教学。

解答说理题的一般步骤

1.理解题意。目的在于弄清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明确题给条件及要求回答的问题,注

意其中的关键“字”“词”“句:

2.明确原理依据。即明白题给条件和所要求回答的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能够解决问题,说

明道理将要运用的物理概念、公式和物理规律。

3.问答过程表述。就是运用物理语言准确而简洁地将问题回答清楚,把道理说明白。要注意

现象和依据表达的先后顺序,表述过程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切忌乱用物理概念、

公式和物理规律。

三.解答说理题的几种常见方式。

1.文字叙述法

此法是解答说理题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全部解答过程,必须要文字表述。

例1.晒粮食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并且把粮食摊开?

此题中关键的字词就是“向阳”(温度较高)、“摊开”(增大了面积),通过分析,此题解答

要运用的依据就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答案应是:因为向阳处温度高,粮食摊开和空气

接触面积大,这都能使粮食中的水份蒸发加快,所以粮食干得快。

2.借助公式法

此类说理题,必须按照物理公式,先经过数字运算,根据运算结果或直接利用公式,再配以

文字说明回答。

例2.一个灯泡的灯丝断了,把断了的灯丝搭在一起,更灯泡会更亮了,怎样理解这个现象?

题目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灯泡两端的电压不变”,关键词是“断了”、“搭在一起”、“更亮”,

解题依据有两个,一个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另一个是电功率公式P=u/R。答案应是:灯泡

的灯丝断了,再搭在一起,灯丝变短了,电阻变小,根据P=u/R可知当灯丝电阻变小而电压不

变时,其实际功率变大了,所以,灯泡会更亮。

还有的题必须借助进行运算比较才能得到结论,如“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吸收了相等的热

量,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为什么?”等就是这一类。

3.图解法

有些说理题,若能借助图象来解答,就会更加具体、形象,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例3.有人认为,1只开关能控制3盏灯,那么这3盏灯一定是串联在电路中,请你用学过

的有关电路的知识来判断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此题如果借助作图,画2个一个开关控制3盏灯不同的电路就很易断定题目的说法不对。答案

是:如图1和图2所示,这两个电路图只是一个开关控制3盏灯的多种接法中的两个,图1是

串联,而图2就不是串联,但开关S照样可以控制图中的3盏灯,可见,题目的说法是不对的。

4.实验法

有些说理题,如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或看老师演示实验来解答,使学生更易解答。且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例4.把凸透镜的上部遮去一半,点燃的蜡烛成像的情况如何?

这个题如果不做实验,光凭教师来讲述,学生是难以接受答案的,且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

但是通过实验后,学生才惊奇地发现并非他们想象的只剩下半个像,而仍然是整个像,明显地

只是发现像的亮度变暗了。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勤思考,善观察,积极探索归纳总结各类说理题解答过程的规律,

这样才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问答题的基本解法

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定性的知识多,在课本安排的练习题中,问答题占有很大的比

例.这样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理、分析能力和书面文字叙述、总结能力.这类习题大多是

针对生活实际中某个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有关物理定律,以“为什么,是什么”,“试说明,

请解释”等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回答.对初中学生来说,解问答题,

尤为困难,往往不能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文字表达物理含义和实质,常常抓不住重点,答非所问,

学生对此产生了畏难情绪.造成这种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做改变这种困难局面的有

心人,要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使之逐步掌握解这类习题的要领和思路,最后达到练有

所成,得心应手.

一、解问答题的一般思路

1.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给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找出已知条件和要回答的物理问题.

例1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的时候,船是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为什么?

解答方法题中表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是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经分析,找出的已知条件

是同一物体,漂浮在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船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

2.找出理论根据就是抓住已知条件与要回答的问题之间存在的物理原理或物理规律的

联系,确定解答的依据.在上例中,可清楚地知道,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是F浮=G,二力平衡.

3.做推理表述根据物理现象和过程,从已知条件出发,充分揭示理论根据与所要回答

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用精炼的语言,清晰的条理进行推理表述.如,由于船在行驶中自重不

变,又由于它是漂浮在液面上,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浮=G,二力平衡,可得P河

gV排l=G=p海gV排2,即P河V排1=「海丫排2,因为P河<P海,所以V排1>V

排2.当船从河里驶向海里的时候,要上浮一些.

4.复查答案解答完毕后再复查自己的推理表达是否正确,有无片面之处,语言是否做

到精炼,条理清晰,这样做能够促使学生掌握解答规律的规范化和技巧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二、常见的问答题型及其相关的解法

1.概念问答题指某些需要直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例3功的原理是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直接叙述法.这类题比较简单.

2.因果关系题针对题目中表述的物理现象,正确选择一个物理观点,直接把这个问题

叙述出来.

例4水壶里装满冷水,在炉子上加热,水会从壶里溢出来,为什么?

例5在寒冷的冬天常发现保温瓶上的小木塞盖好后被顶起,这是为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由因导果法.如例4,因为冷水受热会膨胀,使水的体积增大,当水的体

积大于壶的容积时,水就会从壶里溢出来.

3.过程说明题指对一些装置仪器组成的物理线路或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阐述.

例6根据防汛的报警器的原理线路图,试说明它的工作过程(图略).

例7简述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盐水的密度的操作步骤.

解答方法采用程序归纳法.说明工作过程必须知道物理原理,工作过程服从什么物理规

律.如例6,水面上涨,浮子随着升至开关触点一控制电路接通一电磁继电器工作一衔铁被吸

下一使工作电路通路f红灯亮(报警).

4.现象解释题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物理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释.

例8白炽灯丝断了再搭接上,通电时更亮,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例9铁路的钢轨为什么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

解答方法采用公式分析法,先要找出与题中物理现象有关的公式,然后根据题给条件分

析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释.如例8,根据P=(U2/R),当U一

定时,P与R成反比,由于灯丝重新搭接,使灯丝变短,电阻变小,灯泡的电功率变大,所以

会更亮.

5.辨析说理题区分相近而又不同的物理现象,考查学生对不同物理概念的理解.像蒸

发现象与沸腾现象,重力与压力的概念,效率与功率的物理意义等.

例10两个阻值不等的导体,把它们接在同一电路中,当电流通过电阻大的导体时,产生

的热量一定多,对吗?

例11利用动力臂较短的杠杆可以省距离;利用动滑轮可以省力,把二者结合起来岂不是

又省距离又省力,从而可以省功,这种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遇到这类问题,思考要周密,找出不同条件下遵从的物理规律,

进而辨析说明.如例10,当两个阻值不同的导体串联在电路中时,因为电流相等,电阻大的导

体,在单位时间内电流通过的产生的热量多;如果把它们并联接入电路,因为它们两端的电压

保持相等,电阻大的导体通过的电流小,单位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量少.所以,原题说法不对.

6.现象原理题这种题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回答某种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需

要说清“为什么”.这类题最常见,也是学生难以正确回答的.

例12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炉内,而是停在炉前,煤就顺着铲子运

动的方向进入炉内,这是为什么?

例13把正在熔解的冰拿到的房间里,冰能否继续熔解?为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寻找原理法.从题目叙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出发,思索与问题相关的物理

原理,进行完整,准确地回答.如例13,铲子和煤原来都向锅炉灶的方向运动,到达炉灶前,

铲子受到一个向后的拉力,于是它就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停在灶前,而煤由于惯性,仍保持

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进入了灶内.(当然煤受到铲的摩擦力很小,可忽略)

以上所列举的几种问答题型,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学生掌握了解

问答题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才能够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浮力”难点的几点做法

浮力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所占分量较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教学中

发现,一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中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理解得不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借助物理实验,启发、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物体的浮沉问题

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时,我向学生提出:两个不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当撤去外力后,

哪个下沉?哪个上浮?”甲同学答道:“重者下沉,轻者上沉.”乙同学则说:“受浮力大者上浮,

受浮力小者下沉.”

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先不作结论,而是针对甲同学的答案做实验:将一大木块和一小钢

针浸没于水中(G木〉G针)松手后,实验现象是:重者上浮,轻者下沉.针对乙同学的说法

做实验:将一石块和一木块浸没于水中(丫石>丫木)提问:“哪个受浮力大?”多数学生回答:

“石块受的浮力大这时将石块和木块松开后,观察到的现象与乙同学的说法恰好相反.

我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条件.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

生兴趣高涨,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了物体沉浮的条件,而且印象深刻.

二、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的关系

学生认为,物体处在液体中越深,受浮力越大.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将其分为两种情况

来分析,用实验来回答,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

1.用演示实验研究物体露出液面前,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的关系.用弹簧秤称出钩码的

重量G,然后将钩码拴在弹簧秤下端并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处,弹簧秤的示数G'不变.由F

浮=6—6'知,浮力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pgV排知,物体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处

总有丫排=丫物,所以浮力大小不变.实验说明,当物体浸没于液体中时,浮力的大小与浸入

深度无关.

2.通过实验说明物体露出液面后,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的关系.在上面实验中,拉着弹

簧秤使物体渐渐露出水面,在露出部分越来越多的过程中,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G'逐渐增大,

由F浮=G—G'知,浮力减小.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pgV排知,V排减小,则浮力减小.说

明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随着物体浸没深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三、船在河水与海水中没入的深浅问题

在“浮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中,涉及到轮船由河里驶向海里或由海里驶向河里时没入水

中的深浅问题,因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有机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对此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橡

皮泥捏一个小船(代替轮船),准备一杯清水(代替河水)和一杯盐水(代替海水),将小船放

入清水杯里,并在其上放一重量适中的小物体,记下船没入清水中的深度h1,再将小船及小

物体一同放入盐水杯里,记下小船没入盐水中的深度h2,比较发现h1>h2.实验表明:

船在清水里比在盐水里没入得深.

用浮力知识来分析这个问题:轮船不管是在河里还是在海里(航行)都是漂浮,则有F浮

河=G=F浮海,又因F浮=pgV排,所以P河gV排河=P海gV排海,而P海水Vp海

水,则V排河〉V排海,也就有h河〉h海.

教学实践证明,做以上的实验可以有效地突破浮力教学的难点.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

一、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

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

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

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

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

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

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

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

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

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

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

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祛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镣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

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

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

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

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

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

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

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

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四、忌唱独角戏,不让学生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

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

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

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

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忌可见度低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

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例如说明磁体周

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可以采用投影放大的方法。如果直接用J2406型小磁针,因其底座是

不透明的,面积又比较大,遮住了磁针,影响学生观察。教师可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比照条形

磁铁的大小,在其周围均匀固定上10根细针,同时将小磁针的两端分别涂上对比强烈的两种

鲜明的颜色,便于区分南北极。使用时将小磁针插在细针上即可进行投影演示。

六、忌用模型代替

演示实验模型与演示实验一样,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演示的物理现象

如一些机器的内部结构、大型机械装置和设备的工作过程,就可用模型来进行讲解。但模型无

法替代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能够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而模型则不能。故教师要尽可

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时,有的教师用模型来代替光的反射演示器,用纸

板上画好的线条来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推导出光的反射定律。这样做教师不仅讲

得吃力,学生也难以信服。

谈“比热”与“热量”的区别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21面关于热量和比热大小的描述是:“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